事出有因必有妖图片-事出有因必有妖原文
1.谁知道晴雯到底是谁害的
2.第一章 龙鳞覆灭
3.红楼梦中睛雯有什么故事
4.对联故事范文有哪些
5.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哪去了?
6.有唐朝睿宗李旦的资料吗?
谁知道晴雯到底是谁害的
当时晴雯生着重病呢,所以不久晴雯就了。
在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么离开现在已经有二百年了,有一位叫二知道人,一位评点家,他在谈到金钏之、晴雯之的时候,他就说:“袭人是功之首,罪之魁。”她向王夫人进言有功,立头功的就是她,罪魁祸首也是她。比他稍微晚几十年,道光年间,那就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叫涂赢的,说得就更严重了,人如果奸猾,可她装得非常有人情味--“奸而有人情者难辨”,这样的人不太好分辨,那些奸在表面化的,你一看就看出来了--袭人就是“奸而近人情者,阅其平生,黛玉,晴雯,逐芳官、蕙香,挑拨秋纹、麝月等等,其虐肆矣。”她干的坏事太严重了,太多了。由此可见,袭人受到大家的怀疑,可以说是历史悠久。那么到底袭人有没有责任呢?我们借用一句俗话来说,这叫“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她有三大疑点。第一,袭人曾经向王夫人进言。这事情发生在贾政毒打宝玉之后,贾政差点把宝玉打,可是袭人对王夫人说什么呢?她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情来。”你看,她这话说得多么严重。而且袭人说:“希望太太怎么变着法,把二爷搬出大观园。”这意见够具体的了,不仅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而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那么王夫人当时一听,非常感动,对袭人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而且保证绝不辜负她。紧接着,赏给她两个菜,这是小事;再紧接着,就命令王熙凤把袭人的工资增加一倍半。这是第一,袭人可疑。
第二,在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不是把晴雯叫来给训斥了吗,当时她说了那么句话,她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干的事,我都知道。那你想,晴雯干的事,王夫人知道,只可能谁告密?那明摆着,只有袭人告密了。这是七十四回。七十七回,王夫人亲自到大观园,她在怡红院公开宣布,她说:“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儿神意,时时都在这里。”这明摆着说,我在这儿有“暗探”啊!我这儿有“间谍”派着呢,我自己不来,我的心,我的耳朵,我的精神,我的感觉,都在这儿,有人给我打“小报告”。这是明摆着说袭人,这还有跑吗!
所以,这袭人确实疑云重重,很难摆脱这个干系。所以,二百年来,她屡受怀疑,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我们现在先从袭人这个人,她的基本品质开始分析。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她有重大行动,有突出贡献,或者干了非常严重的坏事,常常和她的基本品质是有联系的,前面应当有蛛丝马迹可寻,应当有它的文化基因在里边起作用。在《红楼梦》的丫头里头,袭人有好几个地方都堪称第一。第一,是在所有有名有姓的丫头里头,除了黛玉刚带来的南方的那个小丫头雪雁,后来贾母又把紫鹃--她自己的丫头给了黛玉,提了一下这两个人以外,第一个出场,有名有姓的丫头就是袭人。而且曹雪芹是非常少见地对袭人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比如,袭人她本来的名字叫什么?说叫蕊珠。她原来姓什么?姓花。她后来怎么改的名?谁给她改的?等等。原来伺候贾母的时候怎么样?介绍得很详细。这就可想而知,袭人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的重要和在这个小说当中的地位的重要。你看,黛玉刚进府,当天晚上进府的时候,不是贾宝玉把那个玉甩了嘛,说,这么好的妹妹都没有玉,等等,哭啊什么的。后来当天晚上,袭人到黛玉屋里头介绍那个玉,也是她。所以袭人是所有大丫头当中,第一个出场的戏就很多的,介绍非常详细,这不寻常。
第二,袭人是所有丫头中戏分最重的,她的戏最多。《红楼梦》里边有很多大丫头,但是袭人的戏分超过了鸳鸯,其他就更不必说了。那是因为袭人是男一号贾宝玉的主要助手。
第三,袭人是惟一和宝玉有过肌肤之亲的。因为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和可卿,叫兼美的那个女孩子的,他毕竟是属于梦境,是梦遗,他不是一个实际的行为;而袭人是和他惟一有性行为的女孩子。宝玉身边美女如云,但是惟一和他有性关系的是袭人。
那么在脂批里边有一句话,叫做“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有点林黛玉的作风;“袭乃钗副”,说袭人就好像是薛宝钗第二。袭人和宝钗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她们俩都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她们都很自觉地用封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也这样地要求别人。所以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动机,这样一种认识。
但是袭人她不是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简单地翻版,而是另外一个突出的艺术典型。袭人和宝钗,我们绝不会混淆,她不仅地位不一样,长得不一样,艺术修养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袭人和宝钗有一些很重要的区别:薛宝钗是个冷美人,铁石心肠,“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边,抽那个诗签,上面那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所以薛宝钗的特点是“无情”,而袭人是“有情”。
何以见得?我们从同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金钏之,薛宝钗就表现出那种对人的生命的冷漠,对一个丫头之的那种冷漠:“如果自杀的话,她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无非多给她点银子发送发送。”她是这样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而袭人不是,袭人想起了过去她和金钏在一起的时候,她不禁流下泪了;而且她是什么呢?点头赞叹,这点非常了不起。为什么说“赞叹”非常了不起?金钏为什么自杀?她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是无辜的。在金钏身上,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人格意识,人格高于生命,我宁可去,我也不能受辱。而袭人对金钏的这种行动是点头赞叹!这是她和薛宝钗所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在袭人进言之后,我为什么说她从来没有向王夫人提过晴雯的一点事呢?我们只要看,在抄检大观园之前那个七十四回。七十四回在“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说,袭人以前说过晴雯的任何一句坏话,那么晴雯早就被赶出大观园了。那么王夫人当时就不知道哪个丫头叫晴雯,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
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我们看,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这就该打,你是人啊。”结果晴雯回答说,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我就回过,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晴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对证,她编出来。你想,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真高明!
晴雯接着说,她说:“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居,上一屋有老奶奶、老嬷嬷们,下一屋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我闲了还要去做老太太屋里的针线。”你想,王夫人会去对吗?老太太你还让她做针线吗?才不会。“我闲了,还要做老太太屋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这是以攻为守啊!你不说我不留心吗?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王夫人说,别,别,别。她说:“你不近宝玉,这是我的造化,不劳你费心。”王夫人是信以为真。这一方面,说明王夫人糊里糊涂;另一方面,最有力的证明,袭人从来就没提过晴雯一句坏话,连晴雯这个人的存在,她都没讲过。王夫人根本不知道,宝玉身边有一个叫晴雯的丫头,是不是?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曹雪芹给了袭人一个非常好的姓名,姓花。花,在《红楼梦》里面,在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特别在《红楼梦》里面代表少女,花季的少女嘛!而且尽管袭人也像《红楼梦》中的许多少女一样,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相对而言,袭人的归宿是比较好的,袭人最后嫁给了宝玉的好朋友,无论是容貌、人品,样样都很出色的琪官蒋玉菡,这可不是偶然的。你们看看《红楼梦》的这些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当中,只有个别人有相对较好的结局,探春是一个,相对较好,她远嫁了,没有。她的结局起码要比有的人要好,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曹雪芹是非常喜欢袭人的,所以曹雪芹笔下的袭人,不可能扮演一个像“”当中讲的“密探”、“内奸”、“告密者”等等这样的角色。
这里,我首先要从晴雯的个性说起。简单地说,晴雯的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里面,对那些少女都有一些“判词”,或者“红楼梦曲”里面,预示了她们的命运,揭示了她们性格特点,人性的优点或者缺点。我们可以注意到,晴雯的判词出奇的好。你可以比较一下,晴雯是“心比天高”,她这个评价之高,超过了探春等好几个少女。像探春、妙玉、可卿、凤姐等人,都远不如晴雯的判词评价之高。
