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末诸侯王魏豹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2.迷雾围城的剧情简介

3.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原文及其翻译

4.元好问的生平事迹谁知道?知道的来

5.细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综述

6.有关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生平事迹

秦末诸侯王魏豹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公子哥儿和围城-公子哥形象

魏王豹,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之后,姬姓魏氏,算起来他也是周天子的本家亲戚。其兄魏咎曾经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宁陵君,秦始皇灭魏之后,魏豹与其兄魏咎一起隐居民间、沦为了秦王朝的庶民。虽然出身魏国王族,但魏豹并没有过上几天贵族公子哥儿的日子。更重要的是,虽然是旧贵族出身,魏豹的政治眼光却是出奇地差!每次政治投机几乎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第一次政治投机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瞬间大乱、群雄并起。隐居民间的魏咎、魏豹兄弟也看到了机会,不甘寂寞地卷入了乱世洪流之中。可第一次政治投机魏咎、魏豹兄弟就找错了投资对象!陈胜、吴广最先举起了反旗,魏氏兄弟想都没想便投入了陈胜帐下。开始还不错,兄弟二人偕同魏将周市带着三千人马攻下了魏地二十余城,魏咎还被陈胜封为了魏王。

可陈胜根本就不是帝王之才,他带出来的其实就是个“草台班子”,面对秦将章邯的反攻,直接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魏豹的兄长魏王咎也一把火了结了自己的性命……魏氏兄弟的第一次政治投机就这样胎腹中了。

第二次政治投机

在魏王咎自焚之后,魏豹总算长了点儿记性,作出了人生之中唯一一次明智的选择——投靠项羽。跟了强人项羽之后,魏豹也怂人变猛将,带着从项羽那里借来的几千人马回魏地攻城略地,又打下了二十多座城池。也不等新主子项羽分封了,魏豹索性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魏王,先过一过王瘾再说!后来,西楚霸王项羽论功行赏,魏王豹被项羽正式封为了西魏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诸侯王。之后,魏王豹所部归汉王刘邦指挥,继续在关中地区与秦军作战。按照这样的路数,魏王豹好歹也能够成为汉王朝呢开国元勋,至于后来会不会走上韩信、彭越的那条路,那都是后话了。这是魏王豹唯一一次正确的政治投机!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次政治投机

不久之后,刘邦和项羽撕破了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拉开了铁幕。原本就跟随刘邦作战的魏王豹立即抛弃了项羽,投入了刘邦的怀抱。这本应是一次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的政治投机,可魏王豹却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硬是把一手可以胡十三幺的好牌给打成了放炮出铳!

“楚汉之争”爆发后不久,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魏王豹见刘邦大败、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楚必胜、汉必败。于是,借口探亲,私自统兵回到河东,准备坐山观虎斗、待价而沽。这倒也为什么,还属于正常选择。只要不投靠项羽,待价而沽或许还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许负的相士出现了,他的一句话彻底改写了魏王豹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话说许负为魏王豹的小妾薄姬看相,对就是后来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许负说薄姬相貌大富大贵,将来要生天子。没错呀,汉文帝不就是天子嘛!可人家许负没说这天子是你魏王豹和薄姬生的呀……魏王豹一听,心想:“我的女人将来要生天子,那我不就是天子他爹?难道上天注定我要当皇帝?”正在动摇犹豫、作壁上观的魏王豹果真就信了相士的忽悠,随即派人与项羽联系、重新投靠了项羽。当然,在魏王豹看来,他只是在利用项羽,谈不上投靠,因为他自己才是“天子之父”!

韩信灭魏,魏王豹被杀

魏楚合流,对于彼时正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刘邦而言,无异于是腹背受敌,随时可能被魏王豹从背后捅一刀!为了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刘邦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韩信为主将、曹参和灌婴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偷渡夏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魏王豹的驻地安邑。见大势已去,魏王豹居然没有作任何抗争便认怂了!索性大开城门,向韩信请降。韩信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安邑城,俘虏了魏王豹全族。魏王豹的小妾薄姬随丈夫一同被俘后被罚没后宫为奴,后来被“色鬼”刘邦看中收为了小妾,继而生下了真天子——汉文帝刘恒。如果魏王豹没,知道后会不会恨许负了?“你个骗子!说我的女人是天子之母,可你没告诉我我会头顶以一片大草原啦!”

