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

2.林黛玉何以名列十二钗之首,哪些细节暗示宝玉配不上她?

3.林黛玉的才华从何体现?文采兼具还是理财能手

4.贾宝玉的和哈姆雷特有什么共同之处?

5.作文:我看贾宝玉

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 也短不了咱们的-凭他怎么后手不接

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如下:

1、这么说来倒显得我斤斤计较了。

2、也不知昨晚和哪个妹妹欢愉去了?

3、瞧瞧,我不就是多说几句话,哥哥就这般模样,算了算了,是我多嘴了。

4、倒是终究被哥哥嫌弃了,不像其他妹妹生的俊俏。

5、等你回个消息,难为你费心了,哪里就等我了呢?

6、倒是我的不是了,我这心窝子,可比那数九寒天的冰渣子还冷!

7、我原以为我自是跟旁的不一样,想来是我自作主张了。

8、哥哥若觉得我无趣,明日又见旁人绝妙,真真让人伤了心。

9、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10、瞧你忽冷忽热的样子,怎么?与我聊天是委屈你了?我就知道,别人不冷落你,也不会轮到我。

11、你这倒是显得我的不是了,可不要在心上给我画上一笔,不然我这心窝子可要难受了。

12、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13、横竖你有其他妹妹,比我会聊天比我会撤娇还会哄哥哥开心,你又和我说这些做什么。

14、我心里自是明白没有别的妹妹有趣,终突哥哥心里没有我。

15、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16、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17、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18、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19、你瞧,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20、罢了罢了,哥哥平日里也就这么洒脱,是妹妹小家子气了。

21、如此说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显得我斤斤计较,越发不如别的妹妹了。

22、平日里我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了怎么别人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

23、你也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了手,何必再这说这些话呢。

24、你的关心,是独我一份的,还是他人都有的,若不是独我一分的,那这份关心不要也罢。

25、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

26、哥哥说的可当真,你说的这些,可莫要忘了,若是今日寻我开心,他日便忘了去,可真真的使我平白伤心了。

27、难为妹妹费心,生怕我平日太无趣,总想着法子让我热闹热闹,可今日这人这般多,倒让我觉得有些许不自在起来,妹妹自个在这好生玩着,姐姐就不凑这热闹了。

28、往日里哥哥总是忙里偷闲的来敷衍我,谁成想今儿起了个大早,巴巴的凑了过来,谁知道是不是看多了别的妹妹,心里发虚呢。

29、你要玩便痛快玩吧,何苦来招惹我。

30、难为你费心,哪里就冷落我了呢。

林黛玉何以名列十二钗之首,哪些细节暗示宝玉配不上她?

因为林黛玉的颜值、才华、性格、思想各方面在十二钗中都是非常拔尖的,林黛玉性格比较叛逆,但是品味是高雅脱俗的,她虽是孤女,也是一个集真善美和满腹才情的人。

进了贾府之后除了因为贾母的宠爱,教训过李嬷嬷等,被大家误认为是爱耍小性子的人,其他方面都没什么缺陷,她也懂得尊重别人,比如她知道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从来就没有对他说过要让他仕途。在这本书的描绘中,她就是雅俗共赏的女子。而且美貌也可从书中看出来,还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说法。

而且她对待身边的丫鬟也非常好,其他人身边的丫鬟可能多少都会出错连累主人,但是她身边的丫鬟紫鹃,会叫她要放宽心,会时时陪着她,会帮她试探宝玉,可见林黛玉也是有其人格魅力,懂得已人心换人心。

同时她也非常聪明,从《葬花吟》旧可以看出来,知道繁华必然毁灭、命运难以抗争的道理,主动把自己柔弱的方面展示给贾宝玉看,说贾宝玉配不上林黛玉大概是因为林黛玉在经历一系列事情之后不断成长,但是宝玉却像一个孩子一样,不会长大,比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荫,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表述得很直白:黛玉道:?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黛玉都会为家里着想,但是宝玉就不会,2个人的差距就可以看的出来,宝玉始终是无忧无虑的状态。

林黛玉的才华从何体现?文采兼具还是理财能手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曾看到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咏絮才”借才女谢道韫指出了林黛玉的才华横溢,这里的才主要指的是文采。倘若不仔细读《红楼梦》,大概只能看到林黛玉文采了得,多读几遍才发现,我们印象中“弱柳扶风”的林妹妹,还不只是会吟诗作词,她可称得上是多才多能了!