《红楼梦》的人物里面,它是一组一组,常常是一组一组对比的写法。那么前面我们讲到,“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晴雯确实在某些地方有林黛玉的作风。哪个地方呢?最重要的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率真,很真诚,非常纯洁。如果说,袭人像一块半透明的毛玻璃,那么晴雯就是晶莹剔透的水晶,你可以一眼把她看得非常清楚。晴雯在说话方面,也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所以这个地方都能够看出,晴雯她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她真诚、直率,宁折不弯。晴雯的性格当中最可宝贵的一面,和黛玉非常相像,就是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因为很多人是自觉地在做奴才,而晴雯不。比如说,有一回里边写到,秋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七回,她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花,得了几百个钱和两件衣服的赏。回来以后,秋纹就把这个事唠唠叨叨说了好长,老太太又怎么赏了,太太又怎么赏了,等等,特别自豪。她说,这几个钱倒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她难得这个脸面,她觉得今天特别有体面,得到了老太太和太太的赏钱和赏的衣服。晴雯当时就“呸”:“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她,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她性格当中这种疾恶如仇,心直口快,非常率真的这一面呢,当时也就同时给她带来一些缺点。
比如说,她有时候就难免有些任性;有时候说话就容易伤人、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她说话夹枪带棒”。另外,像当时小红这个丫头奉王熙凤之命办事,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丫头,那个级别就是月银五百钱的丫头,三等丫头,可是她出身不一样啊,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一句脂批,她说:“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招祸之媒”就是惹祸的导火线,晴雯得罪的人比较多。
晴雯的性格有许多精彩的表现。我们看“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在探春那儿,王善保家的不知深浅,探春抬起一掌,打得漂亮。在怡红院,你看晴雯,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然后两手捉着底子,两手捉着箱子底子朝天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的厉害,连这个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都给吓唬住了。
如果说,“抄检大观园”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探春飞掌和晴雯掀箱,就是两个华段。可话又说回来,探春是**,她那一巴掌打上去,王善保家的是无可奈何,她不敢怎么样;晴雯可是个丫鬟,她在这种情况下,掀箱、倒箱,她所要付出的代价,那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对晴雯来说,宁可受穷,绝不受辱。曹雪芹把中国文人的骨气投影到晴雯的身上,在晴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本人的影子,她体现出了一种中国文人的非常宝贵的品格,就是一种人格绝不能受辱的那种文化人格--这就是鲁迅讲过的“中国的脊梁”的一种表现。
到底是谁害了晴雯?首先,是因为贾府上层社会争权夺利。荣国府贾赦是长房,贾政是二房,但是荣国府的内部大权落在了二房的王夫人手里。尽管王夫人把具体操作的这个权利交给了王熙凤。王熙凤是长房,也就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但是贾琏不是邢夫人生的,邢夫人没有生,没有孩子。可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因此荣国府的大权掌握在王夫人手里,王家的人手里。这一点,邢夫人是心里有不甘的,因此她抓住“绣春囊事件”发难,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看,“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找到王夫人,王夫人当时把王熙凤找来审问。然后,王夫人调集了五个陪嫁,就是五个陪房,有周瑞家的,有来旺家的等五个陪房,让她们快快暗地访拿这事。用咱们现在话来说,成立了“专案组”。悄悄地要抓紧,悄悄地暗访。没想到,这时候王善保家的来了,十分关切。王夫人知道,这不是王善保家的关切,而是邢夫人的关切。在这种压力下,王夫人不得不改变主意,不仅让王善保家的参加“专案组”,参与破案,而且改“暗访”为当天晚上进行“突然袭击”。
这个主意是谁出的?是王善保家出的,王夫人只能接受。我们可以回去读一读那一段,曹雪芹写得非常地细致,交代得很清楚。由于邢夫人借“绣春囊事件”发难,所以迫使王夫人采取的措施比本来更加严厉,原来也许不至于这么严厉,这么快,而且王熙凤还可能缓冲一下。因此,晴雯就成了邢夫人和王夫人斗法的牺牲品。
其次,是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一些婆子、媳妇们,趁机打击、报复晴雯。我们看七十七回,看得很清楚,王善保家的是一再指出晴雯,说,就是她,怎么怎么不好。后来,你看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去搜查的时候,来指认这个、那个,说:“谁叫耶律雄奴?”是谁在指认?老嬷嬷。所谓“老嬷嬷”也就是三十多岁、四十岁。说:“谁说生日跟宝玉一样的,就应该是夫妻呀?”也是老嬷嬷指认。王善保家的就是这些老嬷嬷的代表。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说里面还特别提到了王善保家的是步步紧逼,催促王夫人此刻把她叫来。然后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的时候,王善保家的她趁势告倒了晴雯。在这之前,抄检大观园之前,趁势告倒了晴雯。有人和大观园不睦的,关系不好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挑拨离间。所以,王夫人才把患有重病、多日米水不沾的晴雯马上赶出怡红院,赶出大观园,连衣服都不让多带。
所以,从上面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晴雯之和袭人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二百年来这段公案没完没了呢?这正是曹雪芹写得非常高明的地方,曹雪芹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此,《红楼梦》有许多情节,有许多人物都不是读一遍,你就能够弄明白的。
第一章 龙鳞覆灭
晚霞如血,渲染长空,凄美无比。 南非,某座化学工厂内,枪声连绵不绝,炮火轰鸣,如猛兽施虐一般的激烈。? 工厂外围处,一名体格高大彪悍的光头壮汉凝视厂里的方向,如鹰目一样锐利的目光,透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意。
待工厂内的枪炮声逐渐变弱,光头壮汉一手持着一把突击长枪,另一手拿起对讲机放在嘴边,最后发出了同无常催命般的冰冷声音。
? “打了这么久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不要再消耗下去,九大雇佣兵军团的人全部压上去!今夜过后,我要让华夏王牌的龙鳞战队,彻底成为历史!”
? “遵命,弗尔泰大人!”
命令下达,工厂外的各个建筑里面,数百名手持的迷彩服大汉陆续跃出建筑,边射击边前进,皆身手敏捷的向工厂内部冲去。
? 他们这数百个迷彩服大汉,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也来自不同的雇佣兵军团,但每一个都是特种部队退役下来,并从事雇佣兵职业长达五年的亡命之徒,也是世界最出色的一批雇佣兵。
而负责指挥他们的人,更是来自西方黑暗世界的赫赫有名的‘战神’弗尔泰·詹姆士,天级高阶的超级强者,西方黑暗世界的十二天神之一,世界最顶级的军事家。
数百最出色的雇佣兵,加上十二天神之一的战神弗尔泰压阵指挥,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不管是哪个国家军方面对都要心惊胆颤,畏惧不已,可如今他们出动了,不远万里齐聚南非,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消灭华夏的不败神话,王牌特种部队龙鳞战队!
“不败神话?哼哼,在我战神弗尔泰与九大雇佣兵军团的联手围杀下,你们就是长了翅膀也难逃生天,今日我便将不可一世的龙鳞战队彻底粉碎干净,让不败神话变成不败笑话!”
见雇佣兵蜂拥而至地冲进工厂,似乎已大局已定了,战神弗尔泰冷冷一笑道,随后将对讲机一扔,脚步重重地往前一踏,手持着突击长枪便向工厂内部快步走过去,他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验收胜利的果实了。
踏踏……
? ……
走在前往工厂的道路上,四周伏尸一片,血迹斑斑,混合着残肢遍布满地,战斗的激烈与惨烈可见一斑,可这并不影响战神弗尔泰的愉悦的心情,双眼眨都不眨一下,熟视无睹地继续向前走去。
“弗尔泰大人!”
来到工厂的大门位置,四周早已被雇佣兵全面占领,见战神弗尔泰亲至,负责把守的一名黑人雇佣兵低头行礼道。
战神弗尔泰停下了脚步 ,鹰眼一般的双目打量着工厂内部的环境与情况,稍稍过后,他沉声向那个黑人雇佣兵问道:“战况如何了?龙鳞战队的人在哪里?”
“回弗尔泰大人,九大雇佣兵军团已经进入工厂内部,全面占领了这座工厂,并且探查了工厂的各个角落,但……”黑人雇佣兵连忙说道,可说到一半他就犹豫了,声音也戛然而止。
? 噔!
……
? 战神弗尔泰听着战况汇报,听到前面部分他的脸色还是平静无比的,一听到这个“但”字之后,那平淡沉稳的脸色骤然一变,再见到黑人雇佣兵那犹豫不决的神情,弗尔泰心头突然“噔”的一下,变得心绪不宁,感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般。
当即,战神弗尔泰狠狠地一把抓住黑人雇佣兵的衣领,面色暴厉地问道:“说!但是什么?龙鳞战队的人找到了吗?是是活?给本座如实说来!”
? “是,弗……尔泰大人……根据各雇佣兵军团反馈回来的消息……他们已经全面占领了工厂内部……可……可并没有找任何龙鳞战队的人……而且他们进入工厂内部的时候,也没有遭到龙鳞战队的火力拦截,十分顺利便进入了工厂里面……”黑人雇佣兵颤然,赶紧如实回答道。
听闻弗尔泰错楞了一下,面色不解地望向工厂里面,喃喃自语道:“怎么可能?就算龙鳞战队已经不足了,也不可能不放一枪一弹就任由我们的人进入工厂,况且龙鳞战队的九个人个个武艺不凡,身手敏捷……怎么可能会坐以待毙在等?可他们又为什么会停止反抗?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凭空消失的?why?”
