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乖命蹇不自由什么意思-时乖命蹇的意思
1.纳兰容若的信念
2.萧红《呼兰河传》:被封建礼教吞噬的人性
3.观察莲花的曰记
纳兰容若的信念
纳兰性德的挚友曹寅写过这样两句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出身名门贵族,他的父亲明珠是权倾朝野的宰相,官阶从一品,位列文官之首;他本人更是一路春风得意,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成了二甲进士,后来被授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出人扈从,显赫无比,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一直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和倚重。他天资早慧,英才艳发,是清代成就卓异的词人,曾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在他生前就有刻本问世,产生过"家家争唱"、"传写遍于村校邮壁"的轰动效应。
纳兰公子是一个长于思索、心事很重的人。他的师友回忆说,年少时,由于未经世事的磨炼,他闲谈天下事常常是无所避忌的;及长,阅历增多,沧海惯经,就逐渐地成熟、老练了,"料事屡中,不肯轻为人谋","或问其世事,则不答,间杂以他语。人谓其慎密,不知其襟怀雅旷固如是也"。他酷爱诗词,日常行止交游,每有所感,总要通过吟诗填词来抒怀寄兴,习惯于运用文学形式以尽倾积愫,吐露衷曲。这应是《饮水词》的一大特点。但是,正如曹寅所慨叹的,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透过那些清词丽句来洞见作者的深心,深刻悟解其背后的底蕴。
当然,他的一些知心朋友、莫逆之交,对此还是早有洞察的。纳兰的挚友,长他三十二岁的严绳孙说,公子辞世前一个多月,为他返回江南无锡饯行,座上并无他人,相与议论生平之聚散,人事之终始,备极恳悫;语有所及,往往怆然伤怀。两人执手握别之际,看当时纳兰的神情,似乎有所不能释然于怀者,却又没有径情直述,梗塞着一种难言之隐。他还谈到,在日常生活中,纳兰公子总是惴惴然,存在着临深履薄般的忧惧。
其实,这种心曲,只要认真研索他的诗词作品,不难看得一清二楚。有人统计,在现存三百多首词中,"愁"字用了近百次,"泪"字、"恨"字也都出现过几十次;此外像"断肠"、"无奈"、"伤心"、"怆怀"、"无意绪"、"可怜生"、"冰霜摧折"、"芳菲寂寥"等,几乎是开卷可见,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而哀怨的情思,宛若杜鹃啼血,声声凄切;即便是一些情辞慷慨、奋袖激昂之作,也问杂着变徵之音,流露出沉痛的人生空幻之感。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自然肠欲断,何必更西风!
余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
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
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华亭鹤唳。
一般地说,这种悲观厌世、空虚苦闷的心理状态,应该属于那种孤臣羁旅、迁客流人。没有经历过坎坷崎岖的颠折,危身灭门、破国亡家的奇祸的,很难获得这种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而纳兰性德,当然是与此毫不沾边的。
他的祖辈跨着野性难驯的征骑,冲出丛林莽原,驰驱南北;他的躯体里流淌着一个勇武僳悍、劲健雄强的游猎民族的血液;
他出身于钟鸣鼎食、裘马轻肥的天潢贵胄之家,自幼生长在温柔富贵乡、烟柳繁华地,薰沐在绮靡金粉的环境里,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紫舞红翻;
他是八旗子弟中的凤毛麟角,中华大地上新一代的佼佼者,在飞黄腾达的锦路鹏程上,受到时人的敬重,父母的珍爱,天子的赏识;
他在世人眼中是典型的幸运儿,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功名冠冕,安富尊荣,举凡常人所向往、所企盼、所追求的,他几乎全部都拥有了。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富有戏剧性地产生颓唐的心态,发出哀婉凄切的心灵悲歌,词作以长愁伤感闻名,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这种奇异的生命现象,实在是令人诧异,难于索解。
清代学人杨芳灿在《纳兰词序》中分析:"先生貂珥朱轮,生长华朊,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年之不永,即兆于斯。"诗人芑川对此也曾发出过疑问,并试图加以诠释:
为何麟阁佳儿,虎门贵客,遁入愁城里?此事不关穷达也,生就肝肠尔尔。
其然,岂其然乎?
