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辟_的读音辟_的读音是什么

2.《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4.高中辟的文言文

辟_的读音辟_的读音是什么

放辟邪侈的辟是什么意思-放辟邪侈的辟是什么意思?

辟_的读音是:pìèr。

辟_的拼音是:pìèr。结构是:辟(左右结构)_(左右结构)。注音是:ㄆ一_ㄦ_。

辟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谓交谈时侧着头_不使口气触及对方_以示尊敬。指耳语。谓尊长者恳切教诲。指尊长者。

二、引证解释

⒈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引《礼记·曲礼上》:“负_辟__之,则掩口而对。”郑玄注:“辟__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_。”《礼记·少仪》:“有问焉,则辟_而对。”孔颖达疏:“尊者有事问己,己则辟口而对,不使口气及尊者。”陆德明释文:“辟,匹亦反。”⒉指耳语。引唐周繇《嘲段成式》诗:“促坐疑辟_,衔_强朵颐。”清赵翼《戏老》诗:“只有诸童孙,贪翁含_饲;辟_时一来,得食又掉臂。”⒊谓尊长者恳切教诲。引清钱谦益《杨凤阁寿宴序》:“遭逢世变,投劾归里,累徵不起。更十年所春秋届七十矣,先生之犹子司理公,承辟_之训。”清魏源《<曾子章句>序》:“惟为己为人义利际,谆谆提撕而辟_之,百世下如见其心焉。”⒋指尊长者。引清魏源《<论语孟子类编>序》:“况《论语》、《孟子》显白之文,至今如侍辟_而闻_告,非《典》、《_》、《盘》、《_》聱牙噩_之比,奚必待传注而后明哉!”

三、国语词典

倾头交谈,不使口气及人,表示尊敬。

关于辟_的诗句

永哀辟_言如昨促坐疑辟_辟_咨碑

关于辟_的成语

另辟蹊径独辟蹊径六通四辟放辟邪侈鞭辟近里鞭辟入里开疆辟土鞭辟着里鸿蒙初辟

关于辟_的词语

放辟*侈另辟蹊径天开地辟辟踊哭泣开疆辟土独辟蹊径六通四辟辟地开天天地开辟鸿蒙初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辟_的详细信息

《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的门人,所以这么说。 是以后世无传焉, 是以:因此。传:传述。焉:兼词,于之,对他们的事迹。“之”指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主张行“王道”,反对武力称霸,所以借口“无道”和“无传”巧妙地撤开桓文之事。话虽说得委婉,但一语撇开,实则斩钉截铁地表明了“霸道”不值一谈。 无以, 以:同“已”,动词,止。“无已”是文言里的一种习惯说法,这里直译是“(如果您要问一个)没完没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说”。 则王乎?” 则:那就。王(wàng):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这一分句等于说“则我请言王乎”,主语“我”和谓语“言”都省略了。○本篇本意在宣扬“王道”,却由问“霸道”发端,通过撇开“霸道”以引出“王道”,一开始便纳入驳辩之局,文势顿挫生姿。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德:指国君的道德。

曰:“保民而王,奠之能御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保,安定,这里属使动用法。莫之能御: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确提出“保民而王”,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

曰:“可。” ○先使齐宣王树立信心。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从哪里。

曰:“臣闻之胡龁曰: 胡龁(h否):齐宣王的近臣。“臣闻之胡龁曰”的语法结构是:“臣闻之(于)胡龁,(胡龁)曰”,“(于)胡龁”是“闻”的补语。“曰”前省“胡龁”二字。之,指代下文所叙之事。 ‘王坐于堂上, 堂:殿堂。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过:走过。 王见之,曰:“牛何之?”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动词,往。 对曰:“将以衅钟。” “以”后省宾语“之”(指牛)。衅(xùn)钟:新钟铸成,杀牲以祭,取血涂其缝隙,叫做衅钟。 王曰:“舍之! 舍(shě):放掉。 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húsú):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地。” 若:代词,如此,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是代词“然”与连词“则”结合而成的连词性结构。(如果)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 何:怎么,哪里。 以羊易之。” 易:斟换。 不识有诸?” 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词。○这一故事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是心:这种心肠。足以:助动词性结构,完全可以,足够用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以:认为。爱:吝惜。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副词,本来。王之不忍: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之”字用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以宣王自身经历的事例证明他有“不忍之心”,论定他有“保民而王”的根基,亦即有行“王道”的根本,从而把他与“王道”牢牢绾合起来。与此同时,又插写“百姓皆以王为爱”一句,以引出下文宣王的辩白和孟子的分说。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诚:确实。者:特殊的指示代词,复指“百姓”。 齐国虽褊小, 褊(biān)小:狭小。 吾何爱一牛? 何:作状语,为什么,怎么。 即不忍其觳觫, 即;就(是),副词,作状语。 若无罪而就地,故以羊易之也。” 故:所以,因此。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主谓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异”的补语。“之”用于主谓词组的主谓间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彼:他们,指百姓。恶(wù):表反问的副词,怎么,哪里。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 若:假设连词,如果。隐:同“惚”,哀怜,心里难过。 则牛羊何择焉?” 则:那么。挥:区别。焉:语气词。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是:指示代词,这,作句子的主语。何心:什么样的心理。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其: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该。是句子的谓语,前置以加强感叹语气。乎,语气词,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

