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舳舻千里”从语法上看是一句完整话吗?如果是,它又是个什么句式?

2.舳舻的意思解释

3.舳的意思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什么意思

“舳舻千里”从语法上看是一句完整话吗?如果是,它又是个什么句式?

舳舻千里的舳舻什么意思-舳舻千里指什么动物

(“舳舻”:船的首尾)

原句意译:船首尾相接,千里不绝。

但是,若要一字一句地翻译:船的首尾,千里之势

因此,我认为它实际上不算一句完整的话

但是,现在大多数古文都是靠意译过来的,而且我们现在所设定的所谓“语法”,在古代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它不合古代文体的语法(因为历史没古语法体系记载,所以也无从探究)

舳舻的意思解释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

造句:

1、599年前,公元1405年的秋天,南京城外的长江码头舳舻相接、云帆高张,一支当时世。

2、昨天那艘浮行于空的巨船,就是擅长机关制造墨家学院的手笔——星空舳舻,并不是之前他所想的什么船类型法宝,星空舳舻也就是墨家学院辅助机关的一种。

3、最后一轮,两个对手相继写对了‘轸怀’、‘踵见’,压力可想而知,最终邢铭劼因没能正确写出“舳舻千里”而遭淘汰。

4、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迩获利矣。

5、旌飘旄舞盔甲亮,舳舻相继戈如墙;江海愿作青史册,记取华夏好儿郎。

舳的意思

读音:zhú

笔画:

释义:“舳”、“舻”,二者均为形声字,从舟。“舳”为由声;“舻”的繁体为“槽”,卢声。“舟”指船。“由”有来源、源头之意。“舟”“由”为“舳”,可理解为船的头部。故“舳”有船头之意,读为“zhóu”。

《小尔雅·广器》:“船头谓之舳。”“由”又有遵从、遵照之意,一般是下遵从上、后遵从前。“舟”“由”为“舳”,又可指船身的后部,即船尾。也可将“由”视为“轴”省,意为轮轴,是用来控制方向的装置,代表关键、枢纽。舵是掌控船的方向的关键,且大都位于船尾,故而“舳”既表现了船尾之意,也意为舵。

发音: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例句:1.舳舻蔽空,旌旗掩日,自头至尾,差不多有数十里,仿佛曹操八十万大兵。

2.舳舻千里传赤壁,此日江中行画鹢。

3.遥想当年,威海湾刘公岛前舳舻相接,旌旗招展,盛极一时。

4.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5.舳,舳舻也。——《说文》

6.舳舻千里。——《汉书·武帝纪》

古籍释义:《唐韵》直六切《集韵》伫六切《韵会》仲六切,?音逐。《说文》舳舻也。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一曰舟尾。《扬子·方言》船後曰舳。舳,制水也。《注》今江东呼柂为舳。《前汉·武帝纪》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注》舳,船後持柂处。《郭璞·江赋》舳舻相属。《注》舳,舟尾也。舻,船头也。又《集韵》余救切,音貁。舟首也。《小尔雅》船头谓之舳。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什么意思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意思是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部分原文节选如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百度百科--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