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仁得仁词语解释

2.形容事情如人所愿的成语

3.每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求仁得仁《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之论语7.15》

4.孔子的话有很多成为现在沿用的成语,请你任举例,并解释

5.求《论语》中所有成语的解释

6.完成心愿文言文

求仁得仁词语解释

从“求仁得仁”用词引发争议聊起-求仁得仁的意思解释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 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岐(今陕西岐山)的西伯昌是位有道德的人,便长途跋涉来到西岐。此时,西伯昌已经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了,追认西伯昌为文王,带着文王的棺木,向东方进军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不赞成这种以暴易暴的做法,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说:「父亲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君主,这叫做仁吗?」周武王不听。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里挖野菜,后来就饿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究竟是甚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 子贡问:「那样的圣贤却被饿了,难道他们就没有甚么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仁德,他们又有甚么可抱怨的呢?」

「求仁得仁」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得以实现。 (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和《论语?述尔》)

[原文](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形容事情如人所愿的成语

如愿以偿、正中下怀、天从人愿、从心所欲、求仁得仁

一、如愿以偿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翻译:而且他的家里人既然有心想弄他,等愿望实现,坏人心虚,害怕别人议论,哪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的道理?

二、正中下怀 [ zhèng zhòng xià huái ]

解释: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自: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五十回:不想他那里来请,正中下怀。

翻译:没想到他那里来请,正合自己的心意。

三、天从人愿 [ tiān cóng rén yuàn ]

解释:上天顺从人的意愿。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出自: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谁知天从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个满抱儿小厮。”

翻译:谁知天随人愿,到我的家,不到三天,添加了一个满抱着儿子小家伙。

四、从心所欲 [ cóng xīn suǒ yù ]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从心所欲了。

五、求仁得仁 [ qiú rén dé rén ]

解释: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

每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求仁得仁《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之论语7.15》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冰雪译文

冉有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

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老人家呗。”

子贡走进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说:“那他们怨悔自己的行为吗?”

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得到的也是仁,还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来,回说:“夫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这两段话直接看解释似乎没什么直接联系,其实是有关两个血腥和香艳的故事。

第一 :“ 父子争国”。

当年卫国卫灵公,宠爱天下可谓是美艳第一的夫人南子,南子年青无子,欲扶持太子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太子蒯聩欲杀南子而不成,于是被逐,逃于国外晋。

卫君,即后来的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灵公卒后,卫人立蒯聩之子辄,即卫出公。晋人挟(卫出公父)蒯聩来侵卫国,以太子复国名义杀返,但卫人怒刷众人齐拒之。于是,卫国局面就有了所谓的“父子争国”。

当时孔子奔袭流浪十几国传道授业,适逢居卫,还曾万般无奈下拜访过香艳夫人南子,气的弟子子路脾气暴躁、烈震雷迷对着老师一顿发火哦。故弟子们不知孔子是否会助卫君“辄”拒其父,故请子贡委婉打听,子贡情商最高,常常一曲十八弯,所以钱穆曰:“子贡不欲直问卫君事,故借问伯夷叔齐是何等人。”

第二:? 伯夷、叔齐让贤,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孔子心中少有的几位贤人之二,也是以互让位阶为后来者所尊崇。郑汝谐有书中云:“孤竹君欲立叔齐,叔齐以伯夷为长而逊之,伯夷以非父命也而逃之。二人俱不立,国人立其中子。”伯夷、叔齐曾拦马周武王不要杀伐,可后看来没有用啊——二人拦马劝谏未果,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都不愿食用周粟,逃往首阳山,采薇为食,直至饿。宁可逃到深山老林无野菜断绝食物,也为坚持的底线而献身,“仁义”二字可谓滴滴血泪书。

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 李炳南曰:“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乎亲,孝也;叔齐能恭其兄,弟也。孝弟乃仁之本,仁者天爵,国君人爵耳。”夫子赞许伯夷叔齐,子贡情商智商双高,又善于变通和言辞,举一反二,也可推知孔子其不赞成父子争国。郑康成曰:“父子争国恶行,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

其实,整个故事讲的就是孔子欣赏伯夷叔齐之德,不会给卫国不德之君卖命。士可杀不可辱,真的知识分子的底线不能踏吧。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崇仁让也。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兄弟让国远去,终于饿,今卫乃父子争国,争、让正反。君子杀身以成仁,夷齐虽终于饿,得成于仁,岂有怨乎?

