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不成尚类鹜是什么意思-刻鹄不成尚类鹜是什么意思?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全文赏析
2.刻鹘类鹜词义分析
3.刻鹄不成意思
4.刻鹄类鹜是什么意思
5.《后汉书·马援传》完整诗句带翻译
6.刻鹄不成尚类鹜文言文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全文赏析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尤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我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作者介绍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于汉武帝时,马家以吏二千石,从邯郸徙于茂陵成懽里。曾祖马通以功封为重合侯,其兄马何罗反,被诛,故再也不显。祖父马宾,宣帝时为郎持节,号使君。其父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援兄弟四人,三个兄长均有才能,王莽时并为二千石,家世再次显赫。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十二岁父母双亡,马援随长兄马况至河南,学《齐诗》于颍川满昌;守章句,辞别长兄,欲到边郡从事田牧。马况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适值长兄病故,马援守丧,不离墓地。后为郡督邮,送囚徒至司命府,放跑了重罪的囚徒,自己亡命于北地郡。遇赦,留在当地放牧,归附者众,“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牲畜数千头,谷数万升。既而叹道:“凡殖货则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后汉书·马援传》)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赏析:苦口婆心,以简驭繁
据史料记载,马援是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在汉光武朝曾先后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少有大志,其兄马况、马余都很看重他,兄弟感情笃厚。几年以后,马况一病不起,马援悲痛欲绝,马况去世后,马援一辈子敬事寡嫂,对马余的两个儿子,时刻不忘教育。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马援率兵进军交趾,就在他军务繁忙的时候,仍挤出时间写信回家教训两个侄儿。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这封诫兄子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讲了两个方面:其一,情意殷殷,不惮其烦地指出两位侄儿喜欢讥议别人,结交轻薄侠客,是为人处世的一大毛病,也是他自己平素最厌弃的事,并用父母在女儿出嫁时谆谆训诫这一生活事例,反复叮咛,望他们切不忘期盼。其二,为侄儿举出时人中的一正一反的学习榜样和引以为戒的对象。马援对龙伯高和杜季良都爱之重之,但对龙伯高的品德是完全持肯定态度,因为他笃实周慎,谨严敏行,稳重谦逊,廉洁勤俭,完全符合马援为人的标准。而对杜季良则一分为二,指出他能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行侠仗义,但结交朋友,其人品不分清浊,名声太大,影响也不好,甚至为父丧大肆操办,过分张扬,招致朝廷、州郡的不满,这不符合士大夫的保家全身的长久之策。所以马援明确规劝侄儿们务为诚厚谨慎,切勿华而不实,陷于轻薄。马援对子侄们的训诫,其目的是告诫他们慎言谨行,全身远祸,这是一种明哲保身、苟全性命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封建时代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但其思想价值不大,不过马援教育子侄的用心良苦,循循善诱,这些方面以及对某些做人品德的要求,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称子侄,在文中反复出现,使子侄们在阅读时倍感亲切,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称谓反复出现,固然可使被称者自感受到重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选用的这一称谓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古人名、字并行,各有其用。一般长辈称晚辈用名,同辈相称则用字,如果“尔”“汝”相称,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特定场合下却又能用以表示亲近,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被称的晚辈则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辈的真情关怀。
其二,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句,更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第二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这样板着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表达意义以简驭繁,只着一字而含义丰富;表达感情以无胜有,不着情语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达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决;用“矣”“耳”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情深意长;用“者也”,则表达出对评说对象有所保留或不以为然。这些合在一起,不仅读来语气抑扬,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激荡于怀;庄重之气、肃穆之氛充斥于胸,受益匪浅。
刻鹘类鹜词义分析
刻鹄类鹜,表示鹘,天鹅;鹜,鸭。刻画天鹅不像,但还像个鸭子。意思是仿效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相似。也指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欢迎阅读。
成语释义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感彩
中性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补语;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画虎类犬 刻鹄类鹜
成语例句
周作人《杨柳》:“徒弟所作如何能好,刻鹄类鹜,必将不通而不可救矣。”
相关成语
安分知足 一视同仁 分秒必争 一劳永逸 遁入空门 不置可否 顺手牵羊 陈陈相因 寿陵失步
典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典源译文
起初,马援兄之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议时事,而与侠客们轻相交往。马援以前在交阝止,写信回家训诫道:“我想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啊。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的。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讲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时施衿结衤离一样,申明父母的训诫,要使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爱他敬重他,愿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现在为止杜季良还不可知,郡里的将领们一下车就切齿恨他,州郡都说他,我常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们学他。”
释义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后遂以“刻鹘类鹜”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也指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清 卷 《<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