首先是文采,关于林黛玉的文采,已经不必细说,结诗社,夺魁菊花诗,教香菱做诗,元春省亲的时候特别指出林黛玉的诗好,她在大观园里拟的名字一个字不改全用上了,这些都能看出林黛玉的文采十分了得。下边就重点说她的其它才华吧。

第一、林黛玉是个裁剪高手。

小说第二十五回:凤姐问众人吃茶的事情,只有林黛玉喜欢暹罗进口的淡茶,凤姐对林黛玉说了一句话:“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这可了不得了,贾府的管家婆王熙凤还有事求林妹妹。什么事呢?接下来凤姐就和贾宝玉一并中了马道婆的招,躺了一个多月,再往后也没提起这事。直到小说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王夫人那里匆匆忙忙吃了中饭,迫不及待地去贾母那儿看林妹妹,有这么一段: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贾宝玉写完了字就赶紧找林妹妹去了,到了贾母那儿,却不见林妹妹,因问:“林妹妹在那里?”贾母道:“里头屋里呢。”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这三处文字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就明白了。凤姐要求林妹妹的事,原来是裁剪。偌大的贾府找不到一个裁剪师傅?还要在贾母这里劳烦林妹妹?看来林黛玉的裁剪水平不是一般的高。都知道鸳鸯的裁剪好,不用量就能给贾母做个正合适的抹额,也知道晴雯的针线了得,连雀金裘她也能补。却不知道,连贾母都夸的灵巧丫头裁剪水平都比不上林妹妹呢!

第二、林黛玉是个管家理财能手。

小说第六十二回,宝玉过生日,黛玉评价探春是个“乖人”,宝玉说:“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林黛玉听了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凤姐生病,李纨不管事,探春代理着做起了贾府的管家,宝玉说她做了好几件事,林黛玉听了以后说这样好,贾府太花费了,她闲了的时候替贾府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现在如果不节俭,以后就接不上了。可见林黛玉是非常有经济头脑的。探春如此有才干,还要查帐本才能知道的事,林黛玉完全不管贾府的事,却只要闲下来一算,就知道贾府的经济情况了。她在得知探春做了这几件事以后,表示赞同,可以看出她也是具备探春的才能的,甚至比探春还要更高明,毕竟她不是贾府的人,不能管贾府的事,因此她只能暗自替贾府担心,而不能出手干预。倘若林黛玉当了家,恐怕还能做出不少治理贾府的好事来呢。这些是贾宝玉完全想不到的,想到贾府的未来,林黛玉甚是担忧,可贾宝玉竟然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其目光短浅,不思长远,不知振兴贾府,不知经济学问,着实让林黛玉无语,也无怪乎“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第三、林黛玉还是个教学高手

说起林黛玉当老师,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小说第四十八回,薛蟠离家“做生意”,宝钗带了香菱住进大观园,香菱就拜黛玉为师学做诗了。曹雪芹用了超过一回的篇幅来讲香菱学诗,其过程还分了三个阶段。在黛玉的多次指点下,香菱刻苦学习,不多长时间竟然就学成了!这里黛玉的讲解十分重要,如果不是黛玉的指点,香菱是不可能这么快学成了。看看黛玉是怎么指点的吧:

1、鼓励香菱,树立学习的信心,安排学习进程,次序分明。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把学诗说成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还一下子解开了香菱的困惑,以至于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接着黛玉给香菱安排了学习的进程,首先看《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然后鼓励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大受鼓舞,拿了黛玉给她的书就回去读了。