曰:“无伤也, 没有什么关系。伤,损害。 是乃仁术也, 是:这。乃:副词,就(是)。仁术:仁爱的心术。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于:对于。 见其生,不忍见其,闻其声, 声:指被宰杀时的哀鸣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旧读yuǎn。庖(páo)厨:厨房。

第二段:论证“保民而王”的内在条件在于“不忍之心”,并用具体事例说明齐宣王并菲没有这一条件,为提出自己的主张立下根基。

王说, 说:同“悦”。 曰:“诗云: 诗: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他人有心, 他:旁指代词,别的。 予忖度之。’ 忖度(cùnduó):推测。付,揣测;度,衡量。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夫子之谓也。 (这两句诗就是)说先生啊。“夫子”是宾语,为了强调它而前置。之,助词,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夫我乃行之, 夫(fú):发语词。乃:代词,如此,这样。作状语。 反而求之, 反:回过头来。求:推求。之:指这样做的原因。 不得吾心, 得:懂得,了解。心:(做这件事时的)想法。 夫子言之, 之:捐孟子所说的道理。 于我心有戚戚焉。 意谓我心里就动起来有所领悟了。戚戚,内心有所触动或领悟的样子。焉,语气词。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合于王者:同推行王道相符合的原因。所以……者,……的原因。

曰:“有复于王者曰: 复:报告。子:向。 ‘吾力足以举百钓, 足以: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下边两个“足以”同。钧:古代重量单位名称,三十斤为一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表转折,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察:细看,这里指看清楚。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绒毛。末:尖端。 而不见舆薪。’ 舆(yú)薪:整车的柴。比喻大而易见之物。舆,车。 则王许之乎?” 则:那么。许:相信。○在孟子看来,不忍之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是因为以此心推思于百姓,就能“保民”而得到百姓的拥护。但是齐宣王虽然对牛有不忍之心,却并未推恩于百姓。要说服宣王行王道,就必须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所以这一节对于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提问并不迳直作答,而是巧为设喻,用迂回之法为下文论推恩的问题作准备。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达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功:功德。者:语气词,表提顿。 独何与?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究竟。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举:意念上的被动,被举起。这是一个分句,结构助词“之”用于主谓之间,表分句的语意未完。 为不用力焉; 为:连词,因为。下面两个“为”字同。焉:语气词,下面两个“焉”字同。 舆薪之不见, 见:意念上的被动,被看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不见保:没有被安抚。见,助动词,表被动。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第二个“王”,动词,读wàng。 不为也。非不能也。 ○先用三个排比句,以前两句作喻,有力地说明齐宣王对百姓“不用恩”;然后归结为“不为”而“非不能”。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具体表现。何以异?”何以:凭什么。异:动词,区分,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挟(xié):夹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语人曰: 语(y?):告诉。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是:代词,这。作这一判断句的主语。诚:副词,的确。 为长者折枝,’ 长(zhǎng)者:老年人,长辈。折枝:折树枝。又:“枝”通“肢”,因此又解为躬身作揖或按摩肢体。三种解法都指轻而易举的事。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这。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是:这。○再一次设喻,进一步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用作动词,尊敬。第二、三两个“老”用作名词,老人。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及:推及,推广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幼”用作动词,爱护;第二、三两个“幼”用作名词,幼儿。 天下可运子掌。 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 给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样。刑,同“型”,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出榜样,示范。寡妻,君主对自己的妻子的谦称,正如君主自称为“寡人”一样。 至于兄弟, 至于:指推及,推广到。以御于家邦。’以:连词,这里可译为“从而”“进而”。御:治理。家邦:家和邦。“家”指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邦”指诸侯国。这三句是《诗经·大雅·思齐》中的诗句。 言举斯心加诸被而已。 “言”前省略主语“此”。此言……,这(不过是)说……。举:拿。斯心: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思。斯,这。诸:“之于”的合音词。彼:第三人称代词,这里作“别人”讲。而已: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思:推广恩惠。保四海:安抚天下。保,与“保民而王”的“保”义同。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都有海,所以称全中国为“四海之内”“海内”或“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以:动词与介词结合而成的助动词性结构,不能,没法。妻子:老婆孩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所以大过人者:大大胜过一般人的原因。过:超过,胜过。他:别的。焉:语气词。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推其所为:推广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已矣:罢了。○提出“推恩”作为“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把王道概念具体化;并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用秤(chèn)称。 然后知轻重, 然后:连词性结构,现代汉语里仍然沿用。度(duó),用尺量。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物:事物。然:代词,这样。 心为甚。 人心是更加(需要度量)。 王请度之!” 请:表敬副词。

