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的例子-人亡政息历史周期律的法宝
1.王朝更替的原因,具体分析一下
2.论述为什么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如题 谢谢了
3.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谈谈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经济建设
4."历史周期率"的原因,黄炎培说清楚了吗
5.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党的领导?
6.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是什么?如何跳出周期律?
王朝更替的原因,具体分析一下
王朝更替原因及启示
除古代中国外,全球其他地区的王朝覆灭后往往意味着人种、文化、宗教的更替,古罗马、印度、拜占庭等都是如此。但中国的王朝却仅仅意味着座天下者的不同,其它一切照旧。这使中国文明获得了使西方史家十分称奇的连续性。使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制度、文字、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则是汉人很早就在东亚大陆上确立了人口、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没有这些优势,中国像西罗马帝国这样早早彻底覆灭不是不可以想象。
中国文明的的另一特点是具体王朝的年限较短。少的只有数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超过三百年,如汉、唐、宋、明等。这与西罗马立国近千年,拜占庭帝国享国近千年相比实在显得太短。可见,中国文明总体连续性的另一面是频率较高的周期性振荡。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生灵涂炭,社会文化、经济则随之遭到严重破坏,有时甚至于因此遭到外族的奴役。在没有过于强大的敌国外患的古代,这种周期性的变乱还不至于有亡族、亡文化之祸,但在号称“新战国”的今天,再发生这样的变乱,则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文明的总体连续性与周期性的振荡有什么关系吗?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吗?以后的中国能在继续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同时避免振荡或者减轻振荡的烈度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这种周期性的振荡是如何产生的。其实类似的问题前人也问过。黄炎培曾问过:“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显然,认为腐败是造成王朝衰败的根源,而民主是扼制腐败的良方。的回答真的找到了问题的实质了吗?我看却未必然。因为腐败是中西共有现象,而周期性动荡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共有现象显然不能成为特有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问题的本质到底何在呢?
其实只要大家翻翻中国史书,就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秦之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唐之黄巢,明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满足时,起来与社会既成秩序作殊对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生计成了问题。我们可以证明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长几不能节制。按徐光启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会倍增。而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全国的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全国人口数超过全国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与腐败、土地兼并及社会制度都无必然联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不减,生产力不能进步,这问题始终会产生。可以作为上述理论佐证的是中国人口史上有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个皇朝由盛由衰拐点也是该王朝的人口高点。如西汉平帝时全国人口达到西汉的最高点6000万,随后则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后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如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数达到8000万,随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如国泰民安,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胡儿安禄山作乱;17世纪初(明朝的后期)中国实际人口达到破天荒的2亿之巨,随后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大起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达到了4.3 亿,随后就有太平天国大起义。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加,这显然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但就是这样,在特定时代,可养活人口总有个上限。①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一些所谓“盛世”的末期人口数实际上已超过当时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一些风吹草动般的事件如兵变、外患、自然灾难都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大规模的流民作乱爆发时,政府必然会采取镇压措施。而事实上当时政府一般已十分腐朽,已无力迅速平定事变。这样战争的规模会扩大,而大规模的战争又会极大地破坏生产,从而制造出更多的流民。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将帝国拖跨拖。当一个王朝覆灭之后,参与争夺统治权的群雄中总会有一方胜出,当他基本削平群雄时,往往全国人口减了大半,这样人地矛盾由人多地少反过来变成人少地多。这时,只要新建王朝能注意与民休息,招民拓荒,国家一般能很快安定下来。随着政局的安定,国家一般有一个人口与土地的良性循环期。这一时期,人口增加,被开发的土就更多;而被开发的土地越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一时期,一般被称为该王朝的盛世期。当土地被开发到极限后,人口还是在按惯性继续增长,当人口数超过王朝所能承认的极限时,新的一轮循环就又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的根本原因。
那么腐败、土地兼并与王朝的衰败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是有的,而且是很大的关系,只是不能被称为根本原因而已。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新王朝开国时对地主、财阀扫荡得越彻底,这个王朝的寿命也越长,如唐、明、清等;反之,则较短。一个皇朝的前几个皇帝一般也有一个阶段会对豪族进行抑制,有时甚至不惜进行。宽厚如光武帝为了“度田”就杀了不少官员、豪强,残暴如朱元璋更是将功臣集团一扫而空。对这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点什么信息呢?是不是在中国传统专制体制下,豪族与帝国存在着深刻的利害冲突呢?