2、认真负责,绝不敷衍。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香菱来找黛玉学诗,作为黛玉来说,香菱是宝钗家的人,不找宝钗学,却找她学,她完全可以拒绝,只让宝钗教,或者随便敷衍香菱几句,但是黛玉很认真,不仅没有拒绝香菱,还很仔细地安排她的学习进程。对于香菱喜欢的陆游的诗,黛玉一下子就指出了香菱有可能进入的误区,叫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林黛玉不仅给了香菱书,还特别交待“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后来众人看香菱学得太投入了,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黛玉明明白白地说了,她是以诲人不倦为宗旨来教香菱学诗的,可见其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这一点从香菱后来做的三首诗也能看得出来,做第一首时,已经很不容易,黛玉却告诉她“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于是有了第二首,黛玉又说:“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到香菱作出了第三首,书中没有明说黛玉的反应,只借众人之口说这首诗做得好。而香菱并不信别人说的话,还是要问黛玉宝钗。这里能看得出来香菱对黛玉的信任,也能看得出黛玉对香菱的负责。

黛玉能教出受众人肯定的学生,说明她的教学水平也很高的哦。

贾宝玉的和哈姆雷特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例文:《探寻贾宝玉与哈姆雷特的共同悲剧》

赵雪媛

内容提要?贾宝玉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形象通常被认为是悲剧的反抗者的角色。然而他们的反抗为什么不彻底?又为什么必然走向悲剧的结局?因为他们自己便是他们试图反抗的制度中的压迫者,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性格特征,都决定了他们的反抗只能是一场悲剧。

关键词?制度里 反抗 悲剧 身份 性格 矛盾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里,一个原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的大家族“呼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如灯将尽”,钟灵毓秀的年轻男孩与女孩或者阴阳两隔,或者人生悲惨;而《哈姆雷特》里,年轻聪慧的王子被仇恨和自我怀疑折磨,爱人痛苦发疯而,直到最后,冰冷的王座上只剩下“凶暴的神”。

在这两场悲剧中,两个主角有着太多的共同点: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哥儿,贾政唯一的儿子,从小锦衣玉食,也不用担心以后的生活;哈姆雷特也是丹麦王子,即使叔叔抢走了他父亲的王位,他也是下一任的继承人。从这里看来,他们都是物质生活上富有的贵族。

然而在精神世界上呢?“疯”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贾宝玉被称为“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哈姆雷特则表面上装疯卖傻,心里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疑惑与苦闷。

为什么这样优越的物质条件,却造就了贾宝玉和哈姆雷特这样痛苦的内心世界呢?

因为他们都是制度里的反抗者。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脱离于制度而存在的,也不是与他们反抗着的、束缚他们的一切相对立的。正相反,他们反抗的这一切,也包括他们自己。无论是贾宝玉还是哈姆雷特,他们的反抗不仅仅是不彻底的,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彻底,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制度里的反抗只能是像拉着自己的头发试图离开地球一样,只有徒劳的反抗和悲剧的结局。

一、人物身份的限定

有的人认为,贾宝玉代表着一种与封建势力、封建礼教作斗争的新生力量,但是因为力量薄弱所以遭到了失败。窃以为这样的表述是不合理的。贾宝玉确实和封建礼教在作斗争,但是同时他也属于封建势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立面。事实上,抛开他忧郁的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情不提,他本身也是一个压迫者的身份:

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贾宝玉从薛宝钗处吃酒回来,因为听了自己的奶妈李奶奶把自己预留的豆腐皮包子拿走了,茜雪又允许李奶奶喝了贾宝玉早上沏的枫露茶,仅仅因为这点小事,贾宝玉就“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说着便要去立刻回贾母,撵他乳母。”

因为现在不用吃乳母的奶了,就嫌弃她是个老废物,因为乳母一点小过失就要将乳母撵出门去———这样的贾宝玉,不正是一个封建公子哥儿压迫剥削下层人民的真实形象吗?

与此类似的还有第三十回,贾宝玉在下雨的时候敲门,丫头们在院子里玩,想不到他回来了,因为嬉笑没听见叩门,开门晚了些。贾宝玉便“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便抬腿踢在肋上。”“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虽然他是踢错了人,踢伤了袭人,所以心疼了;可如果是其他的小丫鬟呢?就白白挨打了。这时候的贾宝玉,又谈得上什么“追求民主”呢?