西人有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如果我们把"生就肝肠尔尔"理解为性格特征的话,那么,可以说,正是纳兰性德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他的独特的个性及其内在思想冲突这内外两方面,造就了他的凄婉的悲剧品格。
纳兰公子是吸吮汉文化的乳汁长大的,自幼深受儒家学说的浸染,抱定了立德立功、显亲扬名的宏图远志。他同中国历代的读书士子一样,沉酣在"学而优则仕"的迷梦里,在"闲庭照白日,一室罗古今。偶然此楼栖,抱膝悠然吟"的环境和心态下,俨然以诸葛孔明自居,留心当世之务,不屑以文字名世,只待知音举荐、圣主赏识,然后一展鸿才,"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他想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然后功成不居,解佩出朝,退居林下,彻底实现一个政治家的人生之旅。为了使夙愿得偿,他清介自持,刻苦向上,虽然身处贵盛之家,而闲斋萧索,庭院寂然,户外没有登门进谒的趋奉之勤,内庭没有裙妓、丝管、呼卢、秉烛之游。每当夙夜寒暑,晨昏定省之余,他总要抓住片刻闲暇,游心于翰墨、寄情于艺林,并能撷其英华,匠心独至,表现出高雅的襟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也充分揭示了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成员所特有的勤奋精神和进取心态。
但是,实际上却是事与愿违,他所面对的现实,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如同他的最知心的朋友顾贞观所说:"所欲施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意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纳兰自己也是这样说的: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坤,问汝何事,浮名总如水,判樽前杯酒,一生长醉。
那么,这种状态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原来,康熙皇帝出于对纳兰公子的赏识,以其出身于勋戚之家,又有超人的资质,一照面便对他倍垂青盼,把他留在自己身旁,视作心腹,擢为侍卫。而且,一任就是十年,直至公子病逝。对一般人来说,有幸成为天子宠臣,目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真是无比荣耀,无尚尊贵,求之不得;可是,纳兰却大大不以为然。他十分清楚这种职务的实质: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大汗的侍卫由其家丁或奴仆充任,担负保安、警卫事务;后来虽然改由宗室、勋戚子弟担任,但其性质仍是司隶般的听差,在皇帝左右随时听候调遣,直接供皇帝驱使,具体负责宫庭宿卫,随驾扈从。
在纳兰心目中,当侍卫,入禁庭,实无异于囚禁雕笼,陷身网罟。他在《咏笼莺》的五言律诗中,借咏物以抒怀,可谓凄怆怅惋,寄慨遥深。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黄莺别号"金衣公子"。享用着锦衣玉食,却戴着金枷银锁的纳兰公子,引"笼莺"以自况,真是最恰当不过了。你看这个莺儿,遍身绮羽,食以香谷,罩以雕笼,整天蹦蹦跳跳,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既无冻馁之虞,又不愁惨遭弹丸的袭击,表面上看去,真是富贵安逸,令人艳羡。它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是身心自由--它不能像其他同类那样任意地飞翔,自在地鸣啭。
因此,它的内心是十分苦闷的,"栖栖"二字,透出了端倪,可见那种蹦跳不停的举动,并非由于心情振奋,而是栖栖惶惶、焦躁不安的表现。"何处"一词,是说它原本不在这里,并非笼中固有之物。颔联中的"有心"、"无计",写黄莺栖惶、焦躁的缘由,表明矛盾的所在,里面透露着一种蓄势,一种期望,一种新的觉醒:要冲破梦幻,面对现实,要勇于抗衡,争取自由。颈联写黄莺心灵的跃动,写它想望、向往着"翠幕"外的广阔天地,歆慕初春时节上下翩飞、呢喃细语梁问的紫燕,艳羡筑巢、饮露于高梧之上的桐花凤。而这一切,在它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幻想。尾联以冷语作结:空有同样的羽翼,空对浩渺的苍冥,最后只能在雕笼中默默地吞声饮恨,郁郁以终。
如果说,这还只是情辞微婉的拟托,那么,他的《拟古诗》则是愤懑直陈了:
我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