刻鹄不成意思
刻鹄不成比喻模仿失败,劝诫人不要好高骛远。
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择浅近者读之,还是刻鹄不成类鹜之意。”
刻鹄不成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刻鹄不成”几个大字。
2、高门屯中学的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刻鹄不成”。
3、抗抗不会写成语“刻鹄不成”的最后一个字。
4、小淙写不出成语“刻鹄不成”的拼音。
5、有强叔叔给楚楚和弋篮讲了“刻鹄不成”的历史故事。
6、去往余庆县箐口中学之前,馨瑶大哥哥给笫洁和耿冰讲了『刻鹄不成尚类鹜』的典故。
7、去蒙洞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面包车上,瞒尧哥哥给雪悦和王绽讲解了『刻鹄不成』的故事。
8、逸琳正在全神贯注地抄写寓言故事《齐人学弹瑟》,毕业于海大的戢老师出人意外地要求她用成语“刻鹄不成”造句,她被吓得自己是谁都忘了。
9、来自希腊的留学生提摩斯·J听他的朋友旎旎说:用成语“刻鹄不成尚类鹜”造句是极度无味的。
10、成语刻鹄不成源于《市声》第31回:“将来工匠一门,不用聘请外国人,就是有人开造机器的厂,也有内行人指点,不至于刻鹄不成了。”
11、《市声》第31回:“将来工匠一门,不用聘请外国人,就是有人开造机器的厂,也有内行人指点,不至于刻鹄不成了。”。
12、里奇听他的朋友筠竹说,用成语“刻鹄不成”造句是异常不简单的事。
13、成语画虎刻鹄源自《东观汉记·马援传》:“与兄子严敦书曰:‘学龙伯高不就,犹为谨饬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刻鹄类鹜是什么意思
刻鹄类鹜释义: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拼音] [kè hú lèi wù]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后汉书·马援传》完整诗句带翻译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徙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3),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无)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施,衣黄旐,著黄冒(帽),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建命出奔,辄距(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义)。”繇(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译文:隽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曾研究学习《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学官,一举一动一定以讲求礼仪,在整个渤海郡闻名。
汉武帝末年,渤海郡盗贼蜂拥而起,暴胜之做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手持斧仗仪节,追捕反叛的盗贼,并督促渤海郡赋税,向东一直到渤海边,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都以军法论处,威势震动渤海郡。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戴进贤帽,带櫑具剑,佩玉环,穿宽衣,绕长带,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守门的差役想让他解下腰上配剑,隽不疑说:“剑是有品德人的武装兵器,是用来保卫自身的,不能谢下。请你们退下。”差役禀报暴胜之。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十分伟岸,暴胜之快步起身迎接。到厅堂坐定,隽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说:“我居住在海边,听说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有幸见到。凡是做官的,如果太刚强就会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会被罢免,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这样,就可以永远享受皇上的俸禄了。”暴胜之知道隽不疑并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深深地用礼仪接待他,询问当世实行的政策。暴胜之手下各个从事都是从州郡中选拔地优秀官吏,在旁边听了隽不疑的说法,没有不吃惊的。到了夜晚才离开。于是,暴胜之上书推荐隽不疑,皇上用公车征召他,官拜青州刺史。
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刚开始隽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隽不疑做京兆尹,赏赐百万钱。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如果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为这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
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树画有龙蛇的黄旗,穿黄袍短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右将军王莽在阙前列兵,用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命令跟随的差役拘捕。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 隽不疑说:“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不受刑而,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于是,送进监狱。
天子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用经术明确大义。”因此,隽不疑的名声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当,过力量很长时间,因为病辞官,在家里。
一、这篇传记,写了马援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行,他的政治活动,他的文事武功。写出了这个人的为人风格和一些精彩的言论。以上写得都很具体、生动,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最后写了他奉命征五溪,师老无功,且遭马武等人的谗毁,以致后都不能“丧还旧茔”,给这个人物增加了悲剧色彩,使读者回味无穷。
二、马援与光武、隗嚣、公孙述,都有交往。这是当时互相抗衡的三种势力。传记通过写马援,同时也写了三个人的为人、行事,政治和军事上的见识和能力。传记用对比的手法:援素与述同里闾,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
下面紧接着,写光武如何接见马援:援至,引见于宣德殿。世祖迎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因曰:“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后面,又紧接着,写马援与隗嚣的一段话,使隗嚣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段文字,写得自然紧凑,而当时的政治形势,胜败前景,已大体分明,这是很高明的剪裁手法。写人物,单独刻画,不如把人物放在人际关系之中,写来收效更大。
三、记录马援的日常谈话,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性格、志向、见识。
封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从客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熏蒸,仰视飞鸢跕跕坠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马援确是一个“说客”,他说话非常漂亮,有哲理。“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闻者莫不属耳忘倦。”他的《诫侄书》尤有名,几乎家传户晓。像“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些成语,都是他留下来的。他言行一致,年六十岁,还上马给皇帝看看哩!