魏王豹身为战国时期的魏国宗室、又在魏地经营多年,虽然被俘、但在魏地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出于稳定魏地的需要,刘邦并没有立即杀了他,甚至都没有处置他,反而命他与御史大夫周苛一道守卫荥阳。说白了,刘邦就是让周苛监视魏王豹,将他软禁在荥阳城内。两年之后,楚军围攻荥阳,在刘邦的授意或默许下,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为由杀掉了魏王豹。理由相当充分、冠冕弹簧——魏王豹当初就背叛刘邦投靠了项羽,如今楚军围城,谁敢保证他不会旧事重演?杀魏王豹,顺理成章。试问,一个小小的周苛在没有刘邦许可的情况下,怎敢随意处置刘邦都没有杀的魏王豹?很显然,杀魏王豹就是刘邦的主意,周苛只不过是替主子背了黑锅而已。魏王豹虽然被杀了,但下场凄惨恐怕也谈不上。乱世之中的枭雄,要么杀别人、要么被别人所杀,无所谓凄惨不凄惨。

综上所述,魏王豹虽然出身战国时期的魏国宗室,是如假包换的六国贵族之后。但作为乱世枭雄,他真心不够格儿,这个人的战略眼光不是一般地差,简直是差到了极点!基本上就是一个随大流的角色,如果不是头顶上魏国宗室的名头,他恐怕很难在乱世之中立足。争取前面所说,一把可以胡十三幺的好牌,硬是被他打成了放炮出铳!魏王豹落得个身首异处、头顶一片大草原的下场,纯属自作自受、与人无尤……

迷雾围城的剧情简介

迷雾围城的剧情简介:

1、故事讲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之时,北方大鳄易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父慈子孝,内地里却是波诡云谲、暗藏汹涌。易家三少爷易连恺狼子野心韬光养晦,二哥易连慎步步为营,洞察大局。

2、易家三少易连恺对先进女学生秦桑一见钟情,为了娶得秦桑,易连恺费尽心思,最后秦桑被逼无奈加入易家。婚后,易家三少仍不改风流,在外纸醉金迷、嚣张跋扈。顶着三少奶奶名分的先进女学生秦桑与易连恺相敬如宾实则同床异梦,一场弑父夺位却引发二人的恩怨情仇。夫妻两人相敬如宾,然而,易连恺看似对秦桑冷酷无情,实则一切皆有缘由。而看似风平浪静、父慈子孝的易家,实则波云诡谲、暗藏汹涌,暗地里易家三兄弟为了夺嫡之战施展各种计策,层出不穷。

3、身份神秘的留日陆军士官潘迟健阴差阳错成为易连恺的副官,而在秦桑印象中潘迟健是学校里正直先进的革命斗士,故人相见,身份大变,旧情新欢,家国离愁,烽火岁月,迷雾围城。

扩展资料:

一、《迷雾围城》简介:

《迷雾围城》是《来不及说我爱你》的前传、著名都市爱情小说作家匪我思存首部谍战爱情小说。2011年首次出版 ,2013年再版。

二、《迷雾围城》书籍简介

书名 :《迷雾围城》?

作者:匪我思存

ISBN:978-7-5104-1806-8-01

开本:32开140mm×210mm

定价:40.00元(全两册)

装帧:平装

上市时间:2013年7月

版次:2版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迷雾围城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原文及其翻译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骤雨打新荷》原文: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骤雨打新荷》翻译: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骤雨打新荷》注释:

海榴:即石榴。

糁:撒落。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命友:邀请朋友。

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骤雨打新荷》作者生平: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的生平事迹谁知道?知道的来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当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老老少少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分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元好问对蒙古国的态度有一个矛盾变化的过程。他痛心于金国被蒙古灭亡,对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他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在金元交替之际,元好问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他一方面痛心金朝的腐败和混乱,希望有一个除旧布新局面的出现,当他看到金朝被蒙古灭亡已成定局后,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耶律楚材、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为减轻金国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过一些好事,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世侯如上述张柔、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从而他逐渐把蒙古国政府看作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他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元宪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元好问虽已63岁高龄,却还是与他的好友张德辉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即使至明清、堪与他伯仲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工”、“一代宗匠”。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细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综述