李炳南曰: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不去卫,而又不助卫君,为卫国计,息争免祸而已。

《论语正义》曰:引夷齐者,借二子以正卫事也。盖辄之立及拒蒯聩,是“以王父命辞父命”;然叔齐亦是父命立之,及父,不复拘执父命而让国伯夷,与卫辄之坚执王父命而辞父命者相反。若伯夷则又遵守父命,而终让国不受,与卫蒯聩之弃父命而争国者相反。

朱子曰: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孝),叔齐以天伦为重(悌)。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xǐ)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

郑汝谐曰:(夷齐)二人俱不立,国人立其中子。使当时无中子可立,则二子必不使宗国绝嗣也。苟国中有主,二子可以各行其志矣。夷齐之奔,饿不恤,一则存君父之命,一则念天伦之叙,此求仁而得仁也。子贡以其穷也,而疑其怨。夫仁者之心,循乎天理;天理所安,何怨之有?

张栻曰:夫子告之以求仁而得仁,谓二人者求夫天理之安而已,夫岂利害之计乎?明乎此,而后知古人所以处身谋国之宜矣。

陈祥道曰:盖兄弟之让则仁,父子之争则不仁。孔子善夷齐之仁,而恶卫君之不仁。

《群经识小》曰:以灵公而废蒯瞆,蒯瞆无辞;以辄而拒蒯瞆,则辄将何以为心矣?

云门隐者按:蒯瞆与卫君辄之争,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卫君辄是否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父子争国”之实已成。而成之者,卫灵公也。孔子对于“父子争国”之事是不会参与的。助其骨肉相争,是乱人伦,夫子不为也。

?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集释》《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偶谈》《论语全解》《群经识小》

孔子的话有很多成为现在沿用的成语,请你任举例,并解释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爱素好古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敬而远之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乐而不* 快乐而不放荡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名不正,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绵延不断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披发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饱食终日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被发左衽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表里如一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博文约礼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丰不杀 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不警告就处。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咎既往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念旧恶 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不相为谋 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不亦乐乎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不饮盗泉 比喻为人廉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察言观色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朝闻夕 早晨闻道,晚上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彻上彻下 彻:贯通。贯通上下。

成人之美 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成仁取义 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持危扶颠 扶持危困的局面。

出类拔萃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穿窬之盗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赐墙及肩 比喻才学浅陋。

从井救人 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大言不惭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当立之年 指三十岁。

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登山小鲁 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恶衣恶食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犯而不校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犯上作乱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斐然成章 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风行草偃 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父母之邦 指祖国。

富贵浮云 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刚毅木讷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观者如堵 堵:墙壁。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故旧不弃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龟玉毁椟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寒耕热耘 泛指农作辛苦。

怪力乱神 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好色之徒 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既往不咎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荒谬绝伦 绝伦:超过同类。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怀宝迷邦 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降志辱身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见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季孟之间 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计过自讼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绝圣弃智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举国若狂 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举一反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开柙出虎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理屈词穷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立人达人 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

陋巷箪瓢 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了如指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来者可追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列鼎而食 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六尺之孤 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乱臣贼子 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临危致命 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

临事而惧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年富力强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男尊女卑 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片言折狱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杞宋无征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群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轻裘肥马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三缄其口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如日中天 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色厉内荏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色若灰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删繁就简 删:除去;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而后已 已:停止。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

生财之道 发财的门路。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生荣哀 活着受人尊敬,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者。

适可而止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岁不我与 年岁是不等人的。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四面八方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似是而非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松柏后凋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求《论语》中所有成语的解释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众星环极 〖解释〗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过能改 〖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择善而从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造次颠沛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允执其中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怨天尤人 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怨天忧人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反迟 〖解释〗速:快;迟:慢。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

欲速不达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罢不能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玉毁椟中 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有勇知方 有勇气且知道义。

有头有尾 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有始有终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用舍行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勇者不惧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饮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紫乱朱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以直报怨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衣马轻肥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形容生活的豪华。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仍旧贯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仰之弥高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洋洋盈耳 〖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言必有中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秀而不实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朽木粪土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朽木粪墙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朽木不雕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兴灭继绝 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兴观群怨 〖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贤贤易色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 〖解释〗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无所用心 用心:动脑筋。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无所措手足 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不至 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无可无不可 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无可非议 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天理昭昭 〖解释〗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岁不我与 年岁是不等人的。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松柏后凋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驷不及舌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生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而后已 已:停止。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司马牛之叹 〖解释〗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顺理成章 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逝者如斯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适可而止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生荣衰 活着受人尊敬,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者。

