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名扬是什么意思-显亲扬名是数学几
1.名人说 读书对后人的影响
2.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本院校吗?
名人说 读书对后人的影响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通过读书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以下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他的读书思想探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湘乡人,晚清军政大臣,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湘军领袖,湘乡古文学派创始人,被誉为满清王朝"中兴第一名臣".他通过读书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一、自幼胸怀大志,饱览群书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读书于个人而言是获取金钱地位、实现人生价值、享受荣华富贵的最佳甚至是唯一途径,于家庭而言可以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因此,各行各业的百姓人家,只要生活上稍能对付,都将子弟送至私塾,以期"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图个光大门庭。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曾家世代务农。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早年弃学,文化程度不高。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天分平常,耗去了大半辈子光阴仅考中一个秀才。全家人便将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曾国藩六岁时,曾玉屏便聘了一位先生教他读书认字。曾国藩从《千字文》读起,不到十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接着开始学习八股文,准备应考。没几年时间,曾国藩就能做出八韵诗,制艺也能成篇了。此时,他读书的志趣并不太高,完全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这便是曾国藩读书初衷。
道光六年(1826年)春,16岁的曾国藩去长沙参加童子府试,名列第七。他的才华初露使曾玉屏父子大喜过望,从孩子的前途和仕途着想,曾玉屏父子便决定把曾国藩送到汪觉庵先生在衡阳所设的唐氏家塾去念书。一来可以改变一下环境,使曾国藩有新鲜感,产生新的求知欲;二来接触一些教学方法,把读书与做八股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汪觉庵训迪士子,每日照例面课四书文外,还拿一些八股范文令学子们诵习,并加以详解。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曾国藩的八股文比起汪觉庵也不逊色。
为了早早跳脱私塾的窠臼以求全面更大的发展,一年后,曾玉屏父子又将曾国藩送进涟滨书院读书。
这里不但有知识渊博的师长、丰富的藏书,还有来自县境内胸怀大志、朝气蓬勃的学兄学弟。在这里,曾国藩杜绝交游,终日在书院内读书学习。为了明志,他还改号为"涤生",意在涤除旧习,焕然新生。
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曾国藩肄业于涟滨书院。当时的他年轻气盛、锐志功名,最大的心事便是急于科举。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23岁的曾国藩参加湘乡县试,幸运地中了个秀才,接下来继续朝着科举路上的下一个目标奋进。入学岳麓书院不到一年,他参加乡试,得中举人。
然而,清代科举考试,上承明制,对于录仕,也承明制。明代重进士,进士出身为甲科,举人出身为乙科。举人会试不第,可申请入监为举监,或经荐举或考选入仕。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有明一代,终以进士为重,凡京朝官清要之职,举人皆不得与……甲科为县令者,抚按之卓荐,部院之行取,必首及焉,不数年,即得御史、部曹等职。而乙科沉沦外僚,但就常调而已"[1].可见,举人入仕之初就与进士有着天壤之别。
曾国藩十余年寒窗苦读,志向远大,自然不甘于在举人打止。他想凭借考中举人的春风,到京城攀蟾摘桂。但之后的仕途似乎没有那么顺利了,先后考了三次才得中进士。
在入都会试之前,曾国藩的足迹未出过湖南。
那时正如他自己所说"日与庸鄙者相处,全无所闻"[2]读书以科场应试为中心,所谓"为考试而学问",每天只是作些八股试贴,以猎取功名,只能称得上是闭塞山区的陋儒。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决心要涤除旧习,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他常在诗歌、日记、书信中抒发感慨,表明志向,在给诸弟的信中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3].总之,就是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读书,以实现"澄清天下之志"的宏愿,干一番大事业。
二、与时俱进与经世致用的读书思想
曾国藩在中进士之前,读书围绕科举为中心,范围比较狭窄。进京后,才得知有经学、理学等其他学问。在着名理学家唐鉴、倭仁等人影响下,曾国藩读书更加系统化、学术化,知识面不断扩展。
初入翰林院时,曾国藩读书主要靠自学,带有很大盲目性。他酷爱古文,尤其专心研读清代古文学家姚鼐的着作,期望在古文领域能有所建树。但在京师与学者、名流的交往中,曾国藩发现当时的梅曾亮、何绍基已远远走在他的前面,自己很难在古文领域超越同辈。所以,在读书治学上只有另找途径,方能有所作为。后来曾国藩对这一转变自我解释说:"初服官京师,与诸名士游接。时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贞以学问书法,皆负重名。吾时时觉其造诣,心独不肯下之,顾自视无所蓄积,思多读书,以为异日若辈不足相仲伯"[4].于是,便专拣名人着作阅读,逐渐转到治理学的道路上。