第三段:论证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是推恩于百姓,并说明齐宣王目前并没有推恩是不为而非不能。

“抑王兴甲兵, 抑:连词,或者。兴甲兵:使甲兵兴,即发动战争。“兴”属使动用法。甲兵,铠辛和兵器,指代战争。 危士臣, 使士兵和臣子们陷于危险境地。危,属使动用法。 构怨于诸侯, 构怨:结怨。于:同。然后快于心与?”快:痛快。○明知故问,以引出下文的辩论。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何:怎么,为什么,作状语。于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对这些。 将以求吾吾所大欲也。” 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以之,凭借这些。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子口与? 为:因为。肥甘:形容词用为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轻暧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用为名词,轻巧暖和的衣服。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子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嬖(piànpì):君主亲近宠爱药人。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岂:难道。○一连用五个排句,用筛涂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写齐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结论。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 欲辟土地, 辟:开辟。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称臣)。朝,属使动用法。 莅中国,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 而抚四夷也。 抚:安抚。四夷:四方的外族。夷,古代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四方少数民族的轻蔑的称呼。○揭出要害。 以若所为, 若:代词,这样,作“所为”的定语。所为:作法。 求若所欲, 求:追求。所欲:希望得到的东西。 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木:爬到树上。缘,攀缘。○用“缘木求鱼”为喻,生动地显示出了“霸道”的路线性错误。

王曰:“若是其甚与?” “其甚若是与”的倒装。它的严重程度象这样吗?

曰:“殆有甚焉。 恐怕有比这更严重的哩。殆:副词,表推测和不肯定,恐怕,也许。焉:兼词,于是。于,比。是,代缘木求鱼的事。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菪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 邹:当时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当时的大国。这句主语是“邹人”,“与楚人”是介词结构作状语。 则王以为孰胜?” 以为:认为。孰:谁。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指小国、大国。下文的“寡、众、弱、强”与此同。固:本来。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纵横千里的地方共有九块。《礼记·王训》:“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这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 齐集有其一; 集:会集,指截长补短总计其面积。 以一服八, 以:凭。服:使动用法,使……屈服。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用“邹,人、与楚人战”再设比喻,并用排句把大小、众寡、强弱之悬殊和盘托出,指出“以一服八”的决不可能,从而充分说明霸道不可行,以彻底清除齐宣王以霸道统一天下的念头。 盖亦反其本矣! 盖(hé):同“盍”,“何不”的合音词。亦:句中语助词,用以加强反问的语气。反其本:返回到那根本上来。本,指施行仁政王道。○在批判霸道之后,出一呼告语引其改邪归正,显得情深意切,警策动人。 今王发政施仁, 今:表假设语气,现在如果。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仕者:做官的人。朝:朝廷。 耕者皆欲耕手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商贾(g?):商人。藏:贮藏货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外出旅行的人。出:出入,经过。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这句中“欲”字不可解,疑为衍文。 皆欲赴想于王; 赴想于王:投奔到君王这里来申诉。赴,投奔。想,同“诉”。○五个排比句,极力铺陈王道乐土的美好境界与天下归心的情景。其若是,其:连词,如果。孰能御之?”之:本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对话时可活用以指听话的对方,这里作“您”讲。

