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太极为何要杀忠心耿耿的阿敏呢?

2.dota和moba的区别

3.商鞅变法的启示

4.按照字数,元代散曲分为哪几类?

皇太极为何要杀忠心耿耿的阿敏呢?

分庭抗争-分庭抗礼和平分秋色的区别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是舒尔哈齐的次子。其父被囚时他侥幸逃脱罪,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说阿敏忠心耿耿,有些言过其实,但其人骁勇善战倒是事实,随努尔哈赤征战立过不少战功。

天命元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即大金国,封阿敏为和硕贝勒。不是努尔哈赤儿子,这个封赏对阿敏来说规格还是很高的,在四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格局下,阿敏排行老二,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次子大贝勒代善。

但随着努尔哈赤去,阿敏和后继者皇太极之间很快便产生了巨大矛盾。

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一个巴掌即能拍响,拍出大动静,何况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时候。阿敏后来被皇太极囚禁致,就是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概念。

站在皇太极的角度,即便阿敏忠心耿耿,他也必找其麻烦。原因很简单,四大贝勒共议国政已不能满足皇太极的胃口,他要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他一定会寻机废掉四大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

四大贝勒中只有阿敏不是努尔哈赤儿子,因此他是最佳突破口、打击对象。

这时候,阿敏要是聪明人的话,应该配合皇太极,主动把自己变成皇太极集中皇权的台阶。

但阿敏不是这样的人。他非但没有配合皇太极的意思,相反脾气还挺臭,心里还挺不服,甚至还产生了替父报仇的想法。

舒尔哈齐被囚的时候,阿敏已经25岁,这个年龄血气方刚,是很容易记仇的。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阿敏不敢造次,努尔哈赤一,他内心的仇恨就翻涌出来了,在他看来,害其父的就是他这个伯父。

皇太极继位后,凭借战功,阿敏开始原形毕露,一言一行,不仅针对皇太极,而且还充满了对努尔哈赤的积怨。

阿敏本就是一介武夫,生性鲁莽,口无遮拦,因为积怨越来越深,在朝野上下,他的行为便越来越放肆。

经常说一些怪话。

例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

很显然,牢骚的背后是强烈的不满、怨恨。

还有更出格的,他甚至还跟叔父贝和齐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自己在梦中被伯父捶打,但却有黄蛇护身。

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不仅仅是不满、怨恨,他是有篡权野心的。

后来,虽然篡权的事他没干,但自立,想跟皇太紧分庭抗争的事差点干成。

天聪元年,阿敏奉命率军征战朝鲜。因为攻势凶猛,朝鲜国王很快提出了议和请求。但阿敏在朝鲜国王全盘接受议和条件后,却没有退兵的意思。

他想干什么?

自立门户。

为此,阿敏跟随行的贝勒们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和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昔日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

态度如此嚣张,谁人敢附和他,就连亲弟弟济尔哈朗也不站在他那边。眼看众叛亲离了,没办法,他最后不得不折返回来。

因为愿望落空,一怒之下,他走之前很是来了一番烧杀抢掠。

经有这事,阿敏其实已经离不远了,但皇太极没有急着动手,他还在等对方更大的破绽。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一连攻克山海关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第二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谁知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军奋起反击,阿敏连战失利,损失惨重,最终竟弃城逃跑了。

更为残忍的是,逃跑前,他下令屠杀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并将全部财物洗劫一空。

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程度,趁着大败而归,举国上下一致声讨的契机,皇太极终于动手了。

一口气,皇太极给阿敏扣了16条罪状,例如:太祖在时,挑唆其父,欲离汗兄;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等等。