一开板就毫不隐讳地申明:我本是散淡、落拓的人,寄倜傥于天地,不想受到任何形式的拘束,因此,对于樊笼厌恶极了。可是,时乖命蹇,造化欺人,最后还是变成了"华亭鹤",反因荣名羁绊而受尽拘辱。古人有"人生在世间,贵乎得所图。问渠华亭鹤,何似松江鲈"的诗句。"华亭鹤"与"松江鲈",都出在上海的松江,这里面各有一个典故:晋代陆机为奸人所谗,l临刑前叹日:再想听听华亭鹤的叫声,做不到了!而同时代的张翰则知机在先,他以想念故乡的鲈鱼味美为由,毅然挂冠,归隐吴中,从而避开残酷政治的风险,得全性命于乱世。从纳兰所引据的故典中,不难窥见其悔涉仕路、误陷牢笼的隐衷。
悔也罢,误也罢,其实都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像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纳兰所面对的同样是无法扭转的命运,在皇帝的长拳利爪之下,他的人生道路是不属于自己的。
再联系到远处穷荒绝塞的吴兆骞和身边的顾贞观、陈其年、严绳孙、姜宸英等一时佳隽的凄苦处境,更令他感到失望与伤感。他对现实中英才不被赏识而庸才、蠢才却能飞黄腾达,且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极端悖理的世象,感到由衷的愤慨。在写给顾贞观的《虞美人》词中,发泄了他的强烈不满: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黄九"、"秦七"即宋代的著名词人黄庭坚和秦少游,这里代指作者与顾贞观。眼看着一群鸡犬飞升天界,而他与顾贞观这样的旷代奇才却自甘坠入地狱(泥犁)。"瘦狂"与"痴肥",比喻仕途上失意与得意。"诸公衮衮向风尘",意谓那些得志者登高位,握重权。杜甫有"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之句。这里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嘲笑与抨击,对那般禄蠹、官迷则投以极端轻蔑的目光。
由于他的现实处境与心灵追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身心两造经受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是现实与理想的背离,他有理想,有憧憬,有追求,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对于人生道路做出自己的选择,却又百不偿一,一切都不能尽如人意,好像命运专门与他作对,最后因难堪命运的残酷摆布而灰心绝望;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生就肝肠"亦即人性、个性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冲突,他天性萧疏散淡,渴望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个性十分鲜明,结果却是不但活动的范围和时间的支配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且,必须极力掩饰自己的七情六欲、至情至性,一言一行都要唯皇帝之旨意是从,不允许有半点含糊、半点疏漏,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这种苦况,在他写给知心朋友张纯修的信函里作了露骨的披露:
鄙闲,近苦鹿鹿。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慧男子锦心绣肠。仆本疏庸,那能堪此!
在写给"忘年交"严绳孙的书简里,谈得更加充分:兹于廿八日又扈东封之驾,锦帆南下,尚未知到天涯何处,如何言归期耶!汉兄(指吴汉槎)病甚笃,未知尚得一见否?言之涕下。弟比来从事鞍马问,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灰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县。
把这些发自肺腑的倾吐内心衷曲的私人信函,同他那些或婉转其辞、或直抒胸臆的诗词作品结合起来读,纳兰心事就不难窥见了。
