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企业税收筹划应坚持什么原则

2.如何悄无声息地让别人顺从你的意思

3.csgo演技演得好多久封号

4.高考语文词语辨析和方法介绍

5.带疑字和是字的成语

论文:企业税收筹划应坚持什么原则

无可置疑与无可置疑的区别-无可置疑原则什么意思

税收筹划的意义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一般认为,税收筹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手段,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和周密的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款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强调:税收筹划的前提是不违背税法,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少缴税款。

它包括采用合法手段进行的节税筹划、采用非违法手段进行的避税筹划、采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手段进行的税负转嫁筹划。

狭义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采用税法所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对自身经营、投资和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先规划与安排,以达到节税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强调,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但节税是在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

以上关于税收筹划的定义,基本反映了税收筹划的内涵,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即税收筹划的目的表述不当。

无论是广义定义中的“少缴税款”,还是狭义定义中的“节税”,都不应成为税收筹划的目的。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内容,它应当服从和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一般情况下,“少缴税款”或“节税”能够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单纯为了“少缴税款”或“节税”,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现金流量的下降和企业价值的降低。

比如,我国增值税目前还属于生产型,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如果向企业提供一份筹划方案,建议购进零部件,然后企业自制需要的固定资产,因为自制固定资产所需零用料、零部件的增值税,可以从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也确实达到了“少缴税款”或“节税”目的。

但是,这种方案企业能采纳吗?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仅仅为了少缴几个增值税就土法上马,自制生产经营所需的机器设备,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要知道,企业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企业的机器设备。

如果产品质量下降,则因“节税”而增加的现金流量可能会远远低于因产品质量下降而减少的现金流量。

因此,税收筹划的真正目的不是“少缴税款”或“节税”,而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或者说,判断税收筹划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能否“少缴税款”或“节税”,而是能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的区别税收筹划与偷税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合法性上看,偷税是指纳税人明确违反税法的减轻或者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偷税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明确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税收筹划则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税收法规、税收政策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的的行为。

因此,税收筹划既不是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

从行为发生时间看,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点。

而偷税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所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和,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

在实践中,税收筹划与避税的界限往往难以比较清晰地界定。

避税是指纳税人使用合法手段逃避或者减少纳税义务的行为,虽然合法,但这种行为背离了国家税法的立法意图,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对待避税的态度上,各国情况并不一样。

如有的国家认为,税收不能以道德名义提出额外要求,应根据税法要求负担其法定的税收义务,只要不违法都应允许,不必划分什么是避税、什么是税收筹划。

有的国家则把避税分为正当避税和不正当避税,将其中的正当避税称之为税收筹划,在法律上不予反对。

我国对避税的概念在法律上未作表述,只散见于税收的政策文件和人们的理论探讨文章之中,普遍的看法是反对非法避税,默认合法避税。

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税收筹划是光明正大的,而避税是不倡导的,避税走偏一步就可能是偷税。

”也正因为税收筹划既合法又敏感,让人既跃跃欲试又本能地警惕,所以它被形象地冠以“黑玫瑰”的名号。

避税虽然不违法,但属于主观上钻税法的空子,有悖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实践中不应提倡鼓励。

面对纳税人的避税行为,国家一方面可以采取完善税法、堵塞税法漏洞的措施,使纳税人无机可乘;另一方面可以在法律上引进“滥用法律”的概念,对纳税人完全出于避税考虑而进行的交易活动不予认可,并将其视为纳税人滥用了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实际的征管中进行“反避税”研究和稽查。

税收筹划的效应由于收税与节税本身存在天然矛盾,而税收筹划的节税指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偷逃税,也容易引起税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反感,所以,税收筹划在国内并没有获得普遍认知和接受,这些都导致了税收筹划往往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做得多,说得少。

许多从事税收筹划的纳税人或中介机构也不愿意宣传他们的经验和成绩,怕自己成为税务机关稽查的重点对象。

其实,税收筹划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有利有弊,关键是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们不否认税收筹划的存在可能会在短期内导致国家税收收入下降,但我们还应当看到税收筹划有利的一面,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从而导致对税收筹划的错误判断。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税收筹划的微观效应和宏观效应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税收筹划在微观效应上可以体现为三点:第一,有利于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天性。

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仅要求总收入大于总成本,而且要求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

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使总成本最小化。

企业的总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在成本,即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支付工人的工资和津贴等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成本;二是外在成本,即国家凭借其权力按照税法规定强制、无偿地对企业征收的税收。

减少内在成本可提高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减少外在成本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将减轻税收负担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而税收筹划则是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利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税收筹划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受益者,税收筹划的最大功效是满足了企业降低纳税成本的需要。

第二,税收筹划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提高企业和个人纳税意识。

企业要想进行税收筹划,只有深刻理解、掌握税法,才能领会并顺应税收政策导向,做出理性抉择。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统收统支,“大锅饭”效应较为普遍,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使得企业和个人或不关心税制,对其中条例不闻、不问、不懂;或全凭人情关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税,税收意识淡薄。