? 弗尔泰面色迟疑,十分的不解其意,内心有无数个疑问却无法想通,作为龙鳞战队的对手,对于这支有着“不败神话”称号的王牌特种部队,他弗尔泰无比的了解,为了打败这支特种部队,他私底下研究分析过龙鳞战队无数遍,自然清楚这支战队的恐怖实力,与那如同小强一般强大的意志,无数的任务作战,他们都未曾失败过,更别说有放弃等这种窝囊的行为了。
? 虽然弗尔泰知道自己加上九大雇佣兵军团联手,突袭将龙鳞战队包围在这座化学工厂里面,龙鳞战队失去了退路与外援,再加上长达五个小时的消耗与人员伤亡,结果是必无疑,再无生路,自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消灭龙鳞战队只是时间的问题,胜利也必将属于自己……可是,他并没有自负到到够令战无不胜的龙鳞战队放弃等的地步,事出有因必有妖,他坚信龙鳞战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肯定有预谋!
? “快!快通知各个雇佣兵军团,让他们全部出来!里面有埋伏!那是龙鳞战队设计的埋伏!!!”
? 想通这一点,弗尔泰的心跳突然变得猛烈起来,豆大般的冷汗徒额头悄然滑落而下,也浸湿了后背的迷彩背心,呆滞的目光一敛,他猛地转过身来,双手抓住黑人雇佣兵的衣领,鹰眼一般的双目布满血丝地对黑人雇佣兵大声吼道:“快用对讲机,通知九大雇佣兵军团的人全部出来,否则他们就得跟龙鳞战队一同陪葬了!快!!!”
? 竭尽全力地吼完,弗尔泰目光恐惧地看了一眼平静如寂的工厂内部,仿佛看到了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般,高大彪悍的身躯不禁打了个冷颤,然后双腿使出了全部的力气,整个人宛如一颗炮弹似的全力向工厂外面逃去,眨眼之间便已到了百米之外。
? “疯子!这群疯子……”
? 弗尔泰一边全力往外逃去,一边咬牙恨恨地说道,经过刚才的思索之后,他已经大概猜到了龙鳞战队一系列行为的目的了,胆颤的同时,也忍不住大骂这支如同疯子一般的华夏特种部队,对敌人狠辣,对自己更加狠辣!
? 此时此刻,工厂内部,最顶层的一处建筑内,九名身穿迷彩作战服,头戴迷彩钢盔的精悍男儿躺坐在冰凉的水泥地板上,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受了伤,血色染透了他们的迷彩作战服,可没有一个人的脸面露出痛苦之色,九个人皆是目光锋锐,势不可挡,满是血迹的脸庞透露出坚韧不屈的刚毅神色,而他们肩膀处佩戴的血红色龙影的军勋,如同他们身上的血迹一般的鲜红无比,那是属于龙牙特种部队的龙鳞战队的军勋,是用鲜血与荣誉浴铸而成的,不败神话的象征!
九人之中,为首的一名身形高瘦精悍的刚毅男子转过头来,那如刀削一般的棱角有型的刚毅英武的面孔,在血色霞光的抚摸照射下,闪现出迷人的光芒,脸庞上血迹更是渲染上了几分野性的魅力,特别是那一双如星辰般夺目的眼睛,时刻都彤彤有神的,是那么的锐利,是那么的刺眼,无形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杀意与煞气。
他便是龙鳞战队的队长许千夜,各国军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鼎鼎的“龙王”,不到三十岁便晋级武道天级,是武道界最年轻的天级高手,实力堪比西方黑暗世界的十二天神。
先前的战斗中,九大雇佣兵军团齐齐出手围攻,其中不泛有天级高手在内,而且还不止一个,几乎每个雇佣兵军团都拥有一两名天级高手坐镇,九大雇佣兵军团,一共有足足十六名天级高手!
天级高手,武道之最,一出手便能裂山碎石,一跃十丈之高,一步至百米之外,实力之强,无人可及!
? 一番战下来,许千夜手持龙牙军刺,凭着天级高手的惊人实力以及过人的杀伐手段,在十余名同境界的天级高手的围攻下,连杀七名天级高手,浑身浴血,宛如魔神降世一般令人胆颤,成功逼退众天级高手的一次次进攻,这等恐怖的实力与战绩,此战若不,他必将一战封神,威名远扬!
? 数番战,如今的许千夜也好不到哪里去,全身上下伤痕累累,骨头断了有十来根左右,整个人仿佛从血池里走出来的一般,血迹斑斑,狼狈至极,整条左手臂塌拉着垂落下来,骨头全都断碎了没有一点的知觉,右手却如钢铁一般地抓住龙牙军刺,任由一滴滴敌人的血液徒军刺的刺菱上滑落而下。
? “龙猫,都布置好了没?”许千夜看向一旁的队友们,对其中一个略胖的憨厚男子缓缓地问道。
憨厚男子名叫罗麦,代号“龙猫”,是龙鳞战队的爆破手兼突击手。
? 龙猫憨憨一笑,说道:“老大,布置好了,带出来的全都用上了,保证能把他们全都炸上天去,嘿嘿……”
? “龙猫,你保证把他们炸上天去,那咱们不得都尸骨无存,连骨灰都不剩啦?”许千夜没有说话,倒是龙猫一旁的瘦小男子惊声问道,他叫李文杰,代号“耗子”,是龙鳞战队的突击手,为人幽默搞怪的,时常语不惊人不休的。
? 龙猫道:“人都了,要骨灰干啥?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还参军入龙牙,追着这群孙子打。”
“咳咳……我说耗子……你不会是事到临头就……怕了吧?那可真丢我们龙鳞战队的脸啊,我老常……耻于与你为伍。”耗子身边,一名浑身染血,脸色苍白的男子艰难地说道。
老常,代号“无常”,龙鳞战队的机枪手与火力手,一番苦战下来,如今已身复重伤,奄奄一息了。
? 闻言,耗子红着脖子嚷嚷道:“笑话!我耗子是何等人物,还怕一?我只恨没有将弗尔泰那光头干掉,宰了十二天神之一的战神,那我耗子也能名扬四海,而无憾了,哈哈……”
? 许千夜一直没有说话,安静地看着战友兄弟在聊天,在这种必无疑的局面下,每个人都笼罩在亡的恐惧阴影下,没有人不怕,连他自己内心都有着一种莫名的苦涩与压抑,让他感觉喘不过气来,这便是等待亡的恐惧的感觉。
? 这是人之本能,根本无法控制。
在这种情况与局面下,所以队友们只能够聊天斗嘴,缓解一下亡的压抑气氛,每个人心中都清楚,今天是必无疑,没有退路了,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聊天与斗嘴了。
? 待队友们都聊的差不多了,许千夜问龙猫道:“龙猫,还有多少时间?”
? “一分零五秒!”
龙猫闻言看了看手表,露出灿烂的笑容说道。
? 听闻,队友们也停止聊天了,目光视如归地看着许千夜,建筑内变得平静如寂,落针可闻。
? 他们清楚,这一分钟代表什么……
? “好了各位兄弟,就这一分钟,我们再最后开个短会吧。”许千夜的声音在这个建筑内响起,他看着这些陪伴自己征战多年的队友兄弟,锐利的星眸变得有些红润,轻叹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各位兄弟们,这次行动是我千夜对不起你们,将你们带来却没能将你们带回去。说实话,我许千夜一生冷傲,没有什么朋友,但拥有你们这八个生兄弟,我许千夜也不虚此生了,我也不说什么来世再做兄弟这些话,因为谁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来生来世,我只想说此生无悔入龙牙,无悔与你们成为战友,无悔拿起这钢枪,所以今天咱们就是必了,也要化身火龙,将这批雇佣兵杂碎吞噬干净!”
? “龙之逆鳞,触之必!!!”
? “犯我国威者,必诛之,必诛之,必诛之!!!”
……
? 龙鳞战队队员齐声吼道,声音如同龙呤一般从这个建筑内穿透出去,响彻整个工厂,那视如归的意志不言而喻,似战歌一样雄丽且悲壮!
轰轰!!!
? 轰!!
? ……
吼声伴随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音戛然而止,整座化学工厂被火海笼罩入内,爆炸声连绵不绝,仿佛真如许千夜说的一般,他们化身为火龙,暴虐至极,席卷一切,将九大雇佣兵军团彻底吞噬干净,无人生还。
? 十里外,一处山坡上,战神弗尔泰遥望着远方滔滔不绝的火海,目光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恐惧之色,他楞在原地说不出话来,过了许久,才咽了咽喉咙,喃喃自语道:“龙鳞之威,名不虚传,他们虽了,但胜了,我虽活着,但却输了……龙王许千夜……我这辈子都不如他啊。”
?
?
