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而行-直道而行作文
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反映了什么马克思原理?
2.厉廉隅-“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该如何理解?
3.《书信鉴赏·家书·与侄千之》注释与鉴赏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反映了什么马克思原理?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大意是:君子不贪心就不被外物所役使,就可以走直道。
君子:有好品德的人。
寡欲:指克制过度的欲望。
则:就。
役于物:被外物所役使。
语出北宋司马光的《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相关文句是:“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君子不贪心就不被外物所役使,就可以走直道,小人不贪心就能谨慎处世,节省用度,使罪祸免除,家庭丰裕。
司马光认为,具有好品德的人都有俭朴的作风,而好的品德正是从俭朴中产生出来的。司马光所说的道理,已为古今许多事实所证明,今天仍值得人们重视。
厉廉隅-“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该如何理解?
出自《马文升,字负图》,“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意思就是“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
原文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鐩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书信鉴赏·家书·与侄千之》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家书·与侄千之》注释与鉴赏
宋·苏轼
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①。万事委命②,直道而行③,纵以此窜逐④,所获多矣。
因风寄书,此外勤学自爱。近来史学凋废,去岁作试官,问史传中事,无一两人详者,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
[注释] ① 司马君实与叔兄弟: 指司马光和苏轼、苏辙兄弟。② 委命: 指听任命运支配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③ 直道而行: 按照正直之道行事。④ 以此窜逐: 指因反对变法而遭贬谪。
[作者] 见《答谢民师书》作者介绍。
[鉴赏] 东坡禀性,可以“独立不惧”“直道而行”八字概括。而所谓的“独立”、“直道”,即意味着以身许国,不由利益所左右,不为潮流所蛊惑,不屈不挠,矢志不移,坚持理想,固守信念。但这在风云变幻的宋代政坛,又何其难!宋代中叶,变法与守旧,改革与维持,两种思想交锋激烈,两大阵营争斗异常。东坡虽属旧党,然又赞成变法派的某些做法,敢言敢行,磊落光明,却是两头不讨好,处处受打击。在这封信中,东坡只是估计到自己因此被“窜逐”的可能性,但此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种“窜逐”竟成伴随他后半生的家常便饭。哲宗朝,他在一月之中竟被三贬,最后被贬到当时被认为必无疑的蛮荒瘴疠之地——海南岛。“独立”、“直道”确实使东坡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却也把东坡的人格力量留给了历史。尤其他在最困难时,那种越发恬淡超拔,不改初衷,却又关心国家的志士形象,长远地留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