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伦逸群是夸谁-绝伦逸群出自哪里
1.《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性格描写有何不同?
2.诸葛亮人物点评四字成语
3.谁能告诉我关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资料?
4.关羽是很多古代武将所敬仰的对象,真实的关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5.哪一人最被曹操痛恨,一家老小都被孟德赶尽杀绝?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性格描写有何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 。~~~~(>_<)~~~~ (那个复制我答案の人,我跟你拼了)
:-(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の,5555555555
诸葛亮人物点评四字成语
1. 诸葛亮人物评价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 诸葛亮人物评析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发明家、科学家,蜀汉丞相。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谥曰忠武侯。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
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襄樊隆中务农。
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
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
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
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
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
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诱骗至曹操辖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
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
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
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
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
3. 诸葛亮评价的成语诸葛亮评价的成语:1、鞠躬尽瘁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例句:臣只有一片愚忠,~。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2、神机妙算拼音:shén jī miào suàn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出处:《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李贤注:“智算若神也。”例句:(周)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吾不如也。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3、足智多谋拼音:zú zhì duō móu释义: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例句:~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人物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 三国演义人物特点4字成语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周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脾气不太好,好面子,自负,冲动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无谋 之辈,只是有时情感压过了理智而已.他解危的人物是刘备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魏延:勇敢,胆大,反复,狡猾.姜维:忠义,有谋略,忠君.。
5. 诸葛亮人物评价1、(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译文: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2、(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译文:苏轼评价: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
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2、孔明择妇
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谁能告诉我关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资料?
曹操: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
司马炎:虽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貌似他没什么能耐,在三国中纯属龙套角色……(如果这是作业,那你们的老师太没水准了,居然还要分析这个龙套……)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在三个霸主中算能打,曹操称他为天下英雄,不过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本领,军事上十分窝囊,早期浑浑噩噩没有闯出什么名堂,最后也是败亡于军事上。
关羽:忠勇义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是却号称“武圣”,砍无名小将是他的专长,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飞:勇猛却莽撞、粗暴,但是偶尔细心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一条心,未能出战彝陵实在是遗憾……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鞠躬尽瘁,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
庞统:虽与诸葛齐名,境遇却十分凄凉,不是得不到刘备重视,而是得不到作者重视……在诸葛亮的光辉下,庞统悲惨地沦为华丽的龙套……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坡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武力勿庸置疑。至于品德,自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而且为人刚正耿直,刘备有这种人追随真是三生有幸……
孙权: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周瑜:《三国演义》中他心胸狭窄,嫉恨贤能,其实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也许周瑜最恨的不是诸葛亮,是罗贯中才对……
张郃,魏国名将c早先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后归曹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诸葛亮伐魏时,他率兵追赶,被诸葛亮用伏兵射杀于木门道中。
夏侯渊,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敦族弟,与曹操本是同族,勇力过人。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为他顶罪,曹操又设法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为人颇重义气,有一年饥荒,夏侯渊为了养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弃了自己亲生儿子。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一直追随曹操左右。曾随曹操平定庐江雷绪,于潼关攻马超、韩遂,战功较多,封为博昌侯,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军攻打汉中,被老将黄忠用计袭杀。
刘禅,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得诸葛亮器重,升为参军,刘备临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建兴六年(公元二二九年)违反诸葛亮的命令,未在街亭当道驻扎,被魏将张?打败,失了街亭,蜀军被迫退军汉中。被诸葛亮以违犯军法之名斩首。马谡那年,只有三十九岁。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人。汉灵帝时为中军校尉,领导皇宫禁卫军,灵帝后,他带兵进宫杀尽了宫中宦官。董卓控制国家大权时,他从冀州发兵讨伐董卓,成为诸侯军的盟主,在诸侯混战中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兵将最多的豪强。但在与曹操决战时,因不听谋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击败,不久病。
关羽是很多古代武将所敬仰的对象,真实的关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羽狂妄、轻敌的人,在每一场的战斗中都会感觉自己是能够胜利的人。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竟然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旁人不知。特别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东吴陆逊的一封卑辞赞美的信,竟骄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荆州的后防重兵。然而就是由于过去轻辱刘封,加上旁人?将军以关公为叔,奈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的挑拨,使刘封心生怨恨,见不救。
然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人。究竟是不是关羽所为暂且不说,即使是他做的,单看这几个地方的位置就有点尴尬。第一个是东岭关,这个地方在汉代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个是洛阳,洛阳在许都的西北方向。第三站是汜水关,在洛阳的东南方向,有走回来了。第四个是荥阳,就在汜水关旁边。
再者斩颜良,诛文丑的人。斩颜良是真实的,而且在整个还是整个汉末三国里唯一的阵前斩将。在真实的历史战斗中,是很少有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大将阵前单挑的,也很少有大将被斩记录,关羽斩颜良可谓是三国唯一战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羽的形象,在全球都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从广为人知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到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那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是戏剧和评书里最受欢迎的人物。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哪一人最被曹操痛恨,一家老小都被孟德赶尽杀绝?
