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四俪六怎么读-骈四俪六
1.什么叫"骈文"
什么叫"骈文"
骈文又称骈俪文、骈俪四六。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 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文字是单音独体,特别适用于对偶的句式,以对偶为尚的骈文遂得以发展。 二、文学渐受到重视,文人将汉字优美的特点,例如是文字的对称、音节的和谐表现出来。 三、声律家沈约提出了《四声谱》,即平、上、去、入四声之说,令诗文的韵律平仄日渐严格。 四、南朝君主奖励文学,招集士人,士人为迎合君主,所写的大多是宫廷或士族的生活,文辞堆砌铺张。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骈文特点 全篇文章均由对偶构成,除少数散句外,都可以分为上下联,字数、词性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行文流畅。 对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为主,偶尔掺杂有五字、七字。齐梁以后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称四六文。 讲究声韵上的平仄。初期骈体文分韵骈文和无韵骈文,齐梁开始讲究韵律,唐后愈发严格。 用词注重藻饰和用典,后期用字生僻,内容虚幻,被认为华而不实。 宋代骈文 经过欧阳修等人的改革以后,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北宋后期。 宋代朝廷所用表奏□子等,多用骈文,欧阳修等人在写这类文字时,首倡以古文之气势,运骈文之词句,促使骈文散文化。此时骈文面目 和唐代骈文大不相同。一时曾巩、苏轼、王安石等,都效其体,从此骈文在文体上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如欧阳修的《谢致仕表》不尚用典,语言平易;苏轼的《谢量 移汝州表》,同样不事藻饰,也不限于四字六字句。这样的骈文,跟六朝唐代的骈文不同,已经近于散文了。 第二时期是北宋末和南宋前期。 这个时期著名的骈文家有汪藻、孙觌、綦崇礼、洪适等。这个时期骈文趋于打破四六格式
多用长句。谢□《四六谈□》说:“四 六施于制诰,表奏文檄,本以便宣读,多以四字六字为句。宣和多用全文长句为对,前无此格。”这形成了宋代骈文显著的特点。 汪藻的骈文著名的有《隆裕太后告天下手书》,当时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
隆裕太后命康王即位
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用典极为贴切,一时传诵。孙觌的《西徐上梁文》:“以二百五十亩公田之入,尽归酒姥之家;为三万六千日醉乡之游,独占地仙之籍。”虽用典而并不艰深。綦崇礼的奏书: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宋史·綦崇礼传》明白晓畅,更胜于前。 这样的骈文就更突破四六句式,用长句作对了。洪适的汤思退罢尚书左仆射制》用的是在当时比较熟悉的典故。王子俊的《知成都谢到任表》句中多用虚字,更散文化,文辞更有气势。 第三时期是南宋后期, 骈文名家有李刘、方岳等。李刘有《贺丞相平淮寇奏捷启》,写得精当贴切。方岳的《两易邵武军谢庙堂启》,用骈文来敍事,是比较难得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李刘的四六文“惟以流丽稳贴为宗,无复前人之典重”;方岳的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这虽是论李刘和方岳的四六,也是对南宋后期四六文作了概括的论述。
参考: shiju.tax861/wenzi/wenzi?more_id=307681
骈文是一种重形式的文体,注重辞藻、声律、对偶、押韵及用典,讲求句式 整齐,有所谓「骈四俪六」,故又称「四六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趋势,主要表现为语言技巧和声律的进步及 *** 文学的兴起。 骈文能大盛于魏晋南北朝,主要基于时代因素。在学术思想方面,南北朝正值儒学衰微,虚浮 *** 成风,故文学作品大多倾向较重文辞修辞,注重形式化的骈文故乘势而起。儒学强调征圣、宗经,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有重质轻文的倾向。当儒学式微,儒学在文学创作上便失去指导的作用,文学家对形式的创制及倾向形式化的创作便再不受限制。再者,当时一般名流文士大都放浪*侈,贪图富贵,造成极度 *** 的风气,形成文学作品倾向重视文辞修辞,骈文这种重视形式化的文体受到文士的注意,故争相创制,蔚然成风,故骈文大盛于斯时。 从文学观念的发展来看,骈文兴盛于南北朝,是顺应当时纯文学观念趋于成熟的发展趋势。梁元帝《金楼子》指出:「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由于纯文学观念趋于成熟,要求文学须符合辞藻华美,声律铿锵的要求,故骈文在这种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得以兴盛的发展。 骈文在形式上讲求对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体特色,这是受到前代作品多用偶句的影响。在《尚书》、《诗经》、《楚辞》、先秦散文,以至汉赋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大量的对偶句。如〈子虚〉、〈上林〉两篇大赋便有大量工整的对偶。如「驾驯驳之驷,乘雕玉之舆」、「外发芙蓉菱华,内隐巨石白沙」。这些对偶句十分工整,到南北朝时文士刻意求工,创制出整篇皆用对偶的骈文。 南朝四代君主,皆爱好文学,或提倡鼓励,或创作批评。至于当代宗室,多以奖励文学,招集文士著称。骈文能盛行于南北朝,多得力于君主贵族的提倡。例如梁武帝时,庾信与徐陵两位骈文大家同为抄撰学士,同得梁武帝及昭明太子赏识,庾肩吾与庾信更可自由出入禁宫,可见礼遇之隆。 最后,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