可见,税收意识的增强,基本前提是了解税法、学习税法,而税收筹划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能引导企业自行完成这一过程。

从现实征纳过程中也不难看出,税收筹划进行得早、搞得周全的企业(如某些三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其纳税意识、纳税行为均令征管机关满意。

第三,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首先,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进行细致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其次,筹划活动有利于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再次,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

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必需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

因此,开展税务筹划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税收筹划在宏观效应上可以体现为四点:第一,税收筹划有助于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效率。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等的一个重要工具,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

当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制度改革、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时,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但客观上却使自己的生产、消费活动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了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此可见,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愈周密,国家的税收调控愈到位,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纳税人所获得的减税效益,这应当说是一种“双赢”的结局。

第二,税收筹划有利于完善税制,促使税法质量的提高。

虽然税收筹划是对不完善、不成熟税法的挑战,但同时也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有关税收经济政策的反馈行为,对政府政策导向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国家现行税法完善性的检验。

因此,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指出了税法建设和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方面。

根据这些信息,国家可以改进有关税收政策和完善现行税法,从而促使国家税制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第三,税收筹划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长期持续增长。

从短期来看,税收筹划使纳税人减轻了税收负担,从而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

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而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使国家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而同步增长。

第四,税收筹划的推行,突出了税法的权威性、严肃性,有利于增加税收征管透明度。

同时,由于第三方税务代理等中介机构的介入,形成了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的并行监督,使双方能明智地采取合作态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恪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税法公开、公正地执行。

企业税收筹划应当遵循的原则在西方国家被视为智慧者的文明行为的税收筹划,在我国过去较长时期内却被人们视为神秘地带和禁区,直到1994年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税务学会会长唐腾翔与唐向撰写的《税收筹划》的专著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才揭开了税收筹划在我国的的神秘面纱。

该书把税收筹划和避税问题从理论上予以科学的界定,正确区分了避税与税收筹划的界限,引导企业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并提醒企业必须遏制避税。

6年后,在《中国税务报》筹划周刊上,出现了“筹划讲座”专栏。

税收筹划由过去不敢说、偷偷地说,到现在敢说且在媒体上公开地说,是一次社会观念与思维的大飞越。

现今,税收筹划已经开始悄悄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企业的税收筹划欲望不断增强,筹划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随着我国税收环境的日益改善和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税收筹划更被一些有识之士和专业税务代理机构看好,不少机构已开始介入企业税收筹划活动。

北京、深圳、大连等税收筹划较为活跃的地区,还涌现出不少税收筹划专业网站。

社会上的各种有关税收筹划的培训班也异常火爆,人满为患。

似乎税收筹划是一座金矿,只要进去人人都会有所收获。

其实,税收筹划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筹划适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如果筹划失当,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面对这股新兴的“税收筹划”热潮,企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开展税收筹划时,不能盲目跟风,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现有的法律规范,即所做的税收筹划活动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即使税务部门提出异议,也能坦然面对。

当然,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复杂,有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也有颁布的“暂行条例”,还有授权财政部发布的“财税字”、“财字”,更有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国税字”、“国税函发”、“国税明电”、“国税内电”以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和各省、地、市、县国税局、地税局发布的“XX字”文件,如何把握这些法律和文件,原则上要遵循《立法法》的规定,具体还要看税收环境,这些全靠税收筹划者对税收立法背景的了解和职业经验;二是要注意税法的新变化。

就我国而言,税法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在经常性地做一些微调,出台一些补充规定。

自20世纪90年代初税种改革后,我国税法的大框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微调一直在进行之中,每年都有变化。

进行税收筹划就要时时注意税法的变化,不论是自己制定计划还是借鉴别的企业的经验方法,都要注意“时效”问题,否则“合理”就完全有可能演变成“违法”,避税也就可能演变成偷税。

第二,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税收筹划活动中所构建的事实要合理,如果构建的事实明显不合理,不但容易被税务机关查出,也会无法自圆其说,难以解释,导致税收筹划不成功。

构建合理的事实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符合行为特点,不能构建的事实无法做到,也不能把其他行业的做法照搬到本行业。

行业不同,对构建事实的要求就不同。

比如,生产啤酒、食品、洗涤剂的公司,其销售对象均为个体代理商,大多数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其只关心价格,这就给利用让利、运费等分解销售收入提供了广阔天地。

相反,如果把这些办法搬到生产原材料的公司,就明显不行,因为其销售对象主要为一般纳税人,购货方也要抵扣;二是不能有异常现象,要符合常理。

有的产品附加值低,且大宗笨重,销售半径受到明显限制,在利用运输费分解销售收人时就要注意,不能让发生的运输费所产生的运输半径,超过正常的、合理的半径,否则就是虚假事实;三是要符合其他经济法规要求,不能仅从税收筹划角度考虑问题。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股权投资活动非常频繁,合并、分立、兼并已是正常行为,在此过程中形成大量税收问题,税收筹划空间大,但也较困难。