维特的故事,实际上因玩枪而起,又因玩枪而终结,这是维特的宿命。

可也是作者的伏笔。

维特玩枪,枪是阿尔伯特的,此枪虽内无子弹,而引发两人思想的碰撞和三观的分野。

思想、行为和处世方式回异的他们都真心爱着优秀、尤物般善良的绿蒂。阿尔伯特理性、冷静、保守、有规矩,遵守现行法律,而且也十分善良;但维特却感性、大胆、冲动、前卫,蔑视现行法律,同样也十分善良。

于是,随着两人的深入接触,维特从初见面对阿尔伯特的嫉妒,到对阿尔伯特的欣赏、佩服、肯定,虽大家心知都爱着同一个女人,却无所不谈,好象很好的朋友一样,再到对阿尔伯特反感、不屑、否定、心存芥蒂,有话不便说,闷在心里,日益难受。这就是维特最后自杀的伏笔与根源。

不过,阿尔伯特是受绿蒂去的母亲临终托咐的未来女婿啊!

以下是维特对阿尔伯特讲的一段话:

“嗨,你们这些明智的人啊!”维特说,“热情!迷醉!疯狂!你们如此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你们真是些好样的道学先生!你们嘲骂酒徒,厌恶疯子,像那个祭司一般从他们身边走过,像那个法利赛人似的感谢上帝,感谢他不曾把你们造成一个酒徒,一个疯子。可我呢,却不止一次迷醉过,我的热情从来都是离疯狂不远的;但这两点都不使我后悔,因为我凭自己的经验认识到:一切杰出的人,一切能完成伟大的、看似不可能的事业的人,他们从来都是给世人骂成酒鬼和疯子的”。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只要谁的言行自由一些,清高一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你就会听见人家在背后叫:'这家伙是个傻瓜!'——真叫人受不了。真可耻,你们这些清醒的人!真可耻,你们这些智者!”

毫无疑问,维特是一个富家子弟,可以随时请求部长为自己安排一个优差事是多么轻易而举的事情啊!当阿尔伯特回到绿蒂的身边,当维特知道自己的爱情、其实可能是单恋的爱情,前途有点渺茫时,曾冲动甚至想找份短工做一做,以打发时间,每天也有一个目标,消除过剩的青春活力,消解烦闷。可他想起了一个寓言,转念一想,这不更其被枷锁束博了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的自由?于是,他又安于现状,无所事事,胡思乱想,整天发着青春白日美梦或黑夜恶梦——他心中的爱人被他人理由十足而夺走!

这些情景也只有象维特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才有的生活方式,他可以、他能够如此随心地生活,是因为他有这样生活的经济基础啊!

尽管如此,绿蒂与她的未婚夫仍然对维特十分友好,关心他,是作为朋友的关心,不是作为情敌,也不是将维特作为病人看待,因为维特其实此时正患着不轻的相思或单相思病啊!维特生日那天还送蝴蝶结和他喜爱的袖珍版《荷马选集》给他。

不过,维特却对朋友威廉感慨:“威廉啊!,生活就是这样;而我也不抱怨,生命之花只是过眼烟云而已!多少花朵凋谢了,连一点痕迹也不曾留下!能结果的何其少,果实能成熟的就更少了!不过尽管如此,世间仍存在足够的果实;难道,我的兄长,难道我们能轻视这些已成熟的果实,对它不闻不问,不去享受它们,任它们白白腐烂掉么?”

那是十八世纪欧洲的德国?两个有为有闲阶级的男人和一个绝世佳人美女,在如诗如画的村庄,维特可以当着阿尔伯特的面握住他未婚妻绿蒂的手并亲吻,大胆流露爱慕之情,多么的温情与开明,难道德国文明人一点醋意都没有?