红楼梦中睛雯有什么故事
晴雯是宝玉的丫鬟,也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
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贾母见了喜欢,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这种被奴才当做礼物送给主子的奴才身份是最底下的。晴雯唯一的亲人是姑舅表哥多浑虫和与贾琏有染的多姑娘。晴雯被逐出大观园直至逝世,一直住在其姑舅表哥家。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 深得贾母的喜爱。
她的反抗性最强,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抄检大观园时,唯有她“挽著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著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还当众把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
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便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了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悲惨地去。宝玉深感哀伤,特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编辑本段]晴雯判词 曹雪芹将她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其画“既非人物,又非山水,不过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晴雯补裘
有判词云: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雨后或雪后新晴为霁,成花纹的云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已隐含了晴雯之名,及其悲剧性的命运。这和背景画的内容也是一致的。
“心比天高”: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她的爽直莽撞针对的是每一个人:宝玉、黛玉、袭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宝玉爱自己,也是站在“人”这一个同样对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颜婢膝,也没有温柔和顺,再用黛玉所说的便是“我为的是我的心”。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的人,在现在也没法不让人感动的,我们难道一定要对着这颗高贵的灵魂指责她:你只是个奴才?身为下贱是她无法改变的命运,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弱小如晴雯是怎样为这不公平的命而抗挣,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她也看不惯别人的鬼鬼祟祟,她如此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果真使最明白女儿的宝玉另眼相看,由亲昵而升为心爱。看宝玉挨打支走袭人却让晴雯送手绢,我们已经明白晴雯与宝玉更贴心了。
“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晴雯的灵巧确实给她惹了不了麻烦,对于她暴炭一样的性子,有如平儿般的人物知道体贴,能够理解,有如宝玉一样的主人知道敬重,多方维护。也有因挨打受骂吃了亏的,难免要背后下蛆。看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的一番话便知。她告晴雯,无非是说她掐尖要强。但王夫人触动的心思却是“长得几分像林妹妹”的晴雯清狂太过,一口咬定她是妖精,再怀疑她与芳官、四儿等人私情蜜意,勾引宝玉。 正因如此,晴雯后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抱屈长终。宝玉感伤不已,作《芙蓉女儿诔》以祭之。 [编辑本段]人物描写 晴雯无异是曹雪芹最最钟爱的人物之一,但看那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的《芙蓉女儿诔》就知道了。可是在浩瀚如海的《红楼梦研究》文章中却很少有评论文章专门写晴雯的,原因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因为曹雪芹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
晴雯早在第五回就轻描淡写的出场了,是说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睡觉,有四位丫鬟服侍他,其中有晴雯。然而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就到了七十四回,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她向王夫人进谗言:“………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在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候,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病西施”,晴雯的美丽不言而喻,是荣府上下一致承认的。
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可以说在怡红院的大丫鬟 晴雯撕扇 中,宝玉尊重的是袭人、信任的是麝月、喜爱的是晴雯。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飒利。象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就不能让袭人等发现而偷偷的让晴雯送去。
晴雯机敏而又尖刻,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虽然作者没有明述晴雯的嫉妒,但是从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有的话语不用作者介绍,读者就知道是出自晴雯之口,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候,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
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于做出来,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比如病中勇补孔雀裘。比如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
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是光明磊落的,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样“鬼鬼祟祟”的有肌肤之亲,虽然无依无靠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她看不起那些狗杖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在抄检大观园的一幕里,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
因为晴雯早夭于《红楼梦》前八十回,所以我们看到了出自曹雪芹笔下的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风流灵巧高傲尖刻的晴雯给人们留下了“空牵念”的世代遗憾,乃至于红楼迷们念念不忘那“夜夜长空霁月光”!
晴雯的反奴性还突出表现在她与贾宝玉的关系中。在这些丫头中,除晴雯之外是没有任何人敢与宝玉冲撞的。第三十一回:“宝玉让晴雯拿果子给自己吃,晴雯笑道:‘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宝玉笑道:‘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她。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给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子,二人都大笑起。”在那种时代,那种家庭,一个丫鬟敢于向主子以任性的姿态继续她的反抗,而主子居然以此为乐,这出人意料的情节足以表现出晴雯与宝玉性格中的共同之处,表达出他们间深切的关系。晴雯与宝玉,在形式上只能是奴主关系。但在晴雯的内心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听任主子奴役、侮弄或践踏的奴才,即使对宝玉也不能例外。她所珍惜的只是互相尊重和真诚相待,因此她的自尊心在宝玉面前更不可以受到损伤。在宝玉,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以奴才看人,当然更不以一般丫鬟来看待晴雯。宝玉看厌了别人对自己的奴颜婢膝,媚主求荣,特别看重晴雯的全无“”。 [编辑本段]晴雯之 晴雯之的重点在一个“屈”字。作者写宝玉去看望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受冤屈而,不瞑目。晴雯是正义无辜的,为了而无恨,她选取了一种特殊方式,给枉耽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堂皇正大,敢做敢当,视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
晴雯的亡,在贾宝玉精神生活上所带来的打击与惨痛,是无法形容的。晴雯的亡,暗示了林黛玉不可避免的亡命运,也说明贾林爱情悲剧反封建的强烈倾向。贾宝玉将他无比的愤恨和哀伤,用优美的文笔,一齐写进《芙蓉女儿诔》里。《芙蓉女儿诔》是讨伐封建势力的檄文。“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箷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闱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他痛骂那些狐群狗党的小人,他痛恨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忍。他把晴雯看作“高标见嫉”的贾谊,看作“贞烈遭危”的鲧,这种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诗。她的高尚品质,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她的恶劣环境,似一盆才透出嫩剑的兰花,被葬送在猪圈里!晴雯的形象,是曹雪芹心灵的宠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精品。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细密的思想活动,丰富的艺术想象与适当的夸张,使得这一人物性格格外明朗,使得她的生活面貌格外美化,格外诗化。在晴雯的锋芒毕露的言谈笑语中,在她的眉眼动静的开合中,时时流露出来美丽的激情和光彩夺目的绚烂。曹雪芹把这一洁白无瑕的雕像,摆在大观园富丽堂皇的地毯上,使读者在那封建堡垒的家庭里,感到一点春风和暖的气息;在那千依百顺而又彼此排挤陷害的奴婢中,看到一个坦白、直率、天真、刚强和敢于嬉笑怒骂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虽身处下贱,却是一个大写的“人”。
七十四回在 “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
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我们看,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这就该打,你是人啊。”结果晴雯回答说,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我就回过,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晴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对证,她编出来。你想,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真高明!
晴雯接着说,她说:“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居,上一屋有老奶奶、老嬷嬷们,下一屋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我闲了还要去做老太太屋里的针线。”你想,王夫人会去对吗?老太太你还让她做针线吗?才不会。“我闲了,还要做老太太屋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这是以攻为守啊!你不说我不留心吗?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王夫人说,别,别,别。她说:“你不近宝玉,这是我的造化,不劳你费心。”王夫人是信以为真。 [编辑本段]致原因 一、自身原因
雪芹先生无疑是钟爱晴雯的,这从晴雯那好得出奇的判词,以及晴雯越过袭人排在了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然而,雪芹先生并没有将晴雯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子,先生笔下的晴雯,是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
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先生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样貌,但从旁人的言语中,我们有初步的印象,她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她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却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
