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是褒义还是贬义-哀而不伤出自哪里
1.孔子为什么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哀而不伤的意思是什么
3.《论语》、《孟子》中的经典成语
4.从哪里可以看出关雎的感情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呢?
孔子为什么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闲谈《关雎》的“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对《关睢》的评价,出自于《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原文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朱熹《集注》:“*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其实,《关雎》中爱情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真诚与和谐。这也是对爱情的最完美的诠释吧!我们一生能够遇到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窈窕淑女”,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极大的快乐。其次,因为喜欢,所以为她而“左右求之”,为她而“寤寐思服”,为她而“悠哉悠哉”,为他而“辗转反侧”,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快乐呢?
《关雎》中的男主人公为了所爱,全力以赴,但又极力克制,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控制在礼法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起失礼义之思,不干越礼法之事,显得大胆而又谨慎,这是对所爱之人最大的善意与尊重了吧,也就是所谓的“不*”。
尽管如此,最后结果却是“求之不得”,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悲哀,又是一种多么无言的痛苦。但既然已经全力以赴了,悲哀过后,也无须过于伤痛。因为长时间的伤痛易化为怨气,结为仇恨,那就悲哀复悲哀了!世间因爱生恨的惨痛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文中男主人公以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来化解内心的思念与伤痛,这又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与善呢?
其实,就《关雎》的核心思想而言,笔者还是不愿将其引申到政治理念、社会道德等方面。单纯的将其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爱情理想不是很好吗?
真爱由心生,是最真挚的感情,是最纯粹的感情,是最易超越理性的感情,也是最具有爆发力的感情。求而得之,幸莫大焉,善莫大焉。但倘若求而不得,若我们在悲伤过后能够让自己尽快归于理性,从求之不得的悲伤中走出来,那也是大悲无声,大爱无言了吧!
哀而不伤的意思是什么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有时候也指貌似悲哀而实不伤心。
这个词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例句: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哀而不伤,乐而不*,虽诗歌,亦教训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爵与王惠哭做一团,四个妇人也陪出了哀而不伤的眼泪。」
《论语》、《孟子》中的经典成语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解释: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爱礼存羊
[ài
lǐ
cún
yáng][出自:《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解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爱素好古
[ài
sù
hào
gǔ][出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解释: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出自:《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既欲其生,又欲其,是惑也。”
解释: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安老怀少
[ān
lǎo
huái
shào][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安富尊荣
[ān
fù
zūn
róng][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解释: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拔苗助长
[bá
miáo
zhù
zhǎng][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杯水车薪
[bēi
shuǐ
chē
xīn][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解释: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彼一时,此一时
[bǐ
yī
shí,cǐ
yī
sh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解释: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解释:
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从哪里可以看出关雎的感情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呢?
“ 乐而不*,哀而不伤” 出自孔子的 《论语·八佾》 ,原文: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这句话是孔子对《关雎》这一首诗的评价,体现了孔子“中和之美”的艺术观,即推崇温和朴素的文风,不赞成过分放纵情感,常常自觉采用一种委婉的文学手法。
接着细读文本,第一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是水鸟的叫声,鸟鸣、小河、岛屿,触物以起情,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是一种情景谐配,只起到了托物起兴为后面淑女的出现做了铺垫。“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丽的淑女吸引住了君子,从此君子展开了对淑女的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要从左到右去采摘他。这里和后面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构成了比喻关系,可以理解成水鸟“左右”采荇菜来比喻君子想尽办法追求淑女,也可以理解成人采荇菜来比喻君子追求淑女。包括后面的采荇菜“ 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都和君子“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想尽办法对淑女展开追求形成同构关系。
分析文本可知,《关雎》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深情追求,并用采荇菜作喻,通过比喻,作者将两件原本不直接相关的事物并立。这样做有两个表达效果:一:增加了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同时也让读者在审视这层比喻关系时,对采荇菜和君子求女这两个本体和喻体都有了全新的洞见,出现了陌生化的新观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二:在情感表达上含蓄、曲折了一些,间接地通过他物来表情达意,作者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借助了采荇菜这一行为过程。
而这第二点是理解“ 乐而不*,哀而不伤” 的关键,在情感表达上“乐而不*、哀而不伤”,哪怕是君子追求一个窈窕淑女,也需要借助采荇菜这一个行为,即使追求的过程很艰难甚至“求之不得”也不过是“辗转反侧”,无论怎样快乐和悲伤都不能过度,也即“乐而不*。哀而不伤”。
在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一个“作者之旨”和“用诗之意”,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关雎》这首诗表现地可能只是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追求,而从用诗之意来说,这首诗的主旨应是刺乱,其深意在于匡正礼教,即“乐而不*、哀而不伤”,也就是讲述这首诗的规定必须把它讲成讽喻诗。如《毛诗大序》: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乐而不*、哀而不伤”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理解这句话应从儒家相关文论中入手,儒家思想更加强调《诗经》的社会功用,可结合孔子“兴观群怨、尽善尽美”等文艺理论思想加以理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