《合同法》、《会计法》等其他经济法规也约束我们构建合理的事实,如果不遵守就无法通过,税收筹划也就不成功。

总之,构建事实要合情合理,更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所设计的方案一定要因时因地而宜,不能一概照搬照套。

第三,事前筹划原则要开展税收筹划,纳税人就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准确把握从事的这项业务都有哪些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涉及我国现行的哪些税种?有哪些税收优惠?所涉及的税收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哪些可以利用的立法空间?掌握以上情况后,纳税人便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目的,也可以利用税收立法空间达到节税目的。

由于纳税人的上述筹划行为是在具体的业务发生之前进行的,因而这些活动或行为就属于超前行为,需要具备超前意识才能进行。

如果某项业务已经发生,相应的纳税结果也就产生了。

当纳税结果产生后,纳税人如果因为承担的税负比较重,利用隐瞒收入、虚列成本等手段去改变结果,最终会演变成偷逃国家税款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比如,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企业可采用多种筹资方式、从不同筹资渠道获取所需资金。

从筹资渠道上,可以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

负债筹资的筹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组织借款、融资租赁及发行债券等。

权益筹资的筹资方式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和利用企业以前年度的留存收益等。

筹资渠道不同,资金成本不同,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也大不相同。

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负债筹资所付的利息可以计入当期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所以负债筹资所需支付的利息可以起到“税收挡板”的作用。

例如,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的情况下,企业支付了100万元的利息,要减少应税所得100万元,从而减少所得税33万元,即100万元的利息支出,实际上企业只承担了67万元。

而按照规定普通股股息的支付处于税后利润的分配环节,不能减轻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即实际支付数额与承担数额一致,如果企业支付100万元的股息,则实际承担的也是100万元。

这两者差别导致了负债和权益资本对企业的税收成本和企业价值的不同影响。

由此推论,在一定的负债范围内,企业负债越多,税收的屏蔽作用越大,企业的税收负担越小。

而许多企业,总是在进行年初财务预测和资金筹集决策时,不考虑税收筹划问题,而是到临近年底需要汇算缴纳所得税时,才想到考虑节税的问题,而这时筹集的资金已注入,企业的资本结构已经确定,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已无法改变。

于是,就采取譬如把权益资本(以前年度的留存收益)通过做账改头换面为内部职工集资款,然后再试图通过利息的税前列支来降低所得税负担等办法来进行“筹划”,可是,这种靠来进行的“筹划”方式,是免不了被税务机关制裁的。

第四,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

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方案。

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我们不能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往往会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

比如,尽量推迟纳税是税务筹划一贯的目的,有人就依此提出企业所需的原材料等外购货物应当尽早购进,这样企业在早期就可以多发生一些进项税额,少纳增值税。

尽管企业后期的外购货物会减少,进项税额下降,从而企业要多纳一些税,但企业仍可以从上述推迟纳税中得到益处。

无可置疑,这种筹划办法确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上的好处,但是税法规定:工业企业未入库、商业企业未付款,购进货物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如此一来,企业如果想用尽早购货的办法推迟增值税纳税义务,就可能面临库房紧缺、存货占压大量资金、管理费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这种税务筹划办法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可见,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该项税收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第五,风险防范原则税收筹划经常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性的边缘上进行操作,这就意味着其蕴含着很大的操作风险。

如果无视这些风险,盲目地进行税收筹划,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必须充分考虑其风险性。

首先是要防范未能依法纳税的风险。

虽说企业日常的纳税核算是按照有关规定去操作,但是由于对相关税收政策精神缺乏准确的把握,容易造成事实上的偷逃税款而受到税务处罚。

其次是不能充分把握税收政策的整体性,企业在系统性的税收筹划过程中极易形成税收筹划风险。

比如有关企业改制、兼并、分设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运用,很容易发生筹划失败的风险。

另外税收筹划之所以有风险,还与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有关。

比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可能会调整有关税法,开征一些新税种,减少部分税收优惠等。

为此企业必须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措施分散风险,争取尽可能大的税收收益。

如何悄无声息地让别人顺从你的意思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一些小事:行走在路上,总会有人在路边给你派发小礼品,购物袋、试用装以及试吃试饮等,拿了礼品后你是否会心里过意不去,帮忙买点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观看综艺节目,总会有很多观众在现场捧场,恰到好处地发出各种掌声和笑声,这时你是否也会跟着开怀大笑起来?去旅游景点,看到一家小吃店排长龙,你是否会下意识地认为这家店的东西很好吃?散步时,看到公园里街头艺人前面的钱罐里装着零钱后,你是否也会很自觉地跟其他人一样往里投放几个硬币?还有……