曾国藩治理学首先是从阅读《朱子全集》开始的。但究竟如何将此书研读好,曾国藩一时难得门径,不知如何下手,只好向同乡唐鉴登门求教。唐鉴"潜研性道,宗尚闽洛"[5],号称理学大师,在京师士林中颇有声望。唐鉴一番话让曾国藩"听之昭然,若发蒙也"[6],而主攻理学,兼治古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曾国藩发现理学家的读书修身之法不适合自己,遂改弦更张,将研究理学的目标仅限于领会其精神实质,即所谓"粗识几字,不敢为非,以蹈大戾"[7],而将读书内容改为主攻古文,兼治理学。同时,他治理学也不再仅限于阅读程朱二人的着作,而是追溯而上,开始接触张载、周敦颐的书,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读书过程中,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曾国藩对不同学派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初,曾国藩对乾嘉以来形成的考据学还抱着轻视态度,把它当成细枝末节,明确表示"考据之学吾无取焉"[7].但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开始,曾国藩又开始学习文字训诂之学,阅读了大批有关文字训诂的着作,由此开始接触考据学,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曾国藩读书始终以理学、史书为核心,他不满足于仅做一代博学多能的通儒或能吏,而是要将平生所读所学付诸实践,重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当时掌握全国庶政的六部,除了户部外,曾国藩先后担任过礼、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为官期间,他对照各部的特质专心潜读《通典》和《资治通鉴》,由此洞悉了清代的政治利弊、官场风习、山川形势、民生疾苦。
咸丰帝继位,迫于危局,下诏求言。曾国藩鼓起勇气接连上疏,把久憋心中的救世治国大计倾吐出来。
第一道便是《应诏陈言疏》,谈论人才问题,他指出"方今天下,因循坠废,可谓极矣,吏治日坏,人心日浇",对如何培养人才、改变吏治,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接着,又上《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疏》、《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等,分别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诸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中政治影响最大的是《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曾国藩指出,要挽回官场风气,全在皇帝个人的态度。据说,咸丰帝审读后,开始是发怒,将原疏掷于地,并欲将曾国藩重加惩治。幸赖军机大学士祁隽藻一再疏解,咸丰帝深思熟虑后,终于被曾国藩忠君爱国的本意感动,对曾加以褒奖。几篇谏疏也使得曾国藩在朝野内外赢得了"敢于直谏、忠诚为国"的好名声。
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曾国藩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并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有目的地阅读,"值危疑震撼之际,尤百挫而不扰。盖其所志所学,不以生常变易也。"[8]
在湖南操办团练期间,他重点阅读《皇朝经世文编》和史籍中关于治兵、治乱的经验,在熟读兵书比较发现,明代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很适合他当下组建湘军之用,戚继光以队为基本单位的编制非常合理,"凡立营,十人为队,八队为哨,队、哨有长……四哨为营"[9].于是他将此法采用到了湘军中。这种编制从作战角度来看,的确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平时也便于管理。曾国藩还在戚继光兵法的基础上,对晚清的兵制实行重大改革,改变了军队由朝廷直接调拨、临时派将帅统辖的旧制。
在战火纷飞、百务缠身的岁月里,曾国藩还特别喜爱研究王船山的着作,希望从中得到启发,找到克敌制胜之方。在他的影响下,湘军许多重要人物也认真研读船山着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倡导船山之学、研究船山之书的浓郁风气。通过研读船山着述,曾国藩"经世致用"的思想臻于完善。这样,船山在当时读书人的心目中就成了像诸葛亮一样羽扇纶巾的智慧化身,而曾国藩则成为了青年士子经世治国的榜样。
曾国藩生在封建社会末世,可谓内忧外患,要想保住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仅依靠中国传统文化远远不够,应突破"夷夏"界限,放眼世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领教过西洋火炮的厉害。对此,他不但认真阅读《考工记》一类中国古代技艺方面的书籍,还开始阅读日本人写的《新论》以及西方科技、工艺制造方面的着作,由此做出了以摆脱危机为目的的避害反应---开创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使中国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三、读书之道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不仅是政治人物最为推崇的官场"楷模",更是学者尊敬的读书"典范".曾国藩的一生便是读书的生涯,他有着一套自己独到的读书方法。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缺一不可。他说:"有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哀,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误一不可。"[10]
读书做到眼到、心到是必然的,而手到、口到则更为重要。他每日所看之书皆用笔圈点、评注,并将随时闪现在脑海里的心得体会记下。几百万字的《曾国藩全集》中记载了他大量的读书笔记,使后生学子不甚感叹。胡适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11].陈果夫曾对曾国藩的这种方法做过点评,他认为曾国藩算不上天资聪慧,但他的长处在于读书有恒心、有耐心,能够随时做笔记,所以进步很快。曾国藩主张读书以声调为本,也就是读书在高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作者行文的内涵,便于加深记忆和理解,"非此密泳恬吟,则不能控其深远之韵"[12].