李后主早就说过了:"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身为皇帝的侍从,纳兰在随辇出巡、宦游南北中,少不了要旧迹寻踪,追怀往古,这同样为他带来了诸多的感慨。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驾抵达吉林,来到了松花江(旧称混同江)畔,当年这里原是一片古战场。入关之前,女真族在统一过程中,建州、海西、野人诸部互相残杀,彼此并吞,拼命争夺,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心灵创伤。诗人触景伤情,一时百感丛生,情怀怆楚,写下了一首《满庭芳》词: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词的上阕开头五句写景,把象征性的古战场--龙堆展现在读者眼前:鸦飞雪上,马跃冰河,惊风掠地,亡灵夜泣,"一将功成万骨枯",极写其萧索、肃杀之惨象。"堠"指战争中留下来的嘹望敌情的土堡或古代记里程的土堆。"龙堆"原在西域,这里泛指边地的古战场。磷火俗称鬼火,"阴磷"喻战的鬼魂,唐诗中有"战鬼聚阴磷"的诗句。诗人接着抒发感慨:本要效法东晋的祖逖,中夜闻鸡起舞;可是,这里悄无人迹,根本就听不到荒鸡乱鸣。言下之意是纵有一片报国情怀,也无由实现,徒增感喟。只好暗暗吹起金笳,同样令人悲不自胜,涕泪沾衣。
下阕全是议论,从兴亡的梦幻中体现人生之悲慨。语调低沉抑郁,寄怀深远。诗人喟叹古今兴亡,有如棋枰翻覆、蛮触争雄,无论为胜为负,都是转眼成空,体现了历史的虚无,人生的空幻。"蛮触",蜗角中的两个小国,为争地而兴战,语出《庄子》意谓双方所争者小,原无实际意义。留下来的不过是断碑残碣上几行记载,掩映于斜阳之下,而悠悠岁月已经随着混同江水流逝,再也不能复回了。
这次出塞巡行,曾经到过松花江畔的大小兀喇,在返回的路上,还凭吊了辽宁开原的战略要冲龙潭口。这两处距离纳兰的祖居地都不太远。他的先世为海西女真叶赫部。后来,海西各部陆续被努尔哈赤统率的建州女真所剿灭。纳兰的曾祖父金台什是叶赫部的首领,老城陷落后拒绝投降,纵火自焚未果,努尔哈赤下令将他绞。六十几年过去了,现在,金台什的当侍卫的曾孙,正扈从努尔哈赤的当了皇帝的曾孙来到当年海西女真故地,为兴为废,为主为奴,心中自然不胜沧桑变幻之感。且看他的《浣溪沙·小兀喇》和《忆秦娥·龙潭口》:
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词中寄寓了无边的感慨。山下追奔,城头喋血,最后胜利究竟属于谁呢?还是"莫将兴废话分明"吧。"兴亡满眼,旧时明月",绝非泛泛之言,它使人想到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照临的"故国"、"空城"。早年恩怨,记忆犹新,其间自有一番-b折骨惊的沉痛。只是为妨触忌,未便直言,不得不寄幽思于隐掩之间。
看得越多,也就会想得越多,不能不令纳兰公子感悟人生的多故,世事的无常。退一步说,纵使往昔的部族间的兴亡之恨已经淡漠了,那伴着刀光剑影,充满血腥气味,为争权夺位相互残杀的惨酷的家族史,总该深深地留存在纳兰的记忆里,像团团乌云一样,遮蔽着他的心扉,令他怵目惊心,不寒而栗。
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外祖家的朝荣夕悴,盛衰相循。外祖父英亲王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从十五岁开始即随父出征,出生人,屡建勋劳,战功卓著,成为后金统治集团中权位极高的主旗贝勒之一,拥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谋略,一味恃功自傲,暴戾蛮横,后来,被顺治皇帝勒令自尽,子孙夺去爵位,削除宗籍。一番腥风血雨,刮得月暗星沉,转眼间,富贵就成了梦幻。如同孔尚任在《桃花扇》里所写的:"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如果说,这些都是陈年旧账了,"老皇历翻不得",那么,眼前的又怎样呢?更是令他心惊肉跳。他时刻为其父亲的险恶处境而忧心忡忡。纳兰性德最清楚不过了,康熙皇帝驾驭权臣的一贯策略,是当某一派系势力过于强大时,就立刻蓄意扶植与之对立的派系,以保持朝廷权力的均衡,便于自己操纵控制。权臣鳌拜炙手可热,飞扬跋扈,他就扶植索额图;待到索额图恃功自傲,尾大不掉,他又转而扶持明珠;而当明珠权势陡增,朝臣竞相趋附时,他又去扶植台下的僚属予以牵制。明珠的最盛时期,是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当时被康熙皇帝倚为股肱重臣;但随着变乱平息,他的辅佐作用已经逐渐弱化,特别是因他位高权重,日渐为天子与群臣所忌,眼睁睁地看着已经陷进"烹狗藏弓"的魔圈里。而明珠自己,却欲令智昏,全然不知收敛,依然货贿山积,宾客盈门,结果激起政敌不停地攻讦,有的甚至奏请皇帝,立刻将他处斩。
"荣华及三春,常恐秋节至。"这使得纳兰公子忧心如捣,夜不成寐。果然,公子殁后不出三年,他的父亲就在激烈党争中塌了台。
纳兰性德绝顶聪明,而且极度敏感,极度清醒,这使得他时刻处在生命的煎熬之中,心境没有片刻的宁贴。他惶悚惕惧,谨言慎行,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致灭顶之灾。
对于中国古籍《韩非子》,他了如指掌。大政治家、思想家韩非,根据切身体察和总结他人的经验,得出了君王最难相处的结论。在《说难》中他列举了七种足以造成"身危"--杀身之祸的情况:
事情总是由于保密而成功,因为语言的泄漏而失败。未必是说者自己泄漏了什么,只是说者无意中道破了君王隐秘的心事;
