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焚林而田的成语故事

2.《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3.成语“焚林而猎”、“竭泽而渔”一样吗?

4.焚林竭泽是什么意思

焚林而田的成语故事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现实意义-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关于焚林而田的成语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间计于他的舅舅大臣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那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出自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渔对猎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田,同“畋”,打猎。烧毁山林以猎取野兽,抽干池湖捕光鱼虾,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一味索取不留余地。

玉振、金声 :金钟、玉磬响声悠扬,也常用来比喻圣贤功名远扬。《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雉城 :地名,浙江兴县有雉城镇。另,古代计算城墙面积,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故雉城也泛指城墙。宋秦观《望海潮·越州怀古》: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

雁塞 :南齐《梁州记》载:梁州县界(今陕西汉中一带)有雁塞山,传说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名雁塞山。后用“雁塞”泛指北方边塞。宋陆游《小出塞曲》: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

柳袅 :柳枝随风摆动,袅袅生姿。唐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葵倾 :葵花向日而倾,常用以比喻向往渴慕之情。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

银笙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载: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故宋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阮杖 :西晋阮脩(xiū,同“修”,阮籍之侄),精通《易经》《老子》,善清谈,不求做官,不在意人情世故。常肩头负杖步行,以百钱挂于杖头,遇到酒肆则入店独饮。

桓筝 :西晋江州刺史桓伊,是个音乐天才,善弹筝吹笛,被后世尊为“笛圣”,是古曲《梅花三弄》的作者。在一次宴饮上,桓伊弹筝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遭受晋武帝猜忌的重臣谢安说话,令谢安当席落泪,武帝心生愧意。

墨呼松处士 :处士,有才学而隐逸不愿为官的人。好的墨锭,多用松木不完全燃烧凝结而成的墨色烟灰制成,故称“松烟墨”,文人雅称其为“松处士”。三国魏曹植《乐府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纸号楮先生 :楮,构树,皮可制桑皮纸,先有楮,而后生纸,故唐代诗人韩愈在《毛颖传》中称楮为“会稽楮先生”。宋裘万顷《皖山纸帐送宋居士》:翦裁不惜楮先生,要护高人雪屋眠。

露浥 好花潘岳县 :露浥,像甘露一样润泽。西晋潘岳任河阳(今河南孟津)县令时,在全县广植桃李,好花绚烂,万民称赞,并称河阳为“潘岳县”。

风搓细柳亚夫营 :西汉文帝时,匈奴犯汉,文帝派河内太守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将军,屯兵于细柳营(今陕西咸阳西南)御敌,军纪严整。

抚动琴弦,遽 觉座中风雨至 :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韩非子·十过》载,一次,晋平公问他:“乐调没有比清徵更悲凉的吗?”他说:“清徵不如清角。”平公让他奏清角,他说:“君德薄,听之会遭灾祸。”平公执意要听,师旷乃奏。“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huī]廊瓦。”平公吓得伏于廊下。随之,晋国大旱三年,平公病倒。

哦成诗句,应知窗外鬼神惊 :唐李白的《乌栖曲》诗,借描写吴王夫差由发奋图强、振兴吴国,到兴建姑苏台、迷恋西施,导致亡国的史鉴。诗人贺知章读了《乌栖曲》,不禁赞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赞李白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成语“焚林而猎”、“竭泽而渔”一样吗?

1.焚林而猎 词 目 焚林而猎 使用频率 较少使用 发 音 fén lín ér liè 释 义 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出 处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示 例 近义词 涸池而渔、焚林而田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汉语文字竭泽而渔 汉语拼音jié zé ér yú 英文翻译kill/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词语解释意思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字词解释泽:池、湖。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近义词 杀鸡取卵 焚林而猎 反义词 从长计议 三思而行 哲理引申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 2.读音  一步登天 ( yī bù dēng tiān )解释:登:上。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一蹴而就  成语  一蹴而就 拼音  yī cù ér jiù 解释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英文  expect results overnight <accomplish something in one move> ; to reach the goal in one step 用法区别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两个词应注意区别。 典故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举例  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 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于繁赜,毋乃不可!(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近义词  一蹴即至、一举成功、迎刃而解 反义词  一事无成、一蹶不振、欲速不达 列句 成功必须经过努力,没有人是一蹴而就的。 3.注 音  jiàn wēi zhī zhù 义 微:微小(隐约);著:明显;知:知道。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与问题的实质,或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基本信息  成语:一叶知秋 拼音:yī yè zhī qiū 《歌曲》:一叶知秋 解释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另解:(纯字面解释)观察一片叶子,就可以知道是否是秋天。 歌曲《一叶知秋》是《高晓松作品集2》里面收录的一首歌,演唱人为快男陈楚生,词曲操刀当然是高晓松。作品延续了高晓松作品的一贯风格,忧伤、民谣而且郞郞上口,是作品集里面的上层之作,词作方法更是老练,已经摆脱了前期作品的一些狭獈,更趋向于完美。

焚林竭泽是什么意思

焚林竭泽的解释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喻只图眼前 利益 。 清 黄宗羲 《明 司马 澹若张公传》 :“窃恐焚林竭泽之后,能无鱼惊鸟散之忧?”

词语分解

焚林的解释 《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谓 介之推 从 晋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隐入 绵山 ,后 晋文公 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 泽的解释 泽 (泽) é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 润泽 ( 潮湿 )。沼泽。 金属 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 光泽 。色泽。 恩惠 : 恩泽 。泽及枯骨(施惠于人)。 洗濯。 汗衣,内衣。 泽 (泽) ì 古同“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