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哀而动人-哀兵必胜意思
1.为什么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2.哀兵必胜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
3.为什么故抗兵相若,则哀兵必胜?
4.《道德经》||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为什么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为什么说骄兵必败呢,其实军队是由人组成的,人一旦骄傲很容易就会放松自己,不认真对待,最终导致失败。军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何军队中充满了骄傲的情绪,那么军队就会故步自封,认为自己无敌于天下,最终放松了警惕,很容易中了对方的计策,万劫不复,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楚汉相争,项羽的军队屡战屡胜,军队上下产生对刘邦的轻视之心,最终导致军队的覆灭。比如苻坚百万大军攻打晋朝。比如关羽在前线水淹七军,就放松对了后方孙权的警惕,最终大意失荆州。
哀兵必胜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
哀兵必胜 本文分类:abcd式的词语 发布时间:2013/3/7
解释:哀:悲愤。受到欺压而悲愤的军队一定胜利。①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示例:(今)不,~!不要乐,要哀,何**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第十回。
语法:本词口语、书面语通用,含褒义,描绘性较强,在句中多做分句、定语、谓语,用于形容受到压迫、欺凌常与“多难兴邦”连用。
贬褒:褒义词
英语: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is bound to win
成语辨析辨音:胜,不能读作“shēng”。
辨形:哀,不能写作“衰”。
辨析:“哀”在这里表悲愤,悲壮义,不要理解为悲痛、悲哀。
哀兵必胜的近义词师直为壮 哀师必胜
哀兵必胜的反义词骄兵必败 骄者必败 傲卒多降 傲卒多败
哀兵必胜造句哀兵必胜,侵略者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
看着满城的残阳,老人感叹道:“这真是多难兴邦,哀兵必胜啊!”
我们这支弱旅众志成城,硬是打败了强劲的对手,真应了那句话“哀兵必胜”。
在古代战争中有许多哀兵必胜的战例。
更多用哀兵必败造句……
喜出望外哀而不伤为什么故抗兵相若,则哀兵必胜?
《道德经》六十九章中“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哀兵必胜,出自此处。然,陈鼓应先生依据《说文》解“哀”有慈的意思。并解该句为:所以,两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以取得胜利。 现代汉语词典等对其解释,大都是这样的:意思是对抗的两军,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必定能获得胜利。后来用来指受压迫而拥有正义的队伍阵营,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坚定必胜的信心。 依古意及上下文语境,似乎“慈悲”一说更符合《道德经》之本意。 《道德经》六十九章中“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哀兵必胜,出自此处。然,陈鼓应先生依据《说文》解“哀”有慈的意思。并解该句为:所以,两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以取得胜利。 现代汉语词典等对其解释,大都是这样的:意思是对抗的两军,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必定能获得胜利。后来用来指受压迫而拥有正义的队伍阵营,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坚定必胜的信心。 依古意及上下文语境,似乎“慈悲”一说更符合《道德经》之本意。 附:六十九章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 [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注释]1、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2、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3、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4、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道德经》||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一直以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是出于同一出处,结果一查,这两个词虽然都隶属于成语,来源却不一致。
“骄兵必败”,出自于汉书。《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意思是靠着自己的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员数量多,就认为自己强大而轻视敌人的军队,这叫做骄兵,必定要打败仗。
这是什么道理呢?不能正视己方能力的人也容易低估对方的能力,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不能容忍别人越过自己,故而听不进善意的批评忠告或者是可行的建议,从而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来,因而更容易遭受失败的命运。
而“哀兵必胜”语出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意:兵家言道,我不敢主动出击而宁愿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虽出动跟没出动似的,虽举起臂膀跟没举似的,虽面临敌人跟没有似的,虽手拿兵器跟没拿似的。祸患莫过于轻敌,轻敌就会丧失“三宝”。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哀兵必胜。
我不主动攻击别人,但要有应对别人攻击的能力。我不入侵它国,但对自己的国土也是不能礼让的。在对敌的时候,轻敌是万万要不得的,这是最大的隐患了。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特别是站在正义的一方适当示弱,在受刺激受侮辱的情况下更容易被激起悲愤之情或必之志,从而取得胜利。
如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影片《霍元甲》,霍元甲在擂台上打败了西洋大力士,那一句“我们不是东亚病夫!”又激起了多少人的共情与激愤。国力怯弱与国民身衰体弱带来的这种讽刺,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困窘,也刺激了国民尚武及锻炼身体及灭消鸦片毒害之决心!
老子无疑是反战的,他一直对战争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是如果参与了战争,那么就要运用各种谋略,不要轻敌,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虽然是不挑衅不侵略他人,采取被动的守势,但如果参战了,就要掌控好局势,而不至于做无谓的牺牲。
这段话首要的应对就是示弱,对阵时示敌以弱应该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示弱不是无能,是一种手段一种谋略,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像三国里面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我看到这一段落的时候,也是笑刘备的怯懦。
但正因为刘备处处示弱,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表现出胆小怯弱之态,曹操才不把他当回事。也才有了后期刘备的发展壮大及三国鼎立的形势。可见这是一种晦光韬略,是一种蓄势待发。
第二是要诱敌深入。先示弱以麻痹对方,从而引起对方的从心理上的轻视。当你有诱敌的举动之时,对方才会做出预期的对策,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毛主席在反围剿的过程中,就多次运用诱敌深入这一战法。并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诱敌深入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谁又能看清真容呢?
第三就是这个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道理了。一个时刻怀着警惕自新意识的人,会细致观察和全面认识对方,采用相应的对策与战略。
而对己方,让别人摸不到头脑,我们的行动“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用烟雾弹让别人摸不着头脑,猜不透真实目的,迷惑对方扰乱对方,以无为应对有为,为己方争取有利战机。
那些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人,除了把自己的弱点暴露,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战争中当以守为主。
大抵用兵之法,以怯为主。怯则不敢轻敌,故常以逸待劳,以钝挫锐,以静待动,以文御武。故折冲樽俎,不战而可以屈人之兵矣。天道好生,助胜于慈者也。兵者对敌,必争必杀以取胜。今乃以不争不杀而胜之,盖以慈为本故也。
——邓琦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