晴雯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的补好了。连贾母都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色色比人强”。
然而,心灵手巧的她却不屑于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许。她懒,并不是因为她不想做,而是因为她不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去做。她只是希望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以一个人的身份,为着自己的心而做,所以,就有了病补雀金裘。但是,她这种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亡。
晴雯的性格一直也是人们争论的主题,爱晴者称其为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毁晴者称其掐尖要强,尖酸刻薄。
首先必须肯定,晴雯是纯洁的,她并没有象王夫人所说的那样“妖精似的”勾引宝玉,也没有象袭人那样奴颜婢膝地去钻营宝玉姨娘的地位。言语尖刻确有其事,但又都事出有因。因为她纯洁,所以她痛恨坠儿的盗窃行为;因为她自尊,所以她鄙视袭人之流安于甚至乐于做奴隶的本性;因为她天真无邪,所以她厌恶蠢奴悍妇的争权夺利,惟利是图。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
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巨作,封建望族荣国府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晴雯的,从小方面看,是遭到小人诽谤中伤;从大方面来讲,则是封建残余势力对反抗者的铁血镇压。
导致晴雯被撵的直接原因,是傻丫头误拾绣春囊,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挑唆下检抄大观园。如果没有发生检抄大观园事件,王夫人也许就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那么晴雯或许就可以拖延一段时日,即使最终无法逃脱被撵的命运,也至少不会。
然而,检抄大观园却必然发生,这是封建没落贵族在社会现实面前作的最后挣扎。在封建社会风雨飘摇的末世,王夫人等所代表的封建遗老们个个自危,企图以肃清家族内部的反抗势力,来遏制被统治阶级的日益壮大。
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统治阶级迫害的对象。
三、宝玉的责任
晴雯的,贾宝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夫人之所以驱逐晴雯,是因为她认为“好好的宝玉”“被这蹄子勾引坏了”。为什么她会认为宝玉被勾引坏了呢?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对宝玉叛逆行为的不解与恐慌。封建贵公子出身的宝玉,不喜读书,不达事务,不懂人情世故,只喜在内帏厮混,这在封建卫道者王夫人眼中,无疑是一个封建势力的反叛形象。但是,宝玉毕竟是她唯一的儿子,也是她权利地位的倚靠,她无法理解宝玉的反常行为,又没有能力阻止宝玉的反叛举动。病急乱投医的她,只能从客观上寻找原因,将责任归咎于宝玉所钟爱的丫鬟们身上。
如果晴雯不是宝玉的丫鬟,或者宝玉能够按照封建家长的行为准则一心巴结正道的话,那么,晴雯又何至于落得被逐而亡的悲惨下场。
四、封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贾母是荣国府中的最高权威,而王夫人却是荣国府里的实际掌权者。恪守封建礼教的王夫人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与贾母的意志保持着一致。然而,在宝二奶奶的选择上,贾母和王夫人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以雪芹先生未完稿的前八十回为准绳)。贾母主张将自己素来疼爱的外孙女黛玉作为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而王夫人则有心让自己的外甥女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妇,以此来巩固王姓家族在贾府的地位。
在封建礼教的虚伪面具下,王夫人既不能违背贾母的意愿,又无法对身为**的黛玉进行直接的打击。于是,作为黛玉影子的晴雯,就很自然的成为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贾母因素喜晴雯伶俐,“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而将她放在了宝玉房里,意思就是以后让晴雯做宝玉的侍妾。对于这一点,王夫人未必全然不知。然而,王夫人却因为晴雯“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而“很看不上这浪样儿”。
对于黛玉,王夫人或许还碍于舅母的身份而不敢轻举妄动;而对于晴雯,王夫人则毫无顾虑地对其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王夫人如此声势浩大地驱逐晴雯,正是向贾母隐晦地表明自己远黛近钗的坚定决心。在这场宝二奶奶的争夺战中,黛玉最终为何失利我们不得而知,而晴雯的冤却很明显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五、疑似袭人的告密
多少年来,不断有人怀疑,晴雯的源自于袭人的告密。袭人到底有没有告密呢?翻看全书八十回,我们找不到袭人告密的只字片语。那么,晴雯的与袭人无关吗?可以说,袭人没有告密,但袭人向王夫人进谏的那一番话,却着实要了晴雯的小命。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袭人有没有陷害晴雯的动机。
袭人一心想做宝玉的侍妾,为此,她拉拢同伴,讨好主子,甚至不惜牺牲色相满足宝玉的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她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是得到了主子的肯定,后又被宝玉另眼相看,成为了怡红院中最得意的丫鬟。然而,她心里也非常清楚,能够成为最出色的丫鬟,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宝玉的侍妾。在她的面前,现摆着一块顽固的绊脚石,那就是晴雯。
晴雯,这个和她一样从老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丫鬟,不仅人长得比她标致,而且深得贾母的赏识。如果只是这些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晴雯那“心比天高”的性格正好与宝玉叛逆的个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袭人很清楚,虽然宝玉对她有着强烈的依赖,但宝玉所最钟爱的,却是晴雯。
因此,袭人如想稳坐她准姨娘的位置,就必须扫清晴雯这个最大的障碍。
然而,以袭人的身份而言,她是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去告密的,这和她温柔和顺的形象不相符合。于是,雪芹先生为她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惊动了整个荣国府,其中最受冲击的,当然是王夫人。宝玉是王夫人的独子(因为贾珠已),如果宝玉有个好歹,王夫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于是,袭人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冒险向王夫人进谏了那一番话,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那种话本不是一个丫鬟应当说的。
我们来看袭人的那段话。
首先,她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半 新版红楼梦的晴雯 句直指王夫人内心,把王夫人的忧虑烦恼剖析的清清楚楚;后半句则是对王夫人完全不加掩饰的警告,更加剧了王夫人内心的恐惧。
接着,她又说“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我们劝的倒不好了。”这句话也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对王夫人变相地邀宠,后半句带有强烈的暗示,“那些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经过层层铺垫,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极具建设性的建议,“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句话马上就引起了王夫人的警觉,王夫人立刻就紧张起来,忙问道“难道宝玉和谁搞鬼不成”。袭人当然不可能真的说出宝玉和谁做了什么,事实上,宝玉除了和她有越轨行为外,也根本没和任何人搞过鬼。
说到这里,她觉得该煞住了,再说就不合她的身份了。因为她心里清楚,此刻的王夫人已经被她的那一番危言耸听的话吓坏了,必然会顺着她的思路作出令她满意的举动。
接下去就不用我说了,大家都知道,就因为这一席话,王夫人开始有了警觉,密切注意起宝玉身边的人来,进而发现了宝玉身边那群所谓的“狐狸精”。
说到这,还有人反对说,害晴雯的不是袭人吗?
风流灵巧的晴雯就这样了,我们在哀悼她的同时,也为她的感到庆幸。毕竟,她能在赫赫贾府树倒猢狲散之前,在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年华黯然逝去,也算是一种幸运。雪芹先生确实是钟爱晴雯的,所以,他不忍让他心爱的女子经受更大的不幸,所以,他宁可让她们过早的去,就比如黛玉,比如晴雯。
对联故事范文有哪些
所谓“对联”,当出自唐代,不会迟于晚唐。因为在初唐与盛唐之际,律诗已完全定型,不管是五律还是七律,都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对联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名人实现梦想的故事
简短励志的小故事
感动人心的故事
三分钟成语故事演讲
名人读书的故事
对联故事1
话说朱元璋定都南京那一年的春节之前,他下旨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迎新年。可正当大家忙着过节的时候,不想却因春联出了一桩官司。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朕的旨意,今天居然闹起官司来了,这还了得?快快传旨,朕要移驾知府衙门亲自审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时的南京城设有应天府,朱元璋没有惊动百姓,暗中到了知府衙门,换上知府的官服,端坐公堂,将惊堂木拍得震天响,说:“呔!速带原告、被告!”
不一会儿,衙役带上来两个人。
朱元璋发问:“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
“禀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跪着的两个人同时指着对方回答。
朱元璋一听,心里翻腾开了:看样子,这案子还挺棘手。不过既然是“春联案”,不妨先以春联开场。想到这里,他一指堂下其中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说:“你听着,我这里有一上联,若是对不出来,休怪本官大刑伺候。且听这上联——‘云锁高山,哪个尖峰突出’。”
秀才头脑也活,一眼瞧见一缕阳光从大堂旁边的漏光处射进来,便立刻说:“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朱元璋心里想:话中有话,事出有因。他又把惊堂木一拍,说:“你们都自称原告,公堂之上岂容混淆?今日众目睽睽之下,谁说得有理,谁就是原告。秀才,你所告何事,一一道来。”
秀才说:“青天大老爷,小的遵照当今皇上圣旨,在街坊设摊写对。小的写对有个讲究,不求之乎者也,事主想啥、说啥、要啥,小人就写啥,一文钱一副对子。”
秀才的话让朱元璋觉得有点意思,忙问:“快说,都写了些什么?”
秀才指着大堂外旁听的人群说:“口说无凭,证人都在外头,大人可以传唤他们。”
只见陆陆续续走进来几个证人,第一个说:“大人,小的开茶馆又开酒店,想让秀才给写一副招呼人家喝茶、喝酒的对子。秀才一挥笔就写好了,写的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第二个说:“大人啊,我儿子娶了媳妇以后,婆媳间总是吵呀闹的,儿子呢,夫妻一口气,常常与老母翻脸?我想让秀才写一副对子劝一劝,讨个吉庆。秀才善解人意,马上写了一副,说的是‘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母何以逆,愿尔辈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母’。”
第三位看穿着打扮有点像农民,说:“老爷,小的姓李,妻子姓龚,所生一子,听了算命的话,自幼姓宋;娶了一个儿媳妇,姓庞。我想要写两副对联,一副体现皇帝对百姓的好处,一副要说明我家四姓。秀才写的第一副是‘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第二副是‘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龚庞两女眷,龙首龙身’。才花了我两文钱,好着呐!”
眼见每一副对联都在称赞皇恩浩荡,朱元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对秀才说:“这都写得好好的,还告什么状呀?”
秀才从怀里取出一副对联,指着商人说:“大人,我要告他平白无故讹诈人。”
朱元璋对商人说:“大胆被告,何故讹诈他人?”
商人吓得跪地磕头,说:“大人明察,小人冤枉!”
朱元璋说:“你有冤情?快快说来。”
商人说:“老爷,小人姓陆名金山,原本想皇恩浩荡,借着逢年过节的机会沾一沾春联的光。小人家里开酒坊,又开醋坊,还养着许多猪,怎奈家里老鼠特大,就邀秀才上门写一副对联。当场言明,写得称心如意,我双手奉上一两纹银;若写得不称我心,他赔我一两纹银。如今,他对联写得不好,按理赔偿,怎么能说我讹诈他呢?小人要告他诅咒小人。老爷手中的对联就是证据,望老爷明察。”
朱元璋拿着对联左瞧右看好一会儿,对商人说:“你念来听听,他怎么诅咒你的?”
