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 空什么足什么

2.《寒江孤影》全诗是什么?

3.有关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内容

4.卡扎菲是什么人物?

成语 空什么足什么

空谷足音的足是什么-空谷足音是褒义词吗

空谷足音

解释: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寒江孤影》全诗是什么?

“寒江孤影”不是一首诗,而是李连杰和周迅主演的**《龙门飞甲》中的一句台词,完整的句子是: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意思是:寒江孤影,寒冷的江边,有一个孤独的身影,似江湖中一故人。相逢,却不如不相逢。整体的来说,就是在感叹当初的相遇,也有对过去的思念,可惜现在彼此是陌生人,再也没有机会了。

剧情简介

明宪宗年间,宦官专权,残害忠良。侠客赵怀安(聂远饰)在营救忠良行动中,引来东厂主万喻楼(陈龙饰)和西厂督主雨化田(毛俊杰饰)的追杀。赵怀安等人一路亡命,再度投宿龙门客栈。数年前曾毁于大火的龙门客栈里,赵怀安认出了新主人胡中玉(张峻宁饰)。

就在雨化田亲率西厂兵赶来之际,曾经的老板娘金镶玉(叶璇饰)现身相救。金镶玉希望赵怀安和她一起远离尘世纷争,赵怀安却惦记着胡中玉不忍离去。其实和胡中玉一母同胞的雨化田都是在宫廷争斗中被暗中救出宫的,雨化田被女扮男装养大。在得知自己身世后,雨化田野心使然,要祛除一切障碍争得皇位,逼宪宗下诏传位。

一场搏杀,明宪宗手刃雨化田,铲除奸佞,天下太平。城门外,赵怀安和金镶玉牵着马双双远去,归隐江湖。

有关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内容

王羲之吃墨

东晋时期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书法家,名字叫做王羲之,在他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书法。每天都会书写很多的字,因为坚持练习所以他的书法进步很快。他用完了许许多多的墨水,写烂了许许多多的笔头。每天练习完就在池塘里洗笔,天长日久竟然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水。

有一次,他在书房中聚精会神地写字,竟然忘记了吃饭。母亲只好让书童给他把饭送过去。有馒头,还有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当母亲来书房看小羲之的时候,一进书房便笑得前仰后合。原来王羲之边吃饭边看字帖,竟将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弄得满嘴乌黑。

直到听到母亲大笑时,他才恍然大悟。王羲之竟把墨汁当成了蒜泥!正是因为王羲之学书法专注、刻苦、认真,后来才成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扩展资料

王羲之个人经历

三次为官两次辞职

王羲之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对宇宙人生的根本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完全占据了压倒一切的地位。但是在那个时代,世人都是要出来为官的,王家更是不能例外。

王羲之一旦当了官,不是简单地为了“稻梁谋”,他有一个理想,就是那个时候士人的一个理想——以道统引导政统。不是以执政者的理念为转移,是以文化人的良心、良知来影响政治。而且,他的信念非常坚定。

所以王羲之的一生,曾经三次为官两次辞职。他一生完全实现了自己“出黜两可”的理想。在晋朝这么多的名士里,这么多的官员里,真正能做到出黜两可的,恐怕只有王羲之一个人最为彻底了。

当时很多人都提倡北伐,但王羲之却多次上书不要北伐。王羲之认为,当时国家的策略不在于一味地北伐、一味地使用武力,而是要修内政,以文化来统一中原。以武力打下来的天下,假如在文化上得不到认同,还是要分裂的。

王羲之生前主要的角色在于集名士领袖、政界显要和王家代表于一身。从这样一个视角探望,他一生中除了主政会稽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华章。

在他从政的30余载间,朝中多次形成过“三人”权力核心:王导、郗鉴、庾亮;蔡谟、司马昱、殷浩;桓温、司马昱、殷浩等等。遍观朝野,王羲之是惟一一位与上述大员均关系密切,可随时直言的人。

他化解王导与庾亮的冲突,劝和桓温与殷浩的嫌隙,上书司马昱慎重北伐,转修内政等等。这样的大事、要事,乃是朝堂数十年间的空谷足音。只有名士领袖、王门代表的身份,加上“骨鲠”的性格,方能如此作为。

卡扎菲是什么人物?

卡扎菲全称是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政治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逊尼派穆斯林,利比亚革命警卫队上校,利比亚九月革命的精神领袖,前任利比亚最高***。

利比亚***卡扎菲自1969年上台以来,与西方国家交恶数十载。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卡扎菲成功领导了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在非洲率先摆脱贫困。以军事和经济帮助非洲人国民大会反对种族隔离斗争。

1969年9月1日,他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1970—1972年,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国防部长,后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爆发“愤怒日”大规模示威抗议,要求政府下台。3月19日起,英国、法国、美国等多国军队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卡扎菲号召其支持者抗击反对派武装和北约。

卡扎菲在电话中警告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如果自己丢掉政权,恐怖集团将在中东崛起并必将攻击欧洲。8月22日利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宣称夺取控制权; 卡扎菲政权正式倒台。

10月20日,执政当局占领卡扎菲残余的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于枪杀。执政当局武装将两人遗体送至米苏拉塔一处肉类冷藏库中向市民展览了4天后秘密下葬。卡扎菲身亡后,利比亚分崩离析。

扩展资料:

名人评价:

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

在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卡扎菲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利比亚的复兴,但执政之初他的尝试在国内所遭遇的重重阻力使他意识到只有扩大其个人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使利比亚的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个人集权的道路。但他同时也强调了卡扎菲在利比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利比亚史》:

卡扎菲从不缺乏挑战者,但他在执政后以超凡魅力的领导地位和分配型经济政策使政权赢得了相对较高的支持率;同时,他在武装部队、人民委员会体系以及革命委员会三个机构之间玩弄平衡。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卡扎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偶像之一。

阿拉法特的传记作者艾伦·哈特:

阿拉伯民族主义给了卡扎菲一种虚幻的想法:他有权干涉阿拉伯世界的任何地方。所以无论是摩洛哥还是约旦发生内部问题时,卡扎菲都颇惹人嫌地迫不及待地表态。这也使得他在阿拉伯世界渐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一向不太喜欢卡扎菲的阿拉法特,将他称为“革命词句的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