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功劳下一句是什么-汗马功劳下一句是什么
1.秦始皇曾说过一句什么名言,只有16字,却让后世明君觉得难受?
2.韩信:生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
4.万丈红尘一壶酒,千秋大业一杯茶。下一句是什么
5.关于马的成语,并解释.
6.贵在自知上一句是什么
秦始皇曾说过一句什么名言,只有16字,却让后世明君觉得难受?
千古一帝秦始皇说的名言就是:“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功之臣要是不能安享晚年的话,我这个君主就没有脸面去面对天下之人。秦始皇对于功臣是厚待,而之后的明君朱元璋、刘邦、李世民等人则是诛杀功臣,对此之下,就让这些明君们产生了强烈的不适。
一、秦始皇对功臣的16字诺言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气魄、手腕、实力都是无比强大的。他在一统六国之后,打破了“飞鸟尽,良弓藏”的传统,说出来了“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的豪言壮语,而事实证明,这个雄伟的帝王也兑现了他的诺言。
秦始皇的功臣王翦、李信、蒙恬、王贲、李斯等人,都得到了厚待:
为嬴政进言献策的李斯,是当上了秦国的丞相,风光无比,到了秦二世时,由于赵高的陷害,才导致身;
军功无数的王翦也是得了无数钱财,安享晚年,甚至他的子孙都被接连封侯,整个家族都兴盛无比;
为嬴政征战的蒙恬,深受君主的信任,在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仍然把精锐士兵交给他统领,派他抗击匈奴,修建九州直道。在嬴政驾崩之后,蒙恬才被胡亥赐。
二、朱元璋诛杀功臣当属第一
朱元璋虽然体恤百姓,被很多人称为明君,但是他也有喜怒无常的残暴行为,比如诛杀功臣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骨子里就对官员有厌恶之感,稍有不满就会让他们命归西天。
别的不谈,就单纯来讲讲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战功赫赫的蓝玉被扣上谋反的罪名, 身之后还被剥了皮,牵连出来了一万多人丢掉性命。而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人,仅仅因为受到猜忌,就被赐,其余的无端被斩首、被毒杀的功臣更是数不胜数。
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没有落得好下场,依然要被朱元璋猜忌,派锦衣卫跟踪监察,不置刘伯温于地誓不罢休。
可以说,跟着朱元璋办事的功臣,下场是最悲惨的,没有之一。
三、刘邦封了8个异姓王,转手又杀掉其中7个
汉高祖刘邦也是草莽出身,原本他只是一个泗水亭长,在韩信、萧何、樊哙等人的帮助下,刘邦成功夺取了江山,之后论功行赏,他乐呵呵的封赏了8个异姓王,跟兄弟们一起分享胜利成果。
但是呢?等刘邦坐稳皇位之后,才发现昔日的功臣们,如今成了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太大了,如果他们产生了异心,自己可能就性命不保。于是,刘邦就伙同吕后举起了屠刀,向昔日的功臣们下手了。
彭越、韩信等人接连被残忍,淮南王英布看到他们的悲惨下场,不得不反叛,但是由于实力不济,也逃不过身亡的下场,接下来7个异姓王也相继惨,只有一个苟且偷生,得以幸存。
其实在古代,功高震主是件特别危险的事情,大多数的帝王都会对功臣们进行清算,来保证自己的江山稳固,像秦始皇这样有大气魄的君主太少太少,他的“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也让后世无数君主汗颜。
韩信:生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说到韩信,从贫贱地气白赖去别人家里蹭饭活口,到成为功高盖主的大将军,而后再到被吕雉所。
他的一生就像天上的一颗星星。
起初,浩瀚的星河中根本找不到他的影子。
然而,他终将像流星一样划破了黑暗的夜空,让后人永远地记住了这位军事奇才。
闪耀过后却是走向毁灭的深渊。
如果没有韩信,也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当然,如果没有刘邦,韩信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后人也就不会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一个叫韩信的人曾经来过。
纵使有才,也是悄然地生,无息地。
但老天似乎不会让这种天才白来人世间走一遭。
于是,上天为他安排了萧何。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
恐怕韩信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为刘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没有逃过兔狗烹的下场。
韩信的辉煌源于才华,而亡却源于处世。
看来,如何与世界和平相处,或许是一个人毕生的学问。
? 01
生一知己,成败也萧何
韩信总有一种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秦始皇暴政时期,百姓苦不堪言。
北修万里长城,关中内建阿房宫。
就连大秦公子扶苏都派去监工,黎民百姓,哪里逃得出劳逸?
