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的双鸟诗 请问是什么意思·?

2.急寻王维,李商隐,刘禹锡,还有王昌龄的小故事!

3.关于王昌龄的简介

4.盛唐有哪些诗人(2)

韩愈的双鸟诗 请问是什么意思·?

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的意思-不护细行,谤议沸腾

来源全唐诗:卷340-11

作者小传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作品评述

事记三则

王昌龄者,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卒。昌龄为文,绪微而思清。有集五卷。(《旧唐书·文苑传》)

开元、天宝间,同知名者王昌龄、崔颢,皆位不显。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阎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新唐书·文艺传》)

昌龄字少伯,太原人。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辞,迁校书郎。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阎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愆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有诗集五卷。又述作诗格律、境思、体例,共十四篇,为《诗格》一卷,又《诗中密旨》一卷及《古乐府解题》一卷,今并传。(辛文房《唐才子传》)

诗评十则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游,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殷(王番)《河岳英灵集》)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陆时雍《诗镜总论》)

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及王昌龄诗,浑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莫从王孟入。(钟惺《唐诗归》)

龙标七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亦终说不出。(同上)

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

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无处捉着。盛唐唯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王世懋《艺圃撷余》)

五言绝,唐乐府多法齐梁,体制自别。七言亦有作乐府体者,如太白横江词、少年行等,尚是古调。至少伯宫词、从军、出塞,虽乐府题,实唐人绝句,不涉六朝,然亦前无六朝矣。(胡应麟《诗薮》)

龙标天才流丽,音唱疏越,七言古长篇如《箜篌引》,理极紧密,法极深老。短篇如《乌栖曲》、《城傍曲》,格极熔炼,词极雄浑,自是盛唐堂上人。(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王夫之《姜斋诗话》)

李沧溟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本朝王阮亭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沧溟、凤洲主气,阮亭主神,各自有见。(沈德潜《说诗(日卒)语》)

急寻王维,李商隐,刘禹锡,还有王昌龄的小故事!

王维智擒瓜贼: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自然流畅,诗中有画。

王维小时候机智聪明,爱憎分明。有一天,他经过同村陈老伯家的瓜地,听见陈老伯大声嚷嚷:“是哪一个盗贼,偷了我辛辛苦苦种的大西瓜,真是缺德!”王维过去一看,原来长满西瓜的地里,现在只剩下瓜叶和瓜藤了。他气愤地说:“一定是盗贼偷去卖了。陈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贼。”

王维临走时,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怀里。陈老伯伤心地说:“瓜被偷光了,还要这些瓜蒂做什么?”王维劝慰陈老伯:“这瓜蒂会帮助我们捉住那偷瓜贼。”

来到集市上,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一个人一边大叫:“西瓜便宜,快来买!”一边眼睛贼溜溜的东张西望。陈老伯一眼就认出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就大叫:“捉贼呀!”许多人围上来看热闹。卖瓜人恶狠狠地推开陈老伯:“你凭什么说这瓜是你的?”王维急忙拿出怀里的一堆瓜蒂,说:“这就是凭证。”他请大家帮忙用瓜蒂去对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对上了号。

围观的人愤怒极了,将那偷瓜贼痛打一顿,送到官府查办。陈老伯的西瓜失而复得,连声感谢王维这聪明的孩子。

李商隐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 岁时了父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只好随母亲归居郑州。家境虽然艰难,但不肯荒废学业。在“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的基础上,少年李商隐坚持跟堂房叔父学习。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着,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关于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主要作品

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 出塞

采莲曲 塞上曲 塞下曲

长信怨 春宫怨

盛唐有哪些诗人(2)

二、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

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于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较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非常自信和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傲气概。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失雄杰之气。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王翰是他们当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他是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详,于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发言立意,自比王侯” (《旧唐书·王翰传》),为人狂傲而放纵。在进士登第后赴吏部诠选时,他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于吏部东街张榜公布;第一等中仅有三人,除了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张说和大名士李邕之外,剩下一人就是他自己,自负得近于狂妄。他入仕后生活放荡,日与才士豪侠游乐,纵酒蓄妓,因此而被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上。

王翰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与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关,怀有及时富贵行乐思想。他在《古娥眉怨》中说:“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情知白日不可私,一一生何足算。”以放荡为风骨,在后人看来难免轻狂,但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所以王翰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代表作为《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王翰存诗不多,但仅此一首七绝,也足以名世了。

王昌龄的七绝比王翰写得好,不仅质量高,数量也多。他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边地。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中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尉。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旧唐书》本传)。开元二十七年(739)获罪谪岭南,翌年北归,任江宁丞。约于天宝初又被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他被毫州刺史闾丘晓。