但据我看,光武对他一直不太信任,就因为他原是隗嚣的人。过来后,光武并没有重用他,直至来歙举荐,才封他为陇西太守。晚年之所以谗毁易人,也是因为他原非光武嫡系。
他兴趣很广泛,能经营田牧,还善相马。他留下的“铜马相法”,是很科学的一篇马经。
但好的传记,末尾还需要有一段好的论赞,才能使文气充足。范晔论马援:“然其戒人之祸,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谗隙。岂功名之际,理固然乎?”
耕堂曰:马援口辩,有纵横家之才,齐家修身,仍为儒家之道。好大喜功,又备兵家无前之勇。其才智为人,在光武诸将中,实为佼佼者。然仍不免晚年悲剧。范晔所言,是矣。功名之际,如处江河漩涡之中;即远居边缘,无志竟逐者,尚难免被波及,不能自主沉浮,况处于中心,声誉日隆,易招疑忌者乎?虽智者不能免矣。
至于范氏说的: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诚能回观物之智,而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则能恕;自鉴其情,亦明矣。
这种话虽然说得很精辟,对人,却有点求全责备的意思
或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漓,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刻鹄不成尚类鹜文言文
1. 求刻鹄不戍尚类鹜原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址,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
2. 戒长子严等书(文言文)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3. 刻鹘类鹜 刻鹄类鹜刻鹘类鹜:鹘,天鹅;鹜,鸭。刻画天鹅不像,但还像个鸭子。意思是仿效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相似。
刻鹄类鹜:1.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后汉书·马援传》:“效 伯高 不得,犹为谨勅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 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宋 黄庭坚 《与赵伯充书》:“学 老杜 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
2.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清 卷盦 《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
“刻鹘类鹜”在中学高考语文当中有此成语,而且是高考易错成语的范例。但在成语词典中只有“刻鹄类鹜”,就不知道你是要找是哪一个了。两个成语的意思差不多,都列了,你看看吧。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 《诚兄子严,郭书》文言文翻译首先,应该是《诫兄子严、郭书》才对吧?原文: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译文: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坏人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注释:①汝曹:你等,尔辈. ②是非:评论、褒贬. ③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④口无择言:说出来的话没有败坏的,意为所言皆善.择:通“殬(dù)”,败坏. ⑤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 ⑥数郡毕至:数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⑦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⑧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⑨下车:指官员初到任.切齿:表示痛恨. ⑩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5. 激励,奋斗的文言文.有哲理的文言文.比如:伏久至,飞必高.生有多行不义必自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左传》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国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嘱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嘱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管晏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马迁《史记》 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李白《与韩荆州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业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毁於随.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韩愈《进学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是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欧阳修《秋声赋》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 ——苏洵《心术》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佞. ——苏洵《辨奸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 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苏轼《三槐堂铭》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道何亲,惟德是亲. 鬼神何灵,因人而灵. 夫蓍shi,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人灵於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於物乎. 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 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 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深谷.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方孝孺《深虑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