在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语中,罗列了战斗力前二十四名的武将,是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锈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从这份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蜀汉的“五虎将”均排在前十名。
实际上,在正史中,当年的蜀国并没有“五虎将”这种说法。之所以罗贯中先生在书中写“五虎将”,多半是因为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将关、张、黄、赵、马写在一块,纳入《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里。马超在《三国演义》里虽然戏份比较少,但关于他的描述无不是浓墨重彩的。
马超是西凉军阀之后,十七岁的时候就已成为偏将军。西凉地区民风彪悍,所以,马超是一位典型的、充满阳刚气息的勇将。
在小说中,马超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战分子。在与许褚单挑时,因为身上的衣甲沉重,干脆脱光衣服与许褚酣战在一起;在与张飞夜战时,命人在周围点燃火把,两人足足缠斗了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按理说,以马超的实力,当属各路诸侯都想纳入帐下的人才。尤其对于爱才的曹操而言,马超这样的勇将可是凌驾于“五子良将”之上的人才,就算不能像对关羽一样对马超极尽礼遇,也该给予这位武将最起码的尊重才对。
然而,曹老板却与马超不对路子,两人就像天生的仇敌一样。
曹操将马超的老爹、兄弟、妻子儿女全部杀光,诛灭马超三族,甚至,还发出了“马儿不,吾无葬地也”的喟叹。这可不是演义中杜撰的情节,而是《三国志》里记载的史实。
“曹公西征,与超等战於河、渭之交,超等败走。超至安定,遂奔凉州。诏收灭超家属。超复败於陇上。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诛超妻子。”
建安十六年,曹老板打算将势力发展到关中地区,于是,便派夏侯渊与钟繇率兵攻打关中。韩遂和马超认为,曹操虽然名义上征讨关中,但多半是假道伐虢之计,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了防备曹操,韩遂与马超与关中地区的诸将举兵反叛。
结果,曹老板技高一筹,早就设下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离心离德,以至于,马超于潼关一败涂地。马超落败后,早已入朝为官的马超之父马腾遭了殃,第二年曹操便找个借口将马腾一家二百多口人杀了个精光,夷灭三族。因马超的妻儿与马超在一起,这才躲过一劫。
为了给亲族报仇,马超与陇上与官兵又打了一仗,结果再次落败。到了建安十八年,姜叙与杨阜于卤城举事,马超闻讯立即挥师讨伐卤城。然而,马超刚刚离开冀城,曹操便劝降了城内的梁宽、赵衢,兵不血刃地夺走了冀城。夺城还不算完,曹操还命人将城门锁,待马超归来后当着马超的面,在城楼上杀掉了他的老婆孩子。经冀城事件后,马超的身边就只剩下弟弟马岱了。
“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马超带着部将庞德和弟弟马岱,带着仅剩的十几骑跨越秦岭,投靠了汉中地的张鲁。马超是当世罕见的将才,所以,张鲁盛情款待了马超,希望马超能在自己手下做事。张鲁给马超开出的条件可谓相当优厚,“都讲祭酒”,可以说,这一职位在汉中一带除张鲁之外马超是绝对的一把手,位高权重。为了让马超与自己同心同德,张鲁还决定收马超为女婿,将女儿嫁给后马超。
