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坐钓鱼台诗句-稳坐钓鱼台全诗
1.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最毒妇人心》前几句是什么?
2.关于领头雁重要的诗句
3.朝鲜和中国的关系?
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最毒妇人心》前几句是什么?
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是可,最毒妇人心!
--《封神演义》 “青蛇口中信,黄蜂尾后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最毒妇人心——的出处见小说《封神榜》
马氏曰:「妾身原是朝歌女子,那里去离乡背井?子牙从实些写一纸休书与我,各自投生,我决不去。」子牙曰:「娘子随我去好。异日身荣,无边富贵。」马氏曰:「我的命只合如此,也受不起大福分!你自去做一品显官,我在比受些穷苦。你再娶一房有福的夫人罢!」子牙曰:「你不要后悔。」子牙点头叹曰:「你小看了我,既嫁与我为妻,怎不随我去?必定要你同行。」马氏大怒:「姜子牙你好就与你好开交;如要不肯,我与父兄说知,同你进朝歌见天子,也讲一个明白。」夫妻二人正在此斗口,有宋异人同妻孙氏来劝子牙曰:「贤弟!当时这件事是我作伐的,弟妇既不同你去,就写下一字与他。贤弟乃奇男子,岂无佳配,何必苦苦留恋他?常言道:『心去意难留。』勉强终非是好结果。」子牙曰:「长兄嫂在上,马氏随我一场,不曾受用一些,我心不忍离他,他倒有离我之心;长兄吩咐,我就写休书与他。」子牙写了休书,拿在手中道:「娘子!书在我手中,夫妻还是团圆的好。你接了比书,再不能完聚了。」马氏伸手接书,全无半毫顾恋之心。子牙叹曰:。「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是可,最毒妇人心?」 马氏收拾回家,改节去了不题。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最毒妇人心”----------出处
姜子牙钓鱼台位于渭河南岸,秦岭北麓。发源于秦岭深处的涓涓细流一路蜿蜒北流,逐渐汇聚成了一条小河,名曰伐鱼河,又名磻溪河。磻溪河流出山口时形成了一个深潭,人称滋泉,这里距西周都城所在地岐山约45公里,传说是姜子牙当年垂钓的地方。
按照《封神演义》的说法,姜子牙32岁上昆仑山拜师学道,72岁负命下山,去朝歌城南35里处的宋家庄投奔早年的结义兄长宋异人宋员外,在那里他娶了68岁的老姑娘马氏。由于妻子的威逼,新婚不久的姜子牙做起了生意,先后编过笊篱、卖过面粉、经营过饭馆、贩过牛马猪羊,结果都是只亏本不挣钱;后来又去开馆算命,却是一炮走红,不久便被授官下大夫。但也正因为算命,烧出了玉石琵琶精的原形,从而得罪了妲己,导致了后来的逃亡。逃出朝歌的姜子牙遭到了妻子的离弃,他感叹了一番:“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然后告别结拜弟兄,一路风尘来到了磻溪。至此,姜子牙下昆仑山已经8年,这一年他80岁。
80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磻溪河边,每日置身在滋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块石头现在叫跪钓石。跪钓石上有两道深半拃长约一尺的凹痕,传说是姜子牙钓鱼时留下的膝印,名曰跪石骭印。这两道凹槽无疑是后人刻意做出来的,雕凿年代已不可考。使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姜子牙不蹲不坐而是跪着?
作为千古第一钓翁,姜子牙在中国钓鱼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使他获此殊荣的并不是钓术有多么高超,而是他的不钓而钓。除了姜子牙,古人也罢,今人也罢,好像还没听说过有第二个人的钓鱼针不弯钩的。当樵夫武吉看到姜子牙的钓针直而不曲时,很是调笑了一番,并教给姜子牙一法:“将此针用火烧红,打成钩样,上用香饵;线上系浮子,鱼来吞食,浮子自动,便知鱼至。望上一提,钩钓鱼腮,方能得鲤,此是捕鱼之方。否则莫说叁年,就百年也无一鱼到手。”姜子牙对此的回答是:“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自信与豪迈呼之欲出。但姜子牙真的就那么有信心吗?真的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稳坐钓鱼台吗?真的只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吗?
