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弃甲曳兵什么意思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什么意思吖?

弃甲曳兵什么意思

曳兵弃甲猜一生肖-曳兵弃甲

“弃甲曳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丢掉兵器,拉着破旧的车辆逃跑。它通常用来形容失败、溃败的军队或个人在战败后仓皇逃散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懦弱、无助的形象。

“弃甲曳兵”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战争史实,据说战争时,有些士兵在战斗中失利,无法继续作战,便丢弃了自己的兵器,拉着车辆逃跑。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懦弱和胆怯的表现,因为他们不仅丢弃了自己的武器,还让自己的队伍失去了抵抗能力。

在现代汉语中,“弃甲曳兵”常用于比喻某个人或组织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不仅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还会采取懦弱、逃避的行为,放弃抵抗或追求,失去勇气和决心。例如,“在面对挑战时,不能弃甲曳兵,应该勇往直前,迎难而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够退缩逃避,而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应对。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弃甲曳兵] (qì jiǎ yè bīng)

[注释] 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弃:丢掉;

曳:拖着。

[语 出] №1.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杀得冷军左支右绌,只好弃甲曳兵,败阵下去。

[结 构] 联合。

[感 情] 贬义。

[搭 配] ~的士兵。

[例 句] 即使我们战败了,也不能~,要和敌人抗争到底。

[同 义] 一败如水

[反 义] 大获全胜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什么意思吖?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的意思是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释义: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五十步笑百步即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扩展资料: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于安乐》,《富贵不能*》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