许多人在服劳役过程中不是累就是病,再加上难以承担的赋税,终于在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相应者无数,人们纷纷揭竿而起。
反秦自此拉开了序幕。
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也重新举兵,一连串的烽火就这样被点燃起来。
韩信,按今天的计量单位,差不多185厘米的身高,腰上整天挂着一副宝剑,就是在这时投靠了楚国的项梁。项梁后跟随项羽。
跟随项羽多年,也得到了一官半职,相当于项羽的警卫员。
虽然官职不大,但见项羽还是很方便。
期间韩信曾多次向项羽进谏,但项羽一向置之不理。
韩信的谋略好坏且不说,主要是项羽压根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内心是鄙视他的。
这要从韩信的少年说起。
韩信家境贫寒,自己又游手好闲,这家蹭一顿饭那家吃一顿白食,搞得邻居们都很讨厌他。
而他1米85的身高腰上整天配着一把破宝剑游游逛逛。
淮阴市有个无赖,见韩信整天无所事事,还煞有介事地在腰间挂着一柄剑,便嘲笑韩信,说他虽然个头不小,又好带刀带剑,其实很胆小。
众人皆以为然,跟着无赖嘲笑韩信。
那个无赖见韩信仍旧不恼不怒,更是变本加厉,对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不怕,就用剑刺我;若是怕,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端详着这个无赖,没吭声。过了一会儿,韩信趴倒在地,乖乖地从无赖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
周围的人见状,皆乐得前仰后合,认为韩信不仅胆小无能,还不知羞耻。
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发挥了大丈夫的隐忍。
但这却成了他日后身上的污点。
项羽之所以对韩信进谏置之不理,和“胯下之辱”有很大关系。
项羽认为:这样一个胯下之夫算什么东西?也来配为我出谋划策!
韩信自恃人才,却屡屡得不到赏识,这让他很无奈,很憋屈。
鸿门宴上,韩信细心观察,发现刘邦有大丈夫胸怀,是能做大事的人。
所以趁着夜深人静之际逃离项羽的军营,投奔刘邦。
可是到了汉中,韩信仍然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没有被刘邦重用,只被任命为“连廒”,相当于现在的仓库管理员。
韩信惆怅之际就和同乡喝酒消愁,情到深处唱起了小调《巫山高》,谁知却因此被定为谋反的罪。
韩信得知监斩官夏侯婴是爱才之人,轮到他掉脑袋时,他大喊:“汉王既然想得到天下,又为何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觉得韩信非等闲之辈,就和他交谈了一番。
夏侯婴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禀告刘邦免其罪,而且举荐韩信,任命其为治粟都尉。
韩信虽然仍没得到刘邦的重视,可却得到了接近丞相萧何的机会。
经过多次接触,萧何觉得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非常欣赏他,于是向刘邦举荐。
但刘邦仍未引起重视,认为韩信不过是个出身微贱、没有出息的无能之辈。
况且韩信不怎么有名望,而且没有功绩,刘邦担心他人不平,不敢贸然提拔。
韩信得知萧相国数次举荐自己,而汉王仍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非常失望,觉得在汉营也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所以他决定逃离汉中。
萧何得知韩信逃走,来不及和汉王打招呼,快马加鞭去追韩信回来。
忽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相国也跑了。
别人跑了无所谓,刘邦的股肱之臣萧何跑了,这可非同小可。刘邦急了,这“如失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自己又回来了。刘邦一见萧何,且怒且喜,张口便骂。
萧何道:“臣不敢逃跑,臣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不信,萧何解释说,他追的是韩信。
刘邦道:“诸将逃跑的有数十个,你别人不追,为何偏偏去追韩信?一定是在骗我!”