绿蒂是一个多兄弟姐妹而且家景可能相对也富裕的家庭的长女,但她妈妈当她刚懂事才十几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们,临终时托付她充当弟妹们的妈妈,因此成就了绿蒂她慈母般的、能干的、温柔善良的、人见人爱的性格,难怪维特对她一见钟情而不能自拔。其实,绿蒂就是按照去的母亲要求自己培养自己,据绿蒂的回忆,她就是她伟大慈爱母亲的翻版啊,阿尔伯特可以见证,他最有发言权,因为绿蒂母亲患病临终时,绿蒂和阿尔伯特双双在病床前啊!

绿蒂回忆道:“她是位优秀、温柔、快活而不知疲倦的妇女。上帝知道,我多么经常地流着热泪跪在自己床上,乞求他让我变成她一样!”。

维特终于依依不舍地与绿蒂和阿尔伯特暂别了,以他的家境与能力他轻易地找到了一份为公使当差的工作,他是否适应新的生活,忘却掉伤心的单恋相思?

维特相当聪明,表面似乎适应新生活,又不满新环境,他也结识有新的朋友,如C伯爵,互相星星相识。可他抗拒、不满自己的顶头上司公使,他总结道:“公使给了我许多烦恼,这是我预料到的。像他似的吹毛求疵的傻瓜,世上找不出第二个。”

尽管C伯爵似乎颇欣赏维特的思想与才干,维特自己感觉。但就在C伯爵在自家举行的一次世俗的上流社会的聚会中,维特却被包括C伯爵以及B**排斥在那个所谓“上流社会”里。

“您了解我们的特殊处境,”C伯爵说,“我发现,参加聚会的各位对您在场感到不满。我本人可是说什么也不想……”。于是维特灰溜溜回到公寓,广被周围世人嫉妒、嗮笑、奚落。好不难受与委屈。

事后维特质问起一向对他挺友好并互相有话说的B**。B**如下表达“呵,维特,”她语气亲切地说,“既然你了解我的心,怎么还能这样解释我当时的狼狈不安呢?从跨进大厅的一刻起,我就多么为你难受啊!我已预见到后来发生的一切,话到舌头无数次,只差对你说出来。我知道,封?S和封?T宁肯带着她们的男人退场,也绝不愿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伯爵也不好得罪他们……眼下可热闹啦!”B**和盘托出,不合群的维特却浑然不知。因为B**的唯一的亲人,一个过了气的贵妇人她的姑妈也相当不喜欢维特,瞧不起维特啊!这令与维特有互动交流的她情何以堪!

在美丽的农村,绿蒂的故乡,尽管维特爱上了已经有爱人的人,我行我素,仍无伤大雅。而在社会关系复杂的城市,皇帝的脚下、皇权笼罩地,维特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被监控着,他觉得多么的苦闷,没有自由、自我。这才是他最后自杀的主因,而他介入的三角恋,只是插曲、诱因、催化剂而已。

在一般人眼里,维特在宫廷做着公使的助手、枢密顾问,多么令同龄人羡慕啊!此时此刻,他却因此瞒着他妈妈辞职了。

维特他成功辞职了,其实也得到部长的挽留?还能有一笔盘川发给他,肯定的是:维特家境也相当不错,他父亲虽已故逝,但仍有母亲、有遗产在啊!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离开故乡,进入了维特儿时多么向往的想象中的丰富多彩的城市啊!可维特到城市走了一圈,大失所望,颇感忧伤。现在,他离职后首次回归故乡缅怀多么快乐的少年时光啊!多么的讽刺,有如走进走出人生的“围城”。维特感叹:“世事无常!当初,无知而幸福的我渴望大千世界,回过头来,固守在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小小的内心世界”

就算是猎庄的侯爵欣赏他,仍然不能交心,格格不入,维特他有意流浪了,潜意识是他仍然忘不了绿蒂,尽管绿蒂已经有爱人阿尔伯特,最后,他决意飘到矿井,那里离绿蒂更近一点,又可以避免绿蒂发现。

一旦燃烧起的爱火是多么的难以熄灭啊!

维特他始终主观认为,他比阿尔伯特更适合做绿蒂的爱人、丈夫,他和她有更多的共鸣和精神的爱恋。他甚至幻想“要是阿尔伯特了又将怎么样呢?你会的!是的,他也会……”。维特多么偏执啊“我有时真不能理解,怎么还有另外一个人能够爱她,可以爱她;要知道我爱她爱得如此专一,如此深沉,如此毫无保留,除此之外,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没有了呵!”