商人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这不是诅咒是什么?望大人为小人做主。”
朱元璋问秀才:“你是这个意思吗?”
秀才说:“是他自己断句念错了,怎么能说我诅咒他呢。”
朱元璋说:“那你再念一遍听听。”
秀才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一副春联两种解读,听审的、看审的都等着朱元璋判案。这时候,朱元璋的心里又翻腾开了:嘿!都是原告,又都是被告,这种案子,连宋朝的包公都没有审过哩!朕要胜过清官包拯了。他看一眼陆金山,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陆金山回答说:“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全望大人公断。”
这是稀罕事,又是公审,看的人很多。有人在门外大声说道:“这秀才挺对人心思的,想我做鞋、卖鞋都年了,还没赚过大钱,本想也写一副对联讨个吉利,不想他却被陆老板拉去了,如今他缠上了官司,我找谁写去呀?”
朱元璋本来就喜欢对联,也写过对联,听鞋匠议论,心里早就痒痒得难受了,马上接过鞋店老板的话茬儿说:“好吧,你的对联由我写,写完再判案。”
说着,磨得墨浓,醮得笔饱,朱元璋当庭写道: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莫要纠缠小弟;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出财神来,不妨照看晚生。写毕,将笔一搁,重新拍起惊堂木,喝道:“被告陆金山,你可知罪?”
陆金山也在看着写对呢,闻声立即又俯伏在地:“大人开恩,小的不知有罪。”
朱元璋说:“古人云,上谓风,下谓俗,当今皇上开一代新风,天下百姓闻风响应。这写一副春联,讨一份吉利;讨得吉利,心生喜悦;人有喜悦,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百业兴旺;百业兴旺,天下太平。可你陆金山,竟然无事生非,打起春联的坏主意。”
陆金山磕头都没劲了,瘫在那里像一堆泥。
朱元璋继续说:“本案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原告摆摊写春联,一为歌颂皇恩,二为百姓吉利,三为养家糊口,按照常理,不存在诅咒心思。倒是陆金山,先有邀请上门写对的举动,继有高价付酬的承诺,还有违约索赔的约定,尽管也在口口声声说着赞皇恩的话,话里始终难掩讹诈的不轨用心,更有索讨不成,告状打官司的恶行,真相面前又不肯自省,末了又不知罪在何处,这种人,不惩不治难以安民心。如今春节将临,特判决如下:被告陆金山,免打二十大板,罚银五两,以儆效尤!”
判词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堂上堂下一个劲地喝彩:“好,知府大人判得好!”
说话间,朱元璋一甩手,脱下了官服。这一脱,**的龙袍在众人的眼前闪闪发光,众人这才知道审案的原来就是当今皇上,连忙高呼“皇上英明”。
这样,新年写春联的风俗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朱元璋亲自审理春联案的故事也同时传了下来。
对联故事2
清朝晚期,吏治腐败,买官卖官成了风气。有一个姓朱的落第秀才家境不错,就拿钱买了一个七品县令,被朝廷发往湖南长沙县任职。
朱知县是八月初上任。中秋节的前一天,他谎称是自己四十岁生日,在离县衙不远的东园酒店摆下酒席,发下请帖,请长沙县所属各乡的乡长都来赴宴。说是借过生日请大家聚一聚,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朱知县过生日是假,借机捞钱才是真。你想嘛,祝寿加上贺节,谁好意思空着手去?内中还有一些想攀高枝的人,正想着如何跟新来的县长套近乎哩,现在接到了请柬,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封了厚厚的红包,或者带了贵重的礼物,厚着脸皮请朱大人笑纳。
朱知县设宴的目的就是为了敛财,对乡长们送来的现金和物品照单全收,汇总起来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按照礼单清点人数,善化乡的孙乡长怎么没送分文?朱知县就向师爷打听孙乡长的情况。这个人难道有什么背景?不然的话怎么会一毛不拔!师爷习惯了这些,最会息事宁人,就说孙乡长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一时糊涂忘记了送礼也是有可能的。朱知县收礼一个也不能少,就指派师爷过去给孙乡长提个醒,现在去还来得及,开宴的时间可以向后推。
孙乡长是个犟脾气,师爷刚透出那么点意思就被他顶了回去:“他朱知县是四十岁,我老汉已经六十开外,按年龄我是他的长辈,哪有长辈拿着红包给晚辈祝寿的道理?呸!”师爷不好把这话学给朱知县听,就说那老糊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谁肯借钱给他?开席吧,别耽误了你的吉日良辰。
眼见日已过午,朱知县只好宣布开席。大家跑了不少路,早已饿坏了,抄起筷子就吃,端起酒杯就喝。尤其是那个“六十岁开外”的孙乡长,竟是一个大饭桶,吃起来犹如风卷残云一般。朱知县强忍不快,换上笑脸说道:“诸位,干喝无趣,咱们玩个对联游戏怎么样?我先出个上联,不管哪个能对出下联,就算我输了,那我就自罚三碗给大家助兴。”
既然东家这样提议,大家只好放下筷子附和说好。
朱知县自然是胸有成竹,一字一板地吟道:
园门不紧,蹦出孙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
这个上联是什么意思?大家面面相觑,迟迟没人能对上来。
朱知县说:“对不上来等于大家输了,每人罚酒三碗。”
不料孙乡长“呼”地站了起来,说:“朱知县也太小看人了吧!园门是个地名,就是咱们吃酒的地方;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大家耳熟能详;活妖怪自然是骂孙猴子的;善化是一个乡镇,就是老朽我管理的地方。就这样一个上联,怎么对不上来?你听好了!”说罢吟道:
湘水甚清,浮来猪八戒,畜生流落长沙。
大家听了,仔细品味,这上下联原来在打架斗嘴,朱知县开骂在先,孙乡长还击于后,针锋相对,而且孙乡长还占了上风。
朱知县本想借着出联的机会出口恶气,没想到反被孙乡长给骂了,一时气得脸色发白,半天说不出话来。偏偏孙乡长不依不饶:“我对出了下联,你快把罚酒喝了!”
朱知县心中有气,一碗酒还没有喝完,就醉成一堆烂泥,看上去真像个“畜生”。
对联故事3
民国年间,朗州乡下的赵家村里有个铁匠叫赵青山,两口子膝下有一独生女儿叫宝翠,是个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女,又读过书。宝翠十七岁这年,爹妈相中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想把她嫁出去,可宝翠不答应,说爹妈老了谁管,所以她想招个上门女婿。当爹妈的劝了几次,可女儿说什么也不应,青山两口子感动之余也只好依她。
常言道:师徒如父子。青山和老伴一商量决定在四个徒弟中招一个女婿。宝翠也同意,可她同几个师兄感情都不错,也晓得师兄们都喜欢她,不想招一个伤了另外三个人的心。当爹的说那就由他挑,女儿也不同意。又怕落选的师兄说爹偏心,所以她想出一联,谁对上了就招谁。
“好办法!”当爹的一高兴马上就把女儿招婿的事对徒弟们说了,但没说女儿如何挑,挑谁。喜得几个徒弟抓耳挠腮,谁不想当师父的乘龙快婿得个美人呀!
这天,当爹的陪女儿去了铁匠铺,对徒弟们说宝翠要当着他们的面出一个上联,谁对得出来、对得好,就招谁当女婿。问徒弟们怎么样?徒弟们你看我我看你,只好同意。
这时,宝翠见大师兄用钢钳夹住烧红了的铁块在铁墩上锤打,就问他打的是个什么东西,大师兄说是打的一把铲子。宝翠灵机一动就对众师兄出了上联:
铁锤打铁铲铁打铁
师兄们听了一惊!这一联说的就是他们干的这一行,可想了好一阵谁也没答出来。
“这样吧!”宝翠说,“我给师兄们三天时间,谁先对上了我招谁。如果对不上来我再出一联。”说完就笑嘻嘻地走了。
一晃三天过去了,几个师兄弟谁也没有对出来。因为师妹出的这一联很怪,八个字中有六个字是“金”字旁,要想对出来,除非下联的八个字中也要有六个字用上同一个什么旁,而且那联上的各个字之间又含有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的意思?这也太难了。
恰好这一天,林家来了一老两少三个木匠,父子仨是赵青山请来维修房子的。林家的小楼房有几根檩条因长期漏雨朽了,要换新的。
谁知,当几个小铁匠为答不出师妹出的上联愁眉苦脸时,老木匠的小儿子小木匠问他们出了啥事。大师兄就说出了师妹出联招婿的事。
小木匠听了去问赵青山,他可不可以参加应对,赵青山说行。但小木匠却笑了笑说,可不可以先见一见他的女儿。宝翠在楼上听到这话就生气地出来了:“你担心我是个丑八怪?”小木匠一见宝翠眼睛就亮了:“请姑娘出联吧!”宝翠见小木匠一表人才,气也消了,心里一高兴就把那句让师兄们对的上联念了一遍。
不料小木匠只看了一眼要修的楼房吟道:
杉木修杉楼杉连杉
“好!”赵青山高兴地一拍老木匠,“对得好、对得好!老哥,看来俺闺女和你家小儿子有缘啊!哈?”