在小说中,西伯侯姬昌因梦见飞熊而动了访贤的心思。在访贤的途中,他首先听到了一群渔人在唱歌,歌词内容包括夏朝末代国君桀的灭亡、商朝的建立和其后600年的政通人和、后来纣王的荒*无道,以及尧帝访舜的故事,并说:“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知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西伯侯的心弦,认为既然能唱此歌,内中必有大贤,赶忙让手下去请,一问才知众渔人不过是鹦鹉学舌,他们是从35里外的一条小河边的一个老钓翁那里学来的。西伯侯一行继续往前走,接着遇见了一个唱歌而行的樵夫。樵夫的歌词对西伯侯来说比渔人的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干脆告诉未来的周文王:不是没有贤士,贤士就在山野之间,只是世人不识罢了,并且用“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这个樵夫不是别人,正是姜子牙新收的徒弟武吉。武吉告诉西伯侯,歌是他师父东海许州人氏,道号飞熊的姜尚姜子牙先生做的。在武吉的带领下,西伯侯一行来到了磻溪河谷,把贤人请到了岐山。
可以看出,隐居磻溪的姜子牙并不泰然自若,心情一点也不平静,他在不停的编歌宣传和炒做自己。这时的姜子牙怎么可能真的稳坐钓鱼台呢?此时的武吉其实已被收买,成了一个托儿。
最能形容鱼儿将咬未咬之际钓者急迫心情的姿势莫过于跪钓,至此,我想我明白了跪石骭印的真谛。
在小说中,西伯侯第二次来磻溪见到了姜子牙,经过一番谦让,姜子牙收了聘礼,答应去西岐辅佐大业。西伯侯请姜子牙乘坐自己的銮舆,姜子牙跪地谢绝,最终西伯侯乘銮舆,姜子牙骑西伯侯的逍遥马去岐山。但在磻溪附近的民间传说中情况却有些不同,说周文王为了表示诚意和敬意,亲自用一架木轮车把姜子牙拉出了磻溪河谷。路上车子的攀带断了,文王坐下来歇息,姜子牙问文王是否记得拉了多少步。文王说自己汗流浃背的拉车,哪里顾得上数数?姜子牙于是告诉文王:你共拉了我808步,我将保你江山808年。文王听了赶紧站了起来,表示要继续拉。姜子牙摇了摇头,说天机已经泄露,事情已成定局。后来大功告成,周朝建立,姜子牙临前留下遗言,自己后不要埋葬,把棺材悬挂在城门上,以后凡遇战乱,只要把棺材大头转过去,让他的头朝向那里,事变自会平息。这个办法被一代代传下去,果然屡试不爽。后来,有一天一群王子们突发奇想,要看看城门上的悬棺中到底装的什么东西。他们让手下取下棺材打开,结果扑愣愣飞出了一群鸽子朝东南而去,不久,周朝便灭亡了。
我曾经在一个农户家里看到过一个做于50或60年代的炕头衣箱,箱子的正面画的就是文王访贤图。画面上,一个人坐在车子上,另一个人正在弯腰拉车。
当地另一个涉及姜子牙的传说与封神有关。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封神对象都是了的人或仙,即鬼魂,封神时姜子牙没,自然不在被封行列。但生活在磻溪附近的先民可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姜子牙心里非常想当官,当最大的官,即玉皇大帝,没有当上是因为老道失算。在他们的传说中,封神那天姜子牙任谁来了也不封玉皇大帝,他给自己留着呢。到了晚上,众人都走了,姜子牙一个人坐在封神台上盘点,算来算去总觉不太对劲儿:该封的人已经封完了,怎么官位还有两个?除了玉帝外司醋的醋坛神也空着呢!正在姜子牙疑惑不解之际,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了一个人,吓了姜子牙一大跳。这一吓不要紧,吓得姜子牙随口说了句:“我的醋坛神!”那人听了笑了,说道:“那我就是玉皇大帝了!”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张奎。所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玉帝是有名有姓的,他姓张名奎。因为这个传说的缘故,附近农人做醋时喜欢用毛笔写“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的一纸红帖贴于瓮上。另外,姜子牙被张奎吓出来的那句话早已演化成了一句调侃用语。现在,当你听见当地人因某事而感叹道:“我的醋坛神!”时,且记说话者的感叹中不无讽刺意味。
关于领头雁重要的诗句
1.赞扬领头雁的诗词有哪些
1、《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而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
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2、《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蝶恋花?南雁依稀回侧阵》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馀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5、《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2.关于雁的诗句大全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在《夜归》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贺朝《从军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梅尧臣《秋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纱》春恨词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3.关于大雁的古诗大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杜甫《孤雁 》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
4.有关雁的诗句 全诗有关“雁”的诗句或诗有:
1.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杜甫《孤雁》
2.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3.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 —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4.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5. 雁帖寒云次第,向南犹自怨归迟。— —纳兰性德《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飞》
6.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 —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1、杜甫《孤雁》
7. 原诗如下: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8. 译文: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2、韦应物《闻雁》
9. 原诗如下: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0.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3、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11. 原诗如下: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12. 译文: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4、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原诗如下: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译文 :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时的大雁正朝北飞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5、纳兰性德《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飞》
原诗如下:
雁帖寒云次第,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译文:
秋风正浓,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飞,惟恐落后。而自己有家难回,犹白骑着瘦马,一年又一年,迤逦在古道之上,让西风扑面而来。
离人杳无踪迹,佳人愁思依依,再无心情寻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闺中,任凭月落乌啼。无聊之极,随手闲拂窗前月光,想起这月光也正落在离人身上。
6、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13. 原诗如下: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14. 译文:
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早已经飞往远方而渺无踪影。与旧日朋友畅叙别离之情也只能在那虚幻的梦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桥上,倾述着分别以后的彼此的相思与深情。话还没有说完,却被窗外鸟儿的啼声惊醒了。只见外面云淡星稀,天才刚刚拂晓,楚山迷蒙不清。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夹杂着蟋蟀的哀鸣,仿佛织布机梭在来往穿行,织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满头白发。这种凄清艰苦的境况,即使我告诉伊人,恐怕也难以体会到我现在的心情。我遥望京师,独自一人对着一盏荧荧秋灯,怎能不百愁俱生,那丝丝白发,怎能不再添几茎?