维特由于病态的失恋,心灰意冷,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希望“是的,就是这样,正如自然界已转入秋天,我的心中和我的周围也已一派秋意。我的树叶即将枯黄,而邻近我的那些树木却在落叶”,他走在过去与绿蒂交往的地方的路上,周围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判若两人的维特主观的感觉是满眼的凄惨:那善良的农妇小儿子了、丈夫生病了;认识的青年农民被解雇了……他感同身受,无限的惆帐,他挽留着绿蒂,苟延着残喘。显得多么的可怜?维特他得的是公子哥儿病啊!

尤其维特着重讲了真诚热烈追求守寡了的女东家的这个青年农民的故事,尽管那个青年守规、勇敢、真爱,那个寡妇也有相当的意思,可是世俗、舅老爷们为了财产继承的问题(那女东家无儿无女),不但这青年农民求爱受阻,其后请的其他长工也是同样的命运,受到舅老爷们的警惕,爱情被牺牲了。

维特将自己的命运与那青年农民比,不过身份相反,维特是有钱资产阶级的后裔,但维特求爱的勇气自愧不如那贫穷青年农民。

维特再次探访绿蒂,绿蒂仍可爱得天真无邪,在维特的面前肆无忌惮的表演与雀儿亲嘴喂食,重燃维特心中对绿蒂的爱火,某种意义上来说,绿蒂是爱的魔鬼啊!

维特是一个爱泛滥的小伙子,他对村中去世了的牧师的第二任妻子神经病地砍掉牧师居所园子的胡桃树亦耿耿于怀,爱惜不已,牧师的居所是公家的。觉得世人多有不珍惜美好的东西,更何妨对绿蒂?人们在暴殄天物啊!他可能认为,就算是阿尔伯特也爱绿蒂,仍然不够充分珍惜他心中的女神,这就是维特的执着的对大自然包括人类的爱,这却对普罗大众有点苛求了!

维特已经因单相思而病了,他在日记中写到“多么空虚啊!我的胸口里觉得可怕的空虚!——我常常想,哪怕你能把她拥抱在心口一次,仅仅一次,这整个的空虚就会填满了。”

尽管绿蒂已经和阿尔伯特结婚了,维特他仍然一如既往与他们俩密切来往。有一次,维特呆在绿蒂的房间里听着绿蒂家长里短与女伴闲话家常地讲谁谁又结婚了,谁病了,还病得相当重……,维特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对于绿蒂不重要,维特他却觉得自己对绿蒂这个家庭才是太太重要,而不是妨碍?多么另类又善良的维特啊!他甚至对自己劝告“可是——你要是这会儿走了,从他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他们又将有多久会感到失去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缺陷呢?多久?唉,人生才叫无常呵!”,维特因得不到绿蒂的婚爱,只有目前的“友谊”,他犹豫他不甘他挣扎,他无可奈何大致准备要告别心爱的女人了。

维特日记里写到:“我已有上百次几乎就要拥抱她了!伟大的主知道,当一个人面前摆着那么可爱的东西而又不能伸手攫取时,他心头会多难受。攫取本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婴儿不总是伸出小手抓他们喜爱的一切么?——可我呢?”维特还未懂得主权的法律边界,维特他是有民事责任的成年人啊!

绿蒂,红颜祸水?她没有避嫌没有避爱,常常在维特面前流露对维特的爱恋,尽管她有未婚夫甚至是丈夫,在法律社会这不是勾引吗?绿蒂的行为不是水性杨花吗?人性解放的自由如何界定与规范呢?这不,维特、绿蒂、阿尔伯特三人不成了三角恋了吗?不是会葬送三人彼此的幸福吗?