第四段,论证齐宣王行霸道征服天下的大欲不可能实现,劝说其反本而行王道。

王曰:“吾懵, 懵(hūn):头脑昏乱,胡涂。 不能进于是矣。 进:指进一步地领会。于是:对于(您说的)这些。 愿夫子辅吾志, 辅:辅佐,这里是帮助实现的意思明以教我。明白地教导我。以,连词,连接状语于中心语。 我虽不敏, 敏:聪明。 请尝试之。” 请:表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固定不变。恒产,指能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恒心,指守道不变的思想。 惟士为能; 惟:副词,只有。士:指脱离生产的读书人。 若民, 若:连词,说完一件事转而述说另一件事时,用“若”提接;可译为“至于”。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则:那就。因:因而。 苟无恒心, 苟:如果。 放辟邪侈, 放荡不羁,行为不正。放、侈,都是放荡的意思;辟(通“僻”)、邪,都是行为不正的意思。 无不为已。 已:通“矣”。○以上几句话是对“士”的吹捧和对劳动人民的污蔑,但从中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事实。 及陷于罪, 及:等到。 然后从而刑之。 从:随着。刑:用作动词,用刑法处罚。 是罔民也。 罔:通“网”(网),用作动词,设罗网去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 焉:疑问代词,哪里,用作状语。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因此。制:规定。产:产业。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使”后省兼语。仰:对上。事:侍奉。 俯足以畜妻子; 俯:对下。畜(xù):养育。妻子:老婆和儿女。 乐岁终身饱, 乐岁:丰年。终身饱:终年一身饱足。 凶年免于亡, 凶年:荒年。凶,谷物没有收成。亡:饿和逃荒。亡,逃亡。 然后驱而之善, 之善:走上正路。之:往,走上。 故民之从之也轻。 民之从之:百姓听从他。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主语。第一个“之”用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也:语气词表停顿。轻:客易。 今也制民之产, 今也:现在呢。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亡;此惟教而恐不赡, 惟:仅只。救:救于,(把自己)从亡中救出来。不赡(shàn),不足,来不及。赡,足。 奚暇治礼义哉! 奚:哪里。暇:空闲。“奚”和“暇”在这里都用作状语。治:讲求。 王欲行之, 之:指王道。 则盍反其本矣。 本:指王道仁政的根本问题,即下文所述制民之产的基本内容。 五亩之宅, 相传古代一个男子可分得五亩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树之以桑, 树: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用作动词,穿。帛:丝绵。 鸡、豚、狗、彘之畜,豚(tún), 小猪。彘(zhì)猪。 无失其时, 无:同“毋”,不要。失:错过。其时:指家禽、家畜繁殖的时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丁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勿夺其时, 勿:不要。夺:侵占。时:指农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庠(xiáng)序之教:学校教育。庠、序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叮咛。孝悌(t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义:道理。 颁白者不负藏于道路矣。 颁(bān)白者:头发斑白的人。颁,同“斑力。负:背东西。戴:用头顶东西。○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分四层排比写出自己构想的王道仁改模式图,既说明了它的制度,又说明了它的好处,鲜明地表现出一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的诱人图景。 老者衣帛食肉, 衣(yì):穿。 黎民不饥不寒, 黎民:众民,百姓。黎,众。 然而不王者, 然:代词,如此,这样。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与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无以⑤,则王乎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地(15)。”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17)有诸(1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地,则牛羊何择(27)焉?”

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谓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则王许(49)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53),何以异(54)?”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55),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57),以及人之老(58);幼吾幼(59),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1)。’——言(62)举(63)斯(64)心加诸(65)彼(66)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67),然后知轻重;度(6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69)之!

“抑(70)王兴甲兵,危(71)士臣,构怨(7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73)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74)求吾所大欲(75)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76)不足于口与?轻暖(77)不足于体与?抑(78)为采色(79)不足视于目与?声音(80)不足听于耳与?便嬖(81)不足使令(82)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83):欲辟(84)土地,朝秦楚(85),莅中国(86)而抚(87四)夷也。以若(88)所为,求若所欲,犹(89)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91)与?”

