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羽的故事,要短一点,不要成语

2.反其道而行之出自何处

3.诸葛亮的《心书》中有“识人七法”,讲解如何识人,都写了些啥?

4.南辕北辙的译文

5.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与方法

关羽的故事,要短一点,不要成语

反其道而行之的经典故事-反其道而行之的哲学道理

华容道

关羽是一个很顾情谊的人,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惨败而逃。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又下大雨,曹军将士衣服湿透,饥寒交迫。残兵败卒逃到华容道,由于道路狭窄和泥泞不堪,伤残病弱者纷纷倒地,使曹军无法前进,曹操令人马践踏而过,又踩很多士卒,最后只剩三百余骑。这时忽听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拦住去路----原来是依诸葛亮的估计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由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杀了出来。曹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抵抗,众人不禁为之惊呆。曹操无奈,上前与关羽叙旧求情,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关羽顾念旧时恩谊,将曹军败卒残兵全部放走

过五关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体现了关羽与刘备两人深厚的兄弟情谊。接到刘备的书信,关羽马上要回到刘备身边,不顾得罪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杀了曹操的六名大将: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东岭关孔秀;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

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这个故事中,能体现出关羽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江东吴国鲁肃想杀关羽,夺回荆州,所以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 关云长明知是计,却只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 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让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

刮骨疗伤

在刮骨疗伤的故事中,关羽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的孩子都被父母宠着,受了一丁点的小伤都会哭闹。哪里比得上关羽刮骨疗伤还谈笑自若。

义薄云天

关羽作为一员武将,威风凛凛,活跃在三国历史舞台,这仅是关羽形象的一面,表现在关羽身上更为可贵的则是他的忠义品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两千年,武将成百上千,为何独独关羽享有殊荣,走向圣坛?

徐州之战,关羽困于下邳城外一土山上,曹操派张辽上山劝降,关羽表示宁不降,张当即指出有三罪:“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与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并进一步指出,若降曹即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经这一番开导,关羽决定投降,但要求三事:“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张辽答应后,报与曹操,关公也请示过二夫人。次日关羽收拾车仗,护二嫂,随曹操到许昌。

曹操为了笼络关公,待之甚厚,三日一宴请,五日一赠物,关不为心动,所送金银绸缎,交与兄嫂收贮;所送美女,令伏侍二位兄嫂,又每隔三日,于门外躬身施礼,问兄嫂衣食温饱。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曹操笑其节俭,关公答曰:“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

曹操见关公马瘦,令左右牵来一匹马,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即吕布所骑赤兔马也。关公受之,再拜称谢。曹操不解其意,问曰:“吾累送美玉、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而悔。

关公斩了颜良后,曹操对其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对关公来说,这恐怕是最高礼遇了,但关羽看后,推辞不受,曹操猜出其中的情由,遂叫销印匠销去字,另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这回关公欣然受之。

关羽滞留曹营期间,曹操先后送给他金银绸衣、美女宝马,并加其爵号,可谓用心良苦矣!但关羽心念刘备,一刻不忘。在探知刘备确切消息后,去意坚定,封金挂印,护送兄嫂,千里走单骑,以实际行动,描画了一个大大的“义”字。

2、华容道释曹

赤壁之战接近尾声,诸葛亮调兵遣将,皆有安排,独独不理身旁关公,关公忍耐不住,高声质问,孔明笑着解释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此关隘只合关公把守。诸葛号称神算,岂不知曹操曾厚遇关公?岂不知关公义重如山,知恩图报?原来诸葛夜观天象,知曹操命不该绝,故意给关羽安排一个送人情的机会。

果然,混战之后,曹操引一班残兵败将,借华容道突围而逃。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狼狈不堪。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骄傲地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在此埋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到此时,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怎么办?