维特在山谷遇着了失恋的亨利希,同病相怜起来,不过,亨利希的失恋是由于贫富阶级的差异,亨利希已经疯了,而维特对绿蒂的失恋是识不逢时,他也已经下意识相当于去了。

其后,维特从亨利希母亲的嘴里得之,其实疯子嘴里的恋爱幸福自由自在是在大疯发病时的美好幻觉,他是花痴哦!突然维特顿悟,上帝给幸运的人理智真实的幸福;命不好的人,幸福只有从疯癫中寻求!只是一种梦幻。

那个幸福的不幸者疯子,后来维特在阿尔伯特平淡的嘴里得知,是暗恋绿蒂之故,无可能之故,也是迷恋维特心中的女神痴疯至此的啊!并因此被解雇、失业、犯傻。

绿蒂弹着过去维特爱听的琴音,维特此时却心如刀绞,因这音韵让维特回忆起旧日的美好时光却去而不能复返,他控制不了自己,哀求绿蒂“看在上帝的份上”维特嚷道,情绪激动地冲她跑去,“看在上帝的份上,别弹了!”,今次,绿蒂以为维特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她不是爱维特,而是同情他、怜悯他。维特是单相思?

维特自我感叹: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他究竟算什么!他不是在正好需要力量的当儿,却缺少力量么?当他在欢乐向上飞升,或在痛苦中向下沉沦时,他都渴望自己能融进无穷的宇宙中去,可偏偏在这一刹那,他不是又会受到羁縻,重行恢复迟钝的、冰冷的意识么?”

最后,编者有一段话是这样总结的:

至少阿尔伯特的朋友们是这样讲的:他们认为维特像个一天就把全部财产花光、晚上只好吃苦挨饿的人,他对终于获得的渴望已久的幸福的那个真诚稳重的丈夫,以及他力图在将来仍保持这个幸福的行为,都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说,阿尔伯特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变,他仍然是维特一开始所认识、器重和尊敬的那么一个人。他爱绿蒂超过一切,他为她感到骄傲,希望别人都承认她是最最可爱的女性。他不希望自己和她之间出现任何猜疑的阴影,他不乐意和任何人哪怕以最无邪的方式,仅仅在一瞬间共同占有这个宝贝,难道因此就能责怪他不成?他们承认,当有维特在他妻子房间中的时候,阿尔伯特常常就走开了;但他这样做不是出于对朋友的敌视和反感,而只是因为他感觉到,他在跟前维特总是显得局促不安。

其实在个人、婚姻的主权意识上,阿尔伯特可谓是一个不怎么设防的人啊!维特却放任自流,有意无意的侵犯了别人的主权了,可爱的绿蒂又那么有点暧昧、爱与怜的泛滥。

维特认识的那个钟情寡妇东家而被舅老爷辞退的长工,因爱生恨杀了接替他的长工,维特曾企图解救他,说:“瞧你干的好事,不幸的人呵!”当事者犯却泰然自若地答道:“谁也别想娶她,她也别打算嫁给任何人。”这件事对维特震撼极大,以他的本性与善良,他能杀了阿尔伯特吗?所以,维特最后只有用阿尔伯特的手枪自杀,这是无可奈何的悲剧。前者是因爱而恨,维特是因爱而无奈而不舍,控制不了感情,又不想伤及旁人,这些旁人是他最好的朋友与爱人啊!

但是,感同身受,维特却同情起这个只是有一面之交的犯,力主出庭为他辩护,被总管驳回。建制者要维护秩序与法律啊!文明要自由、恋爱的自由,但也不能无充分理由取他人性命啊!

后来,连阿尔伯特一众人都感慨,“不,他没有救了”是指维特,不是指那犯。维特留下的字条,上面也写道:“你没有救了,不幸的朋友!我明白,咱们都没有救了!”维特说的没有救了,既指犯、自己、也指所有人。

尽管阿尔伯特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阐述,维特由于爱绿蒂,而对阿尔伯特有主观的反感:“有什么用呢,尽管我反反复复地告诉自己,对自己讲:他是个好人,正派人!可是,我心乱如麻,叫我怎么公正得了呵。”

维特处世的诸多难堪,一见钟情追求爱情又落空,客观上更有意无意对他人家庭幸福的侵犯,加上世人另眼相看、莽加议论,都内生性的令维特产生自我毁灭的意念与动力。

维特因为失恋而烦躁,每每在寒冷多变的天时也不得不到户外瞎跑,面对无情的大自然,维特既害怕,有向往,春天到了,溶雪了,汹涌的洪水,从高处激流而下,冲刷一切,他曾经与心中的女神呆过的地方景物,或淹没了或人是物非了,不,其实人与彼此的心已经变了,只是维特固执地坚守他的痴恋而已。他有冲动冲进激流的山涧洪流,不过目前还有点害怕,还未积蓄够勇气。

