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问许敬宗”之〈君臣对〉

2.高考作文指导:怎样写好事例论据

3.阅读文言文有感

4.为什么现在教科书上认为佛教的因果是迷信?是因为编书的人没理解其真正含义吧?

5.有关将心比心的名人事例

“唐太宗问许敬宗”之〈君臣对〉

偏听偏信的事例分析-偏听偏信的事例

《君臣对》一文出自《贞观政要》。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敬宗对曰:“ 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 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 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 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不见血。 ”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以上是唐太宗和许敬宗的问答。许敬宗当时任中书待郎,深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一天,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意思为“我看这么多官员中,只有你最好,可是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妙:“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这就是说,春雨那么好,农民喜欢它,可行人却因路滑难走而厌恶它;秋月那么好,漂亮的女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由时间、地点、条件决定的。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以春雨和秋月打比喻,虽说明了一些问题,但给人的印象还不深。于是,许敬宗接着又说:“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这段话回答得更妙。许敬宗说,自己没有好吃的和好喝的东西去堵塞人家的嘴,只好任凭别人说三道四。最重要的是,你当皇帝的不应该偏听偏信那些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语。许敬宗一口气列举了六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亲戚和乡邻之间, 听信是非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 最后,许敬宗更深一层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不见血。”那些惯于颠倒黑白、造谣中伤、诬陷好人、美化自己的花言巧语者,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像不见血的龙泉剑不可不防啊!这篇短文的结语是: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从结尾唐太宗的回答,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愧是一个善于采纳别人建议的一代明君。从唐代到现代,1000多年过去了。岁月如梭,往事如烟,世事变迁,但今天我们重温许敬宗答唐太宗问这篇短文,仍有现实意义。人应该大公无私如春雨,光明磊落如秋月,所作所为虽不能尽遂人愿,但要尽量对自己严格约束, 对人不可说是非,更不可听信是非。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入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后,许敬宗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后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八年(634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中书舍人。十七年,因完成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封高阳县男,权检校黄门侍郎。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许敬宗为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在辽阳驻跸山大败高丽兵,许敬宗立于马前起草诏书,深得太宗赞赏,从此专掌诰令。唐高宗嗣位,任礼部尚书。后因子女嫁娶、受贿被弹劾,贬为郑州刺史。永徽三年 (652年),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奉敕主编《文馆词林》一千卷,分类纂辑自先秦至唐代各体诗文,保存了大量文献。六年,复拜礼部尚书。此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众大臣谏阻,惟许敬宗促成其事。显庆元年(656年),加太子宾客。不久拜侍中,监修国史。三年,进封郡公、中书令。许敬宗为巩固其在朝地位,阿附武则天。龙朔二年(662年),改任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监修国史。及许敬宗掌知国史,竟以己所爱憎曲事篡改,后世非之。著有文集80卷。子许昂、孙许彦伯俱历官太子舍人。

高考作文指导:怎样写好事例论据

作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很大。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地快。”伽利略却手持轻重不同的两个铁球登上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铿然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一千八百年的谬误。这就是事实的威力,可见事例的雄辩作用。

事实论据从哪里来呢?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不能为叙述而叙述,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只叙述事例,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十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用好事实论据有如下几种方法:

l、例后假设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着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此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味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例后评论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株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再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先对应所叙事例展开议论)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再联系现实进行对比)

4、正反对比

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5、例后设问

例后设问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如:

法国着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大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中的画线部分,引领出对事例的分析,既对门捷列夫所说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

阅读文言文有感

1. 一篇500字左右的文言文读后感

自己挑吧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2. 要一篇古文的读后感,500字左右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古文就是《劝学》,第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文章一开篇就引用了君子的话“学习不可以停止”,这是全片的中心。接着又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学习的重要性:1.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学习能使人进步、提高,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2.以木匠取材的事例,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3.以木料用墨线可以取直,刀剑磨了之后会锋利的比喻,说明人如能博学多识,并能天天反省检查自己,就能提高道德修养,行为没有过错。