大将程皇素知关公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劝曹操向关公叙旧情,讨活命。曹从其说,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道:“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过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关公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过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观曹军惶惶,皆欲垂泪,越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一行匆匆便过,正行间,关公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放不放他们过呢?关公犹豫难决,这时,张辽骤马而至,关公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

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敞开金锁放蛟龙。

3、义释黄忠

双方酣战,一方若遭遇不测,另一方往往趁势取之,置之地而后快,可是,关羽却反其道而行之。

赵云、张飞二猛将分别攻取桂阳、武陵郡后,刘备大喜,批准关羽攻打长沙的请求。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惟老将黄忠难敌,虽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开二石力之弓,且百发百中。

关、黄第一次交战,斗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次日又战,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与关羽交战。斗五六十合时,关羽拔马便走,欲使拖刀计,黄忠后面紧追,就在关羽正要用刀砍时,忽听脑后一声闷响,原来黄忠马失前蹄,跌倒在地。本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关羽没有乘人之危,而是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拣条小命,奔回城中。

第三次交战时,战不到三十回合,忠诈败回城,云长后追不舍,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关羽急闪,却不见箭,继续急追。黄忠又一虚射,关羽又一急闪,又不见箭,关羽更放心地追,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关羽始明白,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之射,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后来黄忠投诚刘备,并成为五虎上将之一,皆关公义举之功。

4、“义”味深长

说关公,道关公,关公形象、关公品格、关公

精神、关公文化,九九归一,勇义两端。

何谓“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原道》)。“行而宜之”,指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应该作的即作,不该作的则罢。为人处事,须问应该不应该,适宜不适宜。

关公之义,源于“春秋大义”。《春秋》记载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其目的是恢复周礼,使社会各阶层人安于其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从而达到社会由乱而治的政治目的。关公生活的时代,世道衰微,纲常不整,和西周末年的社会特点极其相似,仁人志士伤时忧世,从《春秋》中能找到对社会的解释,也能找到人生价值取向。关公喜读《春秋》,并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指引,缘由也应如此。

关公终其一生,实践一个“义”字。青年除恶,体现的是义;桃园结拜,凝聚的是义;身在曹营,恪守的是义;沙场释敌,遵循的是义;追随刘备,其核心是义。关公是义的化身,义的注解。

关公之义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忠心报国,除暴安民,知恩图报;还表现为君有礼,长幼有序,朋友有情,它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也因义而获美名。

反其道而行之出自何处

反其道而行之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示例: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清·吴趼人《痛史》

近义词:反治其身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诸葛亮的《心书》中有“识人七法”,讲解如何识人,都写了些啥?

诸葛亮的成就,不仅只表现在军事等领域,在识人方面,也是非常有心德的,并为此写了一部书,名叫《心书》,共24章。其中的第三章,便涉及到了诸葛亮的识人术。

也就是说,被诸葛亮重用或赏识的人才,都出自这里。因为诸葛亮为筛选人才,专门设置了七道考题为考验,能通过一个便会被重用。下面结合着事例,看下到底是哪七道考题。

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这句话重点在?是非?这两个字,因为诸葛亮这里,都是家国天下层次。故而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就是说:被考察之人,其是非观,必须是要以蜀汉为重,以蜀汉的利益为出发点。具体例子,便是邓芝!

邓芝本事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刘备占据益州后,发掘出来了他,成为广汉太守。但跟诸葛亮的关系,最初很一般。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邓芝主动找到诸葛亮,坦言道:?如今的皇上岁数还小,但局面却很危机,我们应尽快调整跟东吴的关系,重启孙刘联盟。?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指定邓芝出使东吴,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邓芝在蜀汉内开始了升跃,并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出任中监军,同赵云一起兵出箕谷。显然,邓芝进入到了诸葛亮的核心圈了。而参考他的发迹,正是因邓芝出色完成了这第一道考题。

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这个重点考察的应是文人或智谋之士们随机应变的能力。经典的例子便是秦宓。