这些小事总是在我们身边发生,而且这些熟悉的行为也总能达到比较好地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小事的操纵者总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了“行”?那些技术能最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带来这样的顺从性?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美国著名的实验社会心理学、顺从心理学家,以他的研究案例为窗口,想我们娓娓道来顺从原则这类工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罗伯特.西奥迪尼开篇指出了人具有刺激—触发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自动的行为模式是人的本能。如我们会自动地认为“贵的东西=质量好”,在正常的情况下,这种捷径、这种简单的原则是行得通的,有效的。因为在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质量好的东西势必会有更高的成本,进而价格会更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也确实能反映质量的好坏。但是,有些逐利的奸商会模仿人的触发特征,高价出售廉价的产品,他们成功的概率令人目瞪口呆。

事实上,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能让我们更快地处理很多常见的事宜。我们需要捷径,因为我们没法对每一件事都作细致的分析。由于触发特征在人类活动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一些有心人士清楚地明白自动影响的武器有哪些,他们会大肆地利用这些武器来让别人顺从他,以实现他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为独立,了解影响力的六个原则非常有必要。

一、互惠武器

不愿意亏欠他人是人的本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礼尚往来系统,这种独有的特征会引起人类自动反应,我们称之为互惠原理。正是有这种互惠原理的存在,我们在试吃试饮商家提供的食物后,很多人都会难以拒绝购买商家的产品,这其实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可见,互惠原理也适用于强加的恩惠。

互惠原理还可触发不对等的交换。作者提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小伙子很热情地帮一个年轻的女车主修了再路边熄火的车后,一个月后过来借女车主的新车用。女车主介于之前小伙子帮了自己的一个小忙,而不好意思不借给他,尽管这辆车刚买没一个月自己很舍不得。是什么力量让女车主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新车借给一个才见一面的陌生男子?无可置疑,这是互惠原理的作用。亏欠感让我们很不舒服。而且,接受而不是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互惠原理会让人产生互惠式的让步。生活中,进入职场很久的老员工会告诉你,当要向别人提要求时,要先提一个比实际要求要大的要求,等对方拒绝后,进而提出自己的真实要求,这样要求被满足的概率会高很多很多。这种方法你是否也有用过?这种做法,也称为“拒绝——后撤术”。当有人向我们提请求或者要求时,满足不了别人总会让我们过意不会,这时我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尽量满足别人稍微小一点的请求,以驱散我们内心的不快。这种做法很容易被很多人加以利用,因此我们在恰当的时候启动心理防备术来理性对待。

二、承诺与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也有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因此人会不惜一次次来欺骗自己以坚信最初的选择。举个作者在文中的例子,在国外有这样一种宗教组织,他们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洪水会淹没他们所在的城市甚至整个世界,而这一天晚上12点,他们的归属星球会派飞船来接他们。临近他们所谓的“世界末日”,他们辞掉了工作,与自己的家庭断绝了关系。

而到了这一天,飞船并没有如约降临,他们沉默了。这一刻,他们意识到飞船永远都不会降临,但他们已经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荣誉权力利益,无所保留地跟随着这个组织走了很远很远,这个时候,保持一致性才能让他们免受理智和内心的指责。沉默了几个小时后,几乎全部人都选择了继续相信这个组织,不断地去发展新的教员。

只要承诺生成,就会自己长出脚来。一旦我们承诺了其他人,我们就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并且容易按照别人期望的形象来做事,相应地做更多承诺外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行为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的人对我们看法的影响。一些环保活动就是利用这种原则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环保人士会请人们减少煤气的使用,并把租户们每月省下的煤气量进行排名公示,以让所有的人都看到租户们的名字,让租户们树立起一种环保人士的形象。接下来,环保人士进而向租户们提出更多的环保请求,绝大多数的租户们都同意了环保人士的请求。久而久之,租户们以行动把自己变成了一名环保人士。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环保人士们在公布租户们的名字这个举措只是使用了数次而已。因为在承诺与一致原则里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当承诺实现后不能给予太大的回报,这样反而会让承诺人更加关注回报而非事情本身,就不能自发地承认这件事情本身。

三、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这一大原则紧贴我们的生活,最为容易被我们忽略也最为容易让“居心不良”的人加以利用。社会认同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我们怀疑、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会自动地认为多人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在商场中,如果我们看到前面有一大堆人在抢购特价产品,我们很多情况下也会请不自主地拥上去抢购,因为我们会自动认为这是对的事情这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其实并不然。

多元无知现象。我们在生活中行动时,总是试图从社会中寻找社会证据,用以决定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情况,所有人都在寻找社会证据,因而所有人都不采取行动,这个时候就陷入了多元无知的循环中。在面临紧急情况的时候,这是非常致命的。这也可以解释,受伤的人更难在人群中得到帮助,反而在只有一个目击者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帮助。因而当我们在人群中需要得到紧急帮助时,要明确地指出某个人要做什么来帮助你。

