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仰屋兴叹什么意思

2.哎呦属于非主谓句中的

3.梁实秋: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仰屋兴叹什么意思

仰屋兴叹指什么生肖-仰屋兴叹的动物

汉语成语

仰屋兴叹,汉语成语,拼音为yǎng wū xīng tàn,指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仰屋?: 1.卧而仰望屋梁。(1)形容无计可施。《后汉书.寒朗传》:"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宋王安石《思王逢原》诗:"仰屋卧太息﹐起行涕淋漓。"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苏仙》:"偶缺晨炊﹐仰屋无计。"谭嗣同《仁学》二二:"杼轴繁而悬鹑之衣绝﹐工作盛而仰屋之叹消。"

(2)卧而仰望屋梁。《梁书.南平王伟传》:"恭每从容谓人曰:'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后因以"仰屋"形容苦思冥想的样子。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序》:"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车之愧。"

兴叹?: 发出感叹声:望洋兴叹。

哎呦属于非主谓句中的

哎呦属于非主谓句中的叹词句。

叹词语如下

叹为观止、望洋兴叹、唉声叹气、赞叹不已、扼腕叹息、长吁短叹、喟然长叹、一唱三叹、惊叹不已、哀声叹气、仰天长叹、朱弦三叹、扼腕长叹、芝焚蕙叹、废书而叹、击节叹赏、亡羊之叹、咳声叹气、长嘘短叹、摇头叹息、向若而叹、叹老嗟卑;

一倡三叹、望洋而叹、凤叹虎视、付之一叹、叹观止矣、壹倡三叹、触目兴叹、白头之叹、朱弦三叹、嗐声叹气、嗳声叹气、仰屋窃叹、仰屋兴叹叹服、叹气、叹息、感叹、慨叹、喟叹、嗟叹、惊叹、赞叹、叹词、悲叹、可叹、哀叹、浩叹、长叹、笑叹、叹惋、兴叹、叹惜;

三叹、叹伤、吁叹、叹恨、叹喟、叹吁、嘘叹、叹赏、夸叹、叹羡、愧叹、称叹、叹悲、叹绝、叹笑、怨叹、钦叹、追叹、伤叹。

叹词造句

1、叹词在口语中是相当活跃的词类

2、通过具体的例子,可看出英语叹词汉译的特点。

3、我们得出的数据显示,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的叹词在分布上呈依次递减的趋势

4、而单个词类中名词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动词和形容词,但无一例个词、助词、叹词、量词和拟声词单独发生转换

5、叹词在实际运用时又可以转变成拟声词,这不是一般的词类活用现象,而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跨类现象。

6、文章通过对三本通行《现代汉语》教材关于叹词、象声词的论述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叹词象声词是实词。

7、在非主谓式感叹句中,叹词、名词、形容词非主谓式感叹句居多。

8、叹词该怎么用呢?

9、与此相对,日语感叹词不用汉字,全部用假名记录,辅音开头的远比汉语多,多音节的占优势;日语的叹词使用甚至有*别之分

梁实秋: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沦落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

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雨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

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

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一个人!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

我惋惜米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 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 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刘伶“便埋我”,也不是准备横。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

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

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

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

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在 社会 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

到美国落矶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还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 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本文原标题《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