君王表面上做出了一件事,实际上是利用它作幌子来达成另一个目的,说者不仅知道他表面上做的事,还洞悉他这样做的真实目的;
说者成功地替君王筹划了一件异常的事情,而另外一个人并未参与其事,却私下里猜测到了,致使事情泄漏了底细,君王一定认为是说者自己有意泄漏的;
君王对说者的亲密程度、信用程度还没有那么深厚,而说者讲出极知心的话语,即使有幸得以实行,取得了功效,也会因为并非其亲信而被忘记,如果因未得施行而遭致失败,君王则疑心说者是有意坑陷他;
君王有了过错,说者明言礼义以责其失德;
在君王正洋洋得意而自以为功的时候,你给点明了,似乎预知其计。
勉强劝说君王做他所做不到或者不肯做的事,强力制止君王不肯罢手的事。
紧接着,韩非又列出面对君王无法处置的八个难题:你和君王议论他的大臣,他就会认为你是在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
你和君王议论某某小臣有才可用,他便认为你企图窃取、盗用属于他的权力;
你和他谈论他嬖爱的人,他会以为你要倚君王之所爱做靠山;
你和他谈论其所憎之人,他会认为你在试探君心;你在君王面前,说辞直捷简易,他以为你不明事体,愚钝不堪;
你若是辞辩广博,口若悬河,又会嫌你繁复琐碎而加以弃置;
你如果简略地陈述己见,会说你怯懦而不敢尽言;你若是把考虑到的问题广泛而尽情地和盘兜出,又会说你单野而侮傲。
真是:"反贴门神左右难"--怎么做也不得好。
康熙皇帝虽然号称英主,但赋性雄鸷,足智多谋,喜怒无常,恩威莫测。对于这一点,作为身边的侍从,纳兰公子从里到外看得透亮。在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主子面前,即使是老成练达的"官油子",也会感到捉襟见肘,穷于应付;更何况纳兰这样的性情中人,一介书生。真是苦了他也。在这种情态下,每次出巡扈驾,纵使面对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三春丽景,快绿怡红、芰荷十里的九夏清光,也难以引发出他的游观兴趣,必然是怅触无端,了无意绪。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写道: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如果说,"不语垂鞭"、"无意绪",是直写心境的消沉;那么,水驿山程,客途迢递,新寒雁唳,风雨泥途,则为暗喻"天涯行役"之苦。说是"不恨",其实,字里行间已经充分透露了个中原委。那么,恨的又是什么?西风吹老英雄梦,等闲白了少年头。一种牢骚、怨望的情怀跃然纸上。在那种鸟笼般的侍卫生活环境中,回到朝中人直,日子恐怕更为难捱。这从纳兰的《踏莎行》词中可以看出:"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宫殿里的生活,充满了难言的痛苦,无奈的悲凉,这种孤寂无聊、空耗岁月的侍卫生活,使他感到空虚,感到厌倦。可是,"就中冷暖"却又没处去说,"如鱼饮水",只能自伤、自叹。从这里也可以悟解纳兰以"饮水"二字命名词集的用意所在。
他深悔自己出生在富贵之家,借着咏雪,他高吟:"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酷爱身心自由,渴望摆脱宦海的羁绊,避开险恶的现实,去过清静的生活,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在庭园中特意修建了一座茅屋,并填写一首《满江红》词,借以抒怀述志: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殆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词人说,我修筑茅屋的目的,是为了要过闲适自在、无拘无管、无忧无虑的海鸥般的生活。过去,浮名束身,实在耽误得太多了。其实,那些如烟如梦、覆雨翻云般的仕宦生涯,看穿了也真是没有什么意思。真不如西窗剪烛,纵酒闲吟,雪后观松,雨余种绿,过一番平常人的日子。
当然,就连这"些些"想望,对他来说,也是甜蜜蜜的妄想,不可能兑现。在康熙这位手握王权、口衔天宪的尊神面前,是进既乏术,退亦无方。唯一能够获得解脱的,只有之一途,那样就苦啊,痛啊,忧啊,闷啊,"百感都随流水去"了。
萧红《呼兰河传》:被封建礼教吞噬的人性
当把手中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放下时,我终于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而萧红为何又会是世人眼中公认的才女之一。
《呼兰河传》是萧红为一座小城著写的传记,那里有萧红最爱的祖父,有她最向往的后花园,但也同时存在着众多麻木不仁而又愚昧无知地吃着人的人们。
这本书有三个视角,一个是童年的萧红,一个是正在回忆这座城而写下这本书的成年萧红,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旁观者来看这本书的我们。
