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棋不定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2.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3."举棋不定"和"犹豫不决"在使用时的区别

举棋不定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举棋不定是什么意思解释-举棋不定是什么意思解释下一句

注音一式 ㄐㄩˇ ㄑㄧˊ ㄅㄨˋ ㄉㄧㄥˋ 汉语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酷忍:「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后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例句 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他认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下决定时要果断,绝不能举棋不定。 做任何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相似词 踟蹰徘徊,犹猭不决,徘徊不前,犹豫不前,犹豫徘徊,踟蹰犹豫,盘桓徘徊,犹疑徬徨,瞻前顾后,踟蹰不前,趑趄不前,逡巡不前,裹足不前,狐疑不决,迟疑不决,彷徨歧途,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相反词 当机立断,举棋若定,当机立断

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注音jǔ qí bù dìng

 典故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同韵词摸索门径、吹灰找缝、屈节辱命、十战十胜、洞中肯綮、河清云庆、珠联玉映、达观知命、打牙打令、修心养性。

 年代古代

 灯谜最慢落子的下棋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示例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成语造句

 1、那一次,由于尼克松先生有着美国西部和南部垄断资本势力的支持,由于乔治·罗姆尼州长在竞选过程中发生失误,也由于纳尔逊·洛克菲勒州长一度举棋不定,踟蹰不前,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尼克松先生得以突围成功。

 2、迟大冰的喜兴劲儿一点也没有了,他望着空荡荡的马棚,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了?正在他举棋不定时,卢华朝他走了过来,他立刻决定对卢华进行摸底,因而不等卢华开口,他就忿忿地说,"你还把我迟大冰当成人吗?调动我的工作为什么事先也不打声招呼?"

 3、苏先生,军长为什么还不下决心,还要这样举棋不定的今天战一下明天和一下呢?为什么不趁敌人的大军没有集合以前把敌人赶出去呢?

 4、同志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认为傅作义集团举棋不定,存在着坚守平津,全部南逃,蒋系的24个师南逃,傅系的20个师西窜绥远的.三种可能性。

 5、这种矛盾的心理和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影响了他的排兵布阵和技战术的组合。

 6、可是这批财富却成了老马尔蒂尼的精神负担,成了他的心理障碍,成了他制定技战术时举棋不定的因素。

 7、每当肖邦为稍纵即逝的灵感作最后定型而举棋不定时,乔治桑都能给予艺术上的帮助与支持。

;

"举棋不定"和"犹豫不决"在使用时的区别

举棋不定一般指办事做不出决定,犹豫不决指办事前考虑再三不敢轻易动手。

词目 举棋不定

发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示例 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犹豫不决

〖成语〗: 犹豫不决

〖拼音〗: yóu yù bù jué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犹”说成“牛”,把“豫”说成“鱼”,因为关于“犹豫不决”就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

故事说,中国汉字是由孔夫子统一规范。他的三千弟子,专门负责把规范化的字传向民间。孔夫子没日没夜地写呀、划呀,每写一个,弟子们就立即传向各地。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也不知写了多少字,有人说有三担六斗小米的颗数那么多。他想:弟子们为我传了这么多字,大概也会根据字形分辨字音了。于是提笔写下了“牛”“鱼”两字,把它们放在一起,叫了一声:“鱼、牛”——弟子们连忙把字接过去。可是这一次写的是两个字,先生没有说哪个是“牛”、哪个是“鱼”,这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谁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问先生,只好根据先生念字的顺序,把“鱼”字认成“牛”,把“牛”字认成了“鱼”。又怕拿不准,这两个字传向民间的时候,弟子们总是说:“牛鱼不决。”

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