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瓢饮典故-箪食瓢饮记
1.论语中的成语解释
2.读书的成语故事
3.食字最后的四字成语
4.颜回是怎么样的人
论语中的成语解释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
解释:指人不得好。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43. 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yín)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理屈词穷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 乐山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年富力强
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轻裘肥马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9.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70. 三复斯言
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71.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2.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3.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4.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5. 善贾而沽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76. 生荣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者。
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也哀。”
77. 生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有命,富贵在天。”
78.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9.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0.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1.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2.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3.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4. 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85.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8. 斯文扫地
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89.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90.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1.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92.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3.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4.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5. 循序渐进
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96.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7.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8.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9.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00.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102.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3. 一以贯之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 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4.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5. 以直报怨
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6. 因人废言
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7. 用行舍藏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08. 有教无类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9. 欲罢不能
解释: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10.愚不可及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11.怨天尤人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12. 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3. 知之为知之
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4. 众星拱辰
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15.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5篇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
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2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3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4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5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6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7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
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8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简短),欢迎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映雪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故事大全《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还有 :
暗室求物、傲贤慢士、白面书生、闭户读书、博览群书、布衣韦带、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箪食瓢饮、读书得间、废书而叹、焚膏继晷、腹载五车、滚瓜烂熟
含英咀华、画荻教子、开卷有益、立地书橱、两脚书橱、磨穿铁砚、囊萤照读
牛角挂书、囊萤照书、七行俱下、然荻读书、三余读书、十年寒窗、诗礼之家
十行俱下、书香门第、十年窗下、硕学通儒、书声琅琅、大璞不完、孙康映雪
徒读父书、五行并下、韦编三绝、学富五车、寻章摘句、一箪一瓢、一介书生
引锥刺股、凿壁偷光、映月读书、源头活水、映雪读书、招贤纳士、昼耕夜诵
折节读书、暗室求物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9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0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1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2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3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频繁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4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5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食字最后的四字成语
1. 末尾带食字的四字成语故事
箪食瓢饮是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一个成语,多用于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食”有两音:1.sì 意思是喂养,提供食物;2.shí 意思是动词吃,食用,或名词食物。故此处“食”读为sì,词性与“饮”相对。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学生三千,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颜回又是他最喜爱的,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是好的,所以孔子常把颜回的所作所为来教育其他弟子。一次,孔子抓住颜回的饮食起居问题,发挥一通,认为颜回太高尚,别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能做到,值得学习。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颜回依旧快乐,真高尚啊,颜回!
人们将“一箪食,一瓢饮”简化成“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布衣蔬食 布衣粝食 粗袍粝食 粗衣恶食
近义词: 粗茶淡饭、布被瓦器 反义词: 锦衣玉食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解释: 蔬食:蔬菜和谷类食物。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例子: 家君在此数年,~,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敝衣粝食
解释: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顿。
出处: 宋·曾巩《徐复传》:“穷阎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
褐衣蔬食
拼音: hè yī shū shí
解释: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2. 食字四字成语有那些鹑居鷇食、龙口夺食、尺板斗食、食马留肝、踞鼃食蛤、缺衣无食、井渫不食、敬事后食、衣食之谋、三旬九食、食少事烦、壸浆箪食、率兽食人、气食全牛、强食自爱、衣租食税、食宿相兼、鸡鹜争食、食不下咽、食亲财黑、食不念饱、击钟鼎食、临食废箸、攻苦食淡、生众食寡、哀梨蒸食、不遑暇食、望屋而食、西食东眠、侯服玉食、弱肉强食、节衣缩食、废寝忘食、钟鸣鼎食、发愤忘食、食不果腹、自食其力、宵衣旰食、因噎废食、饮食男女、自食其果、食古不化、自食其言、锦衣玉食、饥不择食、丰衣足食、衣食住行、足食足兵、嗟来之食、食为民天、恶衣薄食、二旬九食、摇尾求食、易口以食、酒食地狱、日月交食、一食万钱、同盘而食、不知寝食、食肉寝皮、盗食致饱、食言而肥、耳食之徒、食鱼遇鲭、逶迤退食、去食存信、并日而食、强食靡角、饮食起居、食指大动、食不累味、不劳而食、啜食吐哺、箪食瓢饮、狗彘不食、肉食者鄙、事烦食少、昌亭旅食、旰食之劳、背惠食言、日旰忘食、斋居蔬食、吹箫乞食、伴食宰相、嗷嗷待食、食藿悬鹑、晚食当肉、饥不暇食、衣单食薄、恶衣恶食、解衣推食、不食周粟、食日万钱、靡衣偷食、食骨在喉、食古如鲠、衣禄食禄、退食从容、食子徇君、曝背食芹、量腹而食、寝食难安、少衣缺食、鹰挚狼食、易子而食、凿饮耕食、不食之地、扼吭夺食、食不知味、衣食父母、辍食吐哺、朝趁暮食、食不暇饱、燕子衔食、列鼎而食、伴食中书、道听耳食、菲食薄衣、衣帛食肉、口多食寡、灭此朝食、衣单食缺、袭衣兼食、焚枯食淡、余食赘行、足衣足食、盛食厉兵、足兵足食、食指众多、蚕食鲸吞、退食自公、东食西宿、食荼卧棘、嗛嗛之食、草衣木食、肆口而食、食毛践土、食不充口、食玉炊桂、因噎去食、饱食终日、食前方丈、衣丰食足、丰衣美食、鸣野食苹、衣食不周、不食马肝、系而不食、耳食之言、寝食俱废、酒食征逐、月盈则食、食无求饱、豕食丐衣、褕衣甘食、食不求甘、狂饮暴食、一食三起、甘食好衣、赋食行水、凤食鸾栖、食淡衣粗、暖衣饱食、衣食饭碗、且食蛤蜊、食肉之禄、具食与乐、箪食豆羹、布衣疏食、一瓜共食、衣丰食饱、卑宫菲食、虎不食儿、食甘寝宁、衣食所安、食饥息劳、食辨劳薪、食不求饱、尸禄素食、不食烟火、雕盘绮食、缺衣少食、八珍玉食、帮虎吃食、食方于前、箪食壶浆。
3. 带食字的四字成语带食字的四字成语:弱肉强食、节衣缩食、废寝忘食、钟鸣鼎食、发愤忘食、自食其力、宵衣旰食、因噎废食、自食其果、饮食男女、食古不化、丰衣足食、自食其言、饥不择食、衣食住行、足食足兵、食为民天、嗟来之食、恶衣薄食、一食万钱、同盘而食、酒食地狱、日月交食
1、弱肉强食
拼音ruò ròu qiáng shí
解释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出自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
弱的肉,强大的食物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节衣缩食
拼音jié yī suō shí
解释节、缩:节省。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出自西汉 司马迁《史记·贷殖列传》:“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
能减轻饮食,控制嗜好,节约衣服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节俭
3、废寝忘食
拼音fèi qǐn wàng shí