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因为豪族一般隐匿有大量的地产及人口,这些隐匿的地产、人口都在私门,不对国家税收、军事作贡献,而豪族本身却是国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如秩序、和平、公共工程、社会救济等)的最大得益者。这本身就是十分不公平。如果光是土地兼并,豪族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兼并并不见得有多大危害,但在中国的传统体制之下,地主的特权是法所明文规定的;不惟如此,地主往往还会利用其强势的地位进行非法的土地兼并,同时却又转嫁应承担的相应负担。如在唐朝实行“两税法”后,一些大地主往往会利用天灾人祸收购自耕农的土地,却又不向国家正式登记过户,而是用双方私契的方式约定。这样,地主得了土地,而国家的税收还是得由自耕农来承担,当自耕农无力负担时,只好成为流民,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国家维持秩序的负担。因此如果豪族的势力过于强大,则国家的大量资源会落于私人之手,国家的力量会因此而遭到削弱,而国家仍然还得承担起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这样,势必会加剧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会对豪族进行抑制。然而,在国家与豪族地主的博弈过程中,最终的输家却是国家。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并都会变得十分严重,富者往往跨州连县,贫者则无立锥之地。有时即使国家亡了,地主也不见得亡。他们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从龙功臣,有的甚至还成了开国之君。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何在呢?这与国家的各级管理阶层被地主垄断有关。皇帝可以抑制一些豪强,但他也不得不制造出另一批豪强。在地主垄断政权的情形下,国家资源的分配自然向地主倾斜,这还是明的;暗的如大官僚、大地主非法侵渔国家、百姓,法律也拿他们没办法。如在明朝晚期,官僚搭船不但不用钱,反可以得一笔保护费。何以?因为有官僚乘搭,船家就可以官船的名义省去很多税负。历史上王朝中期的改革多不成功,原因就在于当改革侵犯到了地主阶层的整体利益时,政策就很难落实,有的政策有时反被用作鱼肉百姓的最新工具,如王安石式的改革等。所以,对豪强的抑制只有在开国不久的强势帝王领导下才能成功,而且也是由于当时豪强并非当权派的缘故。
当豪强地主大规模地侵犯百姓及国家利益的时候,国家的力量就会下降,而这时往往有外寇入侵,小民也有不少因力无力承担国家的加重税负而成流民,甚至为盗的;这时国家既要保卫国家,又要对内镇压,因而这时国家的负担反而变得十分沉重;而沉重的税负又只能加到国家所能控制的小民身上,这又促使小民或逃亡,或为盗,或投充为奴,这又削弱了国家力量。这样又形成了一个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之间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也是非至王朝灭亡不能解的。
当人口的自然增殖不能抑制的情形下,人口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政权被地主阶层垄断的情形下,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间最终也必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两重恶性循环的作用下,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正也是旧王朝在大规模战乱后的灭亡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历史上鼎革之际的大规模战乱往往使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亡,这暂时打断了人口与土地之际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大规模战乱也扫荡了绝大多数豪强,从而也暂时打断了国家力量与国家负担间的恶性循环。在这两重恶性循环被打断的情形下,新王朝可以在相对健康的基础上重新展开。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呈现王朝循环的全部奥秘所在。
论述为什么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如题 谢谢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生命”二字,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反映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立身之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之一。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早在1945年的延安,就与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探讨了民主问题。黄炎培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是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之所以胸有成竹,因为他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两篇著作中,已有了以人民民主治理天下的美好展望和具体规划。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人民民主的本质所在,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诉求,是整个社会的民心所向,也是凝聚民心、民气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民主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主义的立身之本。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之基。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人民民主能够有效集思广益,实现科学决策,促进科学发展。人民民主有效保证和落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种权利,具有促进各方协商和有序博弈,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的重要功能,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民主能够有效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来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活力之源。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人民民主,能够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从而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面。发展人民民主,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利益表达机制、对话协调机制和政治参与机制,能够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和摩擦,降低社会运作的成本,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意志凝聚起来,形成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合力。发展人民民主,意味着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能够充分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尹正达)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谈谈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经济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书记在全会讲话中,就切实贯彻好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党的建设的战略考虑和《决定》的起草过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个时候召开的中央全会以什么为主题,是一个需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和全面把握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要求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大以来,就推进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作出一系列决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同时我们认为,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发展中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给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较大困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求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更好地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三,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要求进一步采取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效举措。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我们党从去年9月开始分三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第一批已经结束,第二批已经基本告一段落,第三批于今年9月初启动、到明年2月基本结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了许多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更好地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党的建设之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大党的建设的工作力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成长进步,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的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干部队伍思想、素质、能力出现许多新情况,不少年轻干部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更重要的是,目前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决定》从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6个方面作了归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我们党是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好这样一个大党任务十分艰巨。党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就抓紧解决,不能放任不管。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
总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党更好地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对党的建设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再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整党的决定》;1990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也需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贯彻落实工作作出安排。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和中央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的。今年3月,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文件起草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和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起草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央常委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审议《决定》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重要修改意见。《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全党智慧,不断凝聚全党共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文件起草工作开始时,中央就下发通知,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的意见,并组织18个中央部门和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形成25份专题调研报告。同时,文件起草组到12个省区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地方各级干部、基层党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过程中,充分研究和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决定》稿形成后,中央再次将《决定》稿下发到全党一定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据统计征求意见人数共2995人。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高度重视,要求文件起草组逐条研究吸收,对《决定》稿进行充实、修改和提高。全会通过的这个《决定》提出的重要观点和主要举措,来自各级党组织的探索实践、来自全党的集思广益,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关于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我们党从一个***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开始向一个***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开始向对外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转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党执政以后党的建设比没有执政时党的建设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情况也要复杂得多。60年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围绕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很不寻常,积累的经验承前启后、十分丰富。对60年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是很有必要、非常重要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决定》从6个方面对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关于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水平。这条经验,反映了思想理论建设对于我们这个有75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所具有的重要性,揭示了我们党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善于运用理论来立党、兴党的政治优势。回顾历史,正是靠这一政治优势,才能够在旧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社会里,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坚持把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理论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学习和运用理论作为党员和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注重把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适时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理论水平。尤其在党和国家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事业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前进道路上遇到大的困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风波、国内外敌对势力借机制造思想混乱的时候,我们党更加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起到了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的重要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全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关于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条经验,反映了党的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任务这一根本指导原则,揭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中国***的领导是推进革命、建设、改革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60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这个法宝,始终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既紧紧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密切结合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等中心任务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我们党依靠党的领导的坚强有力,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我们党***民艰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成功与挫折交替,正确与失误交织,从总体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既开创和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开创和不断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0年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抓住了这一条,党的建设就抓住了根本,党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国家的发展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关于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条经验,反映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揭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关系执政党的生存亡这一历史真理。