三个视角中的呼兰河,凑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下、在封建礼教的残害下,那些愚昧而又麻木的人们的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
01
书一开始就介绍了呼兰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在萧红回忆里的大致样貌。但这些萧红仅仅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着重描绘。反而给一个大泥坑添上了一笔浓墨。
这个大泥坑是呼兰河居民们生活中的调味料,今天谁家的牲畜淹了,明天谁谁谁又掉进去了,像这样的话题他们总是乐此不疲。所以大泥坑的周围隔三差五地总会围绕着一些幸灾乐祸的人们。有些是真心去帮忙的,有些就是纯粹看热闹的,还有一些呢,偶尔也会提提建议。“什么把两边的院墙拆了,什么把墙边中上一排树”, 说来说去,竟没有一个人说用土把坑填了的。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上?这是成年萧红在回忆童年的她眼中的那些事时发出的质问,同时也是对那个年代人们的愚昧无知的一种抨击。
紧接着泥坑趣闻,萧红又提到了一个卖豆芽的王寡妇。她的独子意外淹,但她好像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偶尔想起时,时不时地在大街上或到庙台上大哭一场,但哭完了,依旧回去卖她的豆芽。她没有忘记自己的悲哀,但在其他乡民的眼中,她已然成了一个女疯子。
02
后面的章节中,萧红继续写了呼兰河的一些盛举,像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以及野台子戏等等。呼兰河大部分的盛举都离不开鬼神之说,都凸显了那个时代人的迷信与无知。 尤其萧红所写的老胡家团圆媳妇这个章节,更让人痛恨这些人的愚昧,却也深深地同情他们,因为他们吃着别人,而封建礼教吃着他们。
团圆媳妇,也就是所谓的童养媳。老胡家的童养媳是外乡人,接回来时据说已经十四岁了,其实她只有十二岁,只因为身材比较高大,怕别人笑话,故意谎报了年龄。
在萧红的描述中,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很活泼爱笑的小姑娘,眨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再也看不到了。反而每天都能听到老胡家传来的团圆媳妇的哭喊声。
原来她婆婆家觉得她伤风败俗,一顿接一顿地毒打小团圆媳妇。邻里街坊都认为该打,说这团圆媳妇太大方了,没有一点儿团圆媳妇该有的样子。坐那儿坐得笔直,走路走得飞快,一点儿也不知道害羞,委实该管教管教。
慢慢地,连这哭声也听不到了。但是各种跳大神、驱鬼的作法声在老胡家此起彼伏。老胡家的人都认为她是鬼上身了,邻里街坊也都开始附和。有的甚至开始献上各种偏方,说吃全毛鸡的、说吃黄连拌猪肉的等等,说这家吃这个偏方好了,说那家吃那个偏方灵了,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可笑的是老胡家真就一个接一个的试着,盼望哪一天能把那个鬼赶走。后来各种药方无效,偶然听到哪个真人厉害,又请来真人作法。真人看到小团圆媳妇脚上的烙印,问其来由,得知是她婆婆活生生给烙上去的。现下便开始胡诌起来,什么因果报应,什么她了你们都要陪葬等等。老胡家的人尤其是她婆婆被吓得不轻,也不管这钱赚得有多辛苦,先消了这灾再说。真人拿着骗来的钱屁颠屁颠地跑了,而老胡家依旧还在找驱鬼的各种偏方。
这不,不知从哪儿又听来的偏方。当众让团圆媳妇脱衣洗澡,而且是滚熟的热水。她挣扎、叫喊着,周围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而且个个神采奕奕的。团圆媳妇叫喊声越来越小,大家都以为她了,有的人竟还同情地留下了几滴眼泪。
当她被她婆婆扎醒的那一刻,围观的人们以为就此结束了,有的开始打着哈欠准备回家睡觉,却听到那婆婆说,要洗三次,才有作用。于是个个又精神百倍了起来,要回家的也不回了。就这样,小团圆媳妇被烫了三次,也昏了三次,最后只吊着一口气在,半不活地躺在那儿。周围的人都说这是要好了啊。于是老胡家又开始跳大神了,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了几天,终于咽下了这口气,了。
当我读到萧红写的小团圆媳妇这段往事时,脑海中不断回荡着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的“吃人”的话。 在那个年代里,到底是麻木愚昧的人们活生生地吞掉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还是一个吃人的封建礼教吞掉了一群人的生命。
03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令我印象颇深的人,就是冯歪嘴子。可以说,他是萧红笔下和这个吃人的社会抗争的人物代表。