突然想起多年前的“小悦悦事件”,了解到了社会认知原则后,我突然能理解那十几个人为什么见不救了。每个人都漠然经过,每个人都在寻找社会证据,都在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前一个人不救,会让后面的人认为采取救援行动是不争取的,也会让后面的人认为情况并没有非常紧急。

维特现象。数据显示,在美国,每次细致地报道枪击案等犯罪案件后几天直至一个星期,相似的犯罪案件就会高幅度地增加。官方的报道此时反而成为了犯罪率攀升的导火线。这种现象被称为维特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会模仿与自己有相似情况的人的应对事情的方式来应对事情。犯罪事件曝光后,媒体的大肆传播,会让每个细节都暴露无遗,也会让很多处于同样状况的人了解整个流程以及方式。如果观众自我意识不够坚定,很容易会受报道的影响,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就导致犯罪率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罗伯特.西奥迪尼指出了,很多人会隐形地采取行动。比如说,在跳楼自杀事件被大幅度曝光后,有一部分人不会当即采取跳楼自杀的方式,反而更有可能会在一个星期后人为地制造事故,如公交车司机撞围栏、飞行员偏航等,这样造成的危害更加巨大。因此,我们在观看负面报道的时候要警惕这种原则的威力,增强自我意识。

四、喜好

对于自己喜好的事物,你会发现自己会有更好的耐心。在喜好原则里面,有哪些关键的因素呢?

?外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据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地为长得好看的人赋予更多美好的品质,会自动地对好看的人有更好的印象;

?相似性。我们都喜欢跟自己的相似的人打交道,如相似的背景、爱好、宗教信仰、经历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销售员都是通过各种相似性来主动地跟你套近乎。比如说,假如你要买车,如果销售员是你老乡,用你们共同的语言来沟通,你会无形中更愿意相信这位销售员的话。

?恭维。我们都喜欢被夸赞,都喜欢被人喜欢着,无论是真诚与否。生活中,你会发现,在你去购买服装、首饰等产品的时候,服务员总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你,你这时会越发地想要购买这款产品。

在喜欢原则被触发后,我们可以用自我意识加以防范。当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对一个人或者某件物品非常喜欢的时候,这时候就要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是因为喜欢服务员还是真正喜欢产品本身。

五、权威

在权威面前,成年人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权威的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制服、头衔、身份标识物品等总能触发我们的自动反应机制。因而,我们会自动顺从、同意这些因素所有者的意见和建议。

在电视上,对权威加以利用的常见广告形式是,里面的人身穿马大褂用专业的术语向我们说明这项产品为什么好。而实际上,那个所谓的“专家”或许只是演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明确,“那个身穿制服的人并不一定是专家,他说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专业意见。”

六、稀缺

物以稀为贵,同时,失去比获得更能让引起我们的关注。稀缺意味着我们即将要失去获得某物的权利和机会,这会引起我们的紧迫感。在生活中,销售员总会告诉我们某件商品同时有好几个顾客在关注,以制造稀缺的现象来催促我们尽快购买。因为人们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因此我们会经常发现,我们很容易仅仅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跑去做本来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事情。

另一个方面,基于稀缺原理还会激发我们的逆反心理。我们很容易会基于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而且,一旦稀缺或者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幼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非常明显。回想一下我们青春期的时候,当父母越反对我们做某事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想去做。

稀缺原理也会被用到营销方面。当某些机构想要让某个消息的内容更为人知道更有影响力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让官方机构限制信息的流通。据数据显示,这时候这些机构总能得到如期的结果。当我们遇到稀缺资源加竞争的魔鬼组合的时候,更要务必小心谨慎。因人自发机制的影响,会在这种情况下变得很冲动和不理智。因此我们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提醒自己说不定这是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同时也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想从这样的东西里获得什么?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比前人更加频繁地使用顺从决策——自动行为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处理日常的事宜,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了解影响力的六大原则,防止有人利用这几个武器来伤害自己。

欢迎爱读书爱分享的你跟我交流你的想法,你的故事,你的生活。

csgo演技演得好多久封号

七天

csgo的封号机制有两种一种叫vac一种叫ow。vac是v社自己研发的防作弊系统,最大的用处是识别你电脑里有没有作弊程序,如果有,你会被立马vac。第二种是ow,也就是举报。当被举报多之后,嫌疑人(就是那个被举报的人)打的比赛的demo会进入监管,一般是截取10分左右。然后当很多人都认定是作弊符合无可置疑原则那他就会被ow ban。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和方法介绍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一)

 棘手/辣手

 棘手是指事情难办。

 辣手指手段厉害毒辣。

 例句

 (1)碰到这么棘手的问题, 他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2)这个人怎么对朋友都这么辣手。

