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圆行方意思-智圆行方的意思
1.智行方圆,曲中求直,什么意思
2.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什么意思
3.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着有不为也,智者行天下的出处
4.先有知行合一,后有智圆行方
智行方圆,曲中求直,什么意思
智行方圆是指智慧的处理事务,可方可园,顺利和谐。曲线运行时,动作速度、方向、以及力的大小都在随时变化,一旦得机,肢体即沿曲线运行所成圆弧的切线方向而去,笔直出击,是"曲中求直"之意。
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什么意思
这是渤海大学历史系系训,承德体道出自道老子的《道德经》,智圆行方语出春秋楚国老子弟子的《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意思如下。
承,继承,传承;体,实践,践行。德,从人从心,事物的属性,人的品德修养,美好的道德;道,事物的法则、规律,人间的道义、公理。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本原。
承德体道,“志于道,据于德”,继承、弘扬、体践人类美好的道德和公理,成为社会的良心。
智,智慧,从日从知,日有所知则慧。智慧是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之表现。行,行为、行动,上至爱国、爱民,下至待人、处世、交友,思想的外在表现。圆,圆融、圆通,圆满无亏,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万万不可将圆误解或曲解为圆滑、世故。智慧圆通而无限,超越一切,人的境界达到极至;方,方正、公平、无私、无邪,心性无别,言行一致。“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智圆行方,智欲其圆而行欲其方,圆而神,方以智。拥有大智慧,公正无邪,公平无私。
承继人类美德,体践世间公理。智圆融通古今,行方正无私曲。
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着有不为也,智者行天下的出处
老子 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淮南子·主术训》中也有:“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智圆行方,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伦理准则。智圆,指的是思维与学识,以圆备、圆熟(意识的自我,不觉痛苦,能够不受干扰)为佳;行方,指的是行为与交往,以方直、方正为美。
意思是说,人的智慧应该圆融无碍,但在具体的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没有原则和规矩
翻译下来就是:智慧圆融的人没有什么不知道的.行为方正的人却有不做的事.智慧圆融的人才能通行天下
先有知行合一,后有智圆行方
深夜发点牢骚,聊下大学时的几段往事。
(胡思乱想写就的,没啥逻辑,大家别吐槽( ̄△ ̄;))
第一次正视“智圆行方”这个观念,是在大一结束,社团工作交接的时候;
当时离任的师兄讲得很虚:全年团学活动,面向全学院,要懂得理解、接受环境中的每一种存在,不管是否与我们的价值相符合;但组织独立运作,内部的管理和运营,又要有一系列的准线不可逾越、一系列的价值目标不能忽视。
他并没有特地讲“智圆行方”这个词,但在之后我实际运营,大概理解了这层意思:
组织身处的环境,整个学校师生职工的氛围,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同,一个人的“对”,去到另一个人那里很可能就是错的;
但是,社团的工作、策划的活动,终究是面向主要用户而不是奢求全校人员积极参加,重点还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用户群,清楚自己希望提供的内容,更清楚目标用户接受这种服务时的场景;
综合起来,就是“智圆行方”。
“我理解你的理由,知道你在做你认为对的事,我也不认为只有我的价值观念是对的,但是,这是我所辖之地,就要按我的标准行事” ,是为“智圆行方”。
而第二次正视这个词,是在和社团指导老师起冲突时,更多的,是对“智圆”有进一步的体会;
那时,针对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偏少,非专业理工基础学科内容占用太多时间,很多学生提出修改授课内容和课程进度等一系列建议;行政处的老师,也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反感对学校课程安排有相反见解的学生的言论,不允许学院期刊发表相关内容。
但我理解这些想法,甚至认同部分见解(尤其是对于项目实践课加大时长、并且学院工作室项目与课程合并、避免课程项目形式化的内容),所以虽然没在学员正式期刊上登上相关的分析和结论,我却匿名建起一个微博和博客,以“民主党派”的姿态,在学院中留下“不同的声音”,后来更多同学在上面表达对制度改善的建议。
同时,我还组织全院大一大二所有班级的学习委员,组成学习问题反馈群,让部分容易实施,对学院授课制度改动不大、仅改动实践作业的内容,越过行政组织的监控,传递到授课老师那里,希望能带来一些改善。
东窗事发后,老师对这些内容和行为不断抨击,甚至希望在意识形态上让社团内的团学干部认同学院的安排,我也收到全组织通报式的批判。
这次行动,在学院里深得人心,因为带领学习方式改善的行动,在同学中有了“少将”这个称号,我也更认同自己智周众人、独立行动的观念。
第三次正视这个词时,却对自己是否真的“行方”产生了怀疑。
那时大三,已经离开团学组织,进入学院的一间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一个后台开发方向的师弟,要和几个朋友做一个独立项目,但在工作室内,老师布置的任务占用时间更多,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退出工作室。
他来问我怎么做,考虑到他的项目和工作室的项目,对于他而言都是锻炼,更重要的是,强留他下来,他不会再投入更多精力,毕竟心在别处,所以建议他完成手头项目后推出;同时我也开始在学院里物色技术过硬,可以替代他的人;三个星期后我如愿从另一个学院找到一个对互联网感兴趣、技术功底也扎实的师弟过来,又过了两周完成项目内容的交接。
原本我以为我这样做两全其美,但工作室的指导老师知道后,却对我的做法提出质疑:
后来我再想当初师弟那个问题,更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让他在工作室项目做出成果、留下可复用的内容和经验后才离开,一方面,对于团队,让他做到有始有终是理所应当的事,另一方面,对他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有用的忠告:才大二,水平还没过硬,贸贸然自己做项目,没有老师和经历过开发项目的师兄指导,能不能系统学完是说不定的;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和别人都清楚, 是在工作室实践过,并且学好了,才能自己出去独立做项目,而不是一有想法,任何人都有水平离开 。这才是以工作室的价值、利益、立场为底线,同时成全个体的价值的做法。
“智圆”的旁边是一个陷阱,就是当自己对别人也有同理心时,自己是否还清楚立场所在。
知道尽可能多的事,不武断地批判不同的价值观,但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价值观,那是指导自己行为的基准;
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之后,再去做事,这时“行”所依据的“方”,才是一个自己认同的、确定的价值观,而不是一时兴起的好恶;而如果我为一个团体负责,更要清楚站在这个团体的立场上,不可触犯的底线在何处;
以前讲知行合一,更多的是讲要“做到才算知道”;我自己碰到的事,更需要我清楚的是“知道为什么而做,再去做”的知行一体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