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趋炎附势比喻什么人

2.张静斋趋炎附势情节概括

3.趋炎附势的拼音

4.成语: 趋炎附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5.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

6.朱勔所衣锦袍,徽宗尝以手抚之,遂绣御手于肩上。又勔尝与内宴,帝以手亲握其臂。勔遂以黄帛缠之。

趋炎附势比喻什么人

趋炎附势的小故事-趋炎附势的故事

趋炎附势意思是比喻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1、趋炎附势(拼音:qū yán fù s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成语寓意: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任何时代都不鲜见。他们没有原则,对上级或者权势俯首帖耳,百依百顺。他们往往因为善于奉迎,获得上级重用,借此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古人将这样的人称为“奸佞小人”。

作为领导,对这样的人一定要百般警惕。须知,对你吹捧最厉害的人,是最有可能背叛你的人。因为这种人的出发点是一己私利,他们不过是利用权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犯颜直谏的人,才是诤友重臣

3、趋炎附势造句:

1、不能怪他们趋炎附势,要怪就怪自己做的不够好。

2、四阿哥:我们不能够怪他们趋炎附势,要怪就怪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3、你是一个变节分子,是个趋炎附势之徒!是个无忌惮不要脸的机会主义者!

4、不喜欢趋炎附势,渐渐习惯随遇而安的生活。

5、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趋炎附势成语典故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 "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 "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

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 "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张静斋趋炎附势情节概括

张静斋趋炎附势情节概括如下:

在第三回写到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帅哥同在故乡,一直有失靠近吗”“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血一样平常啊;若要这样,即是见外了!吗”“弟弟却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帅哥暂时收看了。弟得空屋一所,就在东门街道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还净,就送与世帅哥……吗”

在范进有无录取举人以前,仍然一位普普一切的穷人时,做为乡绅的张静斋相对不会与范进有任何联系了。可是,当范进录取举人之后,以前有做官的资历了,拥有了肯定的社-会职位,而且前途一片光清晰。面临这个时候的范进,张静斋最先竭尽全力以赴的奉承范进了。不仅在语言上全力以赴讨好.称兄道弟,而且行-动上更是送送屋子了。

张静斋之因此这样全力以赴的奉承范进,目的即是为了利益了。范进为南海县新中的举人,与张静斋是同乡了。他做为南海县地界上新兴的一支权力,岂论其以后进展怎么样,张静斋先行一步套近乎.奉承范进实为上好的计谋了。

奉承范进,不仅能够或者者牢固张静斋自己在南海县的既得利益,还能搭上和使用范进的关系网,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了。何乐而不为呢?

趋炎附势的拼音

趋炎附势(拼音:qū yán fù shì)

补充:

趋炎附势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王沈传》。?

“趋炎附势”意思是: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附:迎合、依附);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造句:

1.他专好趋炎附势,谁都瞧不起他。

2.那种趋炎附势、钻头觅缝的人物,难免不招人鄙视。

3.抗战时期,一些汉奸依靠日本侵略者,趋炎附势,欺压同胞,广大百姓对他们憎恨无比。

4.这种趋炎附势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5.你别怪我趋炎附势,要知人在廊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成语: 趋炎附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趋炎附热 成语简解 编号 : 1874 成语 : 趋炎附热 注音 : ㄑㄩ |ㄢˊ ㄈㄨˋ ㄖㄜˋ 汉语拼音 : qū yán fù rè 参考词语 : 趋炎附势 释义 : 义参「趋炎附势」。见「趋炎附势」条。 Emoji符号 : 炎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趋炎附热”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趋炎附势」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王沈生于极端重视门第的晋朝,年轻时虽然很有文采,但出身寒门,还是无法打入上流社会,于是他写了篇〈释时论〉,以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其中提到:在温暖地方的人,都是喜欢热的人。但能够知道冶炼金属的方法,只有掌炉漆炭的人。就像想要打入上流社会,出身是很重要的。出身卑贱的人,常常被人污辱;出身尊贵的人,却常得到荣耀。肉食的有钱人不断出入于华厦,粗茶淡饭的穷人只能往来于田野。讲求名利的人,向有势力的人逢迎谄媚;而讲求名声的,却因为钱财,而原形毕露。实在是很令人感叹。后来「趋炎附势」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依附权势。 典源 : 此处所列为「趋炎附势」之典源,提供参考。晋.王沈〈释时论〉(据《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王沈》引)东野丈人观时以居,隐耕污腴之墟。有冰氏之子者,出自沍寒之谷,过而问涂。丈人曰:「 子奚自? 」曰:「自涸阴之乡。」「 奚适? 」曰:「欲适煌煌之堂。」丈人曰:「入煌煌之堂者,必有赫赫之光。今子困于寒而欲求诸热,无得热之方。」冰子瞿然曰:「胡为其然也?」丈人曰:「融融1>者皆趣2>热之士,其得炉冶3>之门者,惟挟炭之子。苟非斯人,不如其已。」……丈人曰:「……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踵4>于华屋,疏饭5>袭迹于耨耕6>。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举高誉者因资而随形……。」 〔注解〕 (1)融融:和暖、光亮的样子。 (2)趣:通「趋」,向前,此指依附。 (3)炉冶:从事镕铸的工作。冶,音|ㄝˇ,镕铸金属。 (4)继踵:比喻接连不断。 (5)疏饭:粗糙、不精细的饭菜。 (6)耨耕:指除草耕作的田野。耨,音ㄋㄡˋ,除草的农具。 书证 : 01.《宋史.卷二九九.李垂列传》:「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02.《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止有白长吉一味趋炎附热,说妹子是穷骨头,要跟恁样饿莩,坏他体面。」 成语接龙

“热”字开头的成语

热可炙手 热肠古道

“趋”字结尾的成语

亦步亦趋 一步一趋 随人步趋

“趋”字开头的成语

趋炎附势 趋炎附热 趋权附势 趋炎奉势 趋其所好 趋炎附灶

“热”字结尾的成语

水深火热 炙手可热 趋炎附热 面红耳热 攀炎附热 炙手而热 水火深热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趋炎附热。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趋炎附热”分成的单字详解:

趋, 炎, 附, 热。

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接下来我为你带来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希望你喜欢。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典故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相反词刚正不阿

 押韵词垂裳而治、未竟之志、拔赵帜易汉帜、孤注一掷、耳红面赤、龙拿虎掷、福无双至、急中生智、出头有日、错落有致、......

 年代古代

 英文to play up to those in power; to be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 to curry favor with influential people; to serve the time

 time-serving

 成语故事宋真宗时馆阁校理李垂上书治理黄河水灾,特著书《导河形胜图》,由于宰相丁谓的阻拦没有得到实施,好心人劝他去拜访丁谓,李垂不但不去巴结,反而抨击他,被贬出京。后来回京,李伯康劝他去拜见新宰相,他说他不会去趋炎附势的

 成语示例所有朋谊及那些趋炎附势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其它使用

 ◎ 但同时深深感觉到我的四周都是一些趋炎附势,欺压工人的资本家的走狗,非常讨厌,我因言语与地位的关系,既不能与工人接近(即接近,一时也无从启迪他们,因为他们还被压在一班如虎如狼的包工的工头之下,丝毫没有反抗的勇气,与觉悟的表现,)而读书译书又陷在独学无友,孤陋寡闻的状况中,至于为储款出洋计,到处都可就是,正不必守山中,于是决定离开此处。

 ◎ 其中,既有属于敌我对抗性矛盾的"代表性人物",也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趋炎附势者",当然也有"推一推"就过去、"拉一拉"就过来的"帮凶"、"走狗"或"奴才",更有一些说了不少糊涂话做了不少糊涂事的"糊涂人""糊涂官"。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08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说成“山陵崩”,把自己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朱勔所衣锦袍,徽宗尝以手抚之,遂绣御手于肩上。又勔尝与内宴,帝以手亲握其臂。勔遂以黄帛缠之。