曰:“殆(92)有甚焉(93)。缘木求鱼,虽(94)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95)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96)大,寡固不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97),齐集(98)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99)亦反其本[1]矣!今王发政施仁[2],使天下仕者[3]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4]皆欲藏[5]于王之市,行旅[6]皆欲出于王之涂[7],天下之欲疾[8]其君者,皆欲赴[9]愬[10]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1],不能进于是矣。愿[12]夫子辅吾志[13],明以[14]教我;我虽不敏,请[15]尝试之。”

曰:“无恒产[16]有恒心[17]者惟士[18]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19],无不为已[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21]之,是罔民[22]也。焉[23]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24]民之产,必使仰[25]足以事[26]父母,俯[27]足以畜[28]妻子[29];乐岁[30]终身饱,凶年[31]免于亡;然后驱[32]而之[33]善,故民之[34]从之[35]也轻[3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亡;此惟[37]救[38]而恐不赡[39],奚[40]暇[41]治[42]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43]反其本矣。五亩[44]之宅,树之以桑[45],五十者可以衣帛[46]矣;鸡、豚[47]、狗、彘[48]之畜,无失其时[4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50]其时[51],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2]庠序[53]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4]”,颁白[55]者不负[56]戴[5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58]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9]者,未之有[60]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强,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②得:能。③道:讲述。④未之闻:即“未闻之”。