他和隔壁的王大姑娘偷偷地自由恋爱了,后成了家。在王大姑娘没有嫁给冯歪嘴子之前,邻里八乡都对她赞不绝口,说谁娶了她是谁家的福气。长得好看,干活也得劲儿,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等到她和冯歪嘴子成家以后,以前的好话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一看就知道她不是个好东西,说话那么大声,哪个姑娘有那么大劲儿”等等,各种骂她、恶心她的话甚嚣尘上。人们开始编纂着冯歪嘴子的各种传说,看到他床边有一段绳子就说他要上吊了,看到他去河边,就说他要投河了,甚至还有探访员在他家周围游荡。
可是冯歪嘴子仍然好好地活着。过了两三年,他的第一个孩子也大了,而第二个孩子也将要出生。冯歪嘴子可乐坏了,每天开心地忙碌着。
萧红回忆冯歪嘴子这段往事时,有一个令我很感动的片段。
冯歪嘴子看到他媳妇儿抱着一个大盆儿,便阻止着,“你这是干什么,让我来拿不好嘛?”看着她媳妇儿拿着一捆柴,也阻止着她,“让我来拿不好嘛?”看着媳妇儿一天天瘦下去,就想多买几斤鸡蛋给她补补,可是被媳妇阻止了,因为舍不得。但是冯歪嘴子说,“你从生了这个孩子就没好好地补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那个女人只是用来传递香火的年代,有这么一个男子肯这样对一个女子该多不易。
可惜天不从人愿,冯歪嘴子媳妇儿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了。多少幸灾乐祸的人等着看笑话,觉得冯歪嘴子拖着俩孩子肯定活不下去,一个个睁大眼睛观望着。 可冯歪嘴子并没有看到绝望,他依旧卖着年糕,依旧担负着那份责任活下去,然后看着他的俩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虽然在世人的眼中,那孩子好像永远长不大似的。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章节就是冯歪嘴子和小团圆媳妇这两个。书中还讲了有二伯,一个封建社会里老光棍的代表,当然更多的是描写了萧红最难忘怀的后花园以及非常疼爱她的祖父。
祖父无所顾忌的疼爱她,教她读诗,给她讲故事,陪她玩。她最爱玩的地方就是她家的后花园。后花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儿想开便开,鸟儿想飞走就飞走,那些瓜果想结便结,在她眼里,在那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
其实萧红对后花园的描写,不仅仅只是写出了小孩子的稚气与乐趣,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或者从成年萧红的角度来看,这里面更多的是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这个社会焕然一新的渴望。她盼望着有这样的自由,更希望未来的社会也会是这么个模样。
据说《呼兰河传》还有第二部,只可惜才女萧红红颜薄命,仅31岁便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部部传世佳作,也留下了世人对她时乖命蹇的一个又一个嗟叹。
观察莲花的曰记
暑假的一天,天气非常晴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爸爸带着我和姐姐去公园看荷花。
一进公园大门,我就闻到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向荷花池飞奔似的跑去。啊!这里的荷花真多啊!真美啊!荷叶挨挨挤挤,碧绿的叶子,像无数把小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玉盘,又像一把把美丽的大扇子……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像晶莹的珍珠。荷花洁白如雪。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叶子,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了金黄的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好像就要破裂似的,还有的含苞待放……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美丽。如果我把眼前的美景看成一幅幅活画,那画家的水平可真了不起啊!这时,一只蜻蜓飞到了荷花池中,它在荷花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荷花比美,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好像在说:“荷花真美呀!”
