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水月镜花却是生生不息
1.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2.《禅·茶·心》(二十七)禅门《参同契》
3.水月镜像的解释及成语接龙
4.水月镜像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有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祐禅师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
如此说来,参禅也可随取一法作方便,追虑审问参究,作破参的敲门砖。所谓敲门砖者,到击破门时,砖亦弃舍,破门而出,刹那之间,能所双忘,内外脱然,与虚空浑然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能如此,则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烦恼,得大自在,诸苦顿断,佛果可期。这一种实证之境,只在当人一念观心之极,无念无相,归无所得,无所得亦不可得,这才成就了真参实悟的功夫。
要真参实悟,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故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这种正信,须要当人解会深信。怎么解会呢?我觉得「净念观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门。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说:「止止不须说,吾法妙难思。」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所谓大事因缘者,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陀亲证实相的知见,除此无别事。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说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要众生亲证实念。实念是无形无相,必须以无相之心才能亲证,冥契无智亦无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了这种极其深妙的道理,自然会坚信「净念观心」是亲证实相无相最好的方便之法。
佛陀在华严会上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说明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现成,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现前。所以佛陀又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著,还得从观心反照作起,除此别求,则愈求愈远。故《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说:「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同经《夜摩宫中品》里说到观心的重要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参禅的同道们,净念观心吧!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大众皆默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很清楚,释迦牟尼当众传给大迦叶的法门,就是离言无相的涅槃妙心。此即后来六祖自悟的无性空心,心圆众妙,明镜非台,即曹溪所说的自性。诸法缘生,生空无性;诸法唯心,心幻无性。此即概括了大乘般若与大乘瑜伽两家的宗旨。破我法二执,彰真俗二谛;发理智之智,证性相之智境。至无性妙心,心即诸法,则随手举来莫非涅槃(本空无性)妙心。这种境界,实非言诠假智、拟议寻思所至,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其方便之法,我觉得还是要从净念观心作起。
《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佛陀在此明确指导观心的重要。如果参禅人不循观心的方便法门,岂不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观心反照,是为了以无念相之心亲证无相之实相。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一切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一有用心,便远之又远矣。所以当下一念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到心法双忘,自能独契。虽然如是,在此一刹那以前,还须时刻提撕,回观反照。《遗教经》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处不办。」
心的作用,不可思议。《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四圣六凡,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若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金刚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参禅人若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
无相之心,本来清净,皎皎地光洁无染。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乃至无一切形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如是了了见无一物,孤迥迥地观心,即会如是等意,大须努力,尽一生观心去。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的人,当依如是法。
愿诸修道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二祖慧可常教导学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当人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的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迳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下面抄几段祖师语录,以供参禅者观心时体会参考:
六祖慧能大师说:「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一日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永嘉禅师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人,能所双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之处,领会难为。人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维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维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
南岳怀让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凭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问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道不用修,但莫染污。」
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海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
百丈怀海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众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攀缘,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水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黄檗希运断际禅师说:「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曰:「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法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
「尔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尔十年行脚。」
南岳石头希迁大师,上堂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许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洞山良价禅师:「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
「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
曹山本寂禅师:「师辞洞山,洞山问:什么处去?曰:不变异处去。山云: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遂辞去。」
师作四禁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
五祖弘忍大师:「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圆悟禅师:「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
「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使我虚静怡和,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
晦堂:「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也。」
傅大士:「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临济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所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胜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取。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
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据实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担枷锁。罗汉辟支,如著粪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为不达三祗劫空,有此障隔。若是真道流尽不如此……时光可惜。」
如上所抄祖师们对观心的教导,善领会者,一定能受到很大启发,善巧用之,可以冲破凡圣关,直至成佛去。总起来讲,必须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真心才能显现。生涅槃本来平等,妄心歇处即是菩提。有人疑惑说:人若无心,便同草木顽石,岂能参禅?这是错误的看法。所谓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德山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历代祖师说无心功夫,类各不同,有多种方法,今据《真心直说》略举三种以作参究:
一曰觉察。谓做工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念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三祖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工夫。
二曰休歇。谓做工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纤尘,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是休歇妄心工夫。
三曰透出体用。谓做工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光皎皎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圞。」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
上引三种用功方法,但得一门相应,即便习之,工夫成熟,其妄自灭,真心即现。
参禅观心,主要是息灭妄心,真心自现。如是做工夫,唯在静坐,还是亦通行住卧等?静坐参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绝不可少,每天昼夜必须有一定时间静坐,但在行住坐卧日用云为中,都必须注意息妄工夫。动中得力,静坐时自然相应。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把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工夫用得纯熟的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只恐不信不为,若信若为,则四威仪中道必不失,常现在前。
《起信论》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上,速成不退。」这是马鸣菩萨明确开示学人,在去来进止一切时中,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以息妄心。
上来拉扯了许多葛藤,给人缠缚不少,与禅宗宗门下解粘去缚,无一实法与人的教导大相迳庭。但我觉得初学做功夫的人,把这葛藤作为参禅的入门方便,还是有些用处的。
《禅·茶·心》(二十七)禅门《参同契》
六祖慧能后有两大弟子:一为怀让,一为行思。怀让后又传马祖道一,行思后又传石头希迁。马祖、石头以后,学人更多。
说到石头希迁,当时他到慧能这里时,慧能就快要圆寂了,《五灯会元》记载: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六祖:“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六祖道:“寻思去!”
