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首垢面而谈诗书-蓬首垢面带孩子
1.蓬头垢面成语故事
2.蓬头垢面的解释
3.蓬头垢面成语解释
4.党项族的历史
蓬头垢面成语故事
蓬头垢面成语故事1
成语:
蓬头垢面
拼音:
[p?ng t?u g?u mi?n]
解释:
头发蓬乱,脸上很脏,衣衫褴褛。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出处:
《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举例造句: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成语故事:
北魏时期,右光禄大夫封回的族叔封轨,为人正直,喜欢学习,对儒家经典特有研究,他十分注意修饰打扮,有个不修边幅的文人说有学问的人都不注重打扮。封轨回答道:“品行好的人更应注重整洁,并不是蓬头垢面的人才能做贤人的。”那人悻悻而归。
蓬头垢面成语故事2成语典故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蓬头垢面的成语故事
“蓬头垢面”原作“乱首垢面”。《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记载,汉成帝阳朔年间,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生病,他在一旁服侍时,药都是自己尝过后才端给王凤喝,也无心整理容貌,任由头发散乱、脸面污秽,一连几个月都没脱衣服上床休息。后来“蓬头垢面”这句成语,就从这里原文的“乱首垢面”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头发散乱、面容肮脏的样子。
蓬头垢面的解释
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 形容 贫苦人 生活 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成语出处: 《魏书·封轨传》:“ 君子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 蓬头垢面 , 然后 为贤?”
成语例句: 穷人的孩子 蓬头垢面 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 娇气 的在 家里 转。
繁体写法: 蓬头垢靣
注音: ㄆㄥˊ ㄊㄡˊ ㄍㄡˋ ㄇㄧㄢˋ
蓬头垢面的近义词: 囚首垢面 头发蓬乱,脸上肮脏,像囚犯的样子 不修边幅 指性情浪漫,行为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今泛指不守礼俗,行动随便,或自我为是,旁若无人者,亦指着装打扮
蓬头垢面的反义词: 眉清目秀 形容人的眉目面貌秀丽俊俏琴童年约十六岁,才留起头发,生的眉清目秀。《**》 风仪秀整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filthy appearance
俄语翻译: с растрёпанной головой и грязным лицом
日语翻译: 髪(かみ)がぼうぼうと乱(みだ)れ颜は垢(あか)だらけである
其他翻译: <德>ein verwahrlostes ǎuβeres haben <ungekǎmmt und ungewaschen>
读音注意: 蓬,不能读作“fénɡ”;垢,不能读作“hòu”。
写法注意: 蓬,不能写作“篷”。
蓬头垢面成语解释
注音péng tóu gòu miàn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魏书·封轨传》
解释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外表不整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囚首垢面、不修边幅
相反词眉清目秀、风仪秀整
押韵词无丝有线、音容凄断、龙骧豹变、多多益善、久经考验、私心杂念、图穷匕见、乔妆改扮、诡谲多变、天崩地陷、......
英文ofdisheveledhairanddirtyface
德语einverwahrlostesǎuβereshaben
日文髪(かみ)がぼうぼうと乱(みだ)れ颜は垢(あか)だらけである
成语故事北魏时期,回族人封轨为人正直,喜欢学习,对儒家经典特有研究,他十分注意修饰打扮,有个不修边幅的文人说有学问的人都不注重打扮。封轨回答道:“品行好的人更应注重整洁,并不是蓬头垢面的人才能做贤人的。”那人悻悻而归
成语举例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成语例举
◎ 10多年前,强自喜在工作地点无意中发现街上有一中年男子,坐在轮椅里,带着两个蓬头垢面的孩子,样子十分窘迫,就上前攀谈。
◎ 脸谱是间离,尤其是花脸、丑角的脸谱,它们明确告诉观众:角色是假的`;服装、化妆、砌末、布景也无不是间离的,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空空如也的舞台一会儿成了一抹山林,一会儿变为一碧湖水;不论是十八年住寒窑、咽野菜的王宝钏,或"头上青丝滚成毡,腰间罗裙缺半片"的秦香莲,都身着缎衣、头戴银饰、面敷脂粉,而决不蓬头垢面,破衣烂衫。
◎ 一个个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的红军指战员们,用各种方言腔调回答了政委。
◎ 某个星期六早晨6点10分,当楼上有人因被惊醒而出言干预时,九一小学工地上那个蓬头垢面的小伙子竟故意更响更快地猛敲钢板同时仰面狞叫:"你挡得住我们盖楼吗?"