原本马超能得到张鲁的信任,偏偏在张鲁旗下担任部将的众人觉得马超的加入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便在张鲁面前极尽诋毁之能事,说马超这种家伙不孝顺父母,导致全族被杀云云。张鲁本就是个立场不坚定的主公,他见马超一家绝,觉得马超这小子“不爱其亲,焉能爱人”,于是,便收回成命,不再提收马超为女婿这件事了。
“三人成虎”的情况在张鲁身上重现,马超也意识到张鲁绝不是值得效忠的主公,认为他“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既然在张鲁的集团找不到工作,马超干脆远走高飞,联络到益州地区的刘备。马超离开后,张鲁立即扣押了马超的小老婆董氏和他的儿子马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讨伐张鲁,在阳平关击溃了张鲁的主力军,张鲁不得不拱手而降,成为曹操麾下的镇南将军。张鲁果然像马超预想的那样,是个不足与谋的竖子匹夫。为了讨好新上司,张鲁不但将原本许配给马超的女儿嫁给曹操的儿子曹宇,还将马超的小老婆董氏和马超的儿子马秋送给了曹操当见面礼。
马超的小老婆曹操自然不感兴趣,随手就将她送人了。至于马超仅剩的儿子,曹操交给张鲁自行处置,试探他的忠心。张鲁本就不在乎马秋的活,见曹操试探自己,于是,便爽快地将马超家最后的香火给掐断了。
“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曹操三番两次地刁难马超的家人,以至于,到了马超投奔蜀汉时他的亲人只剩马岱一人了。马超在章武二年身患重病,在病榻上给刘备修书一封:“我马家总共有二百多号人,均被曹贼斩尽杀绝,仅剩我和堂弟马岱相依为命。希望在我后,主公能将马岱当成我马氏一族的继承人。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唯一的念想旨在这支最后的香火上。”
马超四十七岁病故时,就凭空出现一个儿子马承继承了他生前的爵位。
所以,结合史料来看,马承极有可能是马超堂弟马岱的儿子,只是因马超的两个儿子均被杀,所以,被过继给叔父而已,在历史上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毕竟,马超在“临没上疏”时已行将就木,在这时生育子嗣的可能性不大。很多人猜测马承是马超早年所生的儿子,这亦是不合逻辑的,若是如此马超也没必要在临终遗言中提到“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了。
说起来,马超的生平着实有些惨,以西凉马氏的背景来看,他是当时最有资格跻身诸侯的势力之一,比草根出身的刘备等人起点高得多。然而,马超辗转征战半生,家人都因他与曹操的仇隙横,到最后只得在蜀国寄人篱下。虽然,刘备给予马超高官厚禄,但马超却没什么实权。在蜀汉内部,他的地位仅得到寥寥几人的肯定。
这其中,关羽曾对马超所获得的待遇不满,诸葛亮特地修书一封化解两将之间的矛盾:“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虽然这封书信夸赞了马超的能力,却是为了突出“髯之绝伦逸群”,明显是为了敷衍关羽而已。
那么,一向礼贤下士的曹操,为何会揪着马超不放,非要将其抄家灭族,而不是将其纳入帐下呢?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给出了解释:曹军和西凉军乱战期间,曹军溃败。在西凉军追击时,有人在军队里大喊:“穿着红袍那家伙就是曹操!”曹老板听罢,连忙将袍子解下,混入人群中。谁知,西凉军中又有人叫喊:“有大胡子的那人就是曹操!”曹操闻言,连忙用贴身佩刀割掉了胡子。马超目睹了这一切,指挥道:“剃光胡子那人就是曹操!”曹操彻底慌了神,连忙用布将下巴裹得严严实实。
慌乱中的曹操慌不择路,被马超一骑赶上。曹操身边的部将见马超杀来,纷纷四散而逃,丢下了惊慌失措的主公。马超手持长枪怒道:“曹操休走!”说罢一枪戳了过来。幸亏曹操机灵,靠大树绕开了马超的刺击,并使马超的长枪刺在了树干上。在马超拔出长枪继续追击时,曹洪及时救主,这才救下了曹操的老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