萧何道:“诸将易得,至如韩信,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在汉中称王,用不着韩信;若是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刘邦这才稍稍重视萧何的举荐,他说:“看在相国的面子上,就用韩信为将军吧。”
萧何却不同意,说:“虽用韩信为将,韩信还是要跑。”言下之意是,任命韩信为将军,官太小了。
刘邦一咬牙道:“拜他为大将?”
萧何这一下高兴了,说:“幸甚!”
当时的大将,相当于执掌军权的大元帅。
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敢于将军权交给还是一个无名之辈的韩信,既是韩信的幸事,也是刘邦的幸事!
对刘邦来说,此举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冒险的决定。
而且,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还为韩信主持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许多人窃窃私语:这不是那个懦弱无能的“胯下之夫”吗?他凭什么能做大将?汉王是不是吃错药了?难道我们是在做梦?
诸将不是在做梦,刘邦也没有吃错药。韩信的的确确成了刘邦的大将。
这也应了一句话:“英雄不怕出身低。”
汉王重用韩信,筑坛拜将,韩信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刘邦取得天下。
韩信马上进谏刘邦,带兵东进。
刘邦也知道东进,问题是怎么打,有胜算吗?
他们进驻汉中时后面的木栈道已经烧毁,况且三面都有项羽派的强将看守。
然而,第一战韩信就大获全胜,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陈仓。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战。
那一年,韩信25岁,刘邦50岁。
接下来,一路攻下城池数百,刘邦的军队很快扩充到60万大军。
刘邦感觉像是在做梦,没想到竟然这么容易。
其实,这一切早已掌控在韩信的手中,地势、策略、对将领的分析,韩信早已做到心中有数,胜负了然于心。
然而,韩信哪里知道,若干年后,兔狗烹的悲剧也会在他身上重演。
在他当上楚王不久,毫无戒备的韩信就被刘邦诱捕,贬为淮阴侯,在长安受到监视。
刘邦走后,吕后突然将相国萧何召来,告诉萧何一个惊人的消息:韩信要造反!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
经过密谋,两人想出了个主意: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叛军已经被刘邦平定,陈已,诸侯与群臣皆入朝祝贺,也请韩信入朝致贺。
韩信没有理由不去,一到宫中,则立即被逮捕。
韩信连萧何的名字都没喊出来就已毙命。
真是人生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02
? 漂母为其生
韩信的一生,有两个女人对他影响巨大,决定了他的生。
其中一位就是漂母。
韩信是淮阴人,因为家贫,加上他自己浪荡贫无行,所以既不能被人推举为官吏,又不会经商谋生。
因而流落成一个街头混混,常跑到别人家里吃白食,邻居们都很讨厌他。
韩信曾到南昌亭长家寄食数月,也难得这位亭长好脾气。
亭长虽然容忍韩信在他家里白吃,但亭长的妻子却实在受不了了,又不愿公开得罪韩信,便一大早就吃饭,等到了开饭的时间韩信赶到时,人家家里已经没有饭了。
韩信也知道人家不愿白养活他,一气之下竟掉头而去。
离开亭长家,韩信实在找不到可以白吃饭的地方了,便学姜太公垂钓的样子,在淮阴城边的河中钓鱼。
有个常到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见韩信没饭吃,挺可怜,便每天给他带点饭来。
就这样,老太太连续给韩信送了几十天的饭,韩信很感动,表示将来如果发迹,一定会报答老人。
不想老太太却生气了,教训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才给你点饭吃,谁指望你将来报答!”
好在韩信被人瞧不起已经习惯了,听了老太太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想干点什么营生之事以糊口。
这就是韩信的乞食漂母故事。日后也是被人鄙视的一个谈资。
但正是有了漂母的怜悯,他才得以续命,不然恐怕早已驾鹤西去了。
? 03
? 吕雉刺他
韩信生命中第二最重要的女人就是吕雉,吕皇后。
漂母助其生,吕后则害其。
吕后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
由于对刘邦的痛恨,在刘邦后对其子孙后代的迫害手段极其狠毒。
吕后置曾经的“白马之盟”而不顾,对自己的娘家人大肆封王。
而韩信,对她的统治地位有威胁的人,她又怎能放过呢?