而第二段讲了学习的方法。这里强调了两点:1.空想不如学习。作者说我曾整日冥思苦想,不如学习一会儿得到的东西多。2.要善于利用外物,借助工具学习。借助工具学习就像高登招手,顺风呼喊一样,并非手臂加长,声音加大,脚步快、善游泳,但却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修养的人,也并非天生聪明只是在学习上善于利用工具罢了。第三段讲的学习的态度。作者在这里强调了三点:1.学习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就像积羽成舟一样,没有一步步的行走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没有无数条小溪就汇不成大海,这就是逐步渐进、积累的效果2.学习要勤奋不息,持之以恒,就如“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一样。3.学习要专心致志。就像蚯蚓,它既无尖利的的牙齿,也无坚硬的骨头,但它却能钻到几十米深的地下,靠吃土,往下饮深泉,关键在于它用心专一。

这篇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我学会了很多道理。这本书里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很生动,告诉了我许多道理:怎样学习成绩才好、要尊敬师长、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要爱学习、爱生活,还有要怎样做人………

3. 求几篇文言文读后感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

4. 阅《古文观止》有感作文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

“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古文观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胜,拿起而不想放,读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读其文,品其语之后,都会懂得很多,更让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过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经历,还要多读书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观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让?。

5.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读后感

读《文言文两则》有感今天,我读了《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让我 知道许许多多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同时我也知道在以后 的生活道路上我应该怎么做。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这样的:奕秋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个 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最后,两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截 然不同。另一则文言文是这样的:两个孩子在辩论,辩论哪 时候太阳离人近,哪时侯离人远。

孔子听了也不能决定谁对 谁错,他们笑孔子也有不懂的地方。读了这两则文言文后,我深受启发,最让我感触最深刻 的是《学弈》这篇文章。

一个学生,因为他的学习态度端正, 所以便很快学到下棋的技巧。另一个学生,因为他的三心二意,到头来也只能学到皮毛。

文章中的最后一个疑问句,引 起了我的深思。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同吗?不是的,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我记得老师曾 经说过“态度决定一切。”是啊,老师说得真对,态度真的 能决定一切,一个人,如果他面对每件事都用积极、专心致 志的良好态度,即使失败了,也自信满满的再去挑战,我相 信,这个人,以后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不是“比尔·盖茨” 就是“乔布斯” 。

相反,一个人总是抱着三心二意的态度去 做每一件事,那么,这个人也永远不会成功。为什么呢?因 为他犯了一个“丢了西瓜捡芝麻”的错误,我打个比方,这种人看到跳舞的人的姿势那么优美,他就会想学跳舞,看到 溜冰的人那么酷,就会去学溜冰,到头来,什么也学不会。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积极的良好态度,一起向前进吧。

6. 求41篇原文比较短的读后感(最好带上原文,最好是文言文的读后感)

原文 《东海孝妇》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

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

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

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

青将,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血当逆流。

'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百善孝为先 ——读《东海孝妇》有感 学校印发了校本教材《文言文赏读》,初拿这本书时,我就有极大的兴趣。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东海孝妇》这篇文言文了。 “孝”是中国千百年来不变的道德修养。

是经沧桑历史而不会小时的基本仁义准则。孝妇是一个哭名的人,当她好不容易招待依靠时,上天却无情的剥夺了她唯一的依靠。

她的丈夫了。而且没有留下一儿一女,留下的只是孝妇孤零零一个人和同样孤零零的婆婆。

她要忍着巨大的悲痛照顾婆婆,婆婆和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婆婆不忍心拖累孝妇而自尽身亡。不料婆婆的女儿将孝妇告上了官府。

县令不做调查,偏听偏信,最终将孝妇给斩首了。孝妇的冤屈感天动地。

大旱三年。 当我读完这篇文言文后,不免感动。

或许换成现在的妇女早已将婆婆一脚踢出家门。或许换成其他的妇女早已改嫁他人;或许……的确,像我上述的现象还少吗?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户穷人家,家里有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和婆婆。

妻子不能忍受家中的贫穷。一天,她撺掇自己的丈夫用竹篓把他的母亲背的荒僻的大山中,并把老母亲丢弃在荒山野岭。

丧失人性的儿子居然按照妻子的要求将自己的母亲给丢弃了,小儿子得知次事后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的父母,夫妻两人后悔晚矣。 这个故事中的夫妇两人的行为与东海孝妇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

