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谁之笔法-微言大义中的微是什么意思
1.春秋笔法通俗易懂的解释
2.春秋笔法
3.《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散文
4.孔子编撰春秋的原则
5.春秋笔法网络用语现实生活
春秋笔法通俗易懂的解释
春秋笔法通俗易懂的解释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简言之,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请点击输入描述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
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就是:“暗寓褒贬于行文之中”,而不是通过议论性言辞表达出来。
其实,暗寓褒贬只是它的一点,另外还有两点:“笔削”,笔为添加,削为删减;“为尊者讳”,讳就是说好话,不说坏话。
为尊者讳好理解,最低级的就是不直呼尊者(如君王,父母)名。
笔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史料加以增添、删改。
隐喻褒贬历来研究颇丰。最常举的例子是杀、诛、弑。“杀”(中性词),“诛”(褒义词,杀得好),“弑”(贬义词,儿子杀老子,臣子杀君王,那还了得)。讲某某弑君,就暗寓着对他的批判和指责。
如《郑伯克段》中的春秋笔法:“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对自己母亲直称姜氏,相比颍考叔的“小人有母”,侧面写出郑伯对母亲的严重不满心理,所谓“子不子”;臣子竟也跟着瞎叫“姜氏何厌之有”,可谓君“不君”,臣也“不臣”。也就使得我们后来读到“遂为母子如初”,总觉得很别扭,作者这是在说反话么?“人生若只如初见”,他们母子的“初”,可一点也不美好。
春秋笔法在后世作品也多有体现。如《红楼梦》中人物取名,娇杏(侥幸),卜世人(不是人),单聘仁(擅骗人)。等等,等等。
《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散文
微言大义四字,最早用于春秋笔法释义,正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此日不觉以此为名,旨在阐释自己对五千言经典所蕴含的须弥山座的大意的愚见。
《道德经》观妙章第一讲中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一个道字统领本经,凡五千言,处处都是这个道字。五千言解一道字,过多亦过少也。何者其言,请观下文阐说据也。
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根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亦是不能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的。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文字去表述这个道,而且说得很多很多。世人所言,只是口头的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在是原本真正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此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概此意乎!
同样观妙章中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易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切尽在不言中。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名字的,可是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一旦到了,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可以看得出来,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可是,这只是人类的巧立名目而已。因为万物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化。故有此说,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而称呼与名字正是万物的母亲。进而,清清静静以观得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充满欲望的心灵看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罢了。再则,两种心境得两种见解,正是“同谓之玄”的微言大义了。
观徼章中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正是今天哲学中所说的相对论而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闻相和,前后相随。”简单讲来,当你发现对面是一位老者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毕竟是一位年龄低于其岁数的人。只有在比较中才有了优胜劣汰,才形成了自古至今的种种不同和这翻滚的热浪红尘。常常因这种见解,我们才有了困境中的积极和骄傲时的劝诫。换一个角度再来通俗而讲,一切都是相对公平的。正如语言上的差异,当你听不懂他方的方言时,他也毕竟在大多数条件下听不懂你的语言。忽然想来,白鹿原上正是以“先后”来代替了“妯娌”而成为当地人古朴的.韵味。细细琢磨,妯娌正是兄弟的媳妇的互称,按照传统,兄长的媳妇先到家,弟弟的媳妇后到家,因此先后相分,而成当地方言,其根源于此吧。从一切相对中行中庸之道,因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盈章中宣讲道的功用时,又见微言大义。仅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十二个字,其中的人生哲理可谓言之无穷焉。细细讲来,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却能让万物,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道体深厚博大的样子,不正是万物的宗主吗?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决不锋芒显露,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而且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更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净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喧闹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见它的妙用是如此的广大又变化无穷。因而,我们只能说道体是存在的,是不可见的,更是捉摸不透的。而这个道理,道德天尊在《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中有“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同样如是说乎。
以上简据三个方面说明道的深蕴,正乃惟道独尊,大道之义,道之大义也。然道法自然,大道中所体现的便是善德,正所谓,尊道贵德,其旨意尤乎?五千言中大德大义皆处处显见也。