“慢!”不料宝翠连忙拦住了,“他家是木匠,咱家是铁匠,小木匠能对出来这是巧合,不一定有真才。事不过三,如果我再出两联,他对出来了一切由爹做主。”
“好!”赵青山高兴地问小木匠:“小哥意下如何?”小木匠一笑:“请姑娘出联吧!”
宝翠在走廊上边走边想,忽然看见了村外的一条河,灵机一动吟道:
清溪潺潺浊河滚滚海涌浪
呀!众人一惊,好联啊!溪水流到河里、河水流到海里,每一个字都沾“水”,这小木匠能对得出来吗?
小木匠也吃了一惊,心想自己跟教私塾的爷爷学了几年作对子,难道今天要败在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子手里?可他一时又想不出如何应对,心里一急也学宝翠那样装作在思考的样子踱来踱去?
这时,他瞥见了打铁间里的火炉,心里一动,叫了声“有了”,不禁脱口而出:
灶炬灿灿炉焰炀炀灯燃烽
小木匠吟完,楼下鸦雀无声,楼上的宝翠也愣了,看样子都在思考这副对联到底如何。
“小木匠!”宝翠对那个小伙子说,“算你对上了。但这是我家打铁的火炉启发了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本姑娘还有第三联呢!”
“那你就出联吧!”小木匠忐忑不安,不知宝翠又要出什么怪联。
果然,随着一阵风过,楼边的枫树叶发出了响声,只见宝翠手掌一合叫了声:“有了!”
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西北四季风,风送风风迎风,风送风迎天地变
啊!众人大吃一惊!
这么长的一联,耳朵里净是风呀风地如何对呀?谁知小木匠听了却喜出望外,因为他看到了村外的一座山。于是马上吟道:
山变水变天变地变,山水天地无穷变,变促变变演变,变来变去坦途通
“对得好!”忽然,门外走进来村学堂的姚老先生,朝赵青山打了一拱说,“赵老板,我在门外听了许久,宝翠姑娘和小木匠真乃天作之合。若不嫌老朽才疏学浅,到你招婿那天老朽愿送副婚联来喝杯喜酒,不知意下如何?”
“好,好!”赵青山大喜,看着女儿,“宝翠,你看?”
“全凭爹爹做主。”宝翠脸一红钻进闺房里再也不出来了。
对联故事4
相传明弘治年间,朝廷里出了刘、李、谢三位贤相,其中一位是名气广播家乡的历史名人。他就是浙江余姚人民赞颂的谢阁老。
谢阁老,单名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东山乡人。他为官清廉,敢作敢为,自明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曾先后成为三朝帝王之师,历经四朝,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其精于诗赋联语,不但满朝文武望尘莫及,就连前朝宪宗和当朝孝宗两位皇帝也自叹不如。
明弘治八年的深秋,孝宗皇帝卧病在床,命谢迁陪同太子朱厚照到外面去体察民情。他俩及随从人员奉旨来到河北怀来县微服察访。这一天,他俩不带随从,徒步来到南山堡附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天公不作美,中途遇到一阵秋雨,因而误了归程。眼看已到傍晚时分,他俩只好找一户人家投宿。这家户主是一位年约八旬的老妇人,虽已满头银发,却依旧耳聪目明。她弄清客人的来意后就说:“客官想吃饭借宿可以,但得答应我一个要求。”太子思忖:乡间老妇,无非是想得到一份殷实的回报,多给些银两不就是了。于是他回言道:“老人家,你要多少银两尽管吩咐。”没想到老妇人的要求却是要客人对出她的上联。对得好,自然是丰盛的农家菜和暖和的被褥;倘若对不出?老妇人笑着说:“那就怨不得我小气,只好请两位客官另寻他处了。”
令阁老和太子吃惊的不是续一句下联,而是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居然有这样的人物。两人也很想知道这位老妇究竟有多少学问,于是阁老开言道:“那就请老人家出题吧!”老妇人当即毫不客气地说了上联:“客官寄寓寮家寒宵寂寞。”
太子听罢,喜形于色,道:“妙!妙!”原来,明朝的历代帝王、太子都擅长楹联,这大概是对联天子朱元璋的遗传吧!老妇人的上联不仅将他俩乡间借宿的情景融进对联,还歉言自己一户小小农家,客官未必能习惯“寒宵寂寞”,最令人称奇的是上联十个字全是“宝盖头”,毫无疑问,下联也必须是相同的偏旁。
尽管太子搜肠刮肚,一下子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下联呢!他只好用眼神求教于恩师。太子的举动,阁老当然心领神会,只见他不紧不慢地向老妇人行了一礼,从容地道出了一句下联:“謇宦安宁富室宇宙宽宏。”他的下联一对,老妇人脸上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笑容,她原以为两位只是过往的客商,没想到居然还识文断墨,连说:“今日大人远道来访,令寒舍蓬荜生辉啊!”阁老疑惑地问道:“老人家,我俩不过是在县衙里当当差,您凭什么理由肯定我们是当官的呢?”老妇人坚信自己的眼光,摇摇头说:“地方官吏?不像。我们怀来的州府县吏只有贪官,没有謇宦,而且几乎全是草包,根本无人能领会我刚才这句上联。你竟能随口念出一句下联,并且毫无堆砌斧凿之痕,实在令老身佩服,今日既遇大人登门,又有幸碰到联坛高手,失敬!失敬!”站在旁边的太子也对恩师的下联非常赞赏,对句十个字同样全是“宝盖头”,内容不但隐约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还透露出坦荡的襟怀、宽宏的气度。
阁老见老妇人只有赞许之词,还没有让他俩进门的意思,于是上前躬身一礼道:“敢问老人家,现在能否让我们进屋?”经阁老一提醒,老妇人才意识到刚才出题考客人时,还把客人挡在墙门外没让进院子呢!她满脸羞愧地赶紧把他俩迎进客堂。当阁老和太子一进门,老妇人客气地又是让座又是敬茶,要他俩原谅她刚才的怠慢。家人更是杀鸡宰羊,温酒备菜,忙得不亦乐乎!
晚饭后,两人借拉家常的机会向老妇人了解当地的民情,让当今太子听到了在宫殿中难以听到的百姓心声。事后,老妇人才知道那晚借宿的便是当今的太子和宰相,心里难免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
对联故事5
张豆豆最近喜欢上了唐诗,准备坐着时空穿梭机去唐代旅行一番。但是他拿不定主意该在什么地方降落,于是去问李乐乐。李乐乐说:“那还用问吗?当然要降落在黄鹤楼!”
张豆豆不解:“为什么?”李乐乐说:“因为唐代诗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平生不登黄鹤楼,就称诗人也枉然!’所以唐朝的大小诗人们,一辈子肯定要去一趟武汉的黄鹤楼,如果不去的话,以后自称诗人肯定会让大家笑掉大牙的。”
张豆豆来了兴致,忙说:“乐兄,快给我讲讲,黄鹤楼上都有什么好故事,我要快点去黄鹤楼,说不定太白兄正在那里等着我呢,哈哈!”李乐乐略一思索,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因为李白是名满天下的诗仙,人人都想见他,而黄鹤楼又是天下诗人必去的地方,所以经常有诗人图个方便,邀请李白去黄鹤楼饮酒。李白是个酒鬼,只要听见“酒”字就坐不住了,当然逢邀必去。去了之后喝完酒,大家要分手的时候自然依依不舍,李白的诗情就上来了。所以李白在黄鹤楼留下了多首送别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送别诗,乐豆们知道是什么吗?哈,当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咯,大家都知道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看看这首诗,写得真是无限深情,离别的眼泪都掉进江里了。哎哟,太白兄好多情啊!不过,我们最最浪漫最最飘逸的大诗人太白兄去黄鹤楼也有不爽的时候。话说这一天,李白又登上了黄鹤楼,面对着楼上楼下的美景,诗仙自然诗情大发,于是从怀里掏出一支毛笔,准备在墙上写诗。不料李白一抬头,吓了一大跳,只见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诗名为“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读之下,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天呐,这是谁啊?把这么牛的诗写在这里,还让不让人活了?叹息良久之后,李白擦干眼泪,把毛笔一扔,走下楼去,边走边喃喃自语:“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啊,不会吧,诗仙也有如此失意的时候啊?看来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这个令李白为之搁笔的崔颢虽然诗风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但是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呀?是啊,史书上记载并不多哦,作品也很少。
不过,这一首《登黄鹤楼》在《唐诗三百首》中名列七律第一耶,这足以让他名传千古了。
哇,真牛啊!李乐乐讲完了,张豆豆说:“我准备去黄鹤楼了!我要常驻那里!一定要等上李白!我一定要陪他大喝一场!没准儿太白
兄一高兴,就会写一首《黄鹤楼送张豆豆之21世纪》,那我就在文学史
一举成名了,耶!”