 骄纵/娇纵

 骄纵指骄傲放纵,形容词。

 娇纵(对小孩、晚辈)娇养放纵,动词。

 例句

 (1)从小父母溺爱他,娇纵他,使他养成了好吃懒做,骄纵任性的恶习,以致他目无法纪,走上了犯罪道路。

 娇气/骄气

 娇气指意志薄弱,不能吃苦。可作形容词和名词使用。

 骄气指骄傲自满的作风,名词。

 例句

 (1)这孩子一点苦都吃不了,太娇气。

 (2)这个同学太骄气,老是自以为是。

 矫正/校正/校准

 矫正指改正;纠正。如?矫正发音?。

 校正指校对订正。如?校正错字?。

 校准指校对机器、仪器等使准确。

 例句

 (1)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审阅原稿,修改文句,校正错字, 化了很多心血。

 (2)为了不让顾客吃亏,这家商店规定每天营业前营业员必须校准计量器具。

 (3)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一次一次地示范朗读,一个一个地矫正发音。

 接受/接收

 接受表示采纳承受的意思,?接受?的对象多指抽象事物。

 接收表示接纳、收受的意思,一般多指人或具体事物。

 例句

 (1)他们年轻,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

 (2)这座矿山刚接收过来时,破烂不堪。

 截止/截至

 截止是指活动到一定期限停止,不再进行了,不能带宾语。

 截至即?截止到?,可能还要延续下去。后面能带宾语。

 例句

 (1)截至本月底,报名人数已超过三百人。

 (2)报名日期在上月底已经截止。

 界限/界线

 界限是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尽头、限度,多指抽象事物。

 界线指两个地区的分界线,也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多指具体事物。

 例句

 (1)那条白线就是球场的界线。

 (2)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限, 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分得清的。

 考察/考查

 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考察?的对象多是重大的客观事物,也可指干部、领导者、工作人员等。

 考查是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考查?的对象多是人的活动,如学习、工作、业务、活动、言论、成绩等。

 例句

 (1)他训练刻苦努力,经考查,成绩优秀。

 (2)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等五县的情况。

 雷同/类同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大都用作贬义。

 类同是指大致相同,如式样类同。

 例句

 (1)这部电视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2)新闻作为大众媒体,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完全类同于一般党政部门的宣传工作。

 厉害/利害

 厉害可表示威力大、剧烈、凶猛、毒辣等多种意思。

 利害有两层意义,一层与?厉害?相同,读音相同:l? hai?害?为轻声;另一层意义表示利益和害处,读为l? h?i。

 例句

 (1)作为一名党员,不应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2)他的心跳得厉害,可能有心脏病。

 联结/连接

 联结是结合在一起的意思,无具体动作,仅在人们的意念中,两物没有移动。

 连接是事物或事物衔接的意思,有具体动作或假设动作,通过动作将两物连结起来,在人们意念中两物移动,也作?联接?。

 例句

 (1)锦州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地。

 (2)莫高窟中的壁画如果连接起来,可长达25公里。

 寥寥/了了

 寥寥是非常少的意思,可组成词?寥寥可数?、?寥寥无几?等。

 了了是明白、懂得的意思,可组成?心中了了?、?不甚了了?。

 例句

 (1)因为参观者寥寥无几,所以展览会提前结束了。

 (2)我对此不甚了了,听说大约是三百多银子一年。

 留传/流传

 留传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大多指物。

 流传是传下来或传播开,大多指事或作品。

 例句

 (1)这幅名画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2)英雄的 事迹 感动了无数人,到处流传,影响深远。

 曼延/漫延/蔓延

 曼延连绵不断的意思;曼,长或远。形容词,可作形容词谓语或定语。

 漫延是指水过满向外流,喻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扩展。动词,常作谓语中 心语 。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延伸、滋长,引申为传播、散布。动词,也常作谓语中心。?漫延?和?蔓延?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像水流一样向外延展,后者则指像蔓草一样向外延展,且能引申为传播、散布。

 例句

 (1)这一带的山脉曼延起伏。

 (2)沙漠一直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3)那时候,革命风暴已蔓延到边境各省。

 囊括/包括

 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

 包括指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例句

 (1)这本词典共收词6万余条,包括了现代汉语的绝大多数词汇。

 (2)在校运会上,高二(5)班囊括了所有的径赛奖牌。

 年轻/年青

 年轻对年纪而言,意谓年纪不大,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如年轻人、年轻力壮、年轻的国家、年轻有为。