无私章第七讲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来教诲我们后人处无为之事,行中庸之道。往往不用心的作为便是应有的成功,而费尽心机的挣扎只会使得其反而已。想想看来,天地以不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以致长生。古往今来的圣人效法天地,他们也将自己的事放在后面,将别人的事放在前面,可是他们的灵性,却在别人之上。因为他们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们的真我反而永远长久存在。因此圣人他们没有私心却成就了伟大。
同样若水章第八讲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处世哲理。为什么以水为上善?第一,水的善德在于利益万物,滋润万物,也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第二,水处在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岂不正是道的作为?第三,水无能居住何地,都能随处而安,真静自守。第四,水的善德渊深至极,难以测量。不仅沉静自功,并且和合万物之用。第五,水施予万物,皆出自于仁爱之心,便是其仁慈之处。第六,水本无言,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适时来去,便是水的信用。第七,水的滋润万物,正比处理政治一样,遇热升华雨露,多余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不正是水善于处理政治的体现吗?第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如行舟渡筏,滋润万物,煮饭烧菜洗衣等等无不是水的善能。第九,水的举动合乎自然,遇圆成圆,遇方成方,氤氲下雨,晴天升华。种此等等,皆是水的善德。人们如果习就水的不违背天时行事,不妄作,不妄为,不妄言,便可以圣人自称矣。
《道德经》著道大德,然修道难易又岂明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宣德。”于玄德章中向世人阐述了修道的种种。修道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人心一外驰,魂魄便相离,那么人们能够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吗?人类又如何能够专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般保全天真柔和之本性。因此道家的存思守正可谓难之又难矣。人类如何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澄澈而毫无瑕疵,人类又如何在爱国爱民处理国政之时,保持一种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所谓心者,乃一身之主,那么在喜怒哀乐出入动静之时,我们又是不是经常守住安静柔弱呢?我们还必须要学习的便是,在真相揭晓之日,依然不以自矜而守正无为。种种道理,正是我们要学习天地一般的本朴自然。天地生育万物,从不仗势才能,长养万物,亦不自封主帅。正所谓,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像天地这种作为,便可称为最深最厚最高最远,更难以立名的德行了。
其实,简单讲来,一切最原始的,便是大道;一切为之而不改变最原始的,便是行大道;一切从最原始中获得的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便是大德。道篇第二十五讲混成章中阐述了道的本来面目,其原文如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玄门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直至整个四生六道等等之说,而这个太极正是圣人们所传说的道。道的真实面目本来就是无名的,但是我们相信它是一个大物体,一个混成物,也即是鸿蒙未判时前,天地未分之时的无极,亦即所称太极。它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超然于万物之上,更是亘古不变的。它又周行天下,循环不息,万物依靠它而生生不息,因而称之为万物的母亲,又取名为道。道者,乃天地万物之母,无为而为,正乃大道,亦即道法自然。如此讲来,一切最原始的,便称之为道。
道者,自然之始,亦天地之行,故观天地得大道之义。成大章第三十四讲中宣讲天地的胸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欲小。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欲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尽管天地之间博大的能源使得万物依赖其生长,然其从不推辞,而且天地在滋润万物与培养万物之后,即使成功,其亦不争功争名争利,甚至于以博爱的心去养育万物,做万物之父母,却从不居功自傲。作虚空之大,为本真之体,行无为之道,即为大道。说到道的玄妙时,大象章第三十五讲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简单讲来,唯道者,弥漫虚空,淡泊无味,不可看之,不可闻之,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乃大玄妙也。由此,我又感慨有无色空的大道。确实,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之玄妙不可言也,何者,言即失之本真矣。然大道在上,吾等下民有幸受之灵意,一喜也。处厚章第三十八讲之主旨,道德为上,仁义次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真正有道有能的人士,是不需要向外显摆的,而往往凭靠宣扬而著称的人士绝不可能是大道者。无难章第六十三讲宣讲圣人的处事方法,“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圣人处事,为大公无私而处事;圣人行事,为虚无为怀而行事;圣人品味,为淡泊无味而品味。因而圣人面对每一件事情,事事戒慎自己,时时反省自己,故而天下无难事矣。化道之玄妙,行教之不言,为事之无为,于大道中得大义大德大道。这正是圣人给我们的告示也。
于大道中得大德,正是我们作为有知体的修仙至道。首先,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德性深厚的人,正如含德章第五十五讲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牦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让我们看看那些天真无邪的婴儿,因为他们正是无知无识,顺其自然。因而毒虫蛰他时,猛兽伤害他时,野鸟扑抓他时,他都不怕,因为他的本真自然,他无害人之心,自然无有惧怕之意。心灵中纯然物我两意,那里会去顾忌,毒虫之蛰,猛兽之害,以及野鸟的扑抓呢?更自然的来讲,婴儿筋骨柔弱,自然不懂男女之间的情欲,更不晓雌雄之间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阳之物,却能经常勃起,只有一个原因,真精至极。所谓精满自缢,那是后话了。再有,婴儿整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因为他保全了太和之气,可谓真常之道者。而后世的我们,身染淤泥,受物欲横流之熏,因而我们欲心动而神乱,嗔心动而气耗,情欲动而精散,精气神受损,自然我们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道。又思觅一处,玄门奥妙胎息气功处之玄妙亦在此处乎。其实讲来,那便是回归纯朴,正如玄德章第六十五讲所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朋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因此,常常说鹤发童年,回归本真者,即为大得道者。故当玄妙德性发挥到更深更远的时候,在外表看来似乎与世俗的轨道相反时,这才正是使人民更归于淳朴和谐的妙境。因此,用是否回归纯朴来检验你的所作所为再恰当不过了。
