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解释-成语故事解释大全5000条
1.成语典故
2.有寓意的成语故事
3.成语故事
4.成语故事和解释还有造句(5个)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成语典故(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 篇1感恩图报
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成语典故 篇2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 篇3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4民以食为天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郦食其传》。
秦朝末年,有个名叫郦食其的读书人。他年届六十,穷极潦倒,却满口狂言,人们称他为“狂生”。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与项羽为了夺取全国政权,展开了激烈斗争。在一次战斗中,刘邦的军队败退到荥阳、成皋一带。荥阳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内有许多储藏粮食的仓库。因地处敖山,所以称为“敖仓”。它是秦朝留下来的当时关东最大的粮仓。
刘邦与项羽的军队在荥阳一带激战。刘邦因抵挡不住,一时又调不来援兵,导致荥阳失守。于是,他打箅把成皋以东的地区让给项羽。为此,持地找_食其来商议这个问超。
酃食其听了刘邦的打算,沉思了一会儿表示反对。他说:°称王的人以百姓为天,而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是储藏大量粮食的要害之处,如果放弃这要害之处,等于把它拱手让人,这对战局是非常不利的。"
刘邦听了点头称是,便反问郓食其有何高见。郦食其说:“将军可组织力量进兵,迅速收回荥阳,坚守敖仓,这样就能改变目前不利处境,争取一个有利的局面。”
刘邦采取郦食其提出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胜利。
成语典故 篇5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典故 篇6古人认为在心之下有小块脂肪叫膏,膈之上有一片薄膜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膏肓”就是指心脏,“病入膏肓”即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等病症。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个典故说的是: 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景公梦见大鬼,吓得生重病,便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著名的医生缓前去为景公治病。这时,晋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子在说话。一个说:“缓的确是个好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而我们又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就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他就没办法了。”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脉后,沉思半晌,对他说:“这病没法治了,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攻,攻不到;用针刺,刺不到;吃药更不行,实在无能为力了!”晋景公联想到梦中所见,很佩服缓的诊断。
“病入膏肓”即由这一典故而来,指病势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亦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又因晋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成语典故 篇7憎珍问宅价,曰“一十一百万”,怪其贵。李雅曰:“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释义比喻住要好邻,好邻居的难得与可贵。
故事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成语典故 篇8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释义:“还”,返回。合浦的珍珠又回来了。比喻人去而复回,或失物而复得。
故事: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成语典故 篇9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饥荒。刘秀看准时机起兵,加入了绿林起义军。后来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起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即位称帝。
刘秀即位后,又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才统一全国。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逐步对带兵打仗这类事感到厌倦。又由于他看到老百姓经过多年战乱。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因此下功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宁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终于使汉朝又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刘秀六十多岁时还勤于政事,天不亮就坐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宫。他不谈军事,但对经史义理方面的事非常有兴趣,时常召集公卿郎将谈论,直到深夜才上床休息。
皇太子见父皇如此勤劳,便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但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悠安宁。”
刘秀听了这话,摇摇头说:“我乐于这样,不感到疲劳。”
成语典故 篇10“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典故 篇11“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此典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几句话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柔可克刚。