孝妇虽饱受了巨大的磨难依然不忘“孝”字当先。读着这篇文章仿佛在给我上了一堂人生政治课。

也给你我他都上,了一堂课。每当回到家里。

妈妈和奶奶吵架时,我就悄悄的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希望妈妈能够孝顺奶奶,不要在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伤了双方的和气。

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孝妇行为的指引下和和睦睦的生活着。

“百善孝为先”。的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啊要如何尽起对社会、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更不要说报效祖国了!愿每个人都像孝妇那样孝敬父母,不要让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长大最后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大家一定要时时刻刻记住:“孝“字当先。 原文 《狸猩技穷》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猩。

狸猩,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猩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猩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

急从束氏假狸猩以去。狸猩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

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

狸猩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砫其足。

狸猩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猩哉! 不做第二只猫 ——读《狸猩技穷》有感 老师让我们读了校本教材《文言文赏读》,阅读后,我思绪万千,其中《狸猩技穷》让我倍加喜爱,也使我受益无穷,明白了一些真理。

短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束的人,他什么也不喜欢,惟独对猫甚为喜欢。因此,他样了许多猫,猫把老鼠都捉完了,主人就买肉来喂猫,渐渐的只要猫一叫,主人就会喂它,日久天长,猫的子孙越来越多也渐渐的失去了捉鼠的本性。

邻居家老鼠为患,借束某的猫来捉鼠。猫见了老鼠居然吓的后退。

老鼠试探着上前去抓猫,结果猫一动也不动,结果把猫咬了一口。 看了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感受的。

我也不例外,看完后,思绪万千,造成猫这样下场是可想而知的。可大家是否想到造成这种下场的原因呢?猫因为没有老鼠,又因为主人提供丰衣足食的条件,无忧无虑的生活使猫丧失了捕鼠能力。

由此,牵动了我的万千思绪:如今时代的步伐在一步步向前迈进,科技在飞速发展,第二只猫还会再出现吗?答案可想而知,因为猫的自甘堕落。无理想,无目标,而造成如此下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理想的人,愿胸无大志不要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字典中,愿胸怀大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传千古的名人轶事。

又有多少因无志无智而后悔终身的?一个个名传千古的风流人物,正从历史深出缓缓走来,伴随着他们的轻吟漫语,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借助他们的慧眼,你会看到更多的精彩,借助他们的讲述,你会受益无穷,从此打开理想与奋斗之门,人不可无志,不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话,你将在几十年之后,将会有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坐在街头流下悔恨的眼泪。

并在圣诞夜悔恨。

为什么现在教科书上认为佛教的因果是迷信?是因为编书的人没理解其真正含义吧?

这是因为信仰的不同

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因果报应当然是迷信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看来,也是迷信

作为佛教徒,对外道的不同观点,不必过于重视,更不可以执著

佛教是慈悲、宽容的宗教,佛教徒并不把不信佛教的人视为异教徒,甚至是魔鬼、罪人

佛教认为,只要做善事、造善业就可以获得福报,佛教徒如此,外道的朋友也如此

前世今生后世不可以理解为祖先自己后代

中国历代正史中,记载了很多回忆起自己前生的事例,不能说都是虚构吧?

当代科学家,也有很多相关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医院精神科布莱恩·维斯(Brain L.Weis)博士,运用心理学的催眠疗法,使很多人回忆起前生,很多实例得到证实,见他的著作《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

此外,弗吉尼亚大学史蒂文生教授以及海伦·温巴契教授,也进行过相关研究

有关将心比心的名人事例

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如故。(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杜分别时李所作的一首诗)

稽康和巨涛,稽康刑场托孤。

席勒和歌德,歌德以贵族之身和穷人席勒交往,席勒助歌德完成《浮士德》第一卷。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 「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 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没找到将心比心的事例,推已及人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同意词。。。。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如故。(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杜分别时李所作的一首诗)

稽康和巨涛,稽康刑场托孤。

席勒和歌德,歌德以贵族之身和穷人席勒交往,席勒助歌德完成《浮士德》第一卷。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 「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 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没找到将心比心的事例,推已及人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同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