虽说这些罪状有些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但阿敏造出来让人抓的把柄却也不少。

最终,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这时候拿出了假仁慈,下令免,改为囚禁。

阿敏被囚十年后,在狱中,终年五十五岁。

按道理,在为努尔哈赤立下汗马功劳后,如果他审时度势继续效忠皇太极,两朝元老和忠臣的声望足够他后半生享用。

可惜,昔日的仇恨和眼下的不甘心最终让他走向了不归路。

dota和moba的区别

MOBA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于dota类游戏,可是作为类dota的派生词,其实却不能够很好的界分类dota游戏和其他多人在线游戏的区别,比如cs按moba的定义也可以在moba类游戏中,可是其与dota类游戏区别明显。所以对游戏概念严格区分、尊重游戏发展历史的玩家一直抵制moba作为类dota游戏的统称。

Dota以对立的两个小队(分别是天灾方和近卫方)展开对战,通常是5v5,也有娱乐版本的6v6地图,正如该游戏名称所表现的,游戏目的是守护自己的远古遗迹(近卫方的生命之树、天灾方的冰封王座)。

玩家可以通过杀对方小兵或者在战斗中杀对方玩家操作的英雄,获得金钱和经验来使自己的英雄升级,通过破坏对方防御塔也可以获取大量金钱。更多的经验能使英雄的技能增强或属性增加,而金钱则能在商店中购买更具威力的装备。

商鞅变法的启示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非常成功,使秦国迅速从一个边陲小国变得强大起来。在大时代变革中,每个诸侯国都在奋发图强,都在尽力奔跑。那么,既然商鞅变法如此成功,其他诸侯国为什么没有学习商鞅的经验,让自己也强大起来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和秦国的地理环境及政治制度有关。秦国没有宗法制传统,也没有实行分封制,贵族的势力相对较弱。因此,秦国在变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较小,改革的后遗症也不多。

秦国因为毗邻西戎等少数民族,受他们的影响,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他们选国君的原则是“择勇猛者而立之”。因为宗法制渗透不深,秦国贵族排斥外来人才的势力不深,外国的人才能够在秦国得到重用。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有了这一点,才有了商鞅在秦国立足的基础。

因为毗邻游牧民族,秦国面临经常打仗的实际情况,加上本来人口就不多,因此,秦国没有实行分封制。这样,全国的土地都是由国君控制,在秦国内部就没有能与王室分庭抗争的贵族世家,商鞅变法的阻力就相对较小。

其次,商鞅变法措施得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活力。商鞅实行了针对全阶层的军功爵制,即所有的士兵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凭借出色的军功都可以获得爵位。军功越高,爵位越高,这一措施直接刺激了底层的民众的活力,打开了基层民众的上升通道,大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军功爵制使秦国逐渐形成新的贵族阶层,旧贵族即使势力再强大,也不敢得罪这些依靠军功上来的新贵族,和希望通过军功晋升的广大士卒。

商鞅变法就像一次洗牌,一方面把旧贵族洗出政权,另一方面给老百姓指了一条出路,只要打仗立功,你也能活得像个贵族。

商鞅本人最后虽然被五马分尸,但他扶植起来的新贵族已经成为一股新的势力,这些人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会支持商鞅的变法。因此,商鞅虽然了,他的变法依然继续进行。

反观其他六个诸侯国,因为受宗法制影响较深,贵族掌握着国家的军队,如果全面推行军功爵制,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势力。因此,他们大都实行了军功爵制与世袭制混合的方法。这样看来,他们的改革就远不如秦国彻底。

最后,全国地图新疆土地广阔,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好。战国时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秦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农抑商。商鞅根据秦国地广人稀的国情,把发展农业的重点放在广种多收、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同时,他大力招揽三晋移民到秦国开荒种田。这种招商引资的方法很快收到良好效果。

另外,铁器的大量使用和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使秦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开发,农业生产飞速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关中地区出现土地肥美,百姓殷实的景象,成为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经济是军事的强大后盾,有了经济的支持,秦国才有了以后灭六国的资本。

商鞅变法的成功是由秦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其他六国即使复制商鞅变法,在本国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功。而商鞅变法给后人的启示是,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了成功。

按照字数,元代散曲分为哪几类?

它可分为两类,清曲和乐府。

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代散曲作家约200余人,作品4300多首,其中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由于正统的文学观念不重视散曲,很少有人搜集编次成册,散佚的作品当不在少数。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

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