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识趣在线阅读-知情识趣什么意思
1.文言文一词多义爱
2.“他的糖浆是你的砒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识趣的人什么意思
4.识趣是什么意思?
5.识趣是什么意思
6.得一人 志同道合 知情识趣 同甘共苦 不忘初衷什么意思
文言文一词多义爱
1.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 古文一词多义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3. 文言文常见的一词多义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亡,)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
4. 古文的一词多义将次书应道数令之以在古文中的意思意思越多越好将:1.将要 念一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2.率领 四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3.请 念qiang一声 “将进酒”(李白诗)次:1.第二 四声 “次日,……”2.到 四声 “次北固山下”书:1.书本 一声 “书山有路勤为径”2.写 一声 “”3.信 一声 “家书抵万金”应:1.应该 一声 “”2.答应 四声 “”3.响应 四声 “杀之以应陈涉”道:1.路 四声 2.说 四声 “不足为外人道也3.道教 四声4.方法 四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数:1.数量 四声2.计算 三声3.表示多 四声令:1.让2.命令之:1.代词 一声 “学而时习之”2.到,去3.和“于”连用,之于.对于4.……的 一声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5.副词,本身没有意义以:1.作为2.所以3.当做4.认为 三声 5.因为 三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把 三声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能把它拿给别人看)。
5. 知的文言文一词多义动词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矢.矢为箭表示可以传递得很快、可以传递到很远 .”意思是:用口相传的认识.本义:通过语言所获得的认识)2. 同本义 [know][1]知,识也.——《玉篇》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心彻为知.——《庄子·外物》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无他.”──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3. 又日知基所亡.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谭嗣同传》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5.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马说》6. 又真不知马.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皎如白日,知公(袁可立)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10. 识别;区别 [distinguish]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12. 赏识 [appreciate]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16. 感到,感觉,察觉 [perceive][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17. 参与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18.古通“折”.《大戴礼记·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知.”《周礼·地官司徒下》:“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孔颖达疏:“以孝德之孝以事父母,则知逆恶不行也.”俞樾云:“‘逆恶’之事无取乎‘知’之,‘知’当读为‘折’.名词1. 知识 [knowledge][3]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3. 知觉 [consciousness]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4. 知己 [bosom friend]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5. 又如:知心腹(亲信)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说文解字》:知,词也.从口从矢.陟离切.[3]。
“他的糖浆是你的砒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的糖浆是你的砒霜”这句话意思是:
一样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一样的价值,对于我来说可能是蜜糖,是很好的东西。但是对他
来说又可能是毒药。
来说又可能是毒药。
1、出处:
香港著名词作家林夕 的《知情识趣》。
2、原文解析:
《知情识趣》是林夕把平常的随笔,分成了知、情、识、趣四个部分,读起来很轻松,有些港味儿。
知道林夕,当然是源于他写的缠绵悱恻的歌词,而这本书完全不同于歌词。
从钱与开心、人情世故等“情”开说,谈价值观,谈人性多端。
“趣”又不着边际,有赏花、炒茶,也不可避免谈到吃喝,甚至还有麻将。
“知”和“识”讲的是认知和见识。主要集中在艺术爱好和香港一些社会文化特色。读来也是有情有趣。
识趣的人什么意思
识趣的人的意思是懂得拿捏分寸,知道在不同场合下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不招人厌烦的人。
识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íqù,出自宋·叶适《序》。
识趣的详细释义:
1、识见志趣。宋代叶适《序》:“不若刻二书巾山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2、懂得情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
3、知趣,识相。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小伙子粗鲁是粗鲁,还识趣啊!”
识趣是什么意思?
有三义:
1.识见志趣。 宋 叶适 《<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 巾山 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明 文徵明 《题沉石田临王叔明小景》:“ 石田先生 风神玄朗,识趣甚高。” 清 姚鼐 《礼恭亲王家传》:“故识趣高卓,越出流俗。”
2.懂得情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偢倸你一偢倸?” 刘绍棠 《渔火》:“四名弟兄非常过意不去,都想给他找个知情识趣的女人,他却不肯答应。”
3.知趣,识相。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小伙子粗鲁是粗鲁,还识趣啊!”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后来她看见 何守仁 太不识趣,就毅然发话道。”
识趣是什么意思
识趣是指知趣,懂得拿捏分寸,知道在不同场合下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不招人厌烦。
出自宋带叶适的《<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巾山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识趣”,是一种很高级的情商,智商决定如何开始,情商决定如何成长和结束。真正高情商的人,都很“识趣”,总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让别人舒服,自己才会更舒服。
识趣造句
1、你是何人?却不敢光明正大,只弄一些鬼魅伎俩,算不得真英雄好汉?若是识趣的,便放了我等过去,不然,定当一刀将你斩作两段!
2、虽然是几年前的老歌了,但是王近榕比较偏爱这种风格的歌曲,司机也算是知情识趣,很有眼色。
3、其二,远的不说,就眼前这两个太监来说,看起来还是蛮顺眼的嘛,知情识趣,挺懂礼貌。
4、下了场雨,晚上地都冻的梆硬,比来时好走了许多,虽然打了胜仗,可缺粮让几个干部脸上都不太高兴,大家都识趣的不招惹他们,闷头赶路。
得一人 志同道合 知情识趣 同甘共苦 不忘初衷什么意思
就是有那么一个人,和你一起合作,或者成为好朋友,为了共同的一个理想,一起努力。你们双方都知道,你们的喜欢的东西,可以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克服困难,不会被外界的因素影响到你们当初是为了什么才走到一起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