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自元 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刻苦努力
4、自食其力
拼音zì shí qí lì
解释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礼器》:“食力无数。”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
“粮食的力量是无数的。“陈浩集说:“食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的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5、丰衣足食
拼音fēng yī zú shí
解释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出自《 *** 选集·组织起来》: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 食字开头的四个字成语食案方丈
食必方丈
食辨劳薪
食不充肠
食不充饥
食不充口
食不二味
食不甘味
食不果腹
食不糊口
食不餬口
食不遑味
食不兼肉
食不兼味
食不累味
食不念饱
食不求饱
食不求甘
食不暇饱
食不下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知味
食不终味
食不重肉
食不重味
食淡衣粗
食箪浆壶
食而不化
食而不知其味
食方于前
食甘寝安
食甘寝宁
食古不化
食古如鲠
食骨在喉
食藿悬鹑
食饥息劳
食马留肝
食毛践土
食前方丈
食亲财黑
食日万钱
食肉寝皮
食肉之禄
食少事烦
食少事繁
食生不化
食宿相兼
食荼卧棘
食为民天
食味方丈
食无求饱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食言而肥
食鱼遇鲭
食玉炊桂
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指大动
食指繁多
食指浩繁
食指众多
食子徇君
食租衣税
5. 食字在前的四字成语食子徇君 食鱼遇鲭 食为民天
食味方丈 食荼卧棘 豕食丐衣 食生不化
食少事繁 食马留肝 食饥息劳 食藿悬鹑
食古如鲠 食甘寝宁 食甘寝安 食方于前
食箪浆壶 食不终味 食不重肉 食不知味
食不暇饱 食不求甘 食不累味 食不兼味
食不兼肉 食不遑味 食不二味 食不糊口
食不充口 食不充饥 食不充肠 食必方丈
食案方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言而肥 食肉寝皮 食古不化 食少事烦
食毛践土 食宿相兼 食前方丈 食而不化
食不果腹 食指大动 食辨劳薪 食日万钱
食不下咽 食玉炊桂 食不甘味 食不重味
食亲财黑 食租衣税
6. 食字四字成语有那些鹑居鷇食、龙口夺食、尺板斗食、食马留肝、踞鼃食蛤、缺衣无食、井渫不食、敬事后食、衣食之谋、三旬九食、食少事烦、壸浆箪食、率兽食人、气食全牛、强食自爱、衣租食税、食宿相兼、鸡鹜争食、食不下咽、食亲财黑、食不念饱、击钟鼎食、临食废箸、攻苦食淡、生众食寡、哀梨蒸食、不遑暇食、望屋而食、西食东眠、侯服玉食、弱肉强食、节衣缩食、废寝忘食、钟鸣鼎食、发愤忘食、食不果腹、自食其力、宵衣旰食、因噎废食、饮食男女、自食其果、食古不化、自食其言、锦衣玉食、饥不择食、丰衣足食、衣食住行、足食足兵、嗟来之食、食为民天、恶衣薄食、二旬九食、摇尾求食、易口以食、酒食地狱、日月交食、一食万钱、同盘而食、不知寝食、食肉寝皮、盗食致饱、食言而肥、耳食之徒、食鱼遇鲭、逶迤退食、去食存信、并日而食、强食靡角、饮食起居、食指大动、食不累味、不劳而食、啜食吐哺、箪食瓢饮、狗彘不食、肉食者鄙、事烦食少、昌亭旅食、旰食之劳、背惠食言、日旰忘食、斋居蔬食、吹箫乞食、伴食宰相、嗷嗷待食、食藿悬鹑、晚食当肉、饥不暇食、衣单食薄、恶衣恶食、解衣推食、不食周粟、食日万钱、靡衣偷食、食骨在喉、食古如鲠、衣禄食禄、退食从容、食子徇君、曝背食芹、量腹而食、寝食难安、少衣缺食、鹰挚狼食、易子而食、凿饮耕食、不食之地、扼吭夺食、食不知味、衣食父母、辍食吐哺、朝趁暮食、食不暇饱、燕子衔食、列鼎而食、伴食中书、道听耳食、菲食薄衣、衣帛食肉、口多食寡、灭此朝食、衣单食缺、袭衣兼食、焚枯食淡、余食赘行、足衣足食、盛食厉兵、足兵足食、食指众多、蚕食鲸吞、退食自公、东食西宿、食荼卧棘、嗛嗛之食、草衣木食、肆口而食、食毛践土、食不充口、食玉炊桂、因噎去食、饱食终日、食前方丈、衣丰食足、丰衣美食、鸣野食苹、衣食不周、不食马肝、系而不食、耳食之言、寝食俱废、酒食征逐、月盈则食、食无求饱、豕食丐衣、褕衣甘食、食不求甘、狂饮暴食、一食三起、甘食好衣、赋食行水、凤食鸾栖、食淡衣粗、暖衣饱食、衣食饭碗、且食蛤蜊、食肉之禄、具食与乐、箪食豆羹、布衣疏食、一瓜共食、衣丰食饱、卑宫菲食、虎不食儿、食甘寝宁、衣食所安、食饥息劳、食辨劳薪、食不求饱、尸禄素食、不食烟火、雕盘绮食、缺衣少食、八珍玉食、帮虎吃食、食方于前、箪食壶浆。
7. 食字组词有哪些四字成语食不厌精: 衣食饭碗: 比喻赖以生存的职业或技能等锺鸣鼎食: 袭衣兼食: 袭:全套衣服;兼:加倍。
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比喻生活富裕逶迤退食: 从容谦退,公正廉洁。
忘寝废食: 寝:睡觉。废:废止,停止。
形容专心致志地干谋一件事情,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望屋以食: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同“望屋而食”。望屋而食: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晚食当肉: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率兽食人: 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
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豕食丐衣: 吃猪狗之食,穿乞丐之衣。
比喻极其贫困。食为民天: 指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食饥息劳: 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食马留肝: 后反用其义,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食毛。食不厌精: 衣食饭碗: 比喻赖以生存的职业或技能等锺鸣鼎食: 袭衣兼食: 袭:全套衣服;兼:加倍。
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比喻生活富裕逶迤退食: 从容谦退,公正廉洁。
忘寝废食: 寝:睡觉。废:废止,停止。
形容专心致志地干谋一件事情,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望屋以食: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同“望屋而食”。望屋而食: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晚食当肉: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率兽食人: 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
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豕食丐衣: 吃猪狗之食,穿乞丐之衣。
比喻极其贫困。食为民天: 指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食饥息劳: 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食马留肝: 后反用其义,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食毛践土: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