三十一回里晴雯跌了扇子,就被贾宝玉骂;顶两句嘴,就被贾宝玉气得要赶出去。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所以贾宝玉爱惜女孩子、与她们“民主平等”,只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不自觉的:只有当他开心的时候、喜欢她们的时候,他才会爱惜她们。这样的民主平等,当然是不彻底的。

不仅仅在对待下人的态度上,就是在平时生活中,贾宝玉也很自然地接受了自己贵族身份所带来的特权和物质享受。六十二回中黛玉道贾府:“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却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宝玉将自己享受的这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时候,本身就是认同了自己作为和父亲一样的贵族的一员。

而哈姆雷特呢?这个整天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的丹麦王子,在面对尸的时候感叹“那么为什么亚历山大所变成的烂泥,不会被人家拿来塞在啤酒桶的口上呢?”他的忧郁更多的体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抗议,和愤世嫉俗的诅咒”。然而即使如此,他依旧逃不脱上位者的思考模式。他将何瑞修当做朋友,但也当做自己中心的手下;当他幼年的朋友站在新国王的阵营来对付他,他就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推向亡;即使是杀了爱人的父亲,哈姆雷特也几乎没有感到愧疚——因为他觉得自己杀的不过是一个站在敌对阵营里的臣子罢了。

同样,在面对奥菲利亚的时候,哈姆雷特也并不是一个平等的爱人。他爱奥菲利亚,但这种爱抵不上他对自己的怜爱。他既不相信也不真正地爱着奥菲利亚。正因为这一点,他才在听戏的时候放荡不羁地调戏奥菲利亚,想把他的头枕在她的“大腿之间”;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在杀了奥菲利亚的父亲的时候,也并没有太多的愧疚。虽然奥菲利亚后他哭号的那一段话可以算的上是惊天地泣鬼神,可是这样的话谁又不会说呢?事实上,哈姆雷特疯言疯语时对奥菲利亚说的“其实我不曾爱过你”,也许更符合他心里最深处的想法。

因此,从身份和自身的认同感来说,贾宝玉和哈姆雷特都是贵族和特权阶级的一个部分,这就注定了他们无法彻底地反抗贵族阶级的不平等压迫———因为他们自己也来自哪个令他们深恶痛绝的阶层。

二、软弱的性格

暮年的托尔斯泰放弃贵族头衔,徒步离开了自己的家,在小乡村的一个火车站。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行动彻底挣脱了自己笔下那个腐朽的阶级。

然而这样的行动,却不会出现在贾宝玉和哈姆雷特身上。他们性格里软弱的一面,既成就了文章中的阴柔之美,却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他们无力挣脱束缚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无论从相貌上还是性格上,都是阴柔气占了上风。许多评论家说贾宝玉那段“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是一种女权主义的思想,从这个人物本身来说是有些拔高了。毕竟贾宝玉并不是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的———比如老婆子、比如奶妈、再比如那些不受他关注的小丫鬟———这些女性的权利他是并不在乎的。无论是撵出去还是踢一脚,都是主子对奴才的正当权利。他之所以有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姐妹堆里厮混出来”的孩子,从小长于侯门之中、妇人之手,上有老祖宗宠爱,下有丫鬟伺候,从小缺少了阳刚气息,性格偏向软弱和女气。从文中他见花落泪、常常无故伤心这些地方,不难看出贾宝玉的性格中有女性化的一面。

林黛玉可以算得上是贾宝玉最爱的人;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爱,贾宝玉也会像女孩子一样去赌气和猜忌;即使爱到深处,也只有一次敢于大声说出心里话———还是在受了林黛玉几句话的刺激之后才说的。他只要不是糊里糊涂或者疯疯傻傻的时候,就没有一次敢于真的对长辈或者别人说:我喜欢林黛玉,我要娶她!连自己最爱的人都不敢大声承认,贾宝玉的性格也可以算是软弱极了。而这样软弱的人,又怎么有足够的力量去挣脱自己本身立足的阶级呢?无能与无力,确定了贾宝玉无法脱离贵族阶级的队伍,直到走投无路、心灰意冷地出家,终于完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人生。