从其《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他在《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他的一再被贬,与不护细行、放纵不羁很有关系。但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如《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里,用乐府旧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各有10首,但为后世传诵的均为七绝。因其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按顺序从中挑出几首,也可串连起来: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五)

前二首写深长的边愁,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中的别情,用“换新声”勾连,又被琵琶撩乱,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一重壮阔的情思氛围。后二首写追求边功的豪情,不破敌立功“终不还”的壮志,因夜战擒敌而实现,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出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除早年出手不凡的边塞诗外,王昌龄后来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由于他被贬后心境有所变化,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交往密切,相互影响;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再如《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带有南方民歌的味道,清丽自然,但有爽劲之气为底蕴,故能脱于流俗。作者其它写女性的作品,如《长信秋词五首》、《闺怨》等,亦复如此。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他的七绝留存下来七十馀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

盛唐豪侠型诗人创造的清刚劲健之美,基于北方士人的阳刚气质,但又带有南国的清虚情韵,是南北诗风交融的产物。这于王昌龄的作品里已有体现,在崔颢、李颀、祖咏等同类诗人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入仕前后,都有一段北走幽燕河陇、南游荆楚吴越的经历,这种南北漫游,往往成为其诗风形成或转折的重要契机。

崔颢是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武后长安四年(704),于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由于他早年好饮酒,择妻以貌美为准,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旧唐书》本传)。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的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是连接前后的关捩。相传此洲是汉末狂生祢衡被杀的葬身处,一代名士的风采早已被萋萋芳草湮盖了;如今以祢衡为同调的诗人,也因狂放而名陷轻薄,而游历至此,怎能不顿生空茫之感,有不如归去之叹呢?

此诗虽为律诗变体,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雄浑的气势,令李白读之罢笔。“晴川”、“芳草”这一对仗工整的律联,不仅使流走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馀势鼓荡,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南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物,使崔颢的狂侠习气得到洗练,作诗的豪爽笔调中,添了一层清丽空远的韵味。他南游至吴越一带时,写了一些效仿江南民歌的对答体短诗。如《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何处往,妾往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种清新活泼而带有一定情节性的连章小诗的创作,近于乐府古制,对于崔颢北归后写作《邯郸宫人怨》等乐府歌行叙事诗是有影响的。他的乐府歌行,能将豪宕顿挫之气势,寄寓于明丽俊逸的叙事之中,具有清劲爽丽的特点。

崔颢诗中最具凛然风骨的作品,是他于开元后期北上入河东军幕时创作的边塞诗,如《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等。诗人有意在诗中显示豪侠气概,如“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能反映他此时夙愿得偿之感的是《雁门胡人歌》: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此诗写边境之状如在目前,似断而能续的歌行流转体调,保持了作者豪爽俊丽的一贯风格。由于是写戎旅生活,更多了一些反映狂生本色的阳刚意气。

李颀的创作经历与崔颢颇相像。他是嵩阳(今河南登封县)人,在当地有东川别业,于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在及第后作的《缓歌行》中,他说:“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歌唱当时寒俊士人所憧憬的功名富贵和享乐生活,将初入仕的“尊荣”夸张到了极点,其狂想近于天真。官至一小小县尉的现实,很快就击碎了他的美梦,未满秩而去官,归隐东川。他写有一些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起调雄浑旷放,一片神行,中以一、二联揽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再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气老劲,刚健有力。与崔颢诗不同的是,诗中缺乏鲜亮的色调,铺天盖地的野云、纷纷雨雪、哀鸣胡雁等阴冷的意象,蕴含着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李颀信奉道教神仙之说,与著名道士张果有交往,失意南游时,他对南方风物中的幽奇景象和灵怪事物尤为倾心,使其作品在雄浑刚健中带有玄幽之气。如《爱敬寺古藤歌》,先写古藤横空直上的龙虎英姿,继而笔锋一转,集中描写古藤遭雷击后倒垂黑枝的幽奇意象,所谓“风雷霹雳连黑枝,人言其下藏妖魑。空庭落叶乍开合,十月苦寒常倒垂。”在前后意象强烈对比的反差中,回旋跳宕着矫健之气。

祖咏也是当时值得一提的诗人。他是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与王维有唱和;后因仕途失意,移居汝坟,为王翰的座上客。他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其成名作是应试时写的《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以苍秀之笔,写出了终南山景色的清寒,诗仅四句,意尽而止。祖咏的代表作当为北上时创作的《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写要塞蓟城的险要,令人望之心惊,但却触动了诗人要立功塞上的豪情。调高语壮,气格雄健,不失为盛唐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