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哪去了?
□郑连聪读过《西游记》的大概都会发现,孙悟空的形象有点前后不一。在悟空闯东海走阴间大闹天宫时,本事何等了得,十万天兵天将加上天罗地网也拿他不住。后来保了唐僧西去,虽说一路降妖除魔,却总是缚手缚脚,施展不开。别说什么天神天将,就算是他们的童子座骑,也往往让孙悟空束手无策,只好到处搬取救兵,解决危难。同一部书,为何前后矛盾如此?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作者的疏漏,构思不密,细加推究,其实也可以有别样的理解。特别是当我们把注视的焦点对准孙悟空头上那个金箍时,便会有一种豁然贯通之感。孙悟空受观音点拨,做了唐僧的大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只是猴性难改,不服管教。于是观音用计,在他头上加了一个金箍,以方便唐僧的管束。那么这金箍有什么象征意义?要理解这一点,还得从孙悟空的出世说起。孙悟空本天生石猴,无父无母,当然也无其他亲人。后来历尽千辛万苦,拜得须菩提祖师为师,学成诸般本事。下山之前,祖师却明言,不再承认这个弟子。如此结果,于须菩提祖师而言,是他知道悟空将来必然闯祸,可能累及自己名声;于作者而言,则是给悟空保持了一个无牵无挂的干净之身。正因如此,才能有后来大闹天宫的酣畅淋漓。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随着人猿相揖别,由自然之群而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社会的运作与发展,需要维系其正常秩序以及个体间的关系。赖以维系者,可分几个层面而言。最浅的层面是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中间层面是规范,一整套逐渐形成的社会规范;而最深的层面便是观念,是以高卑定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几个层面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制。在礼制的作用下,整个社会便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恰如一张大网。网住了,便无从挣脱。只要你是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想不受其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影响力又极大,任你如何有才,多大本事,也抗衡不了。孙悟空乃天生石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后来发现水帘洞府,做了猴王,也是“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身份,他才可以不受约束,毫无顾虑,放手去干,也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试想,假如孙悟空有生身父母,又或者须菩提祖师一直承认这个徒弟,悟空便要遵从他们的意愿,至少也要替他们的安全和名誉着想。有了这些牵连和顾虑,悟空还能跟天庭放手一搏吗?还是太白金星老于世故,他瞅准了这一点,所以几次劝说玉帝,采取招降的策略,他深知只要让悟空变成“圈内人”,就便于管束了。从天庭的角度看,这应该是最佳策略,而且差点就成功了。只是因为玉帝对悟空的重视不够而并未真正当“自己人”看待,才逼得他两度反下天庭。及至悟空为如来镇压,又经观音指点给唐僧做了徒弟,情况便与此前有所不同了。他已经做了唐僧的正式徒弟,而且是开门大弟子,也就通过唐僧而联入了社会之网,那一套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便对他有了约束力。唐僧既是人间君主李世民的臣民,又是如来佛祖的虔诚信徒,跟玉帝为代表的天庭关系也不错。有了这诸般社会关系,作为他的徒弟,悟空在取经路上的缚手缚脚也就事出有因了。悟空所遭遇的各路妖怪,又可以分两种情况,有的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的则非要搬取救兵不可。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妖怪有什么不同呢?前一类妖怪的数量不大,如白骨精、蟒蛇精等。它们往往是一些山精野怪、孤魂野鬼,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对付起来也就不太困难。第二类妖怪的身份就大不一样了,它们或者是天神的童子,或者是菩萨的坐骑,又或者是精怪而在天上攀上了亲戚。反正它们在天庭或佛界有着很厉害的后台。这些妖怪,跟整个社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权力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有些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已经成了“圈内人”的悟空面对它们时,必然有诸多的牵制与顾虑,再加上金箍的潜在制约,悟空便十分被动了。不妨再细想一下,悟空为什么对付不了这些妖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妖怪手中往往有着各种厉害的法宝,悟空十有八九便是败给了这些法宝。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法宝大都是妖怪从神佛那儿偷来的,作为法宝的主人,这些神佛们对其法宝的特点、神通自然十分清楚,使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些法宝由妖怪用来已是威力惊人,在其真正主人的手里应该更加厉害才是。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当初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曾派出十万天兵天将以及哪吒父子、二郎神等干将,在不能奏效时甚至远请如来佛出山,可谓劳师动众,费尽心思。而拥有厉害法宝的天神很多也参加了与悟空的对抗,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手中握有厉害的法宝,怎会不加利用?然而却不见这些法宝发挥威力。举个例子,在取经路上出现的法宝中,有一件非常厉害的金刚琢,可以收取悟空的金箍棒而让他束手无策。此物本是太上老君所有,在悟空与二郎神苦战时,太上老君从高处丢下打了悟空的头一下,仅此而已。为什么金刚琢此时却不能收取悟空的金箍棒呢?为什么其它的法宝也没见发挥明显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此时的悟空还不是圈内人,还不受内部规范的约束,因此法宝在这时对他无效。要对这些法宝的象征意义作出准确的表述,并不容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与秩序有重要的关联。从书中的说明来看,这些法宝往往孕育于天地化生之时,与世界的形成相伴而生。正因为这种出身的源头性,使它们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神通和力量。可以理解,这种与社会秩序相伴生的特殊力量,在面对还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的悟空时,就失去了效力。较之法宝具有更明显象征意义的,是悟空头上所戴的金箍。肉眼凡胎但掌握了咒语的唐僧与金箍的结合,不仅多次对悟空的降妖行动进行直接牵制,更是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约束力,使得悟空在做事时多所顾虑。因此可以说,金箍对悟空的限制要较那些法宝更为致命。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观音给悟空戴的金箍,是她在西天接受使命时如来佛所给。而在《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不仅具有最高的本领,更是处在整个宗教世界的金字塔之尖,他所代表的正是社会最高的权威与规范。那个金箍,不正可以看作那一套社会规范的一个象征吗?还有一个情节不应忽视。师徒取得真经,回如来处听封。分封完毕,悟空便对唐僧说道,现在我也成佛了,跟你一样,应该不用再戴个金箍了吧?你就念个《松箍儿咒》,把那金箍去了吧。唐僧回答说,当初因你难管,才用这个办法制你,现在你已成佛,那箍自然没了,不信你摸摸看。悟空伸手去摸一摸,果然没了。那悟空头上的金箍哪儿去了呢?是谁帮他摘了吗?事实是,谁也没摘,而是化了,内化到他的身体、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去了。经过漫长取经路上的不断“修炼”,他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一套社会规范。既然已经内化,就不再需要外在的约束,金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虽大旨谈魔谈幻,而不离现实。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作者邮箱:ddliancong@163.com)说明:读《西游记》时有个疑问,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缘何取经路上这般不济?在上文化史课时,对这一问题忽有所悟,那是大概三年前的事了。在课上讲过几次后,觉得想法渐次清晰。循此思路,写成了此文。初稿并不满意,后又反复修改,并得到多位师友的建议和点拨,成今天的样子。从命篇至现在,已近三载了。今日把它贴出来,请各位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有唐朝睿宗李旦的资料吗?
李旦于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载“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李旦的手笔。 李旦初封殷王,后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唐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则天皇后废唐中宗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李旦为帝,改年号为“文明”。李旦立,则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则天皇后处理。公元690年9月,则天皇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废李旦,封他为皇嗣,改姓武。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不久武则天去世。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 景云元年(710年),中宗被韦皇后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同年6月,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羽林军将领拥兵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李旦复位,废黜少帝李重茂,改年号为“景云”。 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再次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按例当立长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讨韦氏之功,因而犹豫不决。李成器辞道:“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不敢居隆基之上。” 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个宰相中有5个是她的亲信,造成政局不稳,政事昏暗。 公元712年7月,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51岁任太上皇,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开元四年(716年)6月病逝长安宫中的百福殿,享年55岁。 编辑本段三让天下 李旦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李旦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编辑本段一让母亲 李旦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李旦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李旦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李旦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李旦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李旦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李旦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李旦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后不再发言的李旦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李旦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李旦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李旦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李旦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李旦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李旦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李旦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编辑本段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李旦“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李旦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李旦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结果,李旦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李旦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李旦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李旦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李旦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编辑本段三让儿子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李旦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怀疑忌。李旦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李旦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李旦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李旦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李旦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李旦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李旦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李旦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李旦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李旦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李旦之后的历史延续。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公元662年,唐高宗和武则天第四个儿子李旦出生。 公元684年,李旦被母亲武则天扶上帝位。 公元690年,武则天即位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 公元698年,李显被召回长安,代替李旦为皇嗣。 公元710年,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公元712年,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 公元716年,李旦病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