生荣哀 活着受人尊敬,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者。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慎终追远 终:人;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色厉内荏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群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轻裘肥马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千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杞宋无征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片言折狱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披发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匏瓜空悬 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年富力强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名不正,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陋巷箪瓢 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六尺之孤 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临危致命 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临事而惧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了如指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立人达人 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

理屈词穷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乐而不* 快乐而不放荡

老而不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来者可追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侃侃而言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侃侃谔谔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开柙出虎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一反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枉措直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鞠躬屏气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居下讪上 〖解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敬而远之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浸润之谮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尽美尽善 〖解释〗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

节用爱民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降志辱身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简在帝心 〖解释〗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既往不咎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季孟之间 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计过自讼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怀宝迷邦 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红紫乱朱 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好色之徒 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龟玉毁椟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怪力乱神 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故旧不弃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完成心愿文言文

1. 有关于“心愿”的古文,有那么一层意思就行,谢谢最好出自古文观止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3)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5)”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6)见臣。 臣左手把(17)其袖,而右手揕(18)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19)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0)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21)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22)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3)。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24)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25)。

以试人,血濡缕(26),人无不立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即秦舞阳,说法不一,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十二,,人不敢与忤视(27)。 乃令秦武阳为副(28)。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2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0)。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32)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33)!”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34)。

高渐离(35)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36),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37),士皆瞋目(38),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9)。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40),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1)。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42)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43)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44),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45)。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46)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7)。”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48)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49)。至陛(50)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51),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52),使毕使于前(53)。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54)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55)。拔剑,剑长,操其室(56)。

时恐急,剑坚(57),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58)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9)。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0);诸郎中(6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62)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63)!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64),乃引(65)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66)。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67)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68)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 望秦王归还各诸侯国土地 雪燕国之耻的心愿 不晓得可不可以。

2. 形容“完成心愿“的词语有

如愿、称愿、如愿以偿、求仁得仁、逞心如意

一、如愿 [ rú yuàn ]

解释:符合愿望:~以偿(愿望实现)。这回可如了老人的愿。

引证: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此后也想保持此种油腔滑调,但能否如愿,却未详也。”

二、称愿 [ chèn yuàn ]

解释:满足愿望(多指对所恨的人遭遇不幸而感觉快意)。

引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五回:“只有赵姨娘外面假作忧愁,心中称愿。”

三、如愿以偿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四、求仁得仁 [ qiú rén dé rén ]

解释: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自:《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

五、逞心如意 [ chěng xīn rú yì ]

解释:犹言称心如意。

出自: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锤书先生》:“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

3. 《心愿》阅读答案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2文中第七段第一句的表达作用。

3补充女儿“妈妈,我不是。”后面的话。

4说说题目“心愿”的含义。

5对于这样的母亲,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6根据女儿的问题,请你补写出第六段中省略号的内容?

7女儿回到自己的房间,"串串泪珠滚落".为什么?

8母亲的心愿太高太不切合实际.作为儿女,如果你想和文中的母亲沟通一下,你准备怎么说?

————————————————————————————

1、孩子为了给母亲一份美好的礼物.却被母亲误解.面对女儿的孝心.母亲无言以对。

2、承上启下,孩子没想到母亲的回答竟是这样.原本单纯的希望母亲有什么想要的特别礼物.却被妈妈误解了自己的初衷.第一个原因是不理解母亲的希望会是如此第二个是为了母亲误解自己而惊异。

3、妈妈,我不是为了写作文,我只想完成你的心愿,给你快乐。

4、心愿就是女儿对母亲的孝心。

5、妈妈,我只是想要你快乐,可是我却连这个都做不到 。

6、比如你想要什么东西,想吃什么食物

7、因为母亲再没问清的情况下就大声训斥女儿,女儿很伤心。

8、妈妈,有时过分关注太高的心愿反而会有烦恼。我希望您不要烦恼。也希望自己可以实现您的愿望,但我更希望您可以理解我,理解一颗朴素真挚的心。

有这么多应该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