秦宓是文人狂士,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前,武将中赵云阻止,文臣里他反对。对赵云,刘备绝不为难,对秦宓刘备可就动了杀心,亏得诸葛亮求情,这才保下了秦宓。

但秦宓敢跟刘备顶牛,指出刘备错误,却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故而当孙刘联盟重启,孙权派舌辨牛人张温为特使,前来蜀汉时,诸葛亮就让秦宓,来对付东吴特使张温。

由此发生了三国中著名的一次嘴炮大战。张温问:天有脚吗?天有脑袋吗?天有姓名吗等等刁钻问题,都被秦宓一一妙答过去,让张温赞佩非常。

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这道考题,是诸葛亮为封疆大吏等有实权人物布置的。最著名的却是个失败案例。《三国演义》中,刘备取西川时庞统遇难,急调诸葛亮入川,暗示让关羽镇守荆州。这时,诸葛亮便出了这类题,问关羽:面对曹操和孙权,怎样才能保住荆州?

关羽答案是:曹操来了,我揍曹操,孙权来了,我打孙权。诸葛亮当时就后悔了,因为关羽答错了。但碍于是刘备指定,只得劝告: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可惜,关羽最终还是?大意失了荆州?。

至于历史中的实例则更是著名,就是马谡!马谡一直跟着诸葛亮,被诸葛亮当成接班人培养,必然诸葛亮经常出这类题考马谡。比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可惜马谡说得好,却做不好!搞出了失街亭,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了。

所以,千万不要只听一面之词,更要注重实地考察,看看被考察人,到底是不是如赵括或马谡这类,只会耍嘴皮子的把式。不然,损失可就大了

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马谡失街亭,虽使马谡被杀,同时也让诸葛亮发掘出了一位,不识字的将才,这就是蜀汉后期,重量级的大将:王平!在马谡兵败逃跑后,在如此巨大的祸难面前,王平临危不惧,率领一千多人,吓阻住了曹魏名将张郃进攻的脚步。

随后王平从容收拢逃亡兵士回归。由此,王平进入到了诸葛亮的圈内,斩杀马谡,提拔王平。这次诸葛亮没看走眼,王平在蜀汉后期,堪称是蜀汉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尤其是大败曹爽,保住汉中那一战,王平是首功!

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所谓酒后吐真言,这个考题在如今,依然被采用,毕竟酒后除了吐真言外,还有一个?酒后乱性?的大问题。所以一位酒醉后,依然能保有节操的人,其定力是可想而知的。受到重用,那是理所应当。

至于诸葛亮这方面的例子,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张飞大战严颜时,得知张飞还是醉酒后,反其道而行之,亲自给张飞送来美酒,里面却用蜡丸包着一张纸条,上书:酒能败事,亦能成事。张飞得意非常,还是诸葛亮懂我。最终张飞用酒醉这种办法,骗出严颜,取得了胜利。

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所谓,手莫伸,伸手必被擒。虽说人都是追逐利益的,但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谁,只要见利忘义,最终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几乎无不因此最终惹祸上身,输得更惨!

所以,诸葛亮这第六条,就不举例了只说一句:廉才能生威!有了威,才能履行职责,成就自己的人生高度。

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所谓人无信不立!至于诸葛亮的例子,其实就是他劝刘备杀刘封。

刘封拒绝援助关羽,致使关羽兵败荆州被杀,造成了蜀汉不可挽回的损失。虽刘封有诸多理由,可他身为刘备义子,却辜负了刘备对他的期望,这就失去了做人的信誉。并间接证明了,刘封心里藏着小算盘呢。

故而诸葛亮用刘备百年后,无人能制约刘封,恐引起?帝位之争?劝刘备杀之,完全是出于公心,是刘封咎由自取,失去了做人的信誉,纯属咎由自取。

南辕北辙的译文

南辕北辙的译文是:“转北向南”或“反其道而行之”。

南辕北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该成语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它在句子中可作定语、宾语。

