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回朝下一句是什么意思-班师回朝下一句怎么接
1.白日登山望烽火,下一句是?
2.钱塘江上潮信起下一句是什么?
3.越中览古的注释译文
4.归来报命来下一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下一句是?
白日登山望烽火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①,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②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③。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释 ①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③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评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钱塘江上潮信起下一句是什么?
"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句话出自《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是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前的一句偈语。这句话全文是“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或许是因为见惯了生,之后在杭州六和寺大彻大悟,这才留下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话。
鲁智深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只因当初打抱不平时三拳打了当地恶霸镇关西,之后才被官府通缉。后来为了躲避官府的追击不得不躲到寺庙出家做了和尚,并取法名智深。在寺庙生活一段时间后,得知官府的缉捕力度小了不少,选择离开寺庙外出闯荡。之后因搭救林冲流落到江湖,并结识了杨志和武松等人,开始了落草为寇的生活。
等到三山聚义后顺利加入梁山泊,并担任步军头领。排在一百单八将当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等到大家选择接受招安后,为宋朝时征战生擒方腊后,并没有选择跟随宋江等人班师回朝接受朝廷封官,反而跑到杭州六和寺出家,最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鲁智深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向统治阶级主动发起挑战和进攻,反的并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迫害,而是反对对那些弱小的压迫和不平。本人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英雄好汉的气质和担当,光是从拳打镇关西和救助林冲这两件事情就能看出来。
鲁智深表面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在他狂野的外表下却有着非凡的智慧。例如他找镇关西麻烦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动手,先是在假装买肉,故意找茬来引发镇关西的怒火,逼得他先动手。即便是在在家打人的情况下,依然说对方在诈,等到别人发现镇关西了之后,他早已经逃走了。
越中览古的注释译文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优古堂诗话》:
唐窦巩有《南游感兴》诗:“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盖用李太白《览古》诗意也。
《唐诗绝句类选》:
吊古诸作,大得风人之体。……《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之凄凉。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唐诗广选》:
今世反成怀古等题一套子矣(末句下)。
《唐诗训解》:
敖子发曰:此与韩退之《游曲江寄白舍人》、元微之《刘阮天台》三诗,皆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合。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
《唐音审体》:
三句直下,句转出,此格奇甚。
《古唐诗合解》:
此“只今惟有”四字用在合句,各尽其妙。
《唐诗别裁》:
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唐宋诗醇》:
前《苏台览古》,通首言其萧索,而末一语兜转其盛;此首从盛时说起,而末句转人荒凉,此立格之异也。
《唐诗笺注》:
《苏台览古》……是由今溯古也。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体局各异。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
《诗法易简录》:
前三句极写其盛,末一句始用转笔以写其衰,格法奇矫。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极力振宕一句,感叹怀古,转有余味。
《诗式》:
首句冒,二句承,三句转,均言越王之豪王。而三句美女如花,且满春殿。后则寂无所见,惟有鹧鸪飞而已,所谓开与合相关也。而此首“只今惟有”四字,与前首用法大异。前用之于开,而此用之干合也。(品)悲壮。
《论文杂言》:
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句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律绝中创调。
《诗境浅说续编》:
咏句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句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前三句言平吴归后,越王固粉黛三千,宫花春满;战士亦功成解甲,昼锦荣归。曾几何时,而霸业烟消,所余者惟三两鹧鸪,飞鸣原野,与夕阳相映耳。
《李太白诗醇》:
潘稼堂曰:上三句何等喧热,下一句何等悲感,但用“只今”二字一转,真有绘云汉而暖、绘北风而寒之事。
《唐人绝句精华》:
两诗(指本诗与《苏台览占》)皆吊古之作。前首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后首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皆以见今昔盛衰不同,令人览之而生感慨、而荣华无常之戒即寓其中。
归来报命来下一句
下一句可以接:凯旋而归。
重点词汇:凯旋而归
[成语解释]打仗得胜后返回。
[典故出处]刘玉民《骚动之秋》第12章:“村里的干部们特意把淑贞派作代表,专程前来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们’。”
[近义词]得胜回朝
[反义词]铩羽而归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现代
近义词:得胜回朝
[成语解释]朝:朝廷。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近义词]班师回朝、打道回府、荣归故里
[反义词]铩羽而归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