公元前197年,陈任代相。
不久,他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燕王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留吕后和太子以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
刘邦走后,吕后突然将相国萧何召来,告诉萧何一个惊人的消息:韩信要造反!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经过密谋,两人想出了个主意: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叛军已经被刘邦平定,陈已,诸侯与群臣皆入朝祝贺,也请韩信入朝致贺。韩信到时,则立即逮捕之。
萧何去跟韩信一说,韩信果然跟着萧何到了长乐宫。
当初因为萧何的举荐,韩信才得以宏图大展;可以说,萧何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没有萧何,也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见萧何专门来请,韩信没有理由不进宫。
萧何将韩信领到了长乐宫的钟室。钟室是个陈列宫廷乐器的地方,韩信还以为,到钟室里来,是为了听宫廷乐师们演奏乐曲以庆贺平叛胜利。
谁知一进钟室,却不见别的王侯大臣,只有吕后阴沉着脸在此等候。
韩信正纳罕间,只听吕后一声尖利刺耳的大喝,立即从两面窜出几个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
未等韩信质问缘由,吕后即下令将韩信就在钟室之内斩首。
韩信想找萧何说明究竟,萧何这时却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面对武士高高举起的屠刀,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寒光闪过,鲜血四溅。一代名将,就这么身首异处了。
? 04
? 功高盖主,必无疑
其实开国功臣最终不得善终,其中有很必然的因素,那就是功盖天下,而天下不能尽封。
而韩信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因为你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无法封赏的地步。
不像其他人一碟小菜二两小酒能轻松搞定,给少了不乐意,除非把皇帝的位子让出来让你坐好了——当然这根本行不通。
而这个功臣,又往往是勇略震主之人,或许还手握兵权。
在朝廷里面还可能颇有好的人缘,这样的人留在皇帝身边迟早是个祸根啊。
不过韩信人缘似乎不大好,汉六年传言韩信谋反,朝廷上下居然异口同声“亟发兵阬竖子耳”——(活埋了那小子!)。
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
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也不过是“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勾践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蒯通的话字字切中要害,直指功臣与人主互为利用,毫无友谊可言的本质关系。
可惜韩信当时并未采纳,延及后世,多少“志士仁人”也没有意识到这点。
应该说像这类人可悲之处就在于心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侥幸的想法,想象那皇帝至少会念及自己功劳之高以及当日香火之情而网开一面吧。
作为流氓皇帝代表的刘邦,为什么要在刚刚消灭项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对韩信一步步动手了呢?以前那种解衣推食的深厚情谊却去了哪里?
最根本的原因其实韩信也是知道的,那就是刘邦“畏恶其能”,纯粹是一种嫉妒心理在作怪,而朝廷同僚们的嫉妒又在侧面起了辅助的作用,最终使刘邦坚定决心去掉韩信。
无论你反与不反,无论证据确凿与否,总有一天留你不得。
所谓“站得高,不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所以说在功盖天下,勇略震主的背景之下无论韩信是否要谋反,刘邦最终都是非收拾他不可的。
因为刘邦面临的是一个历朝开国皇帝都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安置有功之臣。
谋反一事或许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 05
? 韬光养晦才是王道
贫贱之时懂得隐忍,功成名就之后却忘了韬光养晦。
韩信在人格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
和平年代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以至“左右争欲击之”;卖友悔过,反倒是借钟离昧的人头,更加授人以柄。
继而被贬为侯心理严重失衡,为与周勃灌婴平起平坐而感觉羞耻(羞与绛灌同列)。
并感叹:“想不到居然和樊哙这样的屠夫混在一起!”(生乃与哙等为伍!)等等。
依然“臣多多而益善”,完全不知明哲保身,韬光养晦。
且看那萧何让金,张良辟谷,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才是存亡之道。
而韩信,最终成就了“生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传奇故事。
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万丈红尘一壶酒,千秋大业一杯茶。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一枕秋风梦初回,三世春梦九转生。
意思是: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个梦就能回到当初吧。也或许是因为这个梦龙转到我来生。
出自国学大师翟鸿燊《大智慧之沟通技巧》?,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意思是红尘中纷纷扰扰的事情,在三杯两盏淡酒里谈过;世上任何的霸业雄图,午后一壶茶里消磨。
扩展资料:
内容提要
今天的成功人士都是那些善于与人沟通,并且能够有效传达思想的人。成功人士及有影响力人士的沟通秘诀。杰弗里·莫斯与你共享绝妙的沟通技巧。在所有有关沟通的书籍中,这本书的讲述是最直接、最易于掌握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很多! 拥有这本书,常常翻阅。让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
百度百科-人际沟通大智慧
关于马的成语,并解释.