“背道而驰”是“朝相反的方向跑”的意思,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辕北辙”所指的“彼此”限于行动(措施)和目的(愿望)。“背道而驰”所指的“彼此”要广泛得多。

“南辕北辙”是就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行动与目的)说的,“背道而驰”是就两种不同的事物说的,这是意义上的差别。“背道而驰”一般用作谓语,而且前边往往有表示对像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南辕北辙”则不受此限,这是用法上的差别。

南辕北辙例句:

1、一面急着想要减肥,一面却荤甜不忌,南辕北辙,难怪越减越肥,一点没有成效。

2、性格对比起来真是南辕北辙。

3、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南辕北辙。

4、今夕何夕,大家竟可聚在一起;赶明儿,南辕北辙,又要各奔前程了。

5、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

6、多的是南辕北辙,少的是殊途同归。

7、乍看之下,这两个情节听起来南辕北辙。

8、政治模式和文明模式,在这件事情上南辕北辙。

9、西去,奔东,南辕北辙的两大团雪雾漫天飞扬。

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与方法

思维定势是由认识主体先前活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的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1

 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它们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然而,正是由于它们的智力和 经验 ,蜜蜂灭亡了。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的?愚蠢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反而顺利地得救,获得了新生。

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2

 20世纪中期,美国和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技术条件。相比之下,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比苏联更强。但双方都存在一个卡脖子的问题:火箭的推动力不够,摆脱不了地心的引力,不能把人造卫星送人运行轨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大家都认为,办法只能是再增加所串联的火箭的数量,以进一步增强推动力。美苏两国的专家都各自尽力设法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增加火箭的数量。尽管火箭增加了不少,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摆脱了不断增加串联火箭的思路。他突破这一思维定势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只串联上面的两个火箭,下面的火箭改为用20个发动机并联。经过严密的计算、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个办法终于获得成功。因为这样一来,火箭的初始动力的速度一下子就大大地增强了,就达到了足以摆脱地心引力的程度。于是,一个长时间使成百上千专家束手无策的技术难题,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新设想的提出,很快便得到了解决,从而使苏联的航天技术迅速领先于美国。1957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首先将人造卫星送上了蓝天。

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3

 纽约一银行新开业,想迅速打开知名度,于是选择在电台做 广告 。一般做法是宣传一下,搞个大促销,或者请个名人推广,但他们没有采用其他银行开张宣传使用的 方法 。他们认为要想快速获得知名度,就得出位,明显的差异化才会赢得关注。

 于是他们买断纽约各电台的黄金时段10秒钟,向人们提供沉默时间,是这样宣传的?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

 然后整个纽约所有电台都在这一段时间沉默,观众被这莫名其妙的10秒钟激起了兴趣,纷纷开始讨论,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成了热门话题。这个沉默时间以自己的不说话唤起所有人说话。

 这家银行彻底打破了惯性思维,告诉了世人,谁说广播广告非得在那大费口舌。这个年代永远是创新者走在前端、更易于进入公众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机会。孙子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奇招绝对不是常规的方法,肯定是创新的方案,超出对手的想象和预测,打破了惯性思维进而才有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4

 一个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不一会儿就灌得差不多了。于是,那位实验员去关水龙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水龙头坏了,怎么也关不住。

 如果再过半分钟,水就会溢出水槽,流到工作台上。水如果浸到工作台上的仪器,便会立即引起爆裂,里面正在起着化学反应的药品,一遇到空气就会突然燃烧,几秒钟之内就能让整个实验室变成一片火海。实验员们面对这一可怕情景,惊恐万分,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从这个实验室里逃出去。那位实验员一边去堵住水嘴,一边绝望地大声叫喊起来。这时,实验室里一片沉寂,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靠近。就在这时,只听?叭?地一声,大家只见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实验员,将手中捣药用的瓷研杵猛地投进玻璃水槽里,将水槽底部砸开一个大洞,水直泻而下,实验室里一下转危为安。

