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成语故事-釜底抽薪的故事完整
1.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解释
2.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3.釜底抽薪的出处
4.釜底抽薪的故事五十字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解释
釜底抽薪成语故事释义意思为抽掉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关键问题。例句要彻底解决大象的保护问题,就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禁止象牙的买卖交易。近义;反义斩草除根 批柳导寂;扬汤止沸 火上浇油这个成语,出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军名叫侯景,他聚集人马背叛朝廷,却被朝廷的军队打败。侯景跑到江南,投降梁武帝萧衍。他请求梁武帝帮助他再次攻打东魏。东魏由慕容绍宗指挥的军队,很能战斗,又将侯景打败。侯景只得带领着几百个残兵回到梁朝。东魏的魏收给梁武帝写了《为侯景判移梁朝文》,他说:侯景是一个反覆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小人,谁的势力大,就投靠谁,毫无节操可言,对于侯景这样的人,不能收留,只能是“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以免后患无穷。轻则引起各种纷争,重则败坏纲纪,危及社稷。谁知,梁武帝萧衍,没有听取魏收的劝告,他天真地认为,只要使用适当,不会出问题的。因此,他还是留下了侯景。后来,果不出魏收的预料,在社稷危难之际,侯景又一次背叛了梁朝,给梁朝带来灾难。
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出处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 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 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 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 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 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 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 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 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 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 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 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 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 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 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 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 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 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 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 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 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 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 离开他,去了梁国。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釜底抽薪的出处
釜底抽薪的出处:《战国策·齐策一》。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解决问题时从根本上着手,去除问题的根源。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以下是详细的描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一个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非常关心国家的兴衰,并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能够改善国家的状况。
齐国当时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孟尝君深知国家财政危机的根源在于官员的贪污腐败,因此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天,孟尝君派人暗中调查了一批贪官污吏的家庭背景和财产情况。结果发现,这些贪官污吏虽然官职卑微,但是却家财万贯,非法积累了大量财富。
于是,孟尝君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下令在齐国的官员家中突然搜查,查封他们的家产,并且将所有非法所得全部没收。这个计划就像是把一个装满了薪火的大釜从底部打破,把所有的薪火都抽了出来,从而彻底解决了国家财政危机的问题。
釜底抽薪的做法虽然非常决绝,但却是有效的。通过这一举措,孟尝君成功地削弱了贪官污吏的财力,彻底清除了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财政问题,使齐国重获新生,国家逐渐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因为孟尝君的这个英明举措,后来人们就用"釜底抽薪"这个成语来形容解决问题时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去除问题的根源,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做法。
釜底抽薪的故事五十字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不得不带着几百名剩余的士兵向梁朝投降。东魏的魏佐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他指出,像侯靖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砍柴、割草。然而,梁武帝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侯靖投奔梁朝。
扩展资料:
1、侯景简介
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北魏末年,六镇起兵。邻近城镇的胡部落反抗北魏的统治。侯景利用了这种情况,建立了自己的事业。梁朝投降后,拜禹州守备,守阳驻扎。四年后,起兵杀了梁武帝、建文帝和玉章皇后,篡位立国,后被部下。
2、汉武帝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始人。萧伯纳出生在兰陵,是西汉丞相萧和的二十五孙子。宋齐以来,肖衍在执政初期重视政务,纠正了种种弊端。为了使各州和县在他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一种不同政见者变革、任人唯亲和十字军东征的政策。
然而,萧衍改变了先例,尽可能地恢复了他们的崇高地位。他宽恕了王子们,给了他们真正的权力。肖衍统四十八年,居南国皇帝之首。在他统治末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在政府事务上懈怠,沉迷于佛教。“后景乱”爆发后,肖衍被囚禁,于86年于建康台城。
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