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食前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食亲财黑: 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食日万钱: 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
形容饮食极奢侈。食少事烦: 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
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食少事繁: 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同“食少事烦”。食生不化: 指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食荼卧棘: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食味方丈: 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食言而肥: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食鱼遇鲭: 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食玉炊桂: 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食指大动: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食子徇君: 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租衣税: 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食宿相兼: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食藿悬鹑: 指生活穷苦。
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食不终味: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同“食不甘味”。食不求甘: 饮食不求甘美。
形容生活节俭。食不二味: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
谓饮食节俭。食不暇饱: 暇:空闲。
没有空好好吃饭。形容整日忙碌,连吃饭也没空。
食不累味: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
同“食不二味”。食不兼味: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
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食不兼肉: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
食不遑味: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食不餬口: 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食不下咽: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食甘寝宁: 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食甘寝安: 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同“食甘寝宁”。食方于前: 形容吃的阔气。
同“食前方丈”。食而不化: 吃了没有消化。
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食箪浆壶: 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
食不重肉: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
同“食不兼肉”。食不充口: 不能吃饱肚子。
形容生活艰难困苦。同“食不餬口”。
食不知味: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食不重味: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
形容生活俭朴。食古如鲠: 犹言食古不化。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食不充饥: 犹言食不果腹。
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食不充肠: 见“食不充饥”。食辨劳薪: 形容见识卓越。
食必方丈: 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食案方丈: 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生众食寡: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
形容财富充足。省衣节食: 省:节约;节:节减。
吃饭穿衣都很节省。形容节俭盛食厉兵: 吃饱饭,磨快兵器。
比喻做好战斗准备。蛇食鲸吞: 蛇食:像蛇一样吞食。
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杀衣缩食: 犹节衣缩食。形容节约。
三旬九食: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
形容家境贫困。踞鼃食蛤: 节衣素食: 节:节减;素:蔬菜类食物。
省吃俭用,生活节俭浣衣菲食: 壶浆。
8. 食字头的四字成语以下食字开头的成语:
食玉炊桂、
食指大动、
食饥息劳、
食租衣税、
食不下咽、
食马留肝、
食不重味、
食不果腹、
食不二味、
食不餬口、
食古不化、
食藿悬鹑、
食甘寝安、
食前方丈、
食荼卧棘、
食不充肠、
食肉寝皮、
食不暇饱、
食箪浆壶、
食少事繁、
食宿相兼、
食不重肉、
食言而肥、
食不知味、
食不充饥、
颜回是怎么样的人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重于立德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天人合一
颜回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颜回有入士为相的愿望,希望通过人的努力,达到“无伐善,无施劳”。在条件不成熟时,能主动退让,待时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同于大道”( 《庄子·大宗师》 ),使自我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朦胧的辩证思维
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反面,这是辩证法的观点之一。颜回从东野毕不爱惜马力推知其马将逃跑。鲁定公问何以知其马将逃跑时,颜回说:“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问:“善!可得少进乎?”颜回答:“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孔教中颜回得到特别的尊重。但是孔子门下的学生,有聪明才智的一样有很多--像子路等人都可以为代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