跳出思维定势的例子5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埃及军队连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军事调动和演习。以色列依靠美国的?大鸟?卫星,对埃及军队的一举一动了解得清清楚楚。

 10月6日,当埃及军队进行第23次大规模军事调动向苏伊士运河方向集结时,以色列军方***由于已有了前22次埃及的军事演习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对这次埃及军队调动,以为不过是又一次军事演习罢了,因而一点未作战斗准备,甚至还放假让官兵们去过犹太人的?赎罪日?节。结果埃及军队突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一举攻破以方耗资2亿多美元修筑起来的?巴列夫防线?,获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战果。

如何跳出思维定势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从众定势

 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定势"。"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乡愿"之类的人物。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 社会实践 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定势"便逐渐形成了。

 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的。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总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

 2、权威定势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根据我们的研究,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 儿童 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 教育 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

 "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

 权威定势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某一领域内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会出现不断强化的情况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泛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这种泛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审视?权威?的方法有:他是不是本专业的权威?他是不是本地域的权威?是不是当今最新的权威?是不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其言论是否与权威自身利益有关?

 3、经验定势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有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第二方面,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

 最后一个方面,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跳出思维的陷阱

 人非草木,又非植物人,总要有心理活动,其表现形式就是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最应推崇的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善于提出质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学会把现有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作为思考问题的新阵地,实现创新性思维。假如思维沿着习惯、经验、传统模式和主观臆断的路子行走,必然会掉进自设的陷阱,其哀莫大焉。

 有这样一则寓言:驴子背盐过河,在河里滑倒了,那盐被水融化,驴子站起来,感到很轻松,不由暗自窃喜。驴子得此经验,奉若至宝。再后来,它背了棉花,行至河中故意跌倒,可是棉花吸了水,坠得驴子再也站不起来了,因此于非命。原因很简单,就是驴子忘记了事物已发生变化,把经验当成了万能的钥匙和灵丹妙药,陷入思维定势,采取故技重演的办法,难免造成可悲的结局。

 其实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犯驴子的错误,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常常走向正确的反面,导致谬误。比如,人们常说经验是财富,但有时候经验就可能成为失败的由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源洁流自清?,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对的,但黄河长江却用事实证明它不具有真理性;动物在冬天取暖要相互紧靠在一起,这是基本常识,但并不?放之四海而皆准?,豪猪紧靠在一起其身上的锐刺就会把彼此扎伤。如此等等,都在验证着思维定势在许多情况下的不可取性。

 话说回来,如果人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打破思维定势,表现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 逆向思维 、横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也有这样一则外国 故事 :国王带着大臣们散步到水池边,突然发问:?这池里共有多少桶水?大臣们面 面相 觑,谁也答不上来。一个小孩却笑道:?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看你用怎样的桶就行了。如果桶和水池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有水池一半大,那池里只有两桶水;如果桶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只有三桶水,如果......?,?行了,完全正确?,国王重赏了这个孩子。

 这个故事和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臣们之所以解不开国王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完全掉进了思维的陷阱,而这个小孩却是撇开了池塘的大小,从桶的角度思考问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事情就是这样,世间有很多问题,换个角度,变个思路,来个?反其道而行之?,结论和结果就迥异不同。草原上的狼要吃羊,一般人看来是坏事。生态学家却认为,草原上有了狼,羊群才会更健壮,因为这样可以实现?优胜劣汰,繁衍自息?的生态平衡与良性循环;美国有位农民是种南瓜能手,他总是把优良种子送给邻居,别人不解。他解释说让邻居藉此改良品种,可以防止蜜蜂把劣质品种的花粉传到自己的南瓜花上,造成自己的优良品种变异或退化。如其不然,则必须在防止劣质花粉上大费周折,反而得不偿失,我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

