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钓誉典故简介-沽名钓誉的典故
1.为什么不能沽名钓誉
2.献鸠放生的寓意和道理是什么?
为什么不能沽名钓誉
1. 项羽真的是沽名钓誉的吗
2. 为什么说项羽沽名钓誉
3. 为什么不做沽名钓誉之辈
4. 沽名钓誉学霸王讲的是什么典故
项羽真的是沽名钓誉的吗
史上的确对项羽有评价为“沽名钓誉”。
连 *** 也在《七律·人民 *** 占领南京》诗词中说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但以现今观点分析,也未必如此。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以骗取名誉。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
那么项羽是沽名钓誉的人吗?来看看史料:
1、在著名的鸿门宴前,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是“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对刘邦的金钱珠宝诱惑表示大怒,干脆的说:武力解决!
2、在鸿门宴中,刘邦卑辞“谢罪”,先是拉关系叙“战友”情:“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后强调自己没野心,“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接着更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表现的非常巧言令色。
但是项羽非常坦诚告诉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并且留下刘邦饮酒叙谈。
显然是轻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
3、之后范增数次对项羽使眼色,“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他对刘邦下手,可是项羽默然不应,不屑于范增的暗杀手段。
4、再后来项庄起舞意在沛公了,项伯却拔剑起舞,用自己身体挡住沛公,让项庄不能得手。
,项羽居然对此是毫无反应,听凭了项伯胳膊肘往外拐。
后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指责他,项羽居然也默默接受了樊哙的义正词严的申斥。
5、在鸿门宴后刘邦逃离,张良进来道谢,项羽也没啥反映,接纳了张良的虚与委蛇。
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完全被刘邦一伙人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
在这个表面上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中,表现的是项羽比较忠实、厚道的一面,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段的一面。
一句大白话:项羽是一个不会耍手段、玩心眼的人。
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从中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不耍手段、玩花招的。
韩信就说过“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羽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只特匹夫之勇耳。
”他的英勇、坚强、慷慨、坦白和丰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
陈云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也应如此。
纵观项羽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力能扛鼎、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统帅。
他只懂得斗力,而不懂得斗智,他的失败在此,他的可爱也在此。
他的失败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但决不是因为他沽名钓誉。
所以说——项羽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
为什么说项羽沽名钓誉
这个问题么~~~
其实沽名钓誉有个类似意义的词是“好大喜功”,意思是“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项羽虽然勇猛强悍,但不能否认他性格中有不小的弱点,比如刚愎自用,不相信外人,把事情看的太简单,太崇尚武力什么的,也可以说成是好大喜功
顺便一提:沽名钓誉的解释是--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
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为什么不做沽名钓誉之辈
名誉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
不在乎的时候就是好东西,在乎的时候就是坏东西。
那些沽名钓誉之辈永远也不会懂得真正的名誉来自哪里。
因为受到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名誉很在意,所以不乏一些沽名钓誉之辈,为了自己的名号而做出违心背德的事情来。
刘墉作为一个知名的文人,却很少有作品传世,他好像一点也不看重自己的名声。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乾隆的驭臣之策,就不难明白刘墉所深含的大智若愚糊涂自保之道。
低调的才华也正是乾隆欣赏他的一大原因。
乾隆对臣子们的好名习气很是不满。
在他看来,臣子们越来越好名有碍于朝廷吏治,也不利于维护皇室的权威。
所以他经常给那些喜欢沽名钓誉的人一些教训,甚至实行大动作,大开杀戒。
乾隆曾非常严厉地警告陕西巡抚陈宏谋说:“嗣后倘不思痛改前非,遇事苟且掩饰,仍蹈沽名邀誉之恶习,必不能逃朕洞鉴,思再邀宽典也。”
可见,乾隆对此已经十分生气。
但是好名作为一种封建传统,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向往,很难说停止就停止。
当接二连三的警告没有什么效果之后,乾隆产生了用大狱震慑人心的想法,于是,尹嘉铨案爆发。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乾隆在巡幸五台山回京的途中,在保定短暂停留。
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9即尹嘉铨趁机递折请求为他的父亲请谥,并从祀文庙。