维特他日日夜夜做梦、的梦、爱绿蒂的梦,似醒似梦,出于下意识的非理智状态,也疯了,或者在疯的边缘。

维特的自杀,自我毁灭,他认为是最后的出路与希望,决心逐渐坚定。人在绝望的时候,已经信鬼信神,信黑幕后面的奇迹,信超自然的力量,将自己置之度外。

不过,他对自己讲,不能操之过急,不应草率行事。

在给威廉的最后的信件中,维特明确拒绝了威廉的邀请,要求他回到威廉的身边,过正常的生活。维特说“我该走了”而不是回到威廉和他的妈妈身边,在心中已经和他们道别了。

这令善良的绿蒂多么尴尬又多么情何以堪啊,一个结,阿尔伯特与绿蒂“肯定的只是,她已下了决心,要想一切办法打发维特离开。”

当绿蒂表明心迹,恳请维特摆正位置:仍然保持友谊,是友谊,减少不必要的来往,以免大家尴尬,他就说了,“不,绿蒂,”他嚷道,“我将再也不来见你了!”看看,这不是闹情绪,强人所难吗?绿蒂可怜地指出“唉,你干吗非得生成这么个急性子,一喜欢什么就心眼地迷下去,”她拉着维特的手继续说“克制克制自己吧!你的天资、你的学识,你的才能,它们不是可以带给你各种各样的快乐么?拿出男子汉的气概来!别再苦苦恋着一个除去同情你就什么也不能做的女孩子。”

看看,绿蒂讲得多么真诚和合情合理啊!

绿蒂继续做维特的思想工作:“快冷静冷静吧,维特!你难道感觉不出,你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存心把自己毁掉么!,干吗定要爱我呢,维特?,我可是另有所属啊!干吗偏偏这样?我担心,我害怕,仅仅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才使这个占有我的欲望对你如此有诱惑力的。”“难道世间就没有一个姑娘合你的心意了么?打起精神去找吧,我发誓,你一定能找到的;要知道,一些时候以来你自寻烦恼,已经叫我为你和我们担心了啊。打起精神来!去旅行一下,这将会、一定会使你心胸开阔起来。去找吧,找一个值得你爱的人,然后再回来和我们团聚,共享真正友谊的幸福”,绿蒂讲得多么的真诚有理有礼啊!

维特后绿蒂才读到的维特写给她的信中,维特坚定了去的念头,维特一时讲:我生活在你的身边既无希望,也无欢乐啊!……,维特强烈的念头:我要去!——这并非绝望;而是信念,……是该为你而牺牲自己的时候了。并透露曾一度出现过一个狂暴的想法——杀你的丈夫!——杀你!——杀我自己!

维特临前的经济状况大概是这样的:

他有一个随身的用人照顾,可以随时结清所有的账目,可以把他本来按月施舍给一些穷人的钱提前一次给两个月。有人送饭,饭来张口,有马骑,不用干活,有充足的时间发呆,读闲书,写作绘画,探访有情无情的有家室无家室的人。一句话,就是一个有钱、任性、爱发呆的大闲人。

当一个人默想往事的时候,此时此刻,种种迹象表明,在维特即将永远离开她的时候或者寻去的时候,绿蒂满意、佩服阿尔伯特的大度、忠诚、稳重、懂事、懂得生活,明确愿意付托终生。而上天又在命运中安排闯进一个富有吸引力却另类的少年维特,回忆往事,她和维特确是意气相投的。问题是为什么维特心眼一定要爱她,超越亲密朋友的界限。他想,维特做自己的哥哥多好啊,她希望把自己的一个女友许配给维特,希望维特与阿尔伯特保持良好的关系。她的爱泛滥而溢出,真的如保守的中国谚语所云:红颜祸水?那能这样解读和看待美丽动人、善良无邪的绿蒂姑娘呢!

