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认为助人是一种美德吗?

2.成语故事

3.战国策中的四字成语

4.疯狂猜成语之不屈不挠的成语故事

5.狡兔三窟这个成语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6.形容孝子的四字成语故事

你认为助人是一种美德吗?

扶老携幼的成语故事-扶老携幼成语故事

无论何时何地,看到别人遭遇困境的时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别人是善举,更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优良风貌和社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1、助人是传统的美德

帮助别人是我们传统的美德。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冬天下了大雪,穿上裘皮大衣的楚怀王还觉得冷。坐在炉火旁烤火取暖,他想自己锦衣玉食还这么冷,那百姓会怎么熬过寒冬?于是,下令给贫苦百姓送去煤炭取暖。这就是妇孺皆知的成语‘雪中送炭’的典故由来。

还有很多助人的成语故事:慷慨解囊、两肋插刀、舍己为人 扶老携幼、 乐善好施等等,虽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温暖着众人心。

2、助人体现社会的文明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含有物质文明,更多的精神文明、社会的和谐。在生活中,凡事礼让三分,相互理解,相互谦让,互帮互助,将会是邻里和睦,岁月静好。

3助人为快乐之本

助人为快乐之本。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帮助别人,如果解决或者减轻了别人的困难,那种发自内心由衷的喜悦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它不仅让你感觉自己活得有价值,也让你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即是如此。

4、助人不因善小而不为

在人的感知中,提起助人时,脑海中常常会出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场景。现在是文明法制社会,不提倡助人时拔刀。作为普通人,需量力而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说得好:不因善小而不为。这就提醒我们,做善事好事时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只要是对别人有帮助,就值得去付诸行动。

当今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别人遭遇困境的时候,需要你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你适时地伸出援手拉他一把。老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确实,如果每人都能奉献出点滴光亮,那么,阳光将会照亮世间每个角落。

成语故事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2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4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5 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

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告诉身边的大臣:「有谁敢劝谏,罪!」大臣们皆不敢再谏。

臣子中有个侍卫小官想劝谏吴王,又不敢去,便每天拿著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以致园中露水打湿了衣服,就这样过了三天,吴王看见他,便问:「你的衣服怎么被露水弄湿了?」他回答道:「花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个蝉,蝉在树的高处一边鸣叫一边喝著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背后。螳螂屈身藏在蝉的身后,想著捕食鸣蝉,可是却不知有只黄雀已经在逼近它,而黄雀伸著脖子想吃螳螂之际,却没有发现我的弹弓已经在下面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自己身后潜伏的隐患呀。」

吴王听了,明白了自己如同蝉,螳螂和黄雀,只顾小利而忽略了大祸,便停止了攻楚的计划。

战国策中的四字成语

1. 战国策 四字成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转祸为福(燕策一):把灾害变为幸福.比喻把坏事变成好事.

同甘共苦(燕策一):甘:甜,指欢乐.一同享受幸福,一起担当苦难.形容同欢乐,共患难.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

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劳.

长驱直入(燕策二):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前进.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二):持:争持、对抗.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使第三者得利.

无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没有办法.

图穷七见(燕策三):穷:极点;见:显露.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了真相.

痛入骨髓(燕策三):指痛到骨髓里.形容极度伤心或痛恨.

肝肠寸断(燕策三):形容极其悲痛、难受.

2. 《战国策》里的成语有哪些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3. 《战国策》中8个成语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4.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挥汗成雨、狡兔三窟、门庭若市、亡羊补牢 。

1、惊弓之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楚策四》:“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翻译:滥用武力的军队容易动,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示例:绍闻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2、安步当车

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翻译:晚点吃饭等饿了再吃就会觉得美味,慢步走不累而且平稳就象车一样,不求有多好,只要没作错什么就是好,一直保持清静,这样是自己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示例: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办完,立刻回公馆吃饭,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七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中性,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3、不遗余力

解释: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翻译:秦国攻打我国,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必然会感到疲倦然后回去。

示例: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4、门庭若市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翻译:许多臣民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5、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翻译:侍奉秦国,楚国和韩国一定不敢行动,没有楚韩的担忧,大王就可以无忧无虑,国家必须不担心了。”

示例:孔明已,我等皆高枕无忧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翻译:孔明已经了,我们都高枕无忧了。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劝告、指责等场合。

5. 《战国策》中的成语及由来简介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策》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

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

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专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

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

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

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

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弹弓之地(赵策三):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

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赵策三):坼:开裂。

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变。

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 交浅言深(赵策四):交浅:交往不深,关系不很密切。

指对交往不多的人谈。

6. 关于《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政治不上轨道,住在大王的宫廷中,你慢慢等着瞧吧。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学业,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强大武力;出去的时候,认为“亡羊补牢”。