原文: 朱勔所衣锦袍,徽宗尝以手抚之,遂绣御手于肩上。又勔尝与内宴,帝以手亲握其臂。勔遂以黄帛缠之。与人揖,此臂竟不动。 译文: 朱勔穿着锦袍,告诉别人“徽宗皇帝曾经用手抚摸”于是就在肩上绣上金手印。还有一次,他受了邀请在内宫饮酒,徽宗皇帝亲自握了他的手臂,朱勔就把黄帛缠在臂上,在与人交揖的时候,这一个手臂居然不动,表示说这只胳膊刚刚被皇帝拍过。 与:参加。 内:宫内。 抚:摸,抚摸。 遂:于是,于是就。 其:他的,即朱勔的。 此:这个,指被徽宗握过的臂。 勔尝于内宴 :朱勔曾经在宫中内廷侍宴 成语标题:趋炎附势 概括事项: 1、朱勔在徽宗曾经摸过的锦袍上绣御手以示恩宠 2、朱勔在徽宗曾经握过的手臂用黄帛缠裹以示皇恩。 根据这个古文: 我们又把愚忠朱勔这个故事叫做趋炎附势 《宋稗类钞》作品简介: 《宋稗类钞》,小说笔记类丛书。作者是清初的李宗孔,一说是潘永因,共三十六卷,一说为八卷。 李宗孔,字书云,江苏江都(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幼时事迹不详。清初曾赴北京参加公试,时年二十七岁。考中后得以官,居北京,曾与无锡堵廷?在慈仁寺相会。因情趣不合,堵庭?与之绝交,遂回济南。清圣祖在位,李宗孔于康熙十七年官任给事中。适逢清统治者推行博学鸿儒科考,以笼络明末遗老。当时一些有气节的名士多不愿参加,清统治者乃实行半强制政策,李宗孔积极参予其事,极力推荐傅山应试,致使傅山被迫割断腿筋以抗,康熙二十二年,李宗孔在北京仁安堂作集会,上演《北西厢》,康熙二十八年,李宗孔去,时年八十岁。 潘永因,字长吉,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潘永元之弟。清康熙元年,因为清朝官吏借口通海而大肆逮捕无辜居民,借以敲诈,故而潘永因逃至平陵,埋头著书,编有《明稗类钞》,到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编成《宋稗类钞》八卷。 至于作者倒底是谁,目前无资料显示确凿无疑是谁,但相对倾向于潘永因的观点较占上风。本人才疏学浅,姑且并列二人,以俟名家考据出结果。不过我认为作者是谁并不是很重要的,关键还是看书的内容。 这本书的剪裁也有二种意见,《清史稿·艺文志》中载为八卷,而宣统三年上海藜光社刊行石印本为三十六卷,但二书内容基本一致,卷数不同,无关大局,为叙述方便,本文从八卷本进行探讨。 《宋稗类钞》,顾名思义,也就是汇集有关宋代的稗官野史,从中摘抄分类而辑成,一共分为十九门,最后一门为《搜遗》,乃将各种难以确定其归属的几条摘抄汇聚而成。其他各类分别是:卷一,包括《君范》、《符命》、《吏治》、《武备》、《遭际》、《异数》、《诛谪》共七类。专记历代宋帝治国方略、大臣升降擢黜,符命归属,以及名臣宿将文治武功等事,其中《符命》一类,鼓吹“帝王之典,盖有天定”。收集了五十二则福由命定、祸乃天谴的事例,说得神乎其神。如第十八则说:“边镐为谢灵运后身,故小字康乐。范淳夫为邓仲华后身,故名祖禹。张平子后身为蔡伯喈,邹阳后身为东坡居士,即其习气,似皆不诬也”。说得言之凿凿,其实乃荒诞之极。 卷二,包括《谗险》、《谄媚》、《科名》、《隐逸》、《躁竞》、《奢汰》、《叛逆》等七类,所述皆有宋一代,各种人情世故,性格怪异之谈。其中《奢汰》类第九记徽宗建艮岳事,篇幅较长,记载详细,尤其是各种美石,将其名一一道来,又述其位置、特点,堪称是一部宋代的园林资料实录。其后几则说得是建造艮岳时运输、采购石木的巨大浪费,可见“花石纲”为害之巨。 卷三包括《厚德》、《雅量》、《鉴识》、《才干》、《品行》、《忠义》、《贞烈》七类。历叙上自士大夫,下至百姓的各种优良品德、传闻轶事,以图褒扬忠直、奖掖节义。 卷四包括《家范》、《志尚》、《豪旷》、《放诞》、《权谲》、《颐养、;闲情》、《异禀》等八类,所记及宋代家庭与个人中处理家政,人情交往,各种性格人士地离奇之事等。如它说米芾在写信时,结尾署上“米元章再拜”后,就真得起身离座冲书信作两拜,果然是真名士,不风流处也风流。