5.请帮忙写出两句关于"雁"的古诗词“孤鸿海上来,横池不敢顾”—张九龄《感遇》。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洲谢朓楼饯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杜甫《天池》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人归山廓暗,雁下芦洲白”—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
“阴月连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绎》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江上明月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重别二员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卢纶《奉和太常五卿春对月见寄》
“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李商隐《霜月》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答丁元珍》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宿雁落、寒芦深处”—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元》
“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渔家傲》
“雁过也,正伤心”—李清照《声声慢》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朱敦儒《卜算子》
“落日楼头,断雁声里”—辛弃疾《水龙吟》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大雁不仅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展翅翱翔,而且在词汇里也有一席之地。如领头雁、南飞雁、雁过拔毛、哀鸿遍野、雁行、雁户、雁阵、雁序、雁奴、雁字、雁足等。
哀鸿遍野,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雁字,指雁群迁徙时在空中呈现的“一”字和“人”字形队列。见朱熹诗句“据鞍又向冈头望,落日天风雁字斜。”雁阵,指群雁飞行时排列整齐的行列队形。见无名氏《歧路灯》“只缘花底莺鸣巧,致令天边雁阵分。”陆游《幽居》“雨荠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雁足,因有大雁传书的传说于是“雁足”引申为书信或传送信件的人。见王僧儒《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中称无户口的人为“黑人”无户口的人家为“黑户”,高度概括。无独有偶,唐代称流动无定的民户为“雁户”,形象描述。见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除领头雁外,更有趣的是还有放哨的雁。每当夜幕垂空,雁群栖息在江湖沙渚中,有专门担任警戒不睡觉的雁,若遇到偷袭则鸣叫报警。曾读过一篇寓言说,一只狐狸每次偷袭都失败。狡猾的狐狸掌握了雁这种习性施了欲擒故纵小计,雁哨一连三次报警狐狸都稳坐钓鱼台无动于衷,结果雁哨受到群起攻击。第四次狐狸真的出击,雁哨担心受罚挨啄,不敢报警,于是狐狸阴谋轻而易举得逞。古人将放哨的雁取了个名副其实的称号,“雁奴”。见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是出自唐教坊《敦煌曲子词》的一句诗,可见自古以来大雁的天敌不是狐狸,而是愚昧的猎人和迷恋野味的饕餮之徒。如今保护鸟类的意识蔚然成风,虽然明火执仗地瞄准鸟类的猎人不多了,但是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正毫无顾忌地蚕食着雁群的栖息地。若不引政府起高度重视及时扭转这种局面,那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美妙享受将从现实生活中烟消云散。
朝鲜和中国的关系?