哈姆雷特虽然是剑法不错的丹麦王子,骨子里却有着自怜自爱的软弱。他最爱的既不是父亲(如果是这样他听到父亲鬼魂的倾诉就该报仇),也不是母亲(自从母亲嫁给叔父,他就已经将母亲认定成为政治上的敌方),也不是奥菲利亚。卢梭评价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因为“橡树栽在花瓶里”,简直是神来之笔:哈姆雷特既自怜自爱又自怨自艾的软弱性格,根本无从担负起复仇的重任。

同样,软弱的性格也是的哈姆雷特根本无法逃脱阶级的束缚。他在面对坟墓的时候也曾感叹过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青春还是老暮,进入坟墓之后都是一样的;然而他不能放弃自己王子的身份。他爱惜自己,因此怀疑自己;他没办法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不是立足于一个真实的世界来考虑自己生存的价值,而是完全沉湎于精神的世界而无法自拔。性格中的软弱造就了哈姆雷特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巨人,而行动上却是一个侏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和敌人同归于尽,这样的悲剧从他的性格上来开几乎是必然的。

三、无可调和的矛盾

贾宝玉和哈姆雷特都置身于贵族阶级,都有着软弱的性格。可是如果他们能和贵族社会达成妥协,那么也不至于有这样悲剧的结局。贾宝玉本可以成为父亲这样的达官贵人,而哈姆雷特也可以安安安心心地做他的王储,等待叔父百年之后自己坐上丹麦国王的宝座。然而是什么阻止了他们,令他们不可避免地走向徒劳无功的反抗呢?

是一种无可调和的矛盾,将他们与自己本该置身其中的阶级割裂了。

对于贾宝玉而言,这种矛盾就是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很多人认为贾宝玉和父亲最大的不可调和矛盾就是他“愚顽怕读文章”,看见四书五经就头疼,只喜欢看《西厢记》这样的杂书。其实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矛盾。贾家是世袭的功名,贾政自己也不是靠科举出身的,何况贾家不读书的可不止贾宝玉一个,整天只知道求仙的贾敬,“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的贾珍父子,就是贾琏也没有读书的场景。在十七回里也有这样的话:“贾政近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很明显,贾政虽然嘴上嫌弃贾宝玉的“歪才”,心里还是赞赏的,所以拿出来在门客面前显摆;更何况七十五回里贾赦的话彻底说明了贾宝玉是否读书根本不重要:“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既然读不读书不是矛盾的重点,那么矛盾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在封建社会里,婚姻的第一个作用是用来联姻,稳固盟友;第二个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林黛玉显然都不如薛宝钗。然而贾宝玉深爱的却是林黛玉,即使贾宝玉的懦弱性格使得他不敢为林黛玉说话,也不敢说明自己的爱情,但是他心里最后的底线就是不妥协———即使没有勇气反抗,也坚决不妥协。即使被蒙混过关地娶了薛宝钗,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出家的背影。在这个矛盾中,贾宝玉不会妥协,而贵族阶级更不会妥协,这就形成了彻底无法解决的矛盾,造成了人物和自身本来应该所处的阶级必然的决裂。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子,本来已经是贵族阶级的顶峰。然而一夕之间,原本爱戴的父亲莫名其妙地去世,一夜之间他突然什么都失去了。原本还以为可以依靠的母亲匆匆改嫁改了篡位的叔父,虽然有叔父的许诺可以继续做继承人,但是在这场宫闱斗争中,哈姆雷特王子的身份已经名存实亡。到了后来,他不仅知道了父亲被害的真相,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场巨变将他踢出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轨迹,他无从妥协——无论是必须复仇的重任,还是叔父虎视眈眈的威胁,都确定了他除了反抗就是路一条。他不得不做连自己都厌恶的事情,一边杀对手,一边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哈姆雷特的装疯卖傻,除了为了自我保护,恐怕也是为了自我麻醉,只有“疯”的状态可以令他逃避自我的谴责与怀疑吧。

物质上深陷其中的贵族阶级,精神上对贵族阶级的自我认同,性格上的软弱和无可调和的矛盾,令贾宝玉和哈姆雷特陷入同样的悲剧命运——既无法逃离也无法融合,只能试图拉着头发离开地球,最终走向出家或者亡这样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而这种种软弱与矛盾方才是真实的人性的展现,贾宝玉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人物也正因为这样真实而无奈的悲剧色彩形象生动、永存于文学史册之中。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吴婷琳.亦谈《红楼梦》之悲[J].文教资料,2007.12:15,16.