其实,绿蒂的潜意识钟意维特较阿尔伯特多一点,但出于理智与时间的先后,她也和维特一样委屈自己。

其实,当维特最好那次与她诀别见面时,绿蒂也意乱情迷,举止行为亦相当反常,既想单独与维特在一起,有不敢。她对维特是有情的,有复杂的美妙的隐伏的不能言表的感情。

维特与绿蒂那次最后的会面,没有阿尔伯特在跟前,维特应绿蒂的要求,朗诵着自己翻译的英雄史诗,真情流露,激动不已,最后拥抱在一起,亦仅此而已。绿蒂心理更惊慌迷乱,只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你别想见到我了!”,绿蒂不得不克制、庄重、绝情讲了最后的一句话。

维特悲痛欲绝,无可奈何喊出:“别了,绿蒂!永别了!”

经过那晚阿尔伯特出外办事,没有在家过夜,维特最后与绿蒂诀别,双方不由自主激动的互相拥抱接吻,所留下的印记与激动的余波,当次日阿尔伯特回家,绿蒂的心情异常复杂,她既忠诚爱着阿尔伯特,自己现在的丈夫,又爱着关心着可怜的可能自作自受已经一无所有的维特,向丈夫坦露心迹,交代一切,她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毕竟,阿尔伯特是人、是一个男人,就算是多么开明有风度有同情心,维特的存在多少也令他有点不快。于是绿蒂就心知吐明,默默的注视着阿尔伯特回家后的举动以及维特回自己住处后使用人送字条向阿尔伯特借枪托词方便不日外出旅游时防身,阿尔伯特指示绿蒂取枪,绿蒂取枪时的木然却刻意擦干净枪的灰尘,当维特从用人那里得知是看到绿蒂亲自交枪给他的,并已经擦干净了的,维特病态的狂喜。

以下是维特最后的咏叹:

“它们经过了你的手,你还擦去了上面的灰尘;我把它们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你曾接触过它们。绿蒂呵,我的天使,是你成全我实现自己的决心!是的,绿蒂,是你把枪交给我的;我曾经渴望从你手中接受亡,如今我的心愿得以满足了!唔,我盘问过我那小伙子:当你递枪给他时,你的手在震抖,你连一句“再见”也没有讲!可悲,可悲!连一句“再见”也没有!难道为了那把我和你永远联结起来的一瞬,你就把我从心中放逐出去了么?绿蒂啊,哪怕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把我对你那一瞬的印象磨灭!我感觉到,你是不可能恨一个如此热恋你的人的。”

“我对不起你,阿尔伯特,请原谅我吧。我破坏了你的家庭的和睦,造成了你俩之间的猜忌。别了!我自愿结束这一切。呵,但愿我的能带给你们幸福!阿尔伯特,阿尔伯特,使我们的天使幸福吧!你要是做到,上帝就会保佑你啊!”

维特的自杀,真能令绿蒂与阿尔伯特幸福吗?!

最后,维特心情轻松的从容吞枪自杀,一了百了,回归自我、回归自然、回到上帝的身边。

阿们!

—2022.03.16.细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综述。

有关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生平事迹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公元1564年4月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生平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莎士比亚18岁时与一个26岁的女子结婚,他不满21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

几年后他来到伦敦,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写了《儒略·凯撒》、《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这样的杰作。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他的子孙都已经断宗绝代了。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①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作品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经典台词有: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亡,那是个问题。)

3.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4. 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5. 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於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6 美满的爱情,使斗士紧绷的心情松弛下来。

7 太完美的爱情,伤心又伤身,身为江湖儿女,没那个闲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谎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10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11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为她生的美丽,所以被男人追求;因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获。

13 如果女性因为感情而嫉妒起来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备笑傲情场的条件。

16 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18 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21 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22 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23 女人是被爱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

25 目眩时更要旋转,自己痛不欲生的悲伤,以别人的悲伤,就能够治愈!

26 爱情就像是生长在悬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气。

27 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上场下场各有其时。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亡有七种阶段。

其他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莎士比亚名言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W.)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豁达者长寿。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 Then come kiss me , sweet and twenty , Youth's a stuff that will not endure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迁延蹉桑?慈瘴薅啵鲦?肜次俏遥?ゲ菘菅睿?啻阂坠?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Don't gild the lily.

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 W .)

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