朝鲜和中国的边界争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与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朝鲜民主主
义人民共和国同属于当时的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随后
而来的激烈的朝鲜战争又加深了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双方结成
了亲密的盟国(所谓的“同志+兄弟”嘛),两国***之间建
立了极为友好的私人关系.鉴于朝鲜在诸多国际问题上对中国的
配合,以及朝鲜与中国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中国在政治、军
事、经济、能源等各方面对朝鲜进行了大量的无偿援助。基于
这种大的国际环境和两国之间的友好的盟国关系的政治环境,
中国东北地区古代民族归属问题、中朝边界历史沿革和界务交
涉等等长期被视为禁区,中国学者们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研
究侧重于中朝友好方面,一般不触及两国有争议的“敏感点”,
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破坏两国关系。一些较有深度的论
文也仅限于内部交流探讨,同时对与朝鲜、韩国方面的许多歪
曲中朝边界及民族属性的谬说也缺少正面辩驳。
所以,这就似的一般的中国人对于朝鲜人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东北
地区保有的领土野心缺乏清醒的认识,囿于上述的各种原因,中
国的相关问题研究专家和学者对于这一点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揭
露和批驳。
从历史上和战略形势上看,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最终结果是促
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同样予中国以地缘上、战略上以及重大国
家利益上的积极态势。正是由于朝鲜的分裂,目前的分裂双方都
有求于中国,希望与中国搞好关系,希望借中国向对方施压,而
中国则可稳坐钓鱼台,自信地寻求自己的国家利益。
朝鲜南北地区50多年的分裂和仇视、敌对,消耗了各自大量的国
家资源,严重地延缓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和经济成就
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水准的提高。
中国则通过积极地参加朝鲜战争、打击美军和维持北朝鲜政权的
存在,得到了较为和平的东北边境,为自己的东北地区争取了缓
冲,震慑了美国,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朝鲜战
争结束后,我们又可通过维持与北朝鲜的关系,给他们一定的好
处来稳定北朝鲜的缓冲地位以及争取北朝鲜在一些国际事务上对
中国的支持和配合。
目前,朝鲜半岛上的这两个国家就这样不不活地耗着对我们最好。
朝鲜半岛是我国周边局面呈现最不稳定的地区。在金正日的生前身
后,北朝鲜发生政变或者接近于阿尔巴尼亚的那种政治结构突变,
并非不可能。而一旦北朝鲜发生内乱,韩国极可能在中国最大的潜
在敌人的美国和日本的支持或给以军、政、经依托的情况下,对北
方进行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直接介入和干预,这将置中国一种相
当尴尬的境地,而美国、日本恰恰就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最大和最危险
的潜在干预势力。
目前,韩国已经在不厌其烦地煽动对中国的领土野心,为其在将来
国土统一后挑起中朝边界争端作准备。朝鲜半岛局面的骤变,也就
是说,或者由韩国和美国为主导实现统一,或者国际形势发生突变、
美国囿于其它事件,北朝鲜发动突然袭击打击韩国而实现统一,都
将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整个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重大的政治及民族的
压力与威胁、并且将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战略形势巨变的枢纽,将
严重地危害中国的自身利益。
北朝鲜与韩国一向都对中国有领土野心:
一是对中国长白山天池的野心;
二是对中国延边州(即所谓的“间岛”)的野心;
三是对中国黄海中国侧大陆架与经济区的野心;
四是对鸭绿江和图们江中一些岛屿的野心;
五是利用一些历史问题和古代民族问题向中国施压和攫取利益。
有关高句丽的归属问题,是我们中国学者与朝鲜、韩国学者争论激
烈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个争论仅仅是个纯学术问题,学者们意见相
左,争论激烈,脱离不了学术界的范畴,倒也罢了。可是,目前朝
鲜和韩国有相当多的历史学者和政界人士,站在极端的狭隘的民族
主义的立场,在中朝边界问题和高句丽民族归属问题上大作文章。
他们肆意宣传历史上的高句丽与现在朝鲜半岛的承继关系,叫嚷什
么“高句丽曾经生活过的地区是他们的故土”,极力否认中国对东
北地区的历史主权,胡搅蛮缠什么“满洲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先的
土地”,“白头山是我们的祖宗圣山、民族灵山”,甚至还公然提
出要收复“北方领土”,使这个学术问题明显地带有向政治问题演
化的倾向。
所以,中国应该制定一项成熟的朝鲜半岛政策以虞不测,尽力延缓
朝韩的统一,与其他大国达成一项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采取积极
有效的步骤,分化利用北朝鲜与韩国,积极地推动朝鲜半岛的分裂
局面向固定化方向发展,为中国自己谋取最大的现实利益!
中国历史上的秦、汉、隋、唐、明、清等重要的强盛的统一王朝对
中国东北地区边疆的开拓建设和经营设治,对于中国辽阔疆域的最
终形成、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是应该被永远歌
颂和传扬的,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弥时愈久而愈为彰显!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疆域和边疆的开拓、为了
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英勇献身和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自
古至今的帝王、将士官吏和仁人志士们,他们的筚路褴褛、开拓进
取之功将永垂青史、永不磨灭!!!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克辽
阳城。得胜之余,李世民于城头做《辽城望月》诗以贺胜利。
诗云: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全诗慷慨激昂,格调积极愉快,借望月表达了作者攻占辽东城
后的兴奋心情,抒发了作者收复辽东的博大胸怀。诗人登上辽
城,明月初辉,月色明净,光照辽碣。浮云遮月光暂隐,月光
隔树花如缀。微光渐明满桂枝,圆月亏时镜彩缺。影散晕重笔
下传神,烘云托月细致入微。雄才大略的诗人驻跸辽城,借望
月抒怀,表达了“伫观妖氛灭”的愉快心情。
唐太宗亲征辽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辽东土地,但也取得了很
大胜利。史书载:“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
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
口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
战士者几千人,战马者什七八。”从此,高句丽的势力被
大大削弱。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调遣精兵
强将,果断利用高句丽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大胆进击,终于
在公元668年,灭掉了高句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