[4]陈玉苹.生命意义的失落与救赎——论哈姆雷特与贾宝玉的形象意义[J].求索,2007.9:194,154.

[5]吴春红.审美意象的隐喻性构建与理解——关于《哈姆雷特》与《红楼梦》中的意象对比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5):66,68.[6]

原载:《文教资料》2011年12月号下旬刊

作文:我看贾宝玉

宝玉对香菱、平儿的爱护,希望她们不遭受那些不知疼惜女孩的人的糟蹋才好。希望那些美丽的女子都活得好。他为香菱的身世可惜为这么好的一个女孩服侍一个混世魔王痛心。同样为平儿的伶俐感叹,也为贾琏之好色*逸为平儿不平。

如果不是生活在那种女人毫无地位的社会,我想曹雪芹不会把宝玉写成天生极重女极轻男。如果香菱、平儿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宝玉肯定是很高兴的。但他一定也是爱她们的,同样希望自己有在她们面前尽心的机会,那是出于本能的对美的接近的渴望,本能的温柔,本能的爱。

在那个腐败成风,虚伪横行,到处都是假惺惺的人情经济,开口要恭维逢迎,写文章满口圣贤实则欺世盗名,做事要八面玲珑的社会,像宝玉这种人大概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他有一颗纯洁的充满爱的心。他希望这个社会是处处温情,公正的,但他的梦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行不通的。

所以他不通世务,不喜上学,不喜做那些世俗文章,整天就混在女孩堆里。只愿那些姐姐妹妹永远不散,直到他了,化成灰烬被姐妹们的眼泪冲走了才好。

并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买宝玉的帐。

很多人喜欢写龄官画蔷的那一回,喜欢龄官

宝玉见龄官在地上画“蔷”很是好奇,后来知道那“蔷”字代表贾蔷。又是一片痴情,宝玉很是感叹,他对这种美好的感情是以赞叹的眼光看的。尽管宝玉是尊贵的“宝二爷”贾蔷、龄官不过是贾家的仆人,龄官对宝玉冷冷的,她心里只有贾蔷。

以致宝玉回去对袭人说:我以前竟错了,原来你们的眼泪我竟不能全得,从此以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袭人又当他说些痴顽话,并不理他。

爱与被爱是很幸福的。那些美丽的女子在那个社会只有被糟蹋,宝玉想爱护他们。由于自小就被姐姐妹妹服侍,他愿天下的女子都和他生活在大观园里才好!

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不能把所有的爱全得,他也接受了。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的归宿,又何尝不好呢?宝玉不但善良,还是个随时会变通的人。世上并不只有他一个男的,也并不只有他自己才懂得怜香惜玉!

只要每个人过得好,守不守着他不是最重要的。但他也不会因为那女子不能守着自己就不再去关爱他。宝玉对女性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他善良的本性下,他不会去强求别人。

其实宝玉有黛玉一人守着他就够了。黛玉也并不能理解他那颗博爱的心。但当时没有比黛玉更理解他的人了。

宝玉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不是他的社会。他纵使有社会理想也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不问时事。所以他那句“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俩的”是可以理解的。这个社会他根本拯救不了。

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明的社会,我想他不会这么消极对待时事的。我只愿世界让他统治着才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爱,这是最重要的。他天生的才华横溢头脑聪明还在其次。

虽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不通世务,我却看到一颗自由的心,一颗有着美好理想的心,我也感受到曹雪芹那颗伟大的心,充满了爱。充满了抱负,社会却豪无他的容身之地。

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也有一颗充满柔情的心。人类本是为爱而生,世界本应为爱和柔情统治,当世界走上这个道路,它的最终归宿,当是无为而治,不需要统治,不需要 ,没有国家,没有围墙,有的是宽容和理解,有的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