最近20年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一些执政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中国***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思想基础是,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这些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作为政党的先进性。60年来,我们党把这些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上,代表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这是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执政成就的根本原因。60年的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要经受住这些考验,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这样做,我们党就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条经验,反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必须始终践行的根本政治要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我们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党在全国执政60年来,尽管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全体人民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这使我们党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了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又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夺取胜利的无穷智慧。60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动员全党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这个政治立场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去,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无往而不胜。
(五)关于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这条经验,反映了我们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治党治国之道,揭示了我们党始终保持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奥秘之所在。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从开创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提出和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和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实行差额选举、党务公开等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到确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到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干部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6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就要既坚持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既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善于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努力做到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特别要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做到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六)关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条经验,反映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根本方针,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规律性认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因而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从1950年5月开始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整风,克服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居功自傲情绪和“革命到头”思想。从1951年到1954年进行的整党,对党员开展了在执政情况下怎样做合格***员的教育,清理了党员队伍中的不纯分子和消极落后分子。我们党的八大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认真加以实施。从1983年开始,用三年半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整顿,此后还在全党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正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些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的举措,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必须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必须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别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总起来说,《决定》总结的6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体现和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科学领导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我们党***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50多年来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已经产生而且还将长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相信,全面把握、充分运用《决定》总结的6条基本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历史周期率"的原因,黄炎培说清楚了吗
‘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需要深刻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定义所蕴含的五个关系:
一是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制度条件下,党的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必然体现。但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并不是以党组织的名义号令社会成员,而是以国家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
二是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的关系。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是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的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但要着眼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要重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这包括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等。
四是执政能力与党制定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关系。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创新。
五是执政能力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呼唤我们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坚强保证。而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不断提高我们党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的能力,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能力,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以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提高有效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
2.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首先,从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来看,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也好,治党治国治军也好,内政外交国防也好,都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又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其次,从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的。执政使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中心任务、党群关系、领导方式以及思想意识功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也因此,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就是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和自身建设伟大工程中要始终加以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告诫我们,执政能力建设是决定执政党生存亡的一项根本建设。上个世纪末,苏联、东欧国家的***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一是执政能力不强,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没有根据执政条件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没有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政成果。再一个是不能正确行使权力,执政党党内的腐败因素不断滋生和蔓延,导致党严重脱离群众,以至于人心向背发生根本变化,最后被群众所抛弃。我们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就是要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就是要避免人亡政息,就是要让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既永不变色又充满活力,就是既要让卫星上天又要让红旗高扬。
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的改变而改变,不因***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正因为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党***民制定的,遵守宪法和法律与坚持党的领导、服从人民利益是完全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曾明确要求:“……党委领导的作用第一条就是应该保证法律生效、有效。没有立法以前,只能按政策办事,法立了以后,就要坚决按法律办事。”
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写入党章。这些要求都充分表明,任何削弱宪法和法律权威、损害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行为是坚决不能容许的。
(3)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不仅表现在党自身遵守宪法和法律上,还表现在党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上。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轨道,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4)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近年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特别是依法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决定》对此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理顺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二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司法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
为什么必须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的。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另一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必须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要从严抓好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是必须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现阶段,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党的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善于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按照《决定》的要求,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关键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是什么?如何跳出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对于如何跳出周期律,同志回答说:就是民主。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是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提出的问题。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释义: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的历史周期律。
慨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的这句话自信而简短的回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自成立以来对民主的艰难探索之路。
扩展资料: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探索。中国***充分认识到了党的自身建设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至关重要的关系。中国***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在党自身,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跳出“历史周期”是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真诚期盼,从延安时期找到的 “民主新路”,到今天习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中国***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最终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弓没有回头箭”,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百度百科——历史周期律
人民网——中国***新闻>>党建>>党建专题>>“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来稿选登>>“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全面从严治党: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探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