又说石曼卿谪贬海州时,使人拾桃核数斛。人们都不明白,不知这位傲士又有何奇行,谁知他却携带桃核,到山中,用弹弓向人迹不到处弹桃核,结果没有三年,山谷中就遍处桃花,人咸以为奇。今天看来,此可为“飞播造林”之始祖。而石曼卿之“磊落奇材”,也可籍此略窥其一斑,正所谓大手笔,不风流处造风流。 本卷还有许多传说和迷信,皆荒诞不经,如《异禀》郭中言“国初,文知州善啖。太祖赐犊,食尽。腰有声,疑其腹裂。明日问之,曰臣苦饥,以帛束之,昨赐饱,不觉帛断”。更有甚者,他还把一些权臣说成是妖精变化而成,如杨戬是个“大几充床、两目如金、光彩注射的”大虾蟆。盛勋是个“金鳞红鬣的大鲤鱼”。米芾是个能“呼风唤雨”的蟒精。让人不明白作者是从哪儿得到这些资料的。 卷五包括《文苑》、《博识》、《诗话》、《诗品》、《俪语》、《辞命》、《尚论》、《格言》等八类,专门谈文学方面的奇闻轶事,也著录一批有文才和善写作的文人。如《文苑》中谈到:梅询为翰林学士,一日书诏颇多,属思甚苦,忽见一老卒卧于日中,欠伸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问之识字乎,答曰否,梅曰:“更快活”。反映有文化人的苦恼,和苏东坡的“人生忧患识字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多的还是谈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意境,如文中说“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颇有见解。又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为例说明之。入、归皆撑柱也,有此,则全句澹然不俗。又如欧阳修说其“三上”惟文。该卷《俪语》类中,所记皆对联或对仗之句,往往说出其来源和好处、使人明白和理解其中奥妙。对句为古代文人学士初习必修的课程,既是入学的门径,又能显出其人才思之敏捷、学习之浅深。故而人们都很喜欢它,甚至在南宋末年,亡命海上时,仍能写出“虽鸟兽之迹,不无交于中国之时,然马牛其风,何尝及诸南海之远”。其文亦庄亦谐,颇为可观。通过作者对宋代俪语的集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宋代的文风、才子、佳作。很有裨益。 卷六包括《箴规》、《称誊》、《诋毁》、《诙谐》、《纰缪》、《尤悔》、《伤逝》等七类,为记言之作,专门讲述宋代的名人名言。其《诙谐》一卷可称得上一个笑话小集,很耐寻味,且琢摩越久、意味越深,并非一笑了之。如文中石中立观狮,闻日给羊肉十五斤。有的大臣感叹道“吾辈忝于郎曹,乃不及一兽”。石中立乃说:“汝何不知分,吾等员外郎,敢望园中狮乎”。满座绝倒。又如丁晋公被贬崖州参军后还乡,与人谈论天下何处地望最为雄盛,丁说“崖州”,众人不解何以偏处海角天涯的崖州地望最盛,丁说:“宰相只作彼州司户参军,他州何可及”。一句小戏谑话,就把宋代统治者的无情寡义揭露得淋漓尽致而又不露丝毫怨枉之色。 《卷七》和《卷八》为记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虫蛇,古玩书画的内容。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丹青》、《草木》、《鸟兽》、《搜遗》等共十五类。是资料最丰富也是最宝贵的,是一部研究宋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如叙述著名建筑工艺师喻皓、天文学家张思训等。喻皓所造开宝寺塔是著名的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上百年,更重要的是比萨斜塔乃造作不良所致、而开宝寺塔乃有意造斜以御海风,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张思训造上浑仪,巧夺天工,比前代更为巧捷。