◎ 在单位被公认为很时髦的陈女士,从不愿意请人到家里作客,她说,在家时,不是穿着旧衣服就是套件运动服,总是搞得蓬头垢面,让人看到有失大雅。
◎ 蓬头垢面的女人坐在灶门前,垂着眼皮木然地盯着自己放在膝盖上的两只手(和那手背上的阳尘)。
◎ 疯子住在后院专为他盖的房里,蓬头垢面,脏嘛古咚。
◎ 阿明自认是个坚定的商人,一提起曾浸润了他多年的美术、文学,尤其是还在从事着这些行当的"艺术家",他总是嗤之以鼻甚至破口大骂:"diao!",或用生硬的普通话"傻!",他认为这些"艺术家"无聊透顶,一个个蓬头垢面服饰夸张,画的画写的诗让阿明看不懂还不敢说看不懂,远没有那些暴富起来的农民相处得愉快,这些农民衣冠整洁(白衬衫料子裤),腰里别着厚厚的人民币,张口闭口均是挣钱妓,句句都对阿明的路子,对于他们身上的一些习气阿明还可以进行善意的调侃,诸如"你手上带这么多金疙瘩不怕被人剁了?",或伸手到人家的领子里摆弄那条金链子:"有半斤吧?"阿明跟他们在一起轻松随意,浑身的优越感、幸福感。
◎ 一位省委领导口呼着"老大爷",热情地上前与一位比他年纪大不了多少的老者寒暄,没想到那位蓬头垢面躺在脏乱床上的老者无动于衷,原来老人是光着身子,这里不少的贫困户没有裤子穿!这突如其来的场面,那位领导无法料到。
◎ 三个人的衣服全都破得不能再破了,身上脏得也不能再脏了,真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如菜色,一身灰黑。
◎ 正想间,荧光听到一个声音不高却很横暴的威吓:"老实点儿,把钱统统掏出来!不然,我就给你放血!"他本能地一睁眼,在相隔三个座位的前面,一个蓬头垢面,小胡子倔倔的歹徒正用匕首顶着一个中年人的后心,那威吓的声音显然是从那干焦的嘴唇里冒出来的。
党项族的历史
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党项为汉朝西羌的后裔。自远古以来,羌人就占据着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地。在这一片地区的边缘地带,就是位于吐蕃东北部,习惯上称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项和吐蕃的先民们大概都混杂居住在这一地区。对党项语言的研究证实,就分类而言,操党项语的人可以归为藏缅民族的古代成员。而就其文化来说,党项人则具有其他羌族族群的许多特点。
古代羌族是一个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划分的,如:白兰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划分的,如: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国。次年,党项族***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开皇十六年(596年)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党项羌中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为强大。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
贞观九年(635年),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族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吐谷浑在青海湖地区的地位,迫使众多的党项人逃离故土。
唐广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自恃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对唐朝所给的待遇不满,起兵反叛,并煽动党项、吐谷浑等族叛唐作乱。朔方(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节度使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其煽动,建议唐王朝将居住在静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以东一带居住;另将居住在宁朔州(今陕西榆林县境)的吐谷浑迁移到夏州以西。唐朝宗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召党项族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亲自接见,并厚加赏赐,让他们返回各自部落,安抚部众。从此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银、夏,号平夏部。
唐德宗即位以后,担心党项族进一步强大,会危害到唐王朝的安全,于是下令禁止商人以牛、马、军器等物资和党项族进行贸易。贞元十五年(799年),永安城镇将阿史那思昧向党项族索取驼、马等物,并经常对银、夏一带的党项族进行骚掠,党项不堪忍受,举部渡黄河躲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唐复设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以保护党项,党项得以迁回。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命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自此以后,党项部落再度繁盛,远近的商人都带着货物到该地与党项族人民交换羊、马等牲畜。
唐文宗太和、开成(827—840年)年间,该地藩镇的一些统治者放任当地豪强、商人肆意掠夺党项族居民的羊、马财产,引起党项居民的极度不满,纷纷举行起义。其中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盐州(今宁夏盐池县北)一带的规模最大,断绝了交通,给唐朝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唐武宗为了平息党项部民的反抗,多次下令安抚,并以侍御史崔君会、李鄂和郑贺分别为灵、延(今陕西延安市)、麟(今陕西神木县北)等地的安抚使。党项族的起义逐渐平息。
唐末宋初以来,拓拔部和被称为平夏部的夏州部落首领,接受唐、宋封授的官职,并且入居州衙通过贡赐的方式,接受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他们以这种特殊的地位,在对外作战时召集各部落形成暂时的联合。宋朝皇室也通过他们来控制党项各部落的对外掳掠。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羁縻统治。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捧,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至此,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渐渐沉寂在毛乌素沙漠之中。 西夏建国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李德明时,依附宋朝,转而对回鹘、吐蕃部落展开大规模的攻掠,极大地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的领域。 党项割据政权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今内蒙古阿拉善戈壁与鄂尔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头一带,皆属西夏所辖。著名的西夏遗址有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寺、阿盟额济纳旗西夏黑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临河高油房古城等。
李元昊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太后幽禁。西夏拱化元年(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后他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乾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西夏雍宁二年(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
西夏元德五年(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金侵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西夏应天元年(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朝贡金朝的政策,开始朝贡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大蒙古国就开始进攻西夏。至西夏应天四年(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
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
西夏光定六年(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汗国,次年大蒙古国第四次进攻西夏。
西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虽然夏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大蒙古国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国。不料机密泄露,西夏乾定二年(1224年)蒙古攻克兴庆(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
西夏乾定三年(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
西夏乾定四年(1226年)李德旺病,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
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此时已,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窝阔台大汗按照成吉思汗遗嘱将其杀掉,西夏皇族乃至党项全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西夏亡国之后,夏国的拓拔贵族带领部分民众迁徙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这个历史上的西吴王国,有专家考证出就是西夏王国的延续。至今,西藏甘孜地区来流传着西吴王的传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