最后,从道贵章第五十六讲中看看悟道的人的修行大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真正悟到道的人,心与道合,可是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就像释迦摩尼本师佛所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达摩祖师亦所说,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见道是如何的微妙了。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言语,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可谓大悟者矣。有道者,了七情,断六欲,而成至圣。大得道者,欲近乎,其难也,因为其心同虚空,不染情欲。欲远乎,其难也,因为其慈悲为怀,身拥至德。因此,外在的形象,以及褒贬毁誉,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因而这便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
什么是道,吃喝拉撒便是道。什么是德,回归本朴乃大德。正所谓,仙人桥上得逍遥,上得逍遥瑞气飘。瑞气飘香花结果,香花结果仙人桥。今生既化人形,得闻正法,乃吾大德,故而正己及人,传承大道,吾之重任也。
孔子编撰春秋的原则
孔子编撰《春秋》的原则可以归纳为秉笔直书、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1、秉笔直书:孔子明确表示他撰写《春秋》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准确地反映事实真相。他坚持按照历史事实进行编写,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篡改。这种秉笔直书的原则,体现了孔子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2、微言大义:在保持史实准确的前提下,孔子在《春秋》中通过微妙的文字表达,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史实来展示宏大的意义,从而让读者能够从中领略到历史的智慧和人文的精神。
3、春秋笔法:孔子在《春秋》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这种方法通过文字的精心组织来表达褒贬之情,通过不同的措辞和修辞来揭示事件的深层含义。这种笔法不仅使《春秋》具有了文学色彩,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它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价值。
孔子编撰的《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1、历史价值的传承:《春秋》作为一部真实记录历史事件的史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春秋时期的具体史料和事件,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春秋》的秉笔直书原则也影响了后世史书的编写,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2、文化价值的丰富:《春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包括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等。其中,人文精神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等方面;道德观念则强调忠诚、孝道、诚信等传统美德;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德治和礼制等。这些文化价值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价值的引导:《春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传递出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它强调了公正、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观,呼吁人们尊重法律、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这种社会价值的引导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春秋笔法网络用语现实生活
春秋笔法是一种具有强烈导向性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被用来引导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原本是孔子所修《春秋》史书的一种写作方法。在书中,每个记述的语言都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有所褒贬寓意。这种笔法被用来引导读者按照作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读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性。
在网络用语中,春秋笔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通过刻意省略或偏向性叙述来引导读者沿着自?己的方向思考,从而操纵舆论的行为。这种笔法往往被运用在具有争议性或敏感性的议题上,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春秋笔法也常被运用在各种场合。例如,在媒体报道中,某些记者可能会通过选择性地报道事实和细节,以引导读者得出特定的结论。在政治宣传中,政府可能会使用春秋笔法来美化自己的形象,或者歪曲对手的形象。在社会评论中,一些人可能会使用春秋笔法来攻击或诋毁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笔法的应用:
1、历史记录与事实呈现:春秋笔法最为基本的应用是在历史记录和事实呈现上。在史书的编纂中,春秋笔法要求作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让读者自行评价和思考。这种写作方式强调对事件的记述要真实、准确,每个细节都要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避免主观臆断和歪曲事实。
2、表达含蓄与暗示:春秋笔法的另一个应用是表达含蓄与暗示。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通过使用春秋笔法,作者可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意境和象征意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表达方式需要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语境,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舆论引导与价值观传播:春秋笔法的第三个应用是舆论引导和价值观传播。在媒体报道、政治宣传和社会评论中,春秋笔法常常被用来引导公众的看法和态度。通过使用春秋笔法,作者可以隐晦地传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读者的判断和理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