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⑤无以:不得已。以,同“已”,止。⑥则王(wàng)乎:那么说说行王道吧。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⑦保:安。⑧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没有人能抵御他。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莫,代词,没有人。⑨何由:由何,根据什么。⑩闻之胡龁(hé):“闻之于胡龁”的省略。胡龁,人名,齐宣王左右的小官。(11)何之:到哪里去。(12)衅(xìn)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涂血于其上,用以祭祀。(13)觳(hú)觫(sù):恐惧哆嗦的样子。(14)若:这样。(15)就地:走向受的地方。(16)然则:既然如此,那么。(17)识:知。(18)诸:之乎。合音兼词。(19)爱:吝惜,舍不得。(20)固:却。(21)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误解)的百姓。(22)褊(biǎn)小:狭小。(23)无异:不要感到奇怪。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认为……怪异。(24)之:取消“百姓以王为爱”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25)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彼,他们。恶,怎么,哪里。(26)隐:恻隐,哀怜。(27)择:挑选。(28)诚:到底。(29)宜乎:当然。乎,然,形容词词尾。(30)之:取消“百姓谓我爱”的独立性。(31)无伤:不碍事,没关系。(32)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33)之:舒缓语气的助词,不译。(34)远:形容词用如动词,远离。(35)他人有心,子忖度(cǔn duó)之: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见《诗经·小雅》的《巧言》篇。(36)夫子:先生。这里指孟子。(37)……之谓也:……说的就是……。(38)夫(fú):发语词。(39)乃:居然,竟然。(40)反:反过来。(41)之:它,指“仁术”。(42)不得吾心:“不得之于吾心”的省略。(43)戚戚:心动的样子。(44)复:报告。(45)钧:三十斤,古代重量单位名称。(46)明:眼力。(47)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非常纤细。(48)舆薪:整车的柴火。(49)许:相信。(50)功:与上句的“恩”系互文,同义。(51)独何与(yú):却是为什么呢。独,却。与,同“欤”,呢。(52)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被动。(53)形:表现,情况。(54)何以异:怎样区别。(55)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而跳过北海。挟,夹持,夹在掖下。太山,即泰山。以,而。超,跃过。北海,渤海。(56)为(wèi)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又说,指做 *** 。(57)老吾老:前面的“老”是动词,指敬爱老人;后面的“老”是名词,指老人,长辈。(58)以及人之老:“以之及于人之老”的省略。把这种敬爱推广到他人的长辈那里。(59)幼吾幼:前面的“幼”是动词,指爱护孩子;后面的“幼”是名词,指孩子。(60)运:运转。(6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的《思齐》篇。先给自己的妻子作表率,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刑,通“型”,作榜样,动词。寡妻,寡德之妻,谦辞。家,指卿大夫的采邑。御,治理。(62)言:说的是。(63)举:用。(64)斯:此,这样。(65)诸:之于。合音兼词。(66)彼:他人。(67)权:秤,这里用如动词,指用秤称。(68)度(duó):量尺寸。(69)度(duó):忖度,思量。(70)抑:或许,大概。(71)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陷入险境。(72)构怨:结怨。(73)快:痛快。(74)以:助词,舒缓语气。(75)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76)肥甘: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美味的食物。(77)轻暖: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既轻又暖的服装。(78)抑:还是。(79)采色:美色。采,同“彩”。(80)声音:音乐。(81)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宠爱的人。(82)使令:使唤。(83)已:同“矣”。(84)辟:开拓。(85)朝秦楚:使秦楚入朝。朝,使……来朝见。(86)莅(1i)中国:统治中原。莅,临,对着,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88)若:你的。(89)犹:犹如。(90)缘木:爬树。缘,攀援,向上爬。(91)若是其甚:即“其甚若是”。意思是“它的严重性超过像你说的这样”。(92)殆:恐怕。(93)焉:于之。于,比。之,它。(94)虽:即使。(95)邹:当时的小国,在现在山东省邹县。(96)敌:抵御。(97)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一说,指九州。(98)集:会集,这里是总计的意思。(99)盖(hé):通“盍”,何不。[1]反其本:回到它的根本。本,指王道。[2]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3]仕者:当官的。[4]商贾(gǔ):做生意的。[5]藏:贮存 (货物)。[6]行旅:来往的旅客。[7]涂:同“途”,路途。[8]疾:恨。[9]赴:跑着来。[10]愬(sù):同“诉”,申诉。[11]惛(hūn):通“昏”,昏乱糊涂。[12]愿:希望。[13]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14]以:结构助词,可译为“地”。[15]请:请让我。[16]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17]恒心:常心。这里指孟子所说的人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18]士:这里指有志之士。[19]放辟邪侈: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的事,没有不做的了。放,放荡。辟,通“僻”,指行为不正。“邪”同“僻”,“侈”同“放”都是互文,意思相同。[20]已:同“矣”。[21]刑:名词用如动词,加以惩罚。[22]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罗网,这里用如动词,指张开罗网捕捉。[23]焉:哪。[24]制:规定。[25]仰:对上。[26]事:赡养。[27]俯:对下。[28]畜:养活。[29]妻子:妻儿。[30]乐岁:丰年。[31]凶年:荒年。[32]驱:驱使,督促。[33]之:往,趋向。[34]之:取消“民从之”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主语。[35]之:指国君。[36]轻:轻易。[37]惟:只,仅仅。[38]救:“救己于”的省略。把自己从亡中救出来。[39]赡(shàn):足。[40]奚:何。[41]暇,空闲。[42]治,讲求。[43]盍:为什么不。[44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多。[45]树:动词,栽种。[46]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47]豚(tún):小猪。[48]彘(zhì):大猪。[49]无失其时: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期。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这里指牲畜的繁殖期。[50]夺:侵夺,侵占。[51]其时:指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52]谨: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重视。[53]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学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54]申之以孝悌(tì)之义:状语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叮嘱他们。申,反复地开导。悌,善待兄弟。[55]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黑白相间。[56]负:背东西。[57]戴:用头顶东西。[58]黎民:百姓。黎,众。也有人认为“黎”应解作“黑”。黎民,就是黑头发的人,少壮的人。[59]王(wàng):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0]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

[译 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

孟子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代的门生没有什么传闻,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谈,那就谈谈推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用安定百姓生活的方法去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挡住您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能呢? ”

孟子说:“我听胡龁讲: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一条牛在殿堂下走过。您看到了,就问:‘这条牛牵到哪儿去? ’那人回答道:‘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您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走向被宰杀的地方。’那人回答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不知有这么件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地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舍的,我却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齐宣王说:“是呀。确实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条牛?我就因为不忍心看到它那种瑟瑟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毫无罪过却拉向被宰杀的地方,于是用羊换下了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会了解其中的原因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去送,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确实不是舍不得钱财才用羊换牛的,(经你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小气是该当的了。”

孟子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个推行仁政的契机呀,(您之所以用羊换牛,是因为您) 见到了牛的可怜相而没有见到羊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去;听到他们的哀鸣,就不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远远离开厨房啊方。”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揣摩到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呀!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清我当时的心思。先生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这种心思之所以同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相契合,为什么呢? ”

孟子说:“假如观在有一个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根羽毛;我的视力完全能够看清秋天鸟兽细毛的尖端,却瞧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木柴。’大王相信他吗?”