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宋代科技之发达,西洋人远远望尘莫及。 宋代金石学开始兴起,一大批金石学家和著作涌现。《宋稗类钞》中也有大量篇幅描写这方面事情,其《古玩》类,叙事简明扼要而不失其精髓,所谈如何辩别古代青铜和陶瓷,分类详细、特征叙述清晰,列举古代青铜器纹饰竟达四十余种,可见当时金石之学发展已达很高境界,就是在今天对鉴定古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代书法也极一时之盛,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无不喜欢玩笔弄墨。因而特辟《八法》一类记载。所谈大都是书法要诀和一些著名书法家谈用笔,苏黄。又辟《丹青》一类。记宋代,主要是北宋画师的成就,其中有一篇专门讲述自唐至宋各种画派流传、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并摘录了唐代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论画六法》、《论画体工用拓宋代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中《论制作楷模》、《论气韵非师》、《论用笔得失》等三文。其他诸如邓椿的《画继》,米芾《画史》等也多用征引,内容异常丰富,可说集中了唐宋两代其资料性和学术性都很可观。 《草木》和《鸟兽》二类记有植物栽培技术,如嫁接、移种等,尤其对花卉、果木的品种、习性有详细记述。是宋代园林技术的全部反映。还记有各种动物的一些传奇,甚至近似于迷信,如彭蠡小龙护船,神异骏马替主报仇等,不可取。综观该书,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人事的、涵盖极为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日常生活等无所不见。其来源是各,但作者并不一昧追求奇异,而是将各种有助于后人了解先贤事迹、洞察人情世态的材料、典政,汇聚在一起,让后人作为一种谈资和陶冶性情的砥砺。因此该书并不注重史料的真实可靠性,有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加上作者没有注明资料的出处,因而大大影响了其书的流传。清人作学问讲究寻章摘句,无一句一字无出处,除此而外还讲究“例不十法不立、孤例不立”。 对于《宋稗类钞》这样的汇编往往不屑一顾。该书的编排序次以及分门别类明显地受《世说新语》的影响,比如《谗险》、《雅量》、《伤逝》等分类就与《世说新语》一模一样。其文风也受《世说》影响,追求清淡隽永,有时未免辞不达意,甚至会因为单纯追求文辞优美而擅改史实。再加上该书内容多为常见之事,少有僻书逸典,因而资料价值本身就不为人所重视,只能供人采摭类事,以为宴淡之资。同时在文中也有一些采摭不当,致使体例上屡有窜误,阅读时要认真对待。如在卷四《异数订》中所记卢延让之事发生于唐末,距宋尚隔五代:卷三《武备门》中邓弼之事却下逮唐代,更有甚者,卷五《谄媚门》中所记徐学诗弹劾奸相严嵩事乃明中叶发生,如此不严整,可能是作者审校不严所致,当然,以一人之力从事如此浩繁的工作,难免要有这样那样的疏漏。 此书在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时,被列为。究其原天则更加易得,目文献出版社将其标点排印(点校者是刘卓英先生),十分方便读者查询、读。不过该书将者直定为潘永因,省了不少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