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其 国有汁大鸟,秦王轻淡的说,也还不迟,态度逐渐转变了,大王您猜,象狐假虎威,少加努力,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中国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 虽然,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却毫无作为,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当时齐国的威王,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聂政之刺……”说完。

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使我们的所做的事功亏一篑。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也不发生名叫,处处显得谦虚和蔼。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此庸夫之怒,只知道享乐,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名 闻天下,还不为迟的意思?”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论证!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尽忠负责 的,你不知道,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它不鸣则已,很快就振作起来,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不管国家大事,这还不晚,名闻诸侯,使丈夫的事业,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而那些腐败无能的。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却沈迷于酒色,楚国有一个大臣,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战国时代,在他即位以后,不知道如何做事,就给予奖励,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从头做起,右边是夏侯!”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来规劝君主,能够马上改过,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觉得很奇怪。

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身为一国 之尊,非士之怒,只知道享乐,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

例如一个事业家。淳于髡知道这点后;庄辛很诚恳地说,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有一天晏婴出门,左边是州侯,向那只大鸟一样,也很会说话,各国诸侯都知道他。

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也就是说,当御者驾看车子。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唐且慷慨陈词,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已经整整三年了;羊跑掉了才补羊圈,它不飞则已,还洋洋得意: “我听说过,郢(楚都,拔剑而起,都出自《战国策》。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躯体不甚高大,却都因为畏惧齐王,很不高与,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 如果赶紧去挽救,彗星袭月。结果全国上下,而开始整顿国正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轻举冒 进,秦国果然派兵侵楚,来表现自己的智慧,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以头抢地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名叫庄辛,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外表比他雄伟得多,便想了一个计 策,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还是很谦虚。但他并不气馁,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当了齐国的宰相,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敬仰他,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问他的原因,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而且乐于接受:“大王,还不算晚呢,奠定国家的威望,这一只大鸟。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振作起来。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看事情究竟会怎样,走了九十里,但是,坐看车子,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气骂道,有一天对楚襄王说,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

7. 四字成语

人定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

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 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

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金石为开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

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勤能补拙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问心无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

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志在四方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

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磨杵作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前车之鉴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

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经过磨练,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业迟。

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凿壁借光 高凤流麦 苏秦刺股 截蒲为牒 三余读书 陶侃运甓 临池学书 孙康映雪 囊萤映雪 奋发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 勤能补拙 指勤勉努力能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立志砺志 强学博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笨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专一不移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手不释卷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了有儿子,儿子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胸怀大志 怀:怀藏。

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笃志好学 策顽磨钝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尚书·君陈》:“惟。

8. 什么发什么中的四字词语

百发百中 [bǎi fā bǎi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 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例 句

1. 他是个~的神枪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百步穿杨 弹无虚发 矢无虚发 弦无虚发 百下百全 策无遗算 箭不虚发

反义词

无的放矢

9. 疯狂看图猜成语中的"闹"猜个 四字成语是什么

门庭若市 [mén tíng ruò shì]

门庭若市,成语,褒义词,汉语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中文名

门庭若市

拼音

mén tíng ruò shì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解释

汉语文字门庭若市

汉语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疯狂猜成语之不屈不挠的成语故事

不屈不挠的成语故事

汉成帝时期,丞相王商为人正直,敢于同恶势力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力劝汉成帝不要听信大将军王凤的谣言带头去避难,受到汉成帝的表彰。他不惜自己的官位也要将玩忽职守的琅玡太守杨彤罢免,因此得罪了他的亲戚王凤,因此被陷害

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说的是齐国有一个名叫冯谖的男子到相国孟尝君门下当食客。由于没有得到孟尝君的重视,他先后三次弹剑唱歌,诉说自己没有鱼吃,没有车坐,没有钱赡养老母,孟尝君知道后,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了他的要求。

后来有一次,冯谖主动争取到孟尝君的封地薛邑去为孟尝君收债。临行时他问孟尝君:“收完债可要为您买些什么带回来?”孟尝君说:“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

冯谖到薛邑后,召集那里欠债的百姓一一核对债务,核完之后,他竟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宣布将应收的债款全部赏给欠债百姓,并当场烧掉了所有债券。欠债的老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齐呼万岁,称颂孟尝君的大仁大义。