 由此可见,人们一旦跳出思维的误区,就会别有洞天、柳暗花明、大得其益,就会感觉到正确思维是多么重要,裨益何其大也。如果以消极的思维定势来对待之,邯郸学步,循规蹈矩,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今社会,各种事物不断以新的形态呈现出来,使得人们时时刻刻面临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无情的现实要求我们务须从习惯思维、传统思维、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中解脱出来,切实打破这一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只有跳出思维的陷阱,我们才能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让精神获得更大自由,创造更多奇迹;让思想迸发出灿烂的火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跳出思维框架局限

 也许是GMC的光环太令人感觉良好,从了解第一个GMC项目开始,我就开始把自己当作企业的救世主,当作未来的***;当思考一个项目的时候,就是着眼如如何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本质,然后找到解决办法,号召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尤其是在改革项目中,基于对这样一种能力和工作方法的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每一个进入项目或是即将进入项目的GMC的思维定式。

 但是这样一种考虑应该是基于三个前提。第一,这个企业是有问题的;第二,问题是能够被GMC解决的;第三,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三条假设在现实项目中的不确定性,随着了解不同的更多的项目,觉得这样一种直线式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很好的概括和归纳,相反起到一定的误导。

 首先,企业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斟酌的问题.严格意义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企业,在优秀的***眼中应该始终看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和完善。每一个有GMC的项目企业都应该是有问题的,不然也不会有GMC发挥的空间,交流的时候问?你们企业有什么问题?似乎就成了一个思维的习惯。追求卓越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还没有真正的融入项目理解工厂的时候,就带着这样毫无理由的挑剔眼光,总是站在一个外部人角度,不光没有说服力,也影响了GMC在项目最开始的阶段更充分的学习。一个改革家是不可能总角落里冷冷的看神神秘秘的捣鼓一些 报告 的,最终还是要身体力行的带领大家干事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出发,不能要求每一个血汗工厂都拥有百威那样的食堂,这就是一种现实情况下的选择,而并不是这样一家企业的后勤管理存在这样的问题。换个角度来说,如果问题都是这么容易被发现,说明这一定不是根本的问题症结所在。

 第二,问题是否能由GMC来解决。这比第一个假设更让人沮丧,不是说GMC没有能力没有决心,也不是问题不能解决,而是在思考问题时就应该能够想想解决问题的难度和解决的方法。批判打破一个固有的模式容易,但是能够想出新的模式并建立起来则是更困难也是更重要的,也是更加实际的思考角度。如果费尽心思的论述出来一个问题,但是却没有实际的深入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这样的一些问题在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时候,提案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个时候,也许我应该换个更灵活的角度思考,先从解决的角度出发,想想我能够做些什么。

 第三、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在直线型的思维模式下,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也往往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管理并不是在车间里的改机,看到问题出在哪里就去修哪里,因为机器就是零件构成的整体。而人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何况问题产生的背景本身也是更大的背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解决这个问题对其他的方面有什么作用,这是需要仔细研究和确认的一个假设。往往,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的提案,在别人的眼中看来,却是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和误会。这样一个问题遇到过也不止一次,以为做得很出色的提案,但是换了部长不同的思路之后却有不同的结果,虽然并不同意他们的想法,认为作为领导层不能深入的体会基层的意愿,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是换个角度想,也是因为作为领导考虑的东西更多,就能看到更多的影响因素。

 不要总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太不现实,还是实际一点,想想能做什么。何况,自己身上都是一堆的问题,说什么解决别人的问题。

 跳出这个局限,工作上有了更多的新思路。如果陷于问题的怪圈不能自拔,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也局限了。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止一种,以迂为直,曲线有时却比直线更近,而两个方向的同时努力也比闷着头走路更快。?能解决问题?当然是有能力是个做事情的人的表现,但是只会解决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解决问题?不是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途径,把这个当成圣经念念不忘,那样层次太低了。还是愿意扮演一个?制造问题?让人解决的角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