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上一句

2.“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分别是什么意思?

3.“扬汤止沸未若釜底抽薪”的上联是什么,以及该副对联的出处、现代意义?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上一句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哲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上一句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本意是说,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

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说,汉朝希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原因在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没有在观念上、制度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于是他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训,来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意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扩展资料: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辨析:

①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②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汉朝希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原因在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没有在观念上、制度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于是他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训,来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典故,也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例如,我们的目的是打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

这里,“退”字很重要,“退”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必要把目的暂时搁置起来,先去努力解决手段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要过河,得首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样。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了,会有羡慕之心,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光羡慕是不行的,应该去努力掌握致富的本领,探寻致富的途径,这才是最根本和可行的,这就是“退而结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百度百科-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分别是什么意思?

扬汤止沸,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g tāng zhǐ fèi,意思是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三国志·魏书·刘廙传》。

釜底抽薪,汉语成语,拼音是 fǔ dǐ chōu xīn,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

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

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

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扬汤止沸未若釜底抽薪”的上联是什么,以及该副对联的出处、现代意义?

这不是对联,没有上联。此语出自东汉 董卓《上何进书》 :“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取薪。”

“釜底抽薪”。后来北齐史学家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也有 :“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扬汤止沸就是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釜底抽薪,就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