我情不自禁地说:“这里的景色真美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地方!”爸爸不由地问:“谁知道荷花都有哪些好处?”姐姐抢着说:“我知道,荷花很美,可以净化环境,能让人观赏。”我立刻反驳说:“荷叶可以熬中药,莲子可以熬粥,莲藕可以做菜……”爸爸语重心长地说:“荷花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我听了爸爸的话,心里想:做人要像荷花一样,要勇敢、坚强,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描写荷花的400字作文我心中的荷花
“毕竟西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通过这首诗,第一次了解了荷花。从此以后,我天天缠着大人带我去看荷花。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荷花。
我第一次见到荷花,是在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个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荷花池,我站在池前,观赏荷花。荷花真美啊,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唱歌一样;荷花真净啊,上面一点黑的也没有;荷花的颜色真多啊,有红色,有蓝色,有白色……颜色各异。一阵风轻轻吹过,霎时百花齐放,随我翩翩起舞。
我第二次见到荷花,是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我第一次看见那被烧毁的宫殿,我的心里感到一片凄凉。我一转身,看到了满池的荷花,如春风拂面,我想:荷花能在战争中绽放,真是了不起!
我第三次见到荷花,是在来深圳的火车上。火车飞快地奔驰在铁轨上,荷花婷婷玉立地站在河旁。结白无瑕的荷花随风飘荡;含苞欲放的荷花千姿百态,我真的见到了江南的十里荷香。我与荷花“相看两不厌”,不一会儿火车飞快地开走了。
荷花多么美呀!荷花争奇斗艳,仿佛在说:“你敢和我比美么?你肯定没有我漂亮!”虽然荷花表现的很骄傲,但是它却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
关于荷花的作文 400字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我们迎着晨风来到荷花亭,嗬!荷花已经开了,一张张深
绿色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似的,非常青翠,荷叶上面滚动着小水珠像透亮珍珠一样,
美丽
极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张张绿伞,亭立在碧波
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托出“少女”粉红的`面颊。荷花的花瓣
儿洁白如玉,花里又托着深绿色的莲蓬,随风舞动。
再细看。荷花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像水晶一样纯洁。有的才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
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
一位衣衫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素净的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还
有些,花瓣都掉光了,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放
开喉咙大喊着:“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花蝶飞舞,嬉戏
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而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那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
地嬉戏着。我陶醉了,觉得眼前的荷花是一位位风姿绰约的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
荷花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像在睡觉,躺在宽大的荷叶上进入了梦乡;有的弯着身
子,像在给夏哥哥招手,给太阳公公问好;还有的挺直细细的腰,像在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有的花瓣张开了自己美丽的笑脸,似乎在告诉我们:“看看我的小脸蛋吧!”而有的还是花骨
朵。看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傲然挺立在水面上,有的藏在叶子底下,它们都在耐心地
等着根的喂养,阳光的抚育,时刻盼望着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梅花、茉莉花等虽美,但荷花更美,因为它代表纯洁让人感觉美。我喜欢你,荷花!
看我打那么多 这么累,而且是我写的最好的一篇,选我吧。
400字莲花作文莲 花 赞
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花万朵。
莲花,你那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平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深扎淤泥的根,点、线、面巧妙组合的画,博得了世人的青睐。
莲花,你那窈窕淑女般的丰盈线条,纯洁清秀的美丽色彩,内质外形的完美统一,一往情深的丰富内涵,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你廉洁无暇、清丽纯真之魂的赞誉。
“杨柳枝头甘露洒,莲花池畔慧风生”——是对你怜爱平和、吉祥美好之意的褒奖。
莲花,你有彻底无私的奉献精神。你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全盘托出,从花到叶、到籽、到根,可入菜肴,可作良药,通身是宝,整体奉献。
莲花,你有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你扎根污泥,珍爱自洁,保持天生丽质的本色。虽然环境冷酷哀凉,但你不叹世态炎凉,不怨时乖命蹇,不屈从环境,不沾污纳垢,照样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追求完美。污者管自污,莲花竟自洁。
莲花,你有独立不迁的鲜活个性。你不倚高枝,花开独朵;你端庄典雅,含蓄深沉;你豁然大度,光明磊落;你清新隽永,雅趣怡然;你璞玉浑金,自洁自爱;你亭亭玉立,别具一格。
莲花,你有友善宽厚的温柔情怀。你善良温厚,谦逊益群,携众而生,择善而从,欣然共处。你那藕断丝连的天然资质,象征着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你那清丽纯真的天然美质,代表着一往情深的丰富内涵。
莲花,你以奉献美的精髓,个性美的筋骨,自洁美的肌肤,仁爱美的内涵,描绘了一幅真善美的画卷。
莲花,你以求真慕美之意,怜爱济世之情,超然物外之神,优雅风情之态,谱写了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我歌颂你,赞美你,莲花!
我欣赏你,挚爱你,莲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