 年青是处在青少年时期,一般指人;指事物时,可用于精神面貌或活动。

 例句

 (1)这门年轻的学科有宽广的发展前途。

 (2)这里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古老的城市变得年青了。

 启示/ 启事

 启示是启发,使人有所领悟,为动词。

 启事指为了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为名词。

 例句

 (1)征文启事登出以后,收到了近千份来稿。

 (2)他的成就启示我们: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起用/启用

 起用是指提拔使用或重新任用已退职免职的官员。

 启用是开始使用,常指事物。

 例句

 (1)这座新建的港口下个月正式启用。

 (2)领导干部要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青年人。

 情义/情谊/情意

 情义指亲属、同志、朋友相互间应有的感情。

 情谊指人与人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

 情意是指对人的感情,如?情意绵绵?。

 例句

 (1)姐姐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待他很有情义。

 (2)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事业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3)《贺新郎》这首词表现了对杨开慧的深厚情意。

 祛除/驱除

 祛除是除去的意思,一般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等;?祛除?一般用于抽象事物。

 驱除是赶走、除了的意思;?驱除?一般用于具体事物。

 例句

 (1) 端午节 ,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祛除疾病。

 (2)爸爸新购买的?雷达杀虫剂?可以直接驱除蚊蝇,而且对人体无害。

 日见/日渐

 日见一天天地显示出,多用于具体事物。不能与?泛滥?搭配。

 日渐指一天一天慢慢地。

 例句

 (1)有关法规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了?封杀令?。

 (2)他的病日见好转。

 权利/权力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是应当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相当于?权益?,跟?义务?相对。

 例句

 (1)企业扩大权力后,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

 任凭/无论

 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

 无论后则常用。

 例句

 (1)无论投弹还是 射击 ,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2)任凭你三番五次地催他,他就是不动。

 溶化/熔化

 溶化是指固体溶解,或冰雪化成水。

 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

 例句

 (1)今年天气很怪,春花开放时却下了一场雪,但这春雪很快就溶化了。

 (2)铁加热至153℃以上就熔化成铁水。

 煽动/鼓动

 煽动指鼓动(别人去做坏事),含贬义。

 鼓动指扇动;用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例句

 (1)他的一番话说得真好,把大家的劳动热情都鼓动起来了。

 (2)法制观念不强的人,很容易在坏人煽动下干违法乱纪的事。

 申明/声明

 申明只作动词,指郑重地申诉理由或道理。

 声明是向公众宣布或说明,这里是作动词用,作动词时,?声明? 后常用逗号或冒号,其后是?声明?的内容;也可作名词用,指所声明的文告。

 例句

 (1)为了避免误解,我需要再一次申明我的意见。

 (2)同志在这个声明里提出的八项条件中,是国共两党和谈的基础。

 (3)如果先生这类意见也可以称作?谏?,我声明:确实?拒谏?。

 审定/审订

 审订是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这是对编写人员而言的。

 审定是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 这是对出版单位或上级单位而言的。

 例句

 (1)厂领导广泛听取工人意见,重新审定了明年的 工作计划 ,并把它提交职工代表大会。

 (2)本教材由著名语言学专家审订。

 施行/实行

 实行是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或实行的意思。

 施行是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例句

 (1)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为患者实行游离肌肉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2)我国最近三年内施行的治理整顿的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十足/实足

 十足指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也指十分充足的意思,如?十足的理由?、?神气十足?。

 实足 指确实足数,是属性词。

 例句

 (1)凭老 经验 办事,拒不接受新观念、新 方法 ,这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

 (2)实足的一车货物把车厢都挤歪了。

 事态/势态

 事态局势、情况,往往指坏的情况,多就事情的现状而言。

 势态指情势,多就事情的发展趋势而言。

 例句

 (1)从刚掌握的证据来看,恐怕事态非常严重。

 (2)近几个月以来,巴以势态日趋缓和。

 树立/竖立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用于抽象的事情,如树立榜样、树立典型、树立助人为乐的风尚。

 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向下,多用于具体事物,如宝塔竖立在山上,门前竖立一根旗杆。

 例句

 (1)旗杆竖立在十字场东头,旗帜迎风飘扬。

 (2)老张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助人为乐的风尚。

 凸显/突显

 凸显指清楚地显出。

 突显指突出地显出,强调的是在众多之中显现出来。

 例句

 (1)代表和政协各界委员坚决拥护制定《反法》,一致认为该法顺应民心民意,凸显全中国人民阻止??的决心。

 (2)他的手臂上突显出一条条青筋。

 推脱/推托

 推脱推卸、推辞,不愿意承担任务、责任等。

 推托是借故拒绝。

 例句

 (1)出了差错,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老是埋怨别人,推脱责任。

 (2)我约他来谈谈,他推托说:?晚上我有事,改天再说吧!?