齐宣王说:“不信。”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动,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木柴看不见,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不能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其原因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

齐宣王又问:“不去做和做不到的情况,怎么区别呢? ”

孟子说:“(要某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他)替老年人折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推行仁政,是属于为长者折根树枝这一类啊。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儿女: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可以运转在你的手掌中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广施恩惠就完全能够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君贤王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其他诀窍,只不过善于广施他们的恩惠罢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一切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王衡量衡量吧。”

“难道王一定要发动战争,使士卒臣子去冒生命危险,去与诸侯结怨,然后才觉得心里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些感到痛快,我不过是想满足我的最大欲望。”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说来听听吗? ”

齐宣王笑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美色看不够,悦耳的音乐听不够,宠幸的近侍不够使唤呢?(所有这些,)王的各位臣僚都能尽量提供给您,您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所谓的大欲便可以推想到了:(您是)想扩大领土,使秦、楚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如同爬到树去抓鱼呀!”

齐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更加严重啊。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而且)尽心尽力地去做,到头来肯定会灾难临头。”

齐宣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作战,王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楚国胜。”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力量小的必定敌不过力量大的;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必定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诸侯国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计起来也不过九分之一,要以区区的一份土地的力量去降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想同楚国对抗有什么两样?大王为什么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如果大王如能颁布政令实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侍立在大王的朝堂上,(天下的)农夫都想耕种在大王的田野里;(天下的)商人都想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里,(天下)来往的旅客都想通行在大王的道路上,(天下)所有痛恨自己国家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倾诉衷情。如果真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统一天下)呢?”

齐王说:“我这人糊涂,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希望先生帮我实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还是想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保有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只有士人才做得到;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假如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就会放荡不拘,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等到他们陷入了法网,然后再进而惩处他们,这就等于坑害他们。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确定百姓有足够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养育妻儿,(赶上)好年成丰衣足食,(赶上)坏年成也不至于亡;然后引导他们识理从善,走上正路。这样,老百姓就很容易听命于您了。观在的君王所确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供养父母,下不够抚育妻儿,(赶上)好年成生活一年到头都很困苦,(赶上)坏年成就只有路一条;这样一来,就仅仅想保住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暇去讲究礼义啊!大王如果要推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基上来呢;每一家给五亩宅地。让他们在周围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使失去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分给一百亩田地,不要侵占他们耕耘收获的农时,那么,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头顶肩挑地在道路上劳碌奔波了。老年人穿丝绸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一步,)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鉴 赏]

这篇政论文孟子反复劝诫齐宣王放弃霸业,奉行王道。论述爱护人民,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实现统一天下的根本方法。然而既没有抽象的说教,也没有板着面孔的批评,而是通过生动、浅显、妥贴的比喻,通俗易懂的事例,运用气势充沛的语言,针对齐宣王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欲擒先纵,或开门见山,对症下药,或旁敲侧击,迂近,逐步深入,从而取得完全说服对方的效果。

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善辩的特点。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撇开无益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议论的范畴。他擅长借题发挥,从很小的话题,引出一番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但孟子却借此发挥,点出齐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不仅替齐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于我心有戚戚焉”。运用巧妙的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孟子常用的论证方法。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论断,连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先让齐宣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情况是荒谬的,接着提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可见“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然后再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同“为长者折枝”作比较,进一步分析齐宣王不推行王道属于不愿意“为长者折枝”一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层层剥笋,说理十分透彻而有逻辑力量。

为了加强论辩的力量,孟子常使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种逼人的锐气。比如为了说明施行“仁政”可以天下无敌,孟子说:“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一句接一句,如江潮滚滚而来,极富于鼓动性,说得齐宣王心动神驰,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愿望。

篇中也有一些简练传神的描写。比如孟子追问齐王的“大欲”是什么,齐王“笑而不言”。活画出一心想实行霸道的齐王虽想说却又不敢说的窘态。

高中辟的文言文

1. 带“辟”字的文言文语句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动〉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open]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形〉

1.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evil]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bì

2. 文言文中"辟"的意思

◎ 辟 bì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law]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official]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crime]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词性变化

◎ 辟 bì

〈动〉

(1) 通“避”。回避,躲避 [avoid]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4) 另见 pì

