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时,往往这三个方面很“安静”

2.学而篇 巧言令色鲜矣仁

3.关于孔子一些错误言行的原文及翻译

4.刚毅木讷的典故

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时,往往这三个方面很“安静”

刚毅木讷近于仁-刚毅木讷近人

俗话说:“人有多强大,就有多自由。”

一个人越是优秀,越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越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却都在为生计而发愁,麻木地重复着每天上班、下班、回家三点一线的生活,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改变。

能够成功的人,他们的方法和机遇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难去复刻。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成功的人,他们的强大,是从变“安静”开始的。

如道家始祖老子也说过,最接近于“道”的状态是“清静无为”,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时,往往这三个方面很“安静”。

汉代公孙弘,身为丞相,位高权重,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他的对手见此便去跟汉武帝参他一本,说:“公孙弘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想要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想想觉得有道理,便找来公孙弘问他是否真的是故意做样子给大家看,公孙弘本来想辩解,但转头一想,汉武帝可能会先入为主,这时候自己再解释反倒显得自己心虚,于是便坦言承认,并且夸赞那位对手聪明正直。

汉武帝见此反倒认为公孙弘为人诚实谦让,不再怀疑他。满朝文武更是认为公孙弘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他更是尊重了。

公孙弘的这种做法,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大部分人觉得即使没受冤屈,一旦被人指责可能都要为自己说两句,甚至为此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更何况自己真的受了怨气,道理在自己这一边。

事实上,大多数人想要的并不是真相,而是巴不得别人打起来,自己好看热闹,所以他们内心其实更容易去相信一些负面的言论的。

过多的解释,反而会中了他们的圈套,自己的反应情绪被影响,越解释越错误,反而满足了观众想要起哄的心理,很有可能会越描越黑,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所以在面对谣言时,佛学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可以用忍辱去化解。忍辱并不是忍气吞声,当作没听到,而是听到了,内心却不起波澜。

谣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需要自己去解释,而那些煽风点火的小人,解释也只是徒劳无益。

因此,想要成为强者就必须做到忍辱不辩,用沉默来应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无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不要激动,更不要当场翻脸吵得不可开交,这只会让别人看笑话。

俗话说“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时间会证明一切,最后,不好的言语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忍辱不辩”,就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于情绪的把控能力,对于世事豁达大度的态度,更会收获别人的敬佩,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为自己之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以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为荣,网上线下各种口才培训班,报名的人趋之若鹜。生活中更是有人喋喋不休,跟人嘴上争个不停,以为这样会显得自己很厉害。

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卖弄上,不做实事的人,就算吹嘘得再厉害,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记得公司里曾经来了两个新人,在负责一个项目时出了的差错,一个跑去领导办公室,疯狂道歉,请求领导原谅,而另一个则是直接把弥补的方案递给领导。前者没过多久就被辞退,而后者之后却受到了领导的重用。

领导后来跟我们说,其实他的方案很稚嫩,错误很多,但我看到了他知错就改,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实胜于雄辩。话说得再动听、再漂亮都无济于事,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王者。

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真真假假,有些人看着聪明,口才好,其实愚蠢至极。正如孔子说的:“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仁矣。”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往往不怎么老实。

没有人喜欢光说不做的人,除了一些特定的岗位外,夸夸其谈,只会让别人觉得这个人滑头,不是务实的人,而那些寡言不争的人才是所有人喜欢的对象,需要的人才。

所以,我们要明白,脚踏实地干实事才是真理。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不要想着卖弄自己的口才,遇到事情时,想想怎么去做,怎么解决它。

不争嘴上一时长短,务实肯干,才是成为一个强者的开始。

中国有句古话说:“君子慎独。”一个人最需要谨慎对待的,是自己独处的时候,但这一点也是许多人无法做到的,这也是不能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

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一名女子退房后,房东发现里面全是垃圾,散发出一阵阵恶臭,房东吐槽说,这年轻女子看起来光鲜亮丽,没想到却做出这样的事情。

社会 上,很多人或许在人前表现得很好,被人监督时,行得正坐得端,看似非常上进。但是一旦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律的能力,放纵自己懒惰、熬夜,暴饮暴食等恶习,管不住自己,自然没法坚持做好一件事,自然慢慢变得平庸。

伟大哲学家康德曾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即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每一个人在自己心中,都应该有不可越过的底线,这会使得自己有着强大的定力,即使在独居时,也能够做到极度自律。

安于慎独的人,他们不需要别人的监督,也不会被外界影响,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心安,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人没什么破绽,生活中也很少犯错,这是成功者身上必备的品质。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能安于慎独。比如:在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时,可以给自己制作一个时间管理表格,精确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全部规划好。做不好,就给自己一些惩罚。保持规律作息,形成习惯后,就不再需要耗费过多意志力来维持,慢慢变得自律。

学会了安静,便是学会了成长,这是一个人成为强者必须经历的成长之路。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收获呢?