 违犯/违反

 违犯指违背或触犯法律制度,程度较重;?违犯?常与?法律?、?宪法?等词语搭配。

 违反指不遵守纪律或不符合 规章制度 ,程度稍轻;?违反?常与?纪律?、?制度?、?政策?、?原则?等词语搭配。

 例句

 (1)他的行为违犯了最近颁布的《治安管理条例》,理应受到处罚。

 (2)他多次违反劳动纪律,受到厂领导的严肃批评。

 委曲/委屈

 委曲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例句

 (1)想想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个人受点委屈算什么。

 (2)弄清事情的委曲,他才明白自己误解了别人。

 消失/消逝

 消失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存在了。

 消逝是失去、失掉或离开的意思,未必不存在;常用于时间、声音、流水等。

 例句

 (1)服了药,身上的红斑点就消失了。

 (2)她感叹青春年华的消逝。

 淹没/湮没

 淹没漫过、盖过。多指具体事物。

 湮没埋没。多指因时间的流逝而埋没。

 例句

 (1)掌声淹没了他的讲话声。

 (2)这些暴发户很是风光过一阵子,现在已经湮没无闻了。

 捉摸/琢磨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与否定或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组合,如?不可捉摸?、?难以捉摸?、?捉摸不定?。

 琢磨是反复思索的意思。

 例句

 (1)他的这席谈话的意思实在难以捉摸。

 (2)站长的话我琢磨了许久,才知道话中有话。

 左右/上下

 上下多指年龄,不能指时间、距离

 左右不限。

 例句

 (1)这人很年轻,才二十岁上下,进门时间为晚上九点左右。

 (2)长度在一百米左右。

 终身/终生

 终身是一生、一辈子的意思,多指切身之事而言。

 终生亦是一生的意思,多指事业而言。

 例句

 (1)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不要草率从事。

 (2)我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周旋/斡旋

 周旋是指交际应酬;(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

 斡旋指调解,常用在正式或重要场合。

 例句

 (1)秘书长先生不辞辛劳, 从中斡旋,解决了双方的争端。

 (2)成天跟人周旋,真累人。

 中止/终止

 中止是指事件中途停止。

 终止是指某事结束或停止。

 例句

 (1)球场上一片混乱,裁判员不得不宣布暂时中止比赛。

 (2)这个项目赛完,这次运动会就终止。

 震动/振动

 震动指物体突然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的,引申为精神思想受到重大事件、消息的刺激或强烈影响。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地作往复运动,也称?震荡?。

 例句

 (1)白天的大会使他心灵上受到强烈震动,他在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

 (2)这正如一人开口发声,空气振动,渐远渐微。

 治服/制服

 治服指通过治理使其驯服。

 制服指用强力压制使之驯服。

 例句

 (1)一小时后,这匹烈性的大红马终于被他制服。

 (2)他们经过几个冬春的水利建设,终于治服了几十年来经常泛滥成灾的洪水。

 质疑/置疑

 质疑是指出问题、提出疑问。

 置疑是怀疑,常用于否定形式,如?无可置疑?、?毋庸置疑?。

 例句

 (1)中国 教育 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是毋庸置疑的。 (2)做学问,就要有质疑问难的勇气。

 遭受/蒙受

 遭受指受到(不幸和损害),常用以指物质方面。

 蒙受指受到,常指精神方面。

 例句

 (1)日益猖獗的走私活动,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2)在“”中,他遭人诬蔑,蒙受了不白之冤。

带疑字和是字的成语

形迹可疑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众难群疑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无可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阴疑阳战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

质疑问难 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疑行无成 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疑信参半 指半信半疑。

疑心生暗鬼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疑团莫释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

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疑神疑鬼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无庸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深信不疑 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满腹疑团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

满腹狐疑 一肚子的疑惑。

迟疑未决 迟疑:犹豫不定。形容犹豫疑惑,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 迟疑:犹豫不定。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赏奇析疑 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居之不疑 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恫疑虚喝 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将信将疑 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狐疑不决 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稽疑送难 考察疑端,排除难点

毫无疑义 一点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表示完全明确肯定。

不容置疑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半信半疑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作如是观 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自以为是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自行其是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是非曲直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是非分明 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质非文是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是是非非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一是一,二是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一身是胆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唯命是听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唯命是从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唯邻是卜 指找住房应该选择邻居。

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一无是处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物是人非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

惟利是命 指惟利是图

惹是生非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头头是道 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无间是非 指不分别是非。

明辨是非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似是而非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说怎样就怎样,不能更改。

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积非成是 长期所形成的谬误,反被认为是正确的。

莫衷一是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混淆是非 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浑身是胆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回头是岸 佛家语,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见风是雨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相信是真的。

没衷一是 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

马首是瞻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各行其是 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独行其是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钉是钉,铆是铆 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指佛靠金子装点,人靠衣饰打扮。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颠倒是非 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寸阴是惜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也应当爱惜。表示时间极其宝贵。

触目皆是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俯拾皆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俯拾即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百无一是 干一百件事,也没有做对一件。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

丁是丁,卯是卯 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不是冤家不聚头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比比皆是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不宁唯是 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大是大非 属于政治原则性的是非问题。

搬弄是非 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