其它字义

◎ 辟 pì

〈动〉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open]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词性变化

◎ 辟 pì

〈形〉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 辟 pì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evil]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文言文中“避”和“辟“的区别

辟 bì〈名〉(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law]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3) 君主 [monarch]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4) 又如:复辟(5) 古称官吏 [official]厥辟不辟.——《礼记·坊记》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6) 罪,罪行 [crime]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词性变化◎ 辟 bì〈动〉(1) 通“避”.回避,躲避 [avoid]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行辟人可也.——《孟子》不辟伤.——《荀子·荣辱》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3) 征召来授予官职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4) 另见 pì其它字义◎ 辟 pì〈动〉(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2) 同本义 [open]辟,开也.——《说文》辟四门.——《虞书》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4) 开辟;开拓 [open up]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6) 驳斥 [refute]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8) 开垦 [reclaim]农辟地.——《商君书·弱民》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词性变化◎ 辟 pì〈形〉开阔;宽广 [wide]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辟 pì〈形〉(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2) 邪僻 [evil]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4. 文言文中,(辟)有哪些

辟是多音字。

读 bì时:1、名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2、名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复辟”这个词就是重新夺回君主位置的意思。)3、动词,征召。

《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4、通避开的“避”。

读 pì时:1、动词,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2、动词,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

《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3、动词,排斥;驳斥。

《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再如“辟谣”。

4、形容词,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5、动词,通“譬”,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5. 文言文中,(辟)有哪些

辟是多音字。

读 bì时:

1、名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2、名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复辟”这个词就是重新夺回君主位置的意思。)

3、动词,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通避开的“避”。

读 pì时:

1、动词,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2、动词,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3、动词,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再如“辟谣”。

4、形容词,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5、动词,通“譬”,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6. 带“辟”字的文言文语句

〈名〉1. (会意。

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

“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辟,法也。

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说文》“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诗·小雅·雨无止》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

注:“天子也。”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

——《诗经·大雅·文王有责》4. 又如:复辟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三卿一长曰辟。

——《周书·武顺》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汉书》〈动〉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

——《周礼·掌交》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行辟人可也。——《孟子》不辟伤。

——《荀子·荣辱》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高祖尝(曾经)辟吏。

——《史记·张丞相列传》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动〉1. (形声。

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2. 同本义 [open]辟,开也。

——《说文》辟四门。——《虞书》辟户为之乾。

——《易·系辞传》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语毕而宫门辟。

——唐· 李朝威《柳毅传》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

开头,起首);辟道(开道);4. 开辟;开拓 [open up]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

——《盐铁论·地广》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6. 驳斥 [refute]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8. 开垦 [reclaim]农辟地。——《商君书·弱民》隙地未尽辟。

——清· 洪亮吉《治平篇》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形〉1. 开阔;宽广 [wide]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

——《徐霞客游记》〈形〉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秦国辟远。

——《史记·范雎传》2. 邪僻 [evil]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3. 另见 bì。

7. 文言文中辟的用法

汉字 辟

释义 bì

①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

②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

③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

④通“避”。《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

①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

②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处。”

⑤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道引轻身。”

辟易1. 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数里。”2. 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不操床,不出粪。”

8. 文言文中“辟”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pì bì pī

部首辛

部首笔画7

总笔画13

笔顺折横撇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

详细释义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道引轻身。”

①<;动>;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辟,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易1.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数里。”2.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辟,不操床,不出粪。”

9. 高中的文言文有哪些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

总目录: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诗经?氓》*2、《离骚》(节选)

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

*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

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

*4、《逍遥游》(诵读)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三)赤壁赋(苏轼)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六)阿房宫赋(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十三)秋水(庄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十九)陈情表(李密)

(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二十二)渔父《楚辞》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10. 文言文中辟的用法

汉字 辟 释义 bì① 刑法;法律。

《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② 君主。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③ 征召。

《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④ 通“避”。

《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pì① 开;打开。

《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② 开辟;开垦;开设。

《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

《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③ 排斥;驳斥。

《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④ 偏僻;僻远。

《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处。”⑤ 比喻,打比方。

《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

《史记?留侯世家》:“乃学~,道引轻身。”辟易1. bì惊退。

《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数里。”2. pì整治。

《吕氏春秋?上农》:“地未~,不操床,不出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