希望我们都能用安静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宠辱不惊,慢慢变强,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强者。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学而篇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学而》

孔子说:“花言巧语,表面和善,这种人很少是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很少有仁德的。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刚毅木讷都是指的人的品行;两者一起更容易理解些。

刚毅木讷是指人的品性。

这句的意思为有刚毅、木讷这样品行的人更接近于仁者。

令色,取悦,眉飞色舞。

之所以鲜矣仁,是过分了。

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人与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们在一起安安静静地就很美好,这就是朋友。

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关心,真正的认同不需要使劲儿。

我们需要安安静静地,真诚地,踏实地相互理解的关系。

真诚是通往关系的道路。

关于孔子一些错误言行的原文及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于仁。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讲阿谀奉承的漂亮话,胁肩媚笑的奉迎者,恐怕都不是好人。按照孔圣人的意思,巧言令色之人,是很难具备人应有的和蔼,做到真心诚意追求“仁”的。换而言之,具备“仁”的真正的人,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

--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

从其字面上理解便是:刚强、果断、朴实、谨言,接近于“仁”。

这里,我不想去探寻“仁”的概念和对“仁”的理解。我只想从现代的社会里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看或者说印证“子曰:巧言令色,鲜于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这两句话。尽管我对孔圣人是十二万分的尊敬,就像子路、子贡和颜回对圣人的无比敬仰一般,但我隐隐的有些不安,我发现圣人亦有错乎。(请再一次原谅我对圣人的不敬吧。)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想用几个简单的比喻。我把巧言令色之人比喻为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把刚毅木讷之人比喻为只会默默干活的人。于是,在许许多多的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和只会默默干活的人同时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往往喜欢坐在只会默默干活的人的面前,品茶抽烟,而且很宏观很高屋建瓴慷慨激昂的评论着一些单位里的琐事和他们无论如何也左右不了的天下的大事世界上的大事,间或偶尔的对着只会默默干活的人评头论足一番。

只会默默干活的人往往对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的评头论足在心里愤愤然,只是愤愤然,别的是不敢的;偶而那个只会默默干活的人憋不住了,也会对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斥责一番,每逢这时,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多半会很有风度的并且显得很宽容的说:吆吆,瞧你,听不得批评吗,岂不知言者无罪,闻着足戒吗!

是呀,人家说的不对,你就当学习一次如何或者捂住耳朵不听就是了,何必发火呢,真是没有风度。这时候不擅言辞的只会默默干活的人往往多是哑口无言,犹如犯了大错似的脸色灰暗,不知缘由的人一看必定也就认定了他果然是犯了错误,不然的话,他的脸色何以会这样的难看呢?

也难怪,只会默默干活的人的确是容易出错的,原因很简单,事都是具体的,活也是具体的,一个具体了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容易出纰漏的过程。

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一般都少有出错的机会,甚至没有出错的机会。他们只说漂亮的话,话语也总是很虚无的。更何况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因为长久以来只说漂亮的话,已经把说漂亮的话这种方式操练的具有很高的技巧了,而且这漂亮的话大都是向着“上面”说的,技巧性逐渐就成为“艺术”,艺术是完美的。于是,完美的东西总是很招人喜欢的,有时甚至于是欣赏的地步。

所以,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一个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显然要比一个只会默默干活的并且偶有过失的人要受欢迎的多。所以,我们看见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越来越多,只会默默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当然只是相对的)。因为那种会说漂亮话的人总能以自已的完美而受益,而只会默默干活的人却因为偶尔的出错受到谴责。

按照孔圣人的话来理解,巧言令色的人恐怕都不是好人很难具备人应有的和蔼,但是现实的社会里,巧言令色的人大都和蔼可亲,人人喜爱,评价开都是:不错,是个好人。而刚毅木讷的,让人却总看起来不是那么很舒服,至于“仁”,更是沾不上边的。

冒犯孔圣人了,我想其实孔圣人在带着他那庞大的弟子队伍们游厉列国的漫长的旅途中,一定遇到过巧言令色的人和刚毅木讷的人,在很多的众弟子环绕其沉思的夜晚,他一定对着浩渺的星空,以他博远的深邃的思想为背景,细细的思索过、分析过这两种人,然后才得出了这流传了千年的结论。流传了千年的东西一般是不会错的,那么错了的就是千年后的现实的时代吧。时代都是变迁着的,圣人的时代岂能于现实的时代相比呢!

不敢说孔子亦有错乎,那就应该是我错了。可我看到的却是活生生的。不愿写下去了,有机会到圣人的墓前祭拜一番,将此文奉上圣人一阅或托梦,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之中,于圣人辩论几句,想来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吧。

那应该是一个湛蓝的夜空高深莫测,无数的星辰闪烁着光辉的夜晚,我们众人环绕着圣人围坐在学馆的院落里听圣人讲述着博远的思想,体味着圣人的哲理和智慧,巨大的感动包围了子路和颜回,子路慢慢的站起来,向着天空手舞足蹈起来,我坐在众弟子的中间,犹豫着要不要起来发言。

刚毅木讷的典故

刚毅木讷的典故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罩陪型、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联合式,作谓语,指坚毅质朴而不善辞令。

宋朝《遗书四》中提到:“刚、毅、木、讷,质之近乎仁也。力行,学之近乎仁也。”意思是刚毅木讷的做事风格在本质上接近仁义,要在实践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得上是仁人。宋·苏辙《拾遗并引》中也说:“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意思是在宣泄自己对于世道不公的不满,刚毅木讷本身是一个好的品质,却被世人厌恶。

其他论语典故

1、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2、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馅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3、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刚毅木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