石头希迁前往青原山静居寺,参礼行思和尚。唐天宝初年(742),希迁禅师得法后,即离开青原前往南岳衡山南台寺。南台寺的东侧有一块巨石,状如莲台,希迁禅师乃结庵其上,开法化众。时人皆称之为“石头和尚”。
在南岳弘法期间,石头希迁禅师除了日常接众之外,还作过一些文字著述,现存有《参同契》和《草庵歌》。关于《参同契》的写作因缘,《五灯会元》记载的:
有一天,希迁禅师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时,拊几而叹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
石头希迁读到这里,很受触动。圣人能够忘掉自己,所以万物无不是自己。法身无形无相,但哪个又不是法身?圆鉴灵照,昭明体透,万象有形的无形的无不一一呈现,境智非一,无去无来,这话大妙矣哉!
于是掩卷而坐,石头希迁不觉进入梦中,梦见自己与六祖同乘一龟,游于深池之内。醒来之后,仔细推详:“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著《参同契》,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远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这篇诗体法语,虽文字简约,但义理却极为丰富深邃。魏晋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石头希迁也有禅宗《参同契》,这是禅宗从本土固有文化汲取智慧灵感的例子。在这首《参同契》里,石头希迁讲了南北宗的问题,讲了心理事理物理的诸多问题,人心万物融贯一体,圆融妙明。经过这一番理论的契悟和创作后,他的禅法更为通达与峻猛了。
石头和尚曾有一段上堂法语,显示了他对禅法的透彻把握,运用之际,不逊于师。他说:“吾之法门,先佛传受(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石头和尚禅风高峻,他接人的机锋语录中这样的对话,干净利落,直指人心,发人深省:
如,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师曰:“不得。”曰:“为甚么不得?”师曰:“我不会佛法。”
又有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与汝?”
再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
再有,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颠曰:“无这个。”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一叶/20210314)
水月镜像的解释及成语接龙
成语:水月镜像
拼音:shuǐ ?yuè ?jìng ?xiàng
简拼:syjx
解释:水中月,镜中像。比喻一切虚幻的`影像。也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
出处:唐·裴休《唐赐紫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示例: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4卷:“三界六道,唯有心观,~,岂有生灭?”
近义词:水月镜花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虚幻的东西
水月镜像 成语接龙
顺接:像形夺名 像心像意 像心如意 像心称意 像心适意 像模像样
顺接:水月镜像 旃檀瑞像 龙门造像 龙光瑞像
逆接: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悲歌易水 冰寒于水 裁云剪水 残山剩水 残汤剩水
逆接:水上风行 水不扬波 水中捉月 水中捞月 水中着盐 水中著盐 水乳不分 水乳之合
水月镜像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062 成语 水月镜像 注音 ㄕㄨㄟˇ ㄩㄝˋ ㄐㄧㄥˋ ㄒㄧㄤˋ 汉语拼音 shuǐ yuè jìng xiàng 释义 义参「镜花水月」。
见「镜花水月」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源,提供参考。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1>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
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离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触;有味之物,必有三法,色、味、触;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触;有触之物,必有一法,即触法也。
余者或有或无:如地,必有色、香、味、触。
水有色、味、触,若水有香,即是地香。
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则无香也。
火必有触,若有香者,即是木香。
何以知之?火从白石出者,则无香也。
风但有触,而无色也。
若非色之物,则异今事。
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
化亦如是,法身亦然。
〔注解〕(1)典故或见于《大智度论》卷六、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
〔参考资料〕■《大智度论》卷六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据《全唐文.卷七四三.裴休》引)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
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
鸠摩罗什(西元344?413)为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佛经家之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
东晋隆安五年(西元401),鸠摩罗什被后秦王姚兴迎入长安,奉为国师,与僧肇、僧严一同从事译经工作,并有系统地介绍佛教义理。
当时汉译佛经日多,但品质不一,内容难解。
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为鸠摩罗什与慧远的问答录,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书中阐明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并反复论述有关法身的问题。
佛家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则称为「非色」。
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触,风则只有触。
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著,只是个幻象。
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
书证 01.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02.《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镜花水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