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的原文及译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全诗
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和出自《岳阳楼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表
2.“宠辱不惊”最早是发生在什么事情上的
3.宠辱不惊。是什么意思
4.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慢随天边云卷云舒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5.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6.宠辱不惊的释义是什么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和出自《岳阳楼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表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和出自《岳阳楼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表达了作者从容淡然的心态。
两者都是传统的道家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是说修身养性的豁达淡然,带有一种对自身要求的感觉。前一句的话带着旷大风流,恬然自得。
扩展资料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小窗幽记》明·陈继儒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译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宠辱不惊”最早是发生在什么事情上的
应为科举考试。
注释:宠辱不惊,指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
出处:《新唐书·卢承庆传》。
原文:
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译文:
当初,卢承庆掌管选拔考校百官,有一名督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遭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那人脸色自若,不辩解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洪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那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又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嘉许,又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
近义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
宠辱不惊。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读音为chǒng rǔ bù jīng。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晋·潘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译文:受宠受辱都不在乎,留恋本土很难作为思念。
例句: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历的大风大浪太多,虽然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淡然置之。
扩展资料
1、宠辱不惊近义词:置之度外
拼音为zhì zhī dù wài ,意思为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利害等放在心上。含褒义,多用来表示不把个人的生、利害、得失放在心上。一般作谓语。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译文:光武帝苦于战争之间,以隗嚣的儿子内侍,公孙述占据了远方边境,于是对众将说:‘而且应当把这两个人置之度外。
2、宠辱不惊反义词:患得患失
读音为huàn dé huàn shī,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没有得到的,担忧得到;已得到的,害怕失去的。如果害怕失去的,无所不到了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慢随天边云卷云舒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
所以,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13章精解及译文
老子的《道德经》经常让世人吃惊,此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重重的一记棒喝,谁听了都大吃一惊。几千年来,仕途精英都经历了人生的宠辱纠结,老子的经文泛起千层浪,击中几千年士人最脆弱的神经。
明朝通议大夫沈一贯在注解中洋洋洒洒,把一个中国士大夫的人生际遇都晒了出来。他说:“宠亦辱也。”又说:“夫宠必为人下矣。
闻夫君宠臣,未闻臣宠君。”宠就是辱,被宠的本身就是下等人。只有君宠臣,没有臣宠君。身份地位就已经很下等了,还高兴的起来吗?老子说如此透骨的话,是为了让世人惊醒,世人受不了辱,受宠又怎么样呢?有人格的人知道受宠就是受辱,那是下等人的待遇。
修行者更知道,鱼因贪图诱饵而上钩,结果悲惨。庄子说燕子虽然寄住人间,主人用肉末引诱它,但它看都不看一眼就飞走了,宁肯辛苦到很远的地方找食物。
因为燕子知道人世的险恶,所以远离诱惑,远离受宠,远离受辱。老子从宠辱若惊演说法理,有私心才会受辱,没有私心,你怎么会甘愿受辱呢?这样衬托出无私的可贵。
此章老子进一步宣讲无私的妙理,把身体放下,把身体当做大患,宠辱不惊,才能真正无私,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老子对欲望穷追猛打,前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欲望大加挞伐。世人向外追逐,却不知道向自己的内心寻求。
感觉器官主导了人的心灵,本来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心灵的结构大不相同,感觉器官就是一个有形的生物机械结构,而心灵却是无形无相的,绝对自由的,二者如此不同。
但世人误以为二者机理完全一致,适应感觉器官的法则同样适应心灵。擒贼先擒王,刚刚观察完感觉器官的一举一动,现在老子又追踪到感觉器官的载体--人的身体。
宠辱不惊的释义是什么呢?
意思:不让杂事扰乱自己的处事的决心, 理性对待问题,不感情用事,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必胜的信念,不让往事成为自己的牵绊,束缚自己的思想。如果真能做到这些,就太好了。
形容人生要淡定,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扰乱心智。
作者:丰子恺
出处:《不宠无惊过一生》
原文: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扩展资料
《不宠无惊过一生》白话译文:
少年时,我们不应该经常受到外界的因素而使自己内心感到迷惑,迷茫,不应该早早地为世情所牵绊,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与他人保持一种距离。
不应该对未来的人生和生活充满畏惧,要充满信心,也不应该老是生活在回忆里,活在过去,人生要大步向前走,向前看,这样,才会使得内心舒适、自然。
青年时期,我们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忠?什么是义?这是衡量一个人心态是否成熟的标准。
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小节?既要把握整体的发展趋势,也要紧紧抓住细节,不能顾此失彼。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平静,舒坦,也才能感受生命的宁静与美好,才能迸发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年时期,我们身上背负的责任重担也愈加沉重,于自我,于家庭,于事业,于社会关系。但在这一时期,我们也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我们的事业往往在这一时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年时期的我们,没了年少时的青涩,没了青年时的狂热,更多的是一种执著,一种坚持。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一种最佳的人生状态。
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到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方才对得起生命,算得上是在这世上走了一遭。这才是人生最圆满的谢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