曾国藩读书讲究"约、专、耐"."约"是指读书要"少而精",抓住重点、刻苦钻研,直到弄懂、弄透。人的一生精力有限,与其一生四处撒网而收获甚微,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研究而有所建树。只有抓住一个中心问题,把握它的精华所在,其他次要问题才能触类旁通。所以,曾国藩一生只攻读十多种书。"专"即是"读书不二".读书的方向已定,那就在这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弄懂每一个问题,集中精力才能步步为营。"诸弟总须力图专业……若志在穷经,须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兼营竞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13]"耐"即是读书时要以字、名为基础,若一句弄不明白便不可以再看下一句,今天看不懂的明天要继续再读,总之,不弄明白绝不罢休,不可好高骛远,以速取胜。"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14]
对于曾国藩来说,可以没有美味佳肴、锦衣玉食、华宅丽人,但唯独不能没有书,读书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终生不爱财、不聚财,但却爱书,爱读书、爱聚书,大量的书籍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曾国藩为官一生中,深深地打上了"学问"的烙印。他居官治事像个儒者,戎马仓皇不废文事,危城之中益诵史书,直到晚年病重时书籍送终,他的读书风范感染了无数后生。
首先影响到的是他的子弟。从一百二十余万字的《曾国藩家书》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曾国藩在教导子弟读书方面的确实花了不少心血。"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14]
将督促弟弟们进德修业当成自己尽孝的一种方式。台湾学者候王渝评说曾国藩以"涵泳"二字作为读书方法之一去教导他的子弟,这种方法的确有它的好处。受他的影响,曾家不但男子博学多才,连女子也知书达礼。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在他的循循诱导下,由一个急功近利的武夫成为有识之士;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继承了其父遗风,攻读外文,成为中国近代着名的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纪鸿专攻数学、天文,亦有所建树;曾国藩曾孙曾宝荪是中国着名的女教育家,创办了中西合璧的女子学校。曾氏孙子辈、曾孙辈都人才辈出,不能不说与受曾国藩读书风范的影响有关。
曾国藩的读书之方,对于清末民初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他的嫡传弟子李鸿章、薛福成、张裕钊、黎庶昌、吴汝纶等人皆一秉师承。李鸿章主要从军、从政,在学问上的成就不很突出,但他追随曾国藩以来,耳濡目染,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弟:"凡读书有难翻者,不必遽求其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吟。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几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15]这显然是对曾国藩"学贵有恒"和"专精一业,专攻一学"读书方法的复述和弘扬。其他如张、吴、薛、黎四大学子,在曾国藩的指导下,通过多年苦读,最终成为清末小有名气的学者。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对于今天的读书人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在收集资料、处理数据等方面比曾国藩所处的封建时代要优越得多,但是谁也不能用机器去代替自己读书和思考,需要我们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更多,因而曾国藩所提出的"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的读书方法是极其具有其现实意义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本院校吗?