当时,尹嘉铨怎么也没有想到,此举竟然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尹会一是尹嘉铨的父亲,为直隶博野县人,乾隆初年曾出任河南巡抚,名声一向不错。
他信奉道教,写过不少论述天理性命的著作。
做官时他也很注意积德行善。
回乡定居之后,搞一些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之类的慈善事业。
这个老夫子平日最敬佩的是康熙朝的汤斌,认为他不愧为本朝道学第一人。
由于对汤斌的仰慕,尹会一在河南巡抚任上时,曾奏请汤斌从祀文庙,虽然没有得到朝廷的获准,但却抬高了他的身价,当时人都认为他与康熙朝三位讲道学的名臣——陆陇其、汤斌和张伯行不相上下,一时间名声大噪。
尹嘉铨从小生活在道学家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也对道学有一定的研究。
长大后步入仕途,更以承接道统为己任,得意时甚至宣称自己是孟子后身。
尹嘉铨是举人出身,先后做过山东、山西、甘肃等省的司、道等官,后来迁升为为大理寺卿,官正三品,居九卿之列。
但时间不长,即因年老回归故里。
尹嘉铨在仕途中没有发展,恰恰在于他总是不忘大讲其道学,有悖“圣意”。
谁知这个迂夫子退休还乡后还是没搞明白,仍然一味迷道,不知察言观色。
乾隆先看了尹嘉铨的第一个奏折之后并没有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反生厌恶之情。
乾隆的想法是:大臣后是否赐谥,赐什么字,都是一件十分郑重的事,因为它关乎去大臣一生评价,因此应由内阁议定撰拟,皇帝亲自圈定。
而这个尹嘉铨,仅仅为博取孝名而请谥,这样成何体统?想到这里,乾隆提笔在尹嘉铨奏折上批谕:“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
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没想到尹嘉铨非但没有领情,还火上浇油上了第二个折子,一下子把乾隆逼到了胡同里。
他的第二折先从本朝陆陇其一人从祀文庙说起,然后引出其父生前曾有汤斌亦应从祀的心愿,到结尾才点明,不仅汤斌,而且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等人也都在汤斌之亚,也统统应请准一并从祀文庙。
这一下乾隆真的火了,竟然有人要威胁他做事,大有一副不给谥号誓不罢休的样子。
当天乾隆即召见军机大臣等,将朱批的尹嘉铨的两个折子给他们看,同时作了如下的指示:立即革去尹嘉铨顶戴,锁拿解京,交刑部治罪,查抄其财及家产。
另外,乾隆还特别交代:查抄时资产物件尚在其次,如有狂妄字。
迹、诗册及书信等务须留心搜检,据实奏出。
乾隆从此对讲学很是厌恶,他认为这样的风气最终必然会危及帝王的统治,让每个民众心里都长草。
正所谓“古来以讲学为名,致开朋党之渐”。
于是,乾隆自即位初期就特别注重打击朋党,压抑讲学之风。
他曾训诫大小臣工、读书士子对道学只要埋头潜修、躬行实践就行了。
所以当时谁要以道学先生自居,大讲其仁义道德、修身养性,轻则受到社会舆论的讥讽,重则招致祸殃。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尹嘉铨却出人意料地冒了出来,自己讲学倒还罢了,却又不知深浅地奏请皇帝尊崇一大堆不伦不类的道学名臣,重新煽起讲学之风,乾隆对此当然很愤怒。
遵循乾隆旨意负责查阅书籍的翰林们从尹嘉铨所著各书中,除了查出“狂妄字迹”一百三十一处,还另外找出尹嘉铨“狂妄”之处。
原来,尹嘉铨自号“古稀老人”。
“古稀”二字典出杜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并不是帝王的专利,但不巧的是,乾隆也恰好正逢七旬大寿,自称“古稀天子”,又写了《古稀说》颁示天下,这就把“古稀”给垄断了。
谁知年逾七十的尹嘉铨不知眉高眼低,也以“古稀”为号,结果就被斥为“妄”。
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大学士、九卿等在反复审讯后,将尹嘉铨照大逆律凌迟处,亲属照律缘坐。
乾隆命加恩免其凌迟,改为绞立决,亲属一并加恩免其缘坐。
同时命各省查缴销毁尹嘉铨著述共八十二种,他在各地的碑崖石刻及拓本也一律铲削磨毁。
各省查缴尹嘉铨文字作品的工作,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起,直到当年十二月才基本结束。
由此可见,乾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借尹嘉铨案,向所有文武大臣阐发“本朝无名臣”的思想。
他说:“名臣之称,必其勋业能安社稷方为无愧。
然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国家之福。
况历观前代,忠良屈指可数,而奸佞则接踵不绝,可见名臣之不易得矣。
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乾隆否定名臣的存在,实际上是刻意贬低臣子们在政治中的作用。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通行饬禁地方官建德政碑,离职时令百姓制造衣伞、脱靴等邀名之举等也是为此。
因而,出身名相之后的刘墉,晚年在乾隆“本朝无名臣”的思想影响之下,变得苟安自适,无所作为。
不仅牢记将盛名归于皇上,而且也从不做那些沽名钓誉的“邀名”之举。
看过乾隆整治尹嘉铨的事例,应该明白为什么作为大书法家和著名诗人的刘墉,却很少有作品传世了,因为刘墉是一个很谨慎很有大局观念的臣子。
除了当时“文字狱”的震慑作用以外,从刘墉本人的为官之道出发,他也不会去过问这方面的事。
“文字狱”的是非暂且不提,而沽名钓誉确实是不应该存在于官场的东西。
这对于为官者而言是个高度的危险品,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沽名钓誉学霸王讲的是什么典故
原话是“不可沽名学霸王”。出自 *** 的《人民 *** 占领南京 》。“沽”是追求的意思;“霸王”指的就是楚霸王项羽。项羽其在鸿门宴上为求名声,动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后来刘邦壮大,消灭了项羽,夺得天下。此诗是 *** 在1949年题于人民“渡江战役”之际,整句意思是:要拿出最后的勇气和力量去追打落荒而逃的敌人,而不能像楚霸王项羽那样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放走敌人。
献鸠放生的寓意和道理是什么?
献鸠放生的寓意和道理是: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做人应该真诚,善良,做人要坦坦荡荡的活着,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本本分分做事,不欺于人,简简单单做人,无愧于心。不管昔日有过什么伤,受过什么骗,都要保持善良,坚守真诚。
典故由来: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
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