成语典故 篇12成语旗鼓相当解释: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出自: 《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该成语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公元25 年,刘秀中兴汉室,在 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汉光武 帝。建国之初,全国尚未统一。当时,曾 在王莽手下当过蜀郡太守的公孙述,雄踞益 州,并在成都称帝。占有天水、武都、金 城等地的隗嚣,也自称西川大将军。隗嚣 和公孙述之间有矛盾,经常发生战争。 为了孤立公孙述,刘秀决定拉拢隗 嚣。隗嚣为了找个靠山,也向刘秀俯 首称臣。于是,刘秀便正式封他为西川大将军。隗嚣受封后击退了赤眉军的起 义。此后,公孙述又与人勾结袭击陕西中部一带,进攻长安。隗嚣率军配合刘 秀,击退了他们的进攻,并从此得到了刘秀的信任。为了阻止公孙述的进一步 扩张,刘秀修书一封,希望隗嚣能够派军堵住公孙述的进攻。他在信中写道: “我现在正忙于东边的战事,大部分兵马也都集中在东部,西边兵力薄弱。若 公孙述率兵进入汉中,侵犯长安,那么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兵马,与他们一决 雌雄。如果真能如此,那真是上天对我的赐福。” 刘秀是想借助隗嚣的力量,形成势均力敌的局 面,从而击退公孙述。
成语典故 篇13“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有些成语里面暗藏着一些教育意义深刻的小故事。通过一些成语故事我们能够学会一些人生道理,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借鉴的作用,下面我整理了一些有寓意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1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21、滥竽充数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2、守株待兔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典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3、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4、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5、邯郸学步
这则成语故事是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6、杯弓蛇影
说的是一个人到别人家作客,主人赐给一杯酒,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弓,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透明的酒杯中,好像一条蛇,客人喝下酒后因心理原因感到难受,经主人解释才明白过来。现用此成语讽刺那些疑神疑鬼的人。
7、南辕北辙
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8、相濡以沫
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9、锦衣夜行
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10、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了有儿子,儿子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为大家带来成语故事(精选9篇),快进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 篇1而不朽
解释:指身虽而声名、事业长存。
成语故事: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卿范宣子接待了他,并且与他交谈起来。范宣子问穆叔道:“古人有话说:‘而不朽。’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穆叔不清楚范宣子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没有马上口答。范宣子以为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说:“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后是御龙氏,在商朗是象韦氏,在周朝则是唐社氏。周王室衰败以后,由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执政的是范氏。所谓‘而不朽’,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穆叔听他这样说,觉得很不入耳,便说:“据我所听到的,这叫做世禄,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禄位,而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经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种。了以后,他的话世世代代没有被人们废弃。所谓‘不朽’。说的是这个吧。”他接他又说:“我听说,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果能做到这样,虽然了也久久不会被人们废弃。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来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那是每个国家都有的,不能说是不朽。
成语故事 篇2从前,有两个细菌,一个叫旺财,一个叫富贵。它们天天盼着能有一个家,还幻想着能不劳而获。于是,这两个细菌躲进了一包已拆开的零食里。这包零食的主人是一个名叫小明的小男孩,当他开始往嘴里倒零食时,青青和红红趁机混了进去。
两个细菌开始在乐乐的'大门牙上蛀了两个洞洞,因为洞很小,所以乐乐没感觉。每当晚上,乐乐都要吃零食,吃完后还不刷牙,所以牙缝里留了些零食。这可把旺财和富贵乐坏了,它们吃得饱饱的,这小洞可再也容不下它们了,于是它们就把洞一倍一倍的扩大。
终于有一天,乐乐的牙齿突然剧疼痛起来。忽然,他发现洗手间的台面上有一支站立的牙刷和一支牙膏。“请让我来帮你消除疼痛吧!”牙刷一边说,一边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接着牙刷用身子上下滚动,并用牙膏刷出丰富的泡沫,再用水冲洗,这时细菌抵挡不住水流的冲击,和牙膏沫一起被冲走了。连续刷了几天,小明的牙齿不疼了。
小明吸取了教训,以后爱上了刷牙。
成语故事 篇3小青蛙坐在井底的家里正在聚精会神地上网,嘴里还哼着流行歌曲。小青蛙正哼得起劲,一只来觅食的小麻雀降落在井口。它低头往井底四处张望,看见悠闲自在的小青蛙。小麻雀便喊道:“小青蛙,小青蛙,你怎么不到井外面来看一看呀,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丽,多么繁华,多么精彩!”小青蛙听了小麻雀的这番话,忍不住笑了起来。小青蛙说:“我觉得井底比外边的世界更好。”小麻雀反问:“小青蛙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们从小就听过《坐井观天》的故事,难道你想当故事里的‘井底之蛙’吗?”“小麻雀,做井底之蛙不好吗?你看看我家里有笔记本电脑、电话、手机、电视机,还有不计其数的书籍。我用电脑上网查资料,在网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查不到的。还可以在网上和QQ好友视频聊天。用固定电话和手机可以和外界畅通无阻地保持联系。通过看电视我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我博览群书,学习了很多知识,所以一般人叫我蛙博士。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小麻雀听得入了迷,惊讶地说道:“小青蛙,现代科技给你带来这么大的方便啊!”