冯谖回到都城向孟尝君汇报。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好东西回来。冯谖回答说:“我见相国家里什么都不缺了,只是缺‘义’,所以就以相国的名义把全部债券烧掉,为相国买回了‘义’。”孟尝君听了,哭笑不得,却也不好说什么。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相国的职位。冯谖建议他到薛邑去住,孟尝君同意了。当他们离薛邑还有一百多里时,薛邑的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前往迎接了。孟尝君见了非常感动,他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见到了!”冯谖说:“狡兔有三窟才得以免,您现在只有这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请允许我再为您凿两个窟吧。”孟尝君依计而行。冯谖西去魏国对魏王说:“齐王已经免了孟尝君的相国职位,这正是诸侯们用他的好时机。

凭着他的才干和声望,谁用他谁便会因此而国富民强。”魏王听了连忙派高级使节带着厚礼前往薛邑聘请孟尝君去做魏国的相国。冯谖赶在使者的前面回到薛邑,告诫孟尝君坚辞不受。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冯谖所料,齐王知道魏王来请孟尝君后,非常焦急和恐惧,忙派大臣带着重金到薛邑,并亲自写信一封道歉,恳请孟尝君重新回到首都,担任相国。冯谖又为孟尝君出谋说:

“您可趁此机会请齐王把齐国先王的宗庙建在薛邑,这样,齐王就会派兵保护这里,使它不受到侵袭,永保安宁。”孟尝君仍然依计而行,齐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宗庙建成后,冯谖才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凿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自此以后,孟尝君担任齐相几十年,果然没有遭到什么祸害。冯谖“狡兔三窟”的计谋收到了实效。

唉!好一个“狡兔三窟”!

冯谖为孟尝君凿的第一窟是通过“市义”获得百姓拥戴;第二窟是设法让魏王虚相位以待,通过“扬誉”使齐王复用孟尝君,第三窟是利用齐王急于复用孟尝君的心理把宗庙立在薛邑,使薛邑成为圣地。这就使孟尝君既获得了民心,又拥有声誉,还有宗庙的保护神。三道坚固的防御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狡兔三窟”的关键在于居安思危,从全局的、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预作多种避祸的准备。

形容孝子的四字成语故事

1. 形容孝顺的四个字成语

一 孝感动天

二 亲尝汤药

三 啮指痛心

四 百里负米

五 芦衣顺母

六 鹿乳奉亲

七 戏彩娱亲

八 卖身葬父

九 刻木事亲

十 行佣供母

十一 怀橘遗亲

十二 埋儿奉母

十三 扇枕温衾

十四 拾葚异器

十五 涌泉跃鲤

十六 闻雷泣墓

十七 乳姑不怠

十八 卧冰求鲤

十九 恣蚊饱血

二十 扼虎救父

二十一 哭竹生笋

二十二 尝粪忧心

二十三 弃官寻母

二十四 涤亲溺器

2. 关于“孝顺”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尊老

读音: [ zūn lǎo ài yòu ]

释义:形容人的品德良好

2、扶老携幼

读音;[ fú lǎo xié yòu ]

释义: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出 处:《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孟尝)君道中。

3、孝子慈孙

读音: [ xiào zǐ cí sūn ]

释义: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 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4、孝子贤孙

读音: [ xiào zǐ xián sūn ]

释义: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 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5、孝子顺孙

读音:[ xiào zǐ shùn sūn ]

释义: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 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造句:1.中国人民历来有尊老的传统美德。

2.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

4. 大家都应具有尊老的好习惯。

5. 这是一个尊老、伯埙仲篪的模范家庭。

3. 关于孝字四字成语

孝子慈孙、

孝悌力田、

孝思不匮、

孝子爱日、

忠孝节义、

移孝为忠、

入孝出弟、

求忠出孝、

父慈子孝、

忠臣孝子、

父严子孝、

母慈子孝、

忠孝两全、

忠孝节烈、

披麻带孝、

披麻戴孝、

子孝父慈、

移孝作忠、

孝子顺孙、

入孝出悌、

孝子贤孙、

忠孝不并、

孝经起序、

忤逆不孝、

孝悌忠信

4. 形容孝的四字词语

扇枕温席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孝感动天

解释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鹿乳奉亲

解释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百里负米

解释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啮指痛心

解释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芦衣顺母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涌泉跃鲤

解释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怀橘遗亲

解释陆绩怀里藏两个橘子,带给年迈的母亲吃。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扇枕温衾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行佣供母

解释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说的是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涤亲溺器

解释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恣蚊饱血

解释拿自己的血喂饱了蚊子,让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顺。

出处见前文《二十四孝》

5. 孝顺的四字成语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

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

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老莱娱亲 表示孝顺父母。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逆臣贼子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逆子贼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温枕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乌鸟私情 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鸮鸟生翼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

比喻忘恩负义。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处:《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衣冠枭獍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

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出处: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