马不停蹄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马齿徒增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马到成功
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马耳东风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工枚速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马角乌白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马空冀北
伯乐将冀北之良马搜选一空。比喻执政者善选贤才,无所遗漏。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马牛襟裾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马首是瞻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马瘦毛长
比喻人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马仰人翻
形容极忙乱或混乱的样子。
鞍马劳顿
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鞍马劳困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宝马香车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车马盈门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打马虎眼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肥马轻裘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汗马功劳
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金马玉堂
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叩马而谏
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快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老马恋栈
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老马识途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六马仰秣
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秣马厉兵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驽马铅刀
铅刀:铅质的刀。蹩脚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很弱。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盘马弯弓
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匹马单枪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匹马只轮
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
骑马找马
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求马唐肆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裘马轻肥
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骏马。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
犬马之报
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
犬马之劳
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戎马倥偬
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三马同槽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束马悬车
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
率马以骥
用好马带领马群。比喻能者居先。
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四马攒蹄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驷马高车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天马行空
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万马齐喑
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面。
五马分尸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瞎马临池
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下马看花
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信马由缰
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
野马无缰
没有拴上缰绳的野马。比喻任意行动,没有约束。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一马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倚马可待
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倚马七纸
比喻文章写得快。
意马心猿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饮马投钱
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仗马寒蝉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走马赴任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走马观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看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上任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走马章台
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为妓院的代称。原指骑马经过章台。后指涉足妓间。
鞍前马后
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不识马肝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车殆马烦
形容旅途劳顿。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车在马前
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弓调马服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裹尸马革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驴前马后
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牛溲马勃
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牛头马面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乞儿马医
乞儿:乞丐;马医:兽医中专治马病的人。旧指卑贱的人。
墙头马上
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人欢马叫
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人困马乏
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人仰马翻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士饱马腾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乌白马角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獐麇马鹿
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蛛丝马迹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短衣匹马
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非驴非马
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风樯阵马
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高车驷马
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害群之马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寒蝉仗马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横戈跃马
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呼牛呼马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见鞍思马
看见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仅容旋马
指住宅地方狭小。
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溜须拍马
比喻讨好奉承。
盲人瞎马
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骑马找马
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千军万马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轻裘肥马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塞翁失马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声色狗马
声:歌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无耻的生活。
声色犬马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无耻的生活方式。
识途老马
老马认识路。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素车白马
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童牛角马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脱缰之马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乌焉成马
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鲜车怒马
怒:气势强盛。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香车宝马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心猿意马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悬崖勒马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玉堂金马
玉堂:汉代殿名;金马:汉代宫门名,也称“金门”。旧时比喻才学优异而富贵显达。
招兵买马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贵在自知上一句是什么
人生德行,贵在自知。
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并且符合适度,便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这便是符合了事物最普遍的规律,天地各归其位,万物各随其行,也可以生生不息。
所以,一个人能用自己的理性压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在任何状态,都能让自己的外在言行合乎适度,合乎理性,而非任由自己的情绪所控制,这便是一个人最高的处事境界和状态。
相关介绍:
一个人即使立下了举世无双的汗马功劳,如果他是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他的功劳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一个人即使犯下了滔天大罪,却能够浪子回头改邪归正,那么他的罪过也会被他的悔悟所洗净。
这就是能以自己的理智,将情绪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的道理,即便是立下汗马功劳,也不会过度自傲,说的就是掌控情绪的重要性。
因为在避免骄傲的同时,避免的也是因骄傲而犯下的过错,只要懂得悔过改正,就能让自己从深渊中解脱,这正是一个人具有大智慧的一种体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