成语故事 篇4从前。有一口很深的井。里面住着两只青蛙。一只叫小绿一只叫小黄。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这口井。着和井口一样大的天。常常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终于有一天。来了场暴风雨。雨水把井填满了。他们趁着这个机会跳岀了井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在这里有花,有树,有河,有草。他们觉得非常惊奇,于是他们决定到其他地方去看看,闯一闯。小绿去了一片森林。这里有小鸟,小虫,小鹿还有许许多多它的同类,让小绿交了许多朋友,非常开心。于是小绿在这里住下了。而小黄去的地方。却是另外一个世界。他来到一个有高楼,有大厦,有房子,有飞机的地方。他来到这城市。这里有很多的人。非常喜欢吃野味儿。比如说"青蛙"。它害怕自己有一天也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还不如井里安全。于是。她就想回到井里。从此井里只有一只青蛙了。
成语故事 篇5灰复燃
熄灭的炉灰重新燃起来,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例﹔决不能让日本军国主义灰复燃。
西汉武帝时,有个叫韩安国的官员,因犯法被送进监狱。狱吏田甲常常侮辱他。韩安国气愤地说﹔”谁能料定灰就不能重新燃起来呢﹕”田甲听了说﹔”燃吧,如果再燃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出狱,重新做了官。田甲得知后,怕受到报复,逃走了。这时,韩安国扬言﹔”田甲若不赶快回来,我就要把他全家杀掉。”田甲只好出来自首﹐见到韩安国时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叩头求饶。韩安国说﹔”起来吧﹖像你一样的人,才不值得报复呢﹖”出自《汉书》
成语故事 篇6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成语故事 篇7见龙在田
见龙在田出自《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乾卦的第二爻(九二),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已经崭露头角。今指一个人仕途顺利,初露锋芒,得到领导的赏识,前途光明。
从坤变乾,阳长到二爻,卦变为临,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龙出现在地表之上,故为“见龙在田”。千里马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潜藏的“龙”,先要向具有龙德的人学习真本事。
相关典故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故事,如孔子见老子,张良见黄石公,刘备见了诸葛亮。孔子见老子之前,老子已知孔子为“圣人“;刘备见诸葛亮,诸葛亮已知刘备是志在四方的的“刘皇叔”。张良见黄石公之前,黄石公已知张良是“刺秦少年”,何等抱负!
据《史记》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后,“潜龙勿用”,隐藏在下邳。有一天他在在一座桥上过,一个老人(黄石公)走到他面前鞋扔到桥下,让他去捡。张良吃惊不小,想这个老人,又见这人很老了,终于忍住,去桥下捡走鞋来拿到桥上。老人又很过分地让张良为让穿鞋,张良默默照做了。老人大笑而去,一会儿回来,夸他“孺子可教”,命他五天后大清早在桥上等。张良五天后一去,见老人早在桥上了。老人大怒,让他过五天再来。过五天,张良又比老人来得晚,老人又怒,约他再过五天来。过了五天,张良半夜赶往,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见他先到,高兴了,于是传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就因为这次奇遇,成为后来汉高祖刘邦首师军师与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成语故事 篇8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成语故事 篇9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更多..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更多..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成语故事和解释还有造句(5个)
1.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解释: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不同。
造句: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后不同,而且自相矛盾.
2.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
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
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解释: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造句:你等着看好了,我们会后来居上的。
3.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造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造句:运气不是偶然的,不闻鸡起舞,难见财神微笑。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解释: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造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