教育部门并没有划分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毕业证上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是几本只是民间的说法。
学院简介:
衡阳师范学院(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衡阳师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南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属于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入选“湖南省2011计划”、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办学历史肇始于1904年创办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衡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衡阳师范学院。2001年2月,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并入。2006年学校以优异成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8年5月,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面积共2166亩;设有19个学院,开设51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在职教职工1295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4万多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开设5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6月,衡阳师范学院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5个,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光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中国古代文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区域经济学
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
地理学(0705):人文地理学(070501)、自然地理学(07050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2)
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型)
教育硕士(0451):教育管理(045101)、学科教学-语文(045103)、学科教学-数学(045104)、学科教学-地理(045110)、心理健康教育(045116)
电子信息硕士(0854):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085401)、检测技术及自动化(085402)、嵌入式计算与信息安全(085403)
材料与化工硕士(0856):功能金属有机材料(085601)、环境分析技术与环境保护材料(085602)、功能有机分子合成与应用(085603)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现有在职教职工129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0多人(二级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0多人,另有在读博士6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00多人。有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级教学团队。有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省新世纪121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社科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等共100多人。外聘院士、国内外专家180多人,省海外名师及引智专家20人。
省级教学团队:光电课程组教学团队、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美术学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3月,拥有1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2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另有12门省级精品课程、9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个省级优秀教研室。校级精品课程20门。2013年,在湖南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衡阳师范学院的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环境教育”立体式教育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获一等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科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英语
省级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新闻学、地理科学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科学、美术学、电子信息工程、旅游管理
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运动训练、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科学与技术、美术学等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有限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音乐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数学应用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文化遗产与地理信息技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交流合作:
衡阳师范学院实施“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合作发展战略。截至2016年3月,该校已与中国国内地市州教育局、名优特中学及深圳软件园、东莞工贸发展促进会等30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荣誉:
2021年3月25日,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届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称号。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3月,衡阳师范学院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1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所12个,校级研究中心4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实验室: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金属有机材料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湖南省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省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嵌入式计算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所、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几何函数理论研究所、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研究所、美术教育研究所、湖南地方音乐研究所、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湘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
校级研究中心: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心、统计与建模研究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与体适能研究中心、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成果:
根据2017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50多个省、市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6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9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6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190多部;获各级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90多项;获发明专利79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教育部两届“优秀特色科技期刊”。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底,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205万余册,其中包括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的古籍及完整的地方志文献3万余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13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55个(含共享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26个),有CNKI、EBSCO、Springer、维普期刊等综合性数据库。
学术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衡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社会科学版常设栏目有哲学研究、船山研究、政治与法律研究、经济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史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等;自然科学版开设有数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环境教育专栏等栏目。该刊已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为《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等刊物的期刊源。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湖南省双十佳期刊”,2013年9月,获评为“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期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训: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厚德”,语出《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有推崇、重视之意。“厚德”,即崇尚人的品德,重视人的品德教育。体现了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的教育原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多,丰富:取得,换得。“博学”就是学识渊博,学问丰富。体现了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院的生命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砺志”,语出清李渔《慎銮交·久要》:“待我砺志青云,立身廊庙,做些显亲扬名的大事出来。” 砺:磨砺,磨练。志:意志,志向,理想。“砺志”即磨练意志,追求远大志向和理想。既表现了该院重视学生意志力等各种素质的培养,也体现该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学院的宏伟目标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坚定之意。“行”即行动,实践。“笃行”即坚定地付诸行动,使目标得以实现。体现了该院广大师生员工求真务实,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志向变成坚实的实际行动。
校徽:衡阳师范学院校徽由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邓政老师于1999年设计,后经集体修改完成。标志的基本外形为大雁与烛火的抽象变形。衡阳又称雁城,大雁体现了衡阳的地域特色,烛火体现了师范学院的办学特色。
此外,标志还采用了衡阳师范学院的拼音简写,“HYSY”与大雁、烛火的图像进行融合,以加深标志的可识度。同时,飞翔的大雁体现了衡阳师院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燃烧的烛火,闪耀着红色的光芒,体现了衡阳师院的热情与活力。
校歌:《衡阳师范学院校歌》歌词为集体创作,由李刚教授谱曲,2002年7月修改完成。 歌曲为进行曲风格。全曲音乐分为两个部分。在激昂的前奏之后,第一部分热情而舒展,八度等大跳音程的运用,表现了南岳的雄伟和该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第二部分坚定